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毛私家相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比三毛大3岁,我们姊弟中只有小弟陈杰是到台湾后才出生的,我在上海出生,三毛在重庆出生。我们全家1948年搬来台湾。  三毛在小学还好,当时,学生受体罚很常见,也不敢反抗,多半就接受了。但她就是不接受,她的自尊心很强,说不愿上学就真的不去,对一切循规守律的事都觉得很累,父母最后只能接受、认同。  三毛不上学后,先和邵幼轩学画,她学画的天分非常高,随手画花、兔子都很生动。和顾福生学画后,她的人生就改变了,但如果她一直从事学画,应该是不错的画家。  我妹妹写文章也是无意的,她以前也没想过要当作家。当然,她从小作文就很好,文字堆砌的能力当然好,更重要的是思想,她的感情流露在笔尖,从文章到家信,其实都相当自然不造作。  其实家人过去很少读她的书,最近我才开始全部看一遍,看了一直哭。想到她的真诚、爱心,当时家人相处的时候,大家都有类似的特质,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看她的文章,感触却很深。  她讲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她说:姊姊,我们要尊重钱,我们不要吝啬,但要尊重它,因为这是我们用劳力换来的,不是给我们挥霍的,每分钱都要用在值得的地方。所以,她穿着一直很简便,牛仔衣、牛仔裤、白衬衫,她总能把蓝白两个颜色穿得很美丽。她的眼力又好,总能搭配出自己的风格。刚刚从西班牙回来的时候,她一身长袍配上叮叮当当的饰品,看起来好美丽。  三毛主要的感情对象应该还是那个德国人,非常爱她,年纪比较大,比较稳重,非常博学,很深沉,很有西洋学者的气质,后来因为心脏病去世。三毛很难过,一度想要自杀,因为她一生中,总有些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一直存在着遗憾,所以她有时会有些退缩。  三毛的个性很率直,遇到荷西以后,三毛全心投入。其实三毛第一次刚遇到荷西的时候,也没想到会共度一生,但再去的时候,她已经历尽沧桑,或许觉得单纯也是一种美丽。  所以,荷西走了后,她就无法承受了。不是我父母在,她一定也走了,她性格太强烈,绝不按世俗走她的人生。后面这些年,她全是为了父母活着,毕竟三毛还是有中国女孩的顾虑,有高堂在世等问题要顾虑。  只是她的一生蛮辛苦的。但她曾说:姊姊,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还多。我从小叫她妹妹,但她常说我不够勇敢,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活在别人期望的角色里。她说:我不是,我要做我自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关于她的自杀,我们都知道她可能有这一天,但不是那个时候。她其实是个相当注重整齐、漂亮的人,从不愿意以睡衣示人,连在家看她穿睡衣的时间都不多,怎么会穿着睡衣离世?  但我想她其实对死亡也有种好奇心,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也可能是她觉得就这样离开也很好,或是在天上很好,让她更放松,所以就不愿回头,一路地走了。平常人常觉得死亡是不好的事,我们惧怕死亡,但或许死亡更好,只是自己不知道。一切都只在她的内心,所以没人能救她。    (在台湾,三毛的姊弟、晚辈为数众多,感情深厚,唯独三毛的大姊陈田心,曾与三毛一同度过幼时在大陆的童年生涯,并且一路看着三毛从叛逆、流浪,到悲伤、潇洒,甚至最后走上自杀的路子。这位三毛眼中的大姊,从教三毛识字、看书开始,始终与她口中的“小妹”相知相惜,也最能理解三毛的特质与人格。本书出版前,陈女士专门接受《三毛私家相册》作者专访,现将部分采访录音实录下来,权作序,也作为陈家对她的回忆吧。此录音纪录未经陈家人过目。在此一并向接受采访并提供帮助的陈女士与三毛弟弟陈杰先生致谢。)


第一部分:序序二:三毛 流浪的心灵使者(图)1

  文/南方朔  近代有两个“三毛”。  老的“三毛”是前辈漫画家张乐平在漫画《三毛流浪记》里虚构的流浪儿。“他”产生于1947年,在他的遭遇里浓缩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与人性的光明面。  而后来的“三毛”,则是1976年崛起的台湾女作家陈平的笔名。在她1991年1月自杀身亡之前,已出书24册。她的一种浪漫、异国流浪、洒脱、自在的形象,在台湾拥有极多的读者,而她本人也成了“名人”。  因此,如果说老的那个虚构的“三毛”,所代表的是过去下层民众社会里的孤苦小人物,那么新的真实的“三毛”也在流浪,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流浪。  以“三毛”为笔名的陈平,根据她逝后出版的《亲爱的三毛》里所列出的生平,我们知道她是浙江定海人,1943年3月26日生于重庆。她自幼早慧,五岁半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着手看遍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时她辍学,由父母教育自学,在诗词古文和英文等方面打下了基础,又先后跟随顾福生和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1964年,获文化大学特许,在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而1967年她再次休学,只身赴西班牙。3年之间,先后读过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西班牙歌德书院,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1970年返回台湾,至文化大学德文系和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再次离台,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三毛于1973年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结婚。此后她即开始写作散文,1974年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结集出版。1979年荷西因潜水意外身亡;她回到台湾。1980年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1980年11月,《联合报》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在台湾环岛演讲,声名更噪。此后即写作、演讲、授课,1990年写成剧本《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自杀身亡,只活了48岁。  三毛在台湾,其实已不是单纯的作家而已,毋宁更应称为“三毛现象”,而所谓“现象”,必然是她具有某种能够反映时代共同需求的特性。  在此,我们可以把三毛和早她大约20年的日本女作家犬养道子相对比。  犬养道子乃是犬养毅的孙女,而犬养毅则是孙逸仙先生之友,曾任日本首相,但被激进的皇军军官所暗杀。由于家世不凡,战后她遂只身留学美国和法国,并游历了英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前后达10年之久。而后她于1957年返回日本,开始专事写作,除了写她流浪的近10年经历外,也从事评论写作。但尽管她著作甚多,真正让她扬名立万的还是她第一本著作《千金流浪记》,那本书创下了日本战后到当时最畅销的记录。  犬养道子的《千金流浪记》,即使今日读来,都很亲切动人。当时的日本,由于在朝鲜半岛战争里得到了发展的机会,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正式宣布进入稳定成长期。在那个人们终于摆脱了战后可怕的贫穷之时刻,生活渐趋好转,对未来也充满了憧憬,这时候,名门千金犬养道子只身走天涯的那种浪漫情怀,非常应时的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而除了异国流浪这种浪漫因素外,犬养道子本身也才华不凡,她会多国语文,到每个地方都惬意自在,到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她甚至还会用半生不熟的意大利语背诵几段但丁《神曲》里的句子,也会哼唱《葛里国端圣歌》里的一些段落。她的这种才情,又怎不使当时亟欲打开眼界的人们钦羡不已呢?  因此,犬养道子的《千金流浪记》创下战后畅销书纪录是自有道理的。因为她的文章满足了当时普通日本人的憧憬与渴望。对日本的年轻女读者亦然。战前的日本,妇女地位甚低,战后由于被美军占领而逐步的美国化,妇女地位多少已有了一些改善。这时候,一个名门千金可以只身闯天涯,对年轻妇女是多大的鼓舞啊!女读者在她的文章里找到了梦想寄托。  而另外的也不能疏忽的,乃是女性自我剖白和自我呈现的表达了,在过去非常稀少,而今却有一个名门千金,把她在异国打工和流浪的经历与感思表现出来,对一般读者而言,这也相当程度满足了他们窥探的心理。


第一部分:序序二:三毛 流浪的心灵使者(图)2

  由《千金流浪记》的走红,其实也可以拿来和三毛的走红相互对比。  1970年代的台湾地区,刚走完战后那种贫穷、封闭、也欠缺自由的艰苦时代,在1975年左右,国民所得已超过3000美元,而整个社会也自由渐增,结束了苦闷无力的阶段。在那个逐渐安定、松弛的时刻,也是人们开始产生憧憬的时刻。  这时候,像三毛这样的女子,只身到人们并不熟悉的远方流浪,而且她在流浪的剖白里,充斥着那种似真似幻的爱情表现,这使得把三毛拿来和犬养道子做对比时,三毛除了流浪、才情等之外,还多了爱情这个对台湾读者最重要的元素。也就是说,三毛的流浪和自我剖白里,已走得更远更深了。这对那个时代的读者,当然主要是年轻的女性读者,当然能够满足她们的向往。流浪与爱情乃是女性永远的梦想。  因此,三毛当年走红台湾,在大陆改革开放后,也能吸引到大陆的读者,最关键的原因,或许即在于她所反映的,乃是这种形态的社会里某种女性共有的期待和情绪,那就是向往女性的才华,对自己感情世界的自主,以及能走出生命牢笼、呼吸更开阔空气的期待,三毛所代表的是某种程度的自由。1970年代中期的台湾,经济上已进入小康社会,政治气氛也趋于松弛,“自由”的气氛开始弥漫在每个领域,年轻妇女尽管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不太能够在公共角色上与男子一争长短,但在生活领域和感情领域,朦胧的自觉却已开始浮现,三毛的角色就是在这片天空里,作者与读者的互动,经常会以时代背景做为支撑点,什么样的时代,会决定什么样的作者得以出人头地。三毛式的女性个人主义,是那个时代的代表。  不过,在享有声名之后,三毛却和长她一两辈的女作家谢冰莹、徐钟佩、张秀亚、林海音、薇薇夫人等不同。其他的女作家就只是女作家而已,但三毛却不然,她的写作对西方文学叙述观念而言,具有很强的“自剖自白性”(fession),这种掏心掏肝的写作方式,在满足了读者的同时,实质上却是把痛苦丢给了自己。  近代西方许多个这种类型的女作家,都以自杀了结了生命,即是证明。而三毛除了“自剖自白性”这一点外,她在出名后,更是个活动频繁的名人。而当人成了名人后,谤誉当然交相而至。与她同辈的另一女作家廖辉英,即在她死后《皇冠》杂志的纪念文章里,做了这样的评论:“她成名之后,一直在舞台之上,光圈之中,众人瞩目。作为一位公众人物,我很知道她处世的困难,因为读者要求她的,对她而言,带着极大勉强的成分在,与真实的三毛,有着相当的距离。……三毛本身,既是一个传奇,有关她的传言便多得不胜数。有些甚至相当离奇,包括荷西的存在与否,或荷西的存殁问题等等,非常骇人听闻。”  因此,以“自剖自白”作为写作题材的名人三毛遂难免掉进了一种出名的陷阱中。她成了名人,被人窥视,必须更加暴露自己,而人们对她所暴露出来的部分,则疑真疑假。那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