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维摩精舍丛书 之中庸胜唱-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嗲浚罄砻咳酢H羟吭蜃芮浚砦拚椒ォr弱则总弱,义鲜斗争。此学术好尚之不同,强弱于焉而有异。无怪乎日寻凶暴而不息也。倘不因而救渡,则此全球二十余万万人数,不数百年无遗种,则管领宰割此世界者不为禽即为兽。彼且坐视吾人之肥瘠,待而窥我也,可不儆乎?语曰:'险处岂常忘顾鉴,纵行平地索提防。'余与若敢不勖?曰西、曰东、曰条理不纲、曰杂糅不治、曰无回互沟通、事失先后、语每颠倒等等一切,浮言剩语矣!〃下座。
  第四章 中庸释名
  〃中〃,《说文》和也。从口 。上下通,陟弓切。〃庸〃,《说文》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余封切。
  朱子申程子之义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今注曰:〃中,离二边,绝三际,悬立之假名也﹔庸,微二边,即三际,虚言之权号也。〃
  必曰通上下,然则左右,前后、四隅及中不能通邪?果尔,圣人之道有碍有尽,其得谓之中乎?庸,用也。然则不用时即不得谓之庸乎?果尔,则用与不用,截然画为两橛。《中庸》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谬矣。又上对下言,下因上有,无上则无下,无下亦无上。今此曰上,若到今此之上以视乎上,则上在今此之上,而昔所谓今此之上者实居下也。释下亦然。若曰揭一以概余,拈一以通万,摘一以远冗,则又指途不精,行人惑于去取,非所以张圣范而循循善诱于学子莘莘矣。
  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然则偏与易即非中庸邪?〃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夫道有正必有邪,理有定必有不定。偏与易而非中与庸,则中庸之道不遍,圣人之义狭。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定逾矩矣。道有邪正,理有定动,《中庸》之言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谬矣。其得谓之通义乎?
  无边不显中,边以中立,中因边有。是无边而中亦不立,无中而边亦不有也。了此乃谓之全边全中。三际者,过去、未来、现在也。然亦假名。过去已去,未来未来,才说未来又已过去。现在亦不住也。不住不得言有。过未亦然。虽不得言有而实有,此过未现之假名,故又非无也。虽非无,而眼不得而见,耳不得而闻,此不见闻中之极则。故曰:〃离。〃论曰:〃其入也离。〃百丈曰:〃离此用,即此用。〃无以名之,假名曰中、曰体。
  虽非有,而眼实得而见,耳实得而闻。此得见得闻,庸之极则。故曰〃微〃。论曰:〃其出也微。〃百丈曰:〃即此用,离此用。〃无以称之,权称曰庸、曰用。
  体用相乘而理事成,即阴阳合而化育成也,无体不成用,无用不显体。中与庸非二,然又不一。行人知此,不但《中庸》十章义尽,孔孟毕世之言、老庄罄有之说、释氏三藏、回、耶、百家之旨,一时毕尽,而无丝毫遗异矣。旨哉!旨哉!慎勿自启狐疑,妄计得失。倘无如是等过,一觑即破。子路之拱,曾子之唯,当下现成。大慧杲所谓〃忽地一下〃也。行人果得忽地一下实时证入中庸,而与尧、舜、禹、汤、周公、孔子、颜、曾、思、孟等把手同行。以释家言,则三世诸佛悉在斯也。讵曰〃茅山访道,千里决玄〃邪?不可失,不可忽。勖之!勖之!
  曰解脱、曰般若、曰法身、曰真如、曰菩提、曰涅盘,曰无上正等正觉,释迦之言﹔曰自然、曰玄宰、曰螭珠、曰灵枢、曰天君,老庄之说﹔曰真 、曰上帝、曰主,耶、回之语。孔曰明德、曰仁、曰中庸、曰心、曰性等,皆此一事而立多名。马师〃曰〃非离真而有处,立处即真也〃。然真亦因假而有。若无假,真亦不立。千古立则,圣人成化,皆黄叶止啼,都无实义。若泥实义,非圣人之言也。故曰〃戏把枯桐收作乐,权将黄叶指为金〃。知此,上之释字、通义等,通亦得,不通亦得,通不通总得。不然,饶汝把尧、舜、禹、汤、孔、佛、耶、回玄言妙义,蕴在脑中,总是不快漆桶。何也?盖不知〃夜来一派多情月,依旧烟笼十里堤〃也。
  先生说是语已,顾视大众,以手击案一下,瓦屋皆有声。久之乃曰:〃会么?〃众无语。先生复曰:〃此章释名如是!如是!〃
  第二编 正说分
  第一章 统说《中庸》
  第一节 总论
  〃梁太子昭明者,开《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为三十二分,识者悲之,谓妄割先圣伟范宏言,身陷地狱,名讥大雅。今先生割裂经义,开此十章,明知故犯邪?抑别有绍承而启未来邪?胡不远咎,自毁如此?〃
  先生曰:〃余早晚入地狱也。〃问者大惑。曰:〃会么?进云:〃不会。〃
  先生曰:〃昔赵州谂云:'我不入地狱,阿谁教化汝?'比来与若说玄说妙说短说长,义已违乎胜谛,形固囚于情牢。昭明死入地狱,余今生困愁城。非仅余也,先圣后圣,无不共萦此苦。盖至高、至妙、难行、难信之法,初欲演之,非语言能诠、意识能缘。继欲缄口而众生长劫沉沦,爱河莫度,大径不游。故仲尼兴'余欲无言'之叹。至若释迦掩室摩竭,净名缄口毗耶,《楞严》曰'真非真恐泥,我常不开演',皆此义也。然则终不说乎?此固不可。于焉开方便,示权宜,横说竖说,以说说,以不说说。右之左之,前这之后之,上下之,总以奖策,或诱掖行人履乎中庸而已。既履也,是法可,非法亦可,开此经为十章、三十三章可,千章或一字一章、不立一章均无不可。不然,饶汝鞭笞三藏,驰骋五车,痴狂外边走也。何有于当人邪?今以十章说《中庸》,此而曰统,义固尚乎斯也。〃
  第二节 经文
  {朱注|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释字
  天 《说文》〃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他前切。〃朱注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今注曰〃轫始而上之谓天。〃
  命 《说文》〃使也。从口从令。眉病切。〃朱注曰〃命化令也〃。今注曰〃不能违赵之谓命。〃
  之 《说文》〃出也。象屾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止而切。〃朱注无释。今注曰〃出荡十方而无碍之谓之。〃
  谓 《说文》〃报也。从言胃声。于贵切。〃朱注无正释。今注曰〃尚其所指而语人之谓谓。〃
  性 《说文》〃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息正切。〃朱注曰〃性即理也。〃今注曰〃空有无之谓性。〃
  显 《说文》〃头明饰也。从页显声,呼典切。〃朱注曰〃明,显也。〃今注曰〃无处不见曰显。〃
  微 《说文》〃隐行也。从(微左部)(微右部)声。无非切。〃朱注曰〃微,细事也。〃今注曰〃无处能见曰微。〃
  慎 《说文》〃谨也。从心,真声。时刃切。〃朱注曰〃戒惧而谨也。〃今注曰〃勿忽而不苟曰慎。〃
  独 《说文》〃犬相得而斗也。从犬蜀声。羊为群,犬为独也。徒谷切。〃注曰〃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今注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曰独。〃
  致 《说文》〃送诣也。从'故…古'从至。陟利切。〃朱注曰〃致,推而极之也。〃今注曰〃至也,言至于此而证入中庸也。〃
  二、通义
  〃天〃,轫始而上之谓天。释氏缘生之说曰:〃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缘生。〃此说统万有,偕诸义。取以释此甚偕。何也?盖有此缘而轫始,上者天也,下者地也,中者人也。权此土而立之假名也。〃而〃,者,谓此土立名,并同化、非同化、人物也。不然,色界、诸天、天人谓上,无色界为天,己色界、下欲界不名曰天,岂通义乎?故曰轫始而上之谓天。故此〃而〃字为不可忽。〃命〃,不能违越之谓命。如轫始为晴,无论自他,不得名阴。轫始而阴,无论自他,不得名晴。故曰〃不能违〃。又不得谓晴后即阴,阴后即晴。且正晴时无阴,正阴时无晴也。故曰:〃不能越〃。有轫始而上曰天。天,上也,颠也。此上此颠,即现示此晴此阴最初一现者。此一现也,在无知之现示者,不能违越,非晴非阴,亦犹领受彼现示者,不能违越非晴非阴也。故曰不能违越。成此不违不越,权称曰命。
  〃之〃出荡十方而无碍曰之。谓轫始而上而命则此之也。出荡十方而无碍,入则纤毫而不留,使无此之,则彼晴彼阴从何而命而显邪?临济玄曰:〃东涌则西没,南涌则北没,中涌则边没,边涌则中没。〃故曰出荡十方而无碍曰之。
  〃谓〃,尚其所指之谓谓。盖自尚其所欲言而及他也。
  〃性〃,非语言能诠、意识能缘。今曰空有无之谓性,盖方便而言也。《说文》〃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朱注〃性即理也〃,两义皆悖。必曰人之阳气性善,然则人之阴气性恶,非性欤?必曰性即理,然则非理非性欤?是此性狭而不遍也,讵知阴阳相乘而化育成,善恶相乘而社会成?故无一事理而不备善恶,即无一事理而不该阴阳。合阴阳善恶,则无所谓事理也。执一事理而曰全,众盲摸象,讵达者之言乎?然则合阴阳善恶,曰理曰事即性乎?曰非。舍阴阳善恶曰事,曰理即性乎?曰:非。然则必如何而曰性?古哲于斯各封己说,必欲诠真,宁逾踰亲证?若然,亲证当依何陟?
  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恶〃,告子,孟子之徒也,反其师说曰〃性无善无不善〃。等斯说也,皆远宗乎孔子者也,考《论语》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矣。〃夫子贡者,亲炙于圣门,且不可得而闻,余也孰得而闻?又,既不可得而闻,然则此不可得而闻者,为已闻?为未闻?若曰已闻,云胡不闻?若曰未闻,知此不可得而闻者为已闻为未闻亦可怀也。又,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检《论语》之记问孝、问政、问礼、问为邦,皆有问乃答。今则不叩而鸣,自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何邪?讵知希有之法不说不可,欲说无从。虽颜、曾之徒尚不能兴一问,况游、夏乎?今兹去圣已遥,行人内失自修之勤,外无师友之勖,困妙义于字里行间,昧胜行于人欲天理,曰得中庸的旨,孔孟薪传,真缘木求鱼,痴人说梦,自欺欺人矣!讵不惑哉!讵不惑哉!
  昔余以此义叩一老宿。宿曰:〃此理至明。人性与人性相近,与狗性相远。狗性与狗性相近,与人性相远。近者,亲也﹔远者,疏也。〃余曰:〃止!止!且不问习,人与人性相近也,商臣弒父,五公子争立,乃至夫妇、朋友互相攻贼者,何邪?与狗性相远也,人见狗必致狗死,狗见人必致人死。斯世界者,不尽人必尽狗。云何狗有饲养于人,人不必尽杀其狗者,何邪?〃宿大窘。曰:〃若言伊何?〃余曰:〃此理至明,实无当人摹拟处。若穿凿太玄,傅会过异,则去道愈远,滞而难通矣。夫远近乃相对而立,无近不表远,无远不立近也,相乃连介之说,片面不言相。性者,习之体﹔习者,性之用。无体不表习,无习不见体也。性当体即是,对习而言,故曰近﹔习对境乃有,于性而言,故曰远。〃宿闻语未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