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这两种力量都成为他作品的重心。
  吴宇森出身片场体系,最初任职国泰制片助理,1971年转投邵氏,成为大导演张彻的副导。他曾表示,从张彻那里学会炮制动作场面。吴宇森一直对张彻崇敬有加,但是却回避了张彻风格中的那股气壮山河的阳刚之气,少了几分大家风范,却多了几许个人风格。其1979年的作品《豪侠》,可视为向张彻男性情义的暴力电影传统致敬。而他获私人投资的首作《铁汉柔情》碍于过度暴力,经删剪后才获准于1975年公映。嘉禾公司赏识他并将之招至旗下。吴宇森多才多艺,执导功夫片之余,还协助许冠文,从对方身上学会炮制喜剧,1976年他执导的粤语戏曲片《帝女花》获得赞誉。1977年至1986年间,他先后执导了八部喜剧片,坦言当时的自己摇摆于不同类型之间,“我爱娱乐观众,令他们开怀大笑”,也爱描写暴力,“不少人看到人家挨打,情感会得到宣泄”。
  无泪乃英雄本色
  80年代初,“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新导演崭露头角,吴宇森却因其作品票房惨淡,调职台湾监督新艺城的次级制作,并执导两部不太重要的喜剧。1983年他拍摄了沉郁的影片《英雄无泪》,讲述香港雇佣兵在越南的故事,但遭“雪藏”,至1986年才获准公映。事业的最低潮期,吴宇森与徐克决定重拍龙刚1967年的经典《英雄本色》。
  1986年新版《英雄本色》面世,把重点从黄黑两道对释囚谢贤的逼害转移到黑道中人周润发、狄龙坚守不渝的友情,极力渲染周、狄两人生死与共的豪情义气。《英雄本色》并非港台江湖黑帮的内幕暴露,亦非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活脱脱英雄神话的再造,完全是创作者的主观愿望、感情的投射。影片上映后空前卖座,且开创了黑帮“英雄片”的电影潮流;此外,主演过张彻众多武侠片的狄龙亦因此再度当红,而周润发更成为香港极受欢迎的红星。1987年《英雄本色2》继后推出,虽然卖座依然,却远不及《英雄本色》。1989年吴宇森拍出更风格化的《喋血双雄》,在本土叫好又叫座,90年代初更受西方观众欢迎,使他有了突破。
  能够把握自己命运,就是神
  有人或以为“香港新浪潮”的主力干将多在西方电影学院进修,理应成为首批前往美国打天下的香港导演,殊不知率先走到美国的,却是出身片场的吴宇森,他默默闯进好莱坞,很有耐心地一步步走,终于凭《变脸》(1997)奠定自己A级导演的地位。吴宇森在好莱坞的成名,其实并无意外,其确实是香港导演中适应能力最强的一个,他先拍功夫片,再拍粤语戏曲片,然后是喜剧,每次都不负所托。
  吴宇森一到美国,重新剪辑《终极标靶》(1993),以适应当地口味。该片为要通过美国电影检查,七度重剪,宣传时,也很聪明地借此大造文章。执导《断箭》(1996)时,监制兼拍档张家振说,要是此片成功,“吴宇森便有机会拍自己喜欢的东西了”。于是不仅有了《夺面双雄》(1997),还最终获选执导了《碟中碟2》。一度呼吁华人电影应勇于自我表达的吴宇森,开始解释离开香港的原因:“我不很像华人,无论从技巧、主题,或是电影语言来看,我都不属于华人传统。”
  吴宇森已成为一个品牌,他的风格与题旨使得知音遍全球,甚至成为了国际通行证。在《英雄本色》中不要忘了小马哥的回答:“我就是神……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就是神。”


中国电影百年史(下编:1977——2005)


    姜文、刘晓庆主演的《芙蓉镇》是谢晋导演的代表作品,谢晋表示,“拍《芙蓉镇》时是1986年,正是经过十年的沉淀,我不止一次地说过那正是一个出大作品的时代。”


1986年谢晋导演《芙蓉镇》
  十年沉淀 时代造就
  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其自成系列的影片几乎成为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电影不可逾越的经典。虽然在整个中国电影史的代际序列上,谢晋被归为“第三代”,但实际上他完成了对代际的超越。跨越时代的谢晋电影,仿若关于其个人与电影纠缠的“电影传奇”,有起伏,也有涨落,他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在新中国电影发展浪潮的中心。
  为了行将忘却的纪念
  作为一种现在时态叙事和即时性观赏的艺术,电影与生俱来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艺术家中的许多人,自己也未必情愿那么清醒或者清晰地保持这种与时代的联系,但也有一种人是自觉的,在他的作品中,既张扬着时代的耀斑和神采,也刻痕着时代的困顿与荒唐。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其中的种种也许不具隽永的意义,但由于它们最直观地反映着创作者心灵与彼时彼地的呼应,因而常常最有认识的价值。
  谢晋的四十多年导演生涯,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如《女篮五号》、《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等等,拍的几乎都是当时的现实生活,一些对解放前旧中国的描述,也有现在时空作对比;仅有的三部历史题材,《鸦片战争》是其中之一,同样可以找到选材跟现实的某种契机。回顾这个作品系列,几近一本50年代以来社会起落的大事记,尽管不排除有大势所趋的受命之作,但大多还是发自被时代所裹挟的激情,无论所弄之潮后来被历史证明正逆与否,新潮再起依然乐此不疲。更有意思的是,虽然很早就有一只耳朵戴上了助听器,谢晋并非没有听见对他的各种惋惜与评说,比如如此“模式”终于埋没了一位本来有可能成就的国际级大师等等,他在意过,思考过,但最后还是不改初衷。于是一部当代电影史,无论从什么视角看都绕不开谢晋,比起共处一个时代而没有起落,也因此没有了活气的人们,谢晋的生存方式及其存在本身显出了不可替代的意义。
  《芙蓉镇》是谢晋的高峰,认识《芙蓉镇》也是通向他的最好的路程。《芙蓉镇》至少做了一件对于中国电影功德无量的事——它用正面而完整的笔触,描写了一次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
  这个“第一次”,在影片问世那会儿其实并没显得那么扎眼。由于影片改编自阅读率很高、又得过文学大奖的小说,由于当时对“文革”的反思还没有淡出文化观照的主体对象,《芙蓉镇》上映之初,更多的激赏包括对其艺术成就的争议,都并不在于本片直面历史、清算“文革”的胆识,而集中在谢晋在把握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关系上的得与失;即便在一年多以后影片莫名其妙地被“追批”之时,很少有人会想到,从此以后“文革”竟成了电影的题材禁区(当然并不全是因为这部影片)。一场十几亿人的十年所经验的精神浩劫,一段沉淀了那样凝重的创痛与教训的民族历史,已经快要沦为茶余饭后调侃气氛的段子,或者天真孩童以为大人瞎编的传奇。因此《芙蓉镇》几乎成为了对于忘却的纪念,人们有太多的理由怀念它,怀念它那“第一次”的勇气和激情,怀念它所代表、或者说所继承的中国电影传统中最可宝贵的创作精神,即对于我们民族最迫近的步履郑重、冷峻而又置身其内的回瞻。
  拍《天云山传奇》时,谢导就说过,他的影片所向往的境界,不是场灯亮起时热烈的掌声,而是大幕阖上,长时间的静默之后,观众席里一声轻轻的叹息。《芙蓉镇》所达到的境界,是足以告慰谢导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所引出的长久叹息,正是我们对中国电影还抱有希望的理由。——郑洞天
  谢晋:《芙蓉镇》是“历史的必然”
  谢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要拍能够留得住的电影”,并希望“生命结束在摄影机旁”,“文革”结束后,爱电影到“痴迷”程度的谢晋,创作权利一旦重新恢复,就一连串拍出了《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1981)、《高山下的花环》(1984)等多部在电影史中“留得住”的电影。1986年谢晋拍出了《芙蓉镇》,这部“大作品”将其推向又一个电影创作的高峰,谢导称之为“历史的必然”。
  原本水华导演想拍这部戏
  在影片拍摄之前,古华的这部小说就已经很有影响力了,这部作品发表于1981年,1982年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芙蓉镇》最初是被北影厂拿下来的,而确定的是女导演王好为来执导,刘晓庆主演,她们两个也合作过几部片子,但是剧本被“枪毙”,后来北影厂很优秀的老导演水华知道后非常想拍,可厂里还是不松口。作家古华知道后很生气。后来陈荒煤告诉古华,赶紧去找谢导,可能他会想拍而且拍得好。北影厂知道后着急了,怎么让上影厂谢晋去拍了,就想赶紧把本子要回来,但是古华不同意。陈荒煤知道后去北影厂做工作,我得知水华想拍,就对陈荒煤说:“水华老大哥想拍,我理所当然要让出来。”作家古华坚持给上影,我当时在上影拍戏的主动权很强,厂长徐桑楚也很赞成,于是就拍成了。
  《芙蓉镇》实践“巨片意识”
  在拍《芙蓉镇》之前,我提出中国导演应该有巨片意识,当时是有感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影片表现的只是“杯水风波”。我说的要有巨片意识,不是说我要拍巨片,这两个概念其实是不完全相同的,巨片意识不仅指场面宏大,更主要的是指内涵和立意的丰富与深邃。你想想,十年动乱过去了,拨乱反正的十年也过去了,我拍《芙蓉镇》的时候是1986年,正是经过十年的沉淀,我不止一次地说过那正是一个出大作品、大影片的时代,这不是我的主观幻想,而是中外文学艺术的一个规律。我很同意一位文学界朋友的看法,中国的莎士比亚可能就出现在写“文革”的题材上,其实重要的作品恰恰是出现在“有裂缝”的时代,因为人们会更清醒地认识一切事。所以当时我对剧组的同事们讲,原作提供了拍摄一部内涵深刻的大片子的可能,但能不能拍好,还要靠大家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反思情感一脉相承
  《天云山传奇》出来后,产生的社会效应之强烈,是我未曾料想到的。我收到几万封观众来信,其中甚至有血书,有万言信,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当时正躺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听说这部影片要禁演,得知我要去医院探望他时,他对医生说:“《天云山传奇》的导演要来看我,给我注射强心针和止痛剂,我要好好见见这位朋友。”我甚至听到人家告诉我,他的一位朋友看完《天云山传奇》后自杀了,因为不堪忍受内心的谴责。我觉得中国电影与中国人民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全世界恐怕都是罕见的。就是有了《天云山传奇》对我的这种震撼力,后来才会有《芙蓉镇》,绝不是什么心血来潮,而是与我前几部作品的反思主题一脉相承。其实我想并不是我的戏有多么好,而是因为那个集体反思的年代,我认为是时代造就了我的电影,并不是我多么迫切地希望观众来看,这是两回事情。
  费劲周折终于面世
  影片从剧本阶段就费周折,而等到影片拍好了竟然不许放映。《芙蓉镇》影片首映的时候姜文和刘晓庆已经到了上海,但是得到通知让他们不要出席。首映式在离我家很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