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也很羡慕当时很多人拍了很好的片,许鞍华拍了《疯劫》,章国明拍了《点指兵兵》,还有严浩、谭家明等等,可却老是找我去拍武侠剧。当时我想拍一个讽刺剧,血腥暴力、带有一种黑色幽默,现在看有点可笑的原因是夸张的那种程度已经变成一个喜剧了,血多得已经不像血了,像水一样流。《第一类型危险》之后拍了《鬼马智多星》,转变很大,只能说那个阶段那种情绪已过去了。在《第一类型危险》中,以负面角度看生命,而《鬼马智多星》看似闹剧,其实用幽默态度看人生,加入了幽默感、浪漫感。


中国电影百年史(下编:1977——2005)


周润发主演的《胡越的故事》一片慷慨沉痛


许鞍华投奔新浪潮怒海
    1979年 香港新浪潮唯一女将
  国内观众最早看到许鞍华的作品应该是武侠片《江南书剑情》和《戈壁恩仇录》,但一直到后来才知道许鞍华的大名鼎鼎。她最早的两部作品《疯劫》、《撞到正》是无缘得见,但《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却厚重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女导演的手笔。再后来的许鞍华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客途秋恨》是半自传,《半生缘》了的是对张爱玲的夙愿,《女人四十》是人生智慧,《千言万语》是新浪潮20年后再一次心潮澎湃。复杂而且水准不一的作品构成中,你几乎很难摸清许鞍华的创作脉络,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见她用尽自己的一生,永远不停地追赶电影的坚实脚步。
  许鞍华:投奔新浪潮怒海
  客途秋恨 异乡漂泊
  1990年,许鞍华在半自传体的影片《客途秋恨》中以导演本人和日籍母亲的经历作为故事蓝本,讲述战争结束后,日本女子葵子因感激中国军官救活其子而嫁给了他。军官退伍后在香港工作,将妻女留在澳门老家,葵子因语言及风俗不通与公婆和女儿在感情上疏远,备感孤独。25年后女儿晓恩在英国得到硕士学位后回到家中,父亲已过世,家里只有孤独的母亲,母女二人相互依靠。
  正如许鞍华导演的这部动人的半自传电影回顾他乡异地的漂泊人生,生于辽宁鞍山的许鞍华,年幼就随父母移居香港,母亲是日本人,祖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方面对她有很深的影响。许鞍华从小就看过很多电影,据她本人回忆,“从七八岁开始就每周都看电影,星期天则看卡通片,一两个礼拜就去看戏,有时也看粤语黑白片”。1972年,她在香港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专业,1975年学成返港,曾为大导演胡金铨助手,接着转入电视台任职。
  新浪潮初露锋芒 领潮鬼怪喜剧片
  相对宽松的电影制作环境使得许鞍华有机会执导自己第一部电影《疯劫》,影片由享誉香港的女编剧陈韵文编剧,将一起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许鞍华在影片中创造骇人的惊悚气氛,细密地用镜头揭露一件情杀案的真相。该片被誉为“香港第一部自觉地探讨电影的叙事模式、手法和功能的电影”。许鞍华的初露锋芒之作获得电影圈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该片与徐克的《蝶变》一同被视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随后的《撞到正》(1980年)延续其对于悬疑电影的尝试,可谓上世纪80年代香港鬼怪喜剧片的领潮之作。
  大银幕的演练,使得她自信地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题材。1981年《胡越的故事》,讲述越南华侨胡越(周润发饰)背井离乡,沦为杀手的故事。这部突破香港地域局限的影片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
  《投奔怒海》达到巅峰 刘德华银幕首次亮相
  随后的《投奔怒海》真正把许鞍华推上了导演事业的最高峰,该片也成为香港新浪潮的经典力作,并获得1500多万港元的票房,刷新本地文艺片票房纪录。该片与《胡越的故事》以及电视作品《狮子山下》系列片集中的《来客》(1978年)构成了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许鞍华在片中展现了导演魄力,林子祥、马斯晨、缪骞人和多名内地演员表演精彩,该片还是刘德华的电影处女作。
  刘德华在《投奔怒海》中首次亮相银幕,他的回忆文章中很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夏梦就坐在我面前,架着茶色的眼镜,和颜悦色地说:‘刘先生,很抱歉这么匆忙地找你,我们找你演的角色,坦白说,原本属于周润发的,但一开始接触他时,他就推了,我们不得不找第二个人代替。’我答应24小时内给她回复,我一直想问她周润发为什么不肯接拍这部戏,但又怕冒昧,所以始终没有问出口。夏梦告诉我是发仔提议找我接拍这戏的,还有钟志文和林子祥。”刘德华在海南岛两个月,拍了21组戏,跟许鞍华、关锦鹏、区丁平等成了好朋友,于是我们看到了《投奔怒海》里晒得一身黝黑皮肤、愣头愣脑的刘德华,那年他20岁。
  厚重和苍凉、现实与悲悯伴随着许鞍华的电影,正如她最著名的话:“电影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值得你永远追个不停,永远别想休息。”


中国电影百年史(下编:1977——2005)

中国首个专家电影奖诞生 
    1981年 第一届金鸡奖破空而出
  1981年,在继百花奖和政府奖之后,中国电影又一个重要奖项金鸡奖诞生了。这个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奖项代表了专业人士的立场,在创办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而在金鸡奖刚刚落地的那一年,两部当年的强档影片在评奖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它们是吴贻弓执导的《巴山夜雨》与谢晋执导的《天云山传奇》。最终它们共享了最佳故事片的荣誉,瓜分了大部分的单项奖。
  “金鸡”破晓,两强相争
  “百花引出金鸡”
  金鸡奖设立之前,中国电影界已经有百花奖和1980年由文化部创立的政府奖(也就是后来的华表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再另外开辟一个大奖呢?
  上世纪60年代初创建的百花奖在停办了十多年后,于1980年恢复。获奖名单公布之后,一般的舆论都是肯定的,允许群众评奖是电影开放的标志之一。记得在香港有个评论,意见就是恢复了百花奖很不错,但另一方面,一般群众未必能把握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的专项评定。
  再者,经历几十年的动乱,中国电影从创作到评论都处于荒芜期,而当年刚刚吹起改革之风,大家思想比较解放,希望有个场合能让艺术家交流,自由地评价电影。此前,主持电影工作的夏衍和陈荒煤已经有了专家评奖的设想,后来就由影协的代理书记林杉牵头征求了电影界主要领导和专家的意见,结果大家很赞成,表示除了政府奖和群众奖之外,还应该有一个电影专家评的奖。
  金鸡奖创立之后,百花奖的一些专项奖如最佳摄影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就取消了,交由金鸡奖来评。
  两强角逐,争论激烈
  第一届金鸡奖最有竞争力的影片是《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评委分成两派,大家都充分肯定这两部电影,但各有偏好。因为多少年都没有自由讨论的机会,大家热情很高,结果争论得非常激烈。白天看影片讨论,晚上有时候也开会讨论,很多评委到房间了还继续争论。
  当时是两个评委住一个房间,有一间住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导演沈浮和另一位老同志,他们当年大概都已经有六七十岁了,晚上还是继续争论不休。工作组的同志向上头汇报了这个情况,以至于主持会议的人特意来对两个老同志进行劝说:“我们本身就相当忙,你们还这么争?都这么大年纪了,要注意身体。”
  一直到最后投票,黑板摆在前面,《天云山传奇》唱一票,《巴山夜雨》唱一票……大家看着一会儿这个上去,一会儿那个上去,都很紧张。结果《天云山传奇》比《巴山夜雨》多了一票,支持《巴山夜雨》的评委就有些丧气。
  有个评委提出:“是不是咱们把它们并列成最佳,让多一票的《天云山传奇》放在前面。”听了这话之后大家觉得很好,就把它们并列了。但是这个结果在报批之后,有了一点小小的调整,《巴山夜雨》被调到前面。评委们接到这个消息后,当然不满意,说我们这么严肃地讨论,可否再考虑考虑?经过反复磋商,最后还是按调整的方案公布于世。
  “金鸡”之名源自周恩来题字
  1981年正好是鸡年,而且正是在酝酿金鸡奖的前后正好发现了周恩来写了一个条幅:“闻鸡起舞”,因为周总理生前非常爱护和关心文艺界,就把这个专家奖定名为“金鸡奖”,而且把条幅复印下来作为金鸡奖的礼品,每个评委得到一个条幅,得奖者的奖品也是金鸡奖杯和条幅。作为对艺术成就的一种肯定,金鸡奖不提供什么物质奖励。
  评奖三宗旨:民主、学术、争鸣
  金鸡奖评奖有三条宗旨:第一条是民主,所有的评委都必须是以个人身份来参加。当时文化部管电影的副部长陈美为了避免官方影响金鸡奖民间评奖的风气,规定官员不许参与金鸡奖,而且头几年金鸡奖的评委开会的时候,不但没有报酬,而且连吃饭的饭费都得自己交。第二条是学术性,就是说不仅要评出奖项,而且在评奖过程中要进行学术讨论,对我个人来说,参与评定金鸡奖就等同于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从中受到很多教益,因为之前30年国内电影界从没有这么一个固定场合,可以让大家无顾忌地各抒己见。第三条是争鸣,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充分讨论。
  可以说,80年代的金鸡奖基本上贯彻了它的三条宗旨,所以当时的金鸡奖在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中国电影百年史(下编:1977——2005)

第四代在北海“读书” 
    1980年 第四代登场之“北海读书会”
  第四代导演是一批迟到的耕耘者。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创作恢复正常,率先充当传统意识和传统电影最初挑战者的正是他们。谢飞、郑洞天、杨延晋、张暖忻、黄健中、丁荫楠等二三十人成立小沙龙式“北海读书会”,并写下宣言。这被看作是“第四代导演”群像的写照。“第四代”电影人对电影本性的认知和探讨拉开了中国电影新时期的序幕,那个“理论滋养灵感”的时代到如今使人加倍怀念。
  那几年,他们撮饭、喝酒、读书、谈理想
  时至今日,谢飞、郑洞天、杨延晋、滕文骥、张华勋、丁荫楠这些被笼统地称为“第四代导演”的电影人早就在艺术道路和思想的心路历程上各奔东西。他们有的在探索性的艺术电影的道路上受阻,有的曾经在拍摄商业电影方面显示了才华却因为受到某些精英豪杰的唾骂和权威力量的喝令停止,有的早已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大师级导演,他们彼此的差异绝不比第五代导演各人之间的差异小。但是,只要跟他们谈起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的起家时期,他们都会对那时的自由氛围和自己的“北海读书会”津津乐道。
  第四代导演们的“北海读书会”不是组织,也没成为什么协会,只不过就是碰了几次面,吃了几次饭,喝了一点酒,侃了许多大山。听说最明确的成果只有一个给上头的呈子,大意也不过就是表示他们应该钻研业务、多为人民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