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啸-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天祥将此刻之情景,写成了一首以“定变难”为题之诗。

  若使阿婆真一吼

  目生随后悔何追

  “要是当时老婆婆真的放声大喊,叫醒了附近的人们并起引骚动,想必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悔恨结局吧!”

  这两句诗的意思大致是如此。从文字之间仿佛可以看见他抚着胸膛喃喃地说道:“好险,好险,差一点就糟糕了!”的画面。这同时也让人了解到,文天祥是个即使处于危险和辛苦当中亦不失谐谑感觉的人。

  然而问题还在后面。好不容易抵达了港口一看,其中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原本应该备好的船只竟然不在。余元庆旧识的那名军官亦毫元踪影。就在困惑的当下,巡哨之元军忽然出现,文天祥等人不得已只好匆匆离开现场。改变原定计划,在一一地探问过所有停泊在港湾中的船舶之后,总算让他们借到了一艘可供使用的舟艇。舟主说道。

  “反正这艘船所载运的也是密售之私盐,多运几个人应该无妨吧!”

  “这么说来,莫非你们是盐贼。”

  “没错。从朝廷的角度看来确实是贼。即使朝廷由宋改元,我们身为贼的事实仍然不会改变。”

  舟主笑起来的时候,被太阳和潮汐晒得黑黝黝的脸上,绽放出一抹无惧之神情。

  “不过贼也有贼之坚持。虽然不知道你们几位的来路为何,但是只要不被元军追缉的话,我倒是可以帮帮你们。”

  Ⅱ

  所谓的盐贼,在中华帝国之中可以说是反政府、反权力之象征。

  从汉代开始,盐就是国家的专卖品,同是也是生要的财务来源,因此又称作官盐。虽说无能的执政者在财政困苦的时候总是不免会倾向以加重税赋来解决难关,但是几乎每个王朝都会顺道将盐价提高,以致盐价变为原来的五倍、十倍、二十倍。由于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之物,老百姓没办法出发点人好照买。无法忍受之人于是站了出来。这些人自己建立了一套卖盐的秘密网路,自己卖盐。也就是所谓的盐贼。相对一真实性盐,他们所卖的盐就称为私盐。由于价格相当的低廉,百姓们大多乐于购买。虽说是廉价出售,但是其中之利润对于盐贼来说已相当充分,有些人甚至还累积起巨额财富,在社会上占有极大之势力。

  基于上述原因,民众和盐贼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于是乎慢慢地形成将盐贼改称为义贼之过度美化的情况。像是《隋唐演义》以及《水浒传》之中都有盐贼出身之方主要人物,而且相当受到庶民之喜爱。应该是其心中对于官方之反感,转化成了对盐贼之好感吧。

  要额外藏匿十二位“客人”,对于盐贼的舟艇而言可是绰绰有余。一行人乘着舟向长江出发。虽然已是深夜,但是熟练的操纵技巧就像是在白昼航行一样。这一带到处可见元之国船,从胄甲上所反射出来之灯火,更是令气氛严肃紧张。然而盐贼之船却若无其事地穿梭在军船的缝隙之间,像是滑行般地在水面疾速奔驰。

  因江风吹送而鼓涨起来的白色船帆,在置身舟底抬头仰望的文天祥等人之眼里看来,实在相当令人安心。或许是行径上太过理所当然了,所以一路上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元朝水军之拦阻盘查,直到后来,将于有艘军船慢慢地朝小舟接近。

  “那艘小舟停下来!你们必须接受盘查。”

  文天祥等人战栗地握住了短剑。然而盐贼头目却一副理直气壮,笑着大喊回去:

  “这舟不过是在长江上钓钓海豚罢了。绝对没有从事任何不轨之行为。”

  “有没有不轨该由我们判断才是。快把舟停焉为。否则的话要你们好看。”

  “嘿嘿,对于手无寸铁的人如此凶悍,不太好吧!”

  “你说什么?喂、你到底停是不停!”

  盐贼刻意将小舟靠向岸边,选择水深较浅的地方行驶。不一会儿就把军船给甩掉了。“边嘲笑地回应着元军怒骂之同时,小舟也已没入了黑暗之中。

  平安无事抵达岸边之后,文天祥等人交给盐贼三百两谢银,并向这些救命恩人询问姓名。

  但是这名男子拒绝透露姓名。

  “我只是个盐贼罢了。倘若你们成功复兴宋朝,下一次我们便是违抗你们朝廷的戴罪之身了。不透露姓名,对你对我都有好处。”

  待文天祥等人上了岸,朝着黑暗的深处移动之时,盐贼一行也再次地扬起船帆。盐贼的其中一人,满脸疑惑地向头目问道:

  “大哥,如果把那群人抓起来交给元军的话,一定会得到重赏的。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被问到这个问题之时,盐贼头目昂然地挺起了胸膛回答道:

  “我们是盐贼。只卖盐,不卖人。”

  在一片赞同的附和声中,盐贼们再度将舟航向了长江。

  ※       ※       ※

  文天祥和金应、杜浒、余元庆等人一起朝着真州城前进。真州目前仍在宋军的掌握之中,由安抚使苗再成坐镇死守。随着天色转亮,灰蒙蒙的天空之下出现了一片枯萎的芦苇草原。遥望远方,隐约可见黑黑小小之真州城墙。由于担心元军骑兵随时会出现,一行人在泥泞的道路上快速赶路。

  成和副将赵孟锦一同亲自出来迎接文天样。文天祥等人立刻被带往住处,换上了干净的衣物,并以宾客之礼受到厚待。

  苗在成是镇守于扬州之李庭芝的麾下人物之一。

  李庭芝相当好于发掘人才网罗麾下。例如陆秀夫、姜才,以及苗再成都是。这些人才在宋末元初的这段时期极为活跃,有好几人甚至还留芳后世。根据《宋史·卷四百五十二忠义传六》之记载,李庭芝在淮南地方设置幕府搜罗人才之时,曾有“小朝廷”之称号。

  这个时候,苗再成向文天祥提出作战计划,他打算联系分散在长江北岸独自和元军对抗之宋军一起联手出击。尤其是联合相互反目分别位于东方的李庭芝与位于西方之夏贵,同时从各个地方一起向元军出击。只要将元军冲散,并且击溃核心所在之阿术大军,江北的元军就会整体溃败,如此一来就可以孤立江南之元军。大约是这样的一个战略。

  “妙计!”

  文天祥拍膝大喜,并且立刻书写要求协助之信函,准备交予李庭若和夏贵。

  可借这个作战计划时机已失。因为早在二月二十二日,夏贵就已经向元军投降了。夏贵在宋朝是颇富声名之老将,这一年已经八十岁了。长达四十年与蒙古之作战早已令他精疲力竭。而且宋朝天命已尽,再继续战斗下去已毫无意义。他的想法多半是如此吧。

  夏贵后来亦曾前往大都谒见过忽必烈汗,并且于三年之后去世。当时的歌谣唱道“享年八十三,而不七十九”这两句歌词便是在讽刺夏贵七十九岁之前一直为了大宋而舍命作战,倘若在当时就这么死去的话,反而不会留下背叛者之污名。

  苗再成完全不知道夏贵降元之事。因此他又怎会料想得到,不论这个计划是多么宏大巧妙,终究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而已。但话又说回来,苗再成确实为了宋朝而竭尽智勇之所极,并且把文天祥当成了难得的信赖知己。

  这一天是三月一日。文天样自从被伯颜软禁以来,已经许久不曾如此安心人眠过了。隔天他虽然继续体养以消除身心疲劳,但是一颗心却为了反元军事行动之胜算而整日雀跃不已。只是,就在这段时间当中,事态竟急转直下有了重大转变。

  再隔日,也就是三月二日。一用完早餐,苗再成便请求文天祥为他视察真州城内外之防御体系,并请他提供意见。文天祥是欣喜万分地答应要求。于是便带着金应、社浒、余元庆等等所有同伴,一起先从城内开始视察。在前方为一行人领路的是王姓和李姓之两位军官。

  城壁之坚固程度,士兵之井然纪律,以及充足的粮食和武器装备等等,再再都证明了苗再戚是个出包有为之将领,并且令文天祥相当敬佩。接着在王李二人的请求之下,一行人出了城门,打算进行城外视察。

  岜料王和李之态度骤然改变。他们甩出了一张纸并且怒吼道:

  “快走吧。你们要是还爱惜自已性命的话,就快点离开!假冒者,竟然敢自称是文丞相来欺骗我们!”

  文天祥顿时愣住。好不容易才挤出口的话,连自己都差点认不出来。

  “什么假冒者?我确确实实是文天祥啊!”

  “你凭什么证明自己的身份?”

  “证明……”

  文天祥哑口无言。

  柱浒低吼着向王李二人逼近,不料却被两人一闪而过并跑回城里。黝黑厚重的铁门就在无情的声响之下,于杜浒的眼前关闭。

  文天祥等人被逐出了真州城。

  呆立的一群人面前,忽然出现了三十名左右的士兵,提议护送他们前往扬州。在别无选择之下,文天祥等人只得随着士兵们开始移动脚步。

  前日,也就是三月二日之时,苗再威接到了一封李庭芝从扬州送来之密函。内容主要是提到,“现有一自称丞相文天祥之假冒人物。此人极可能为元军密探,若是发现疑似此等人物的话,须立即予以格杀。”

  苗再成极为苦恼。以他亲身之观察所见,这位自称文天祥之人物应该不是假冒之人。但是对于上司李庭芝所下之命令,他又无法不予理会。

  于是苗再成决定将文天祥等人逐出自己的辖区。不过,他还是派了三十名的士兵为文天祥等人领路。就这样,二月二十九日深夜从元军阵营中脱逃出来的文天祥,在翌日三月一日抵达真州。二日李庭芝的密函送达苗再成之手,三日文天祥被驱赶出真州城。前前后后的四天当中,文天祥的际遇上再次发生了激烈的转折。

  Ⅲ

  关于这段奇妙的转折,《通俗宋元军谈》之中的记述如下:“元来是伯颜之,欲以奸细之说,令李庭芝等相互猜疑”。

  一旦李庭芝和文天祥联手,共同以扬州为据点展开组织性之反元活动,对于元军情势将会极为不利。为了阻止上述的情况发生,因此采取反间计来离间双方。就策略面来看,这样的解释极为合理。然而从时间点来看,却怎么说都太早了。此刻伯颜虽然仍停留在杭州临安府,但最要在两天之内得知文天祥逃脱之消息,并且以李庭芝为目标采取对策,实在不太可能。

  文天祥会于何时脱逃,这一点伯颜应该是完全无法预料才对。另外,万一策划不周、反倒天文天祥之性命陷入危险的话,伯颜打算将文天祥带回谒见忽必烈之心血不就成了泡影。伯颜和这桩奇妙的事件,应该是并无关联才对。

  苗再成从李庭芝那里接获之密函确实是真品。苗再成认得李庭芝的笔迹。这么一来,问题就在于李庭芝发出这封密函之意图究竟为何。

  或许文天祥在同僚眼中之评价并不如敌方所给予的那么高吧。尽管是科举的榜首,但是却元半点值得大书特书的政治或是军事方面之功绩。虽然在亡国不久前曾官拜右丞相,然而不过是形式上的而已。更何况政权就是在他的任内丧失掉的。他并无任何的权威可言。

  李庭芝比文天祥年长,以科举中试者之身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