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人们一般称这种刚刚输入的戏剧样式为“新剧”,取“新型的戏”之意,区别于旧戏,把“新剧”叫做“文明戏”。“文明戏”的“文明”二字则是热情的观众赠予的美称,表示“进步或先进”的意思。文明新戏在当时社会成为了一个流行的名词。1911年至1912年是文明戏的全盛时期,辛亥革命成功后,宣传与鼓吹革命思想的文明新戏团因其与群众声气相投而受到普遍欢迎。
  当时著名剧团有春秋社(曾孝公、李叔同)、新民社(郑正秋等)、民鸣社(张石川)等,后两家的主要成员都是中国早期电影的骨干。新剧的演出剧目多半以赞美江湖豪侠、自由婚姻或揭露官场腐败等为内容。社会大变动时期,人们来到剧场,不只是为看戏,更为听到议论,知道新的事实。而政权更迭,使统治者一时无暇顾及新剧艺人们的活动,这就给予当时的新戏以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可以满足观众的要求,编演出一系列往日不敢演或不能演的新剧。即使有幼稚、粗糙或不妥的地方,也被看戏人原谅了。
  到1917、1918两年,文明戏已趋于衰败,因为文明戏演出并不严格遵守剧本,后来甚至完全弃掷剧本不顾,只是简单地利用一点情节,在表演上,不排练、不试演,有时甚至演员上场后还不清楚情节,据说一出叫《秋瑾》的戏开幕前演员还突然大喊:“哎呀,这个秋瑾是男是女啊?”那时候,“文明戏”这一称号则已经有蔑视、鄙夷、贬斥的意味。
  口述影像:戏剧依然与电影难解难分
  当郑正秋、张石川这些做文明戏的人第一次把舞台搬上银幕时,中国并无专门的电影演员,因此他们选择了文明戏的演员,并且在之后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的演员都由戏剧演员充任。与一个世纪之前不同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戏剧演员以及戏剧院校的学子们选择了主动“触电”,在接拍电影、电视剧的热潮中他们也真正地做了一把急先锋。中央戏剧学院谈晓认为,戏剧人“触电”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戏剧演员的功底非常扎实,像《玩偶之家》、《雷雨》这样的经典剧目,演员的表演必须具有非凡的张力才能够把戏剧推向顶峰。演惯了戏剧的演员应付起可以重复拍摄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来说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当然,戏剧不景气也是戏剧学院学生投身影视的重要原因。目前戏剧人才的需求极为有限,2004年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的15个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与戏剧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章子怡、秦海璐、刘晔……一个个戏剧学院培养起来的戏剧学生目前在电影演员的道路上都前途无限。电影的巨大光环给了戏剧人成长和成名的机会,同时,舞台上的探索精神也丰富了电影本身。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庄子试妻》剧照


严珊珊在《庄子试妻》中饰演婢女,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


1913年 奇男子开创香港电影源流
    1913年 《庄子试妻》
    1913年,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百年来,在与内地、台湾影业互动的各个阶段中,无论是双峰并峙、一枝独秀,还是三足鼎立,香港一直是华语电影的重镇。而《庄子试妻》尽管情节简单,却是香港电影的滥觞之作,它的制作人黎民伟更是一位时代奇男子。
  电影大历史:电影救国,“天下为公”
  在南京中山陵的正门上,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少有人知道,当初孙中山亲笔题下这四个字,只是为褒奖一个人。那时北伐刚刚开始,他扛着笨重的摄影机,不顾生命危险,在战火纷飞中拍摄了攻打惠州城的镜头,甚至从飞机上俯拍战场全景。这些战地摄录镜头,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的大型新闻纪录片,成为振兴民族的有力武器。此人就是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老电影史上,他只是和《庄子试妻》联在一起,一笔带过。香港资深电影工作者、影评人罗卡说:“如果当时的中国是个盛世平治的中国,香港是个注重历史文化的香港,在电影诞生百周年或者中国电影九十周年,黎民伟兄弟也许会像卢米埃兄弟之于法国人般,被供奉在中国电影的殿堂里享尽尊荣,大事庆祝。”
  1913年的《庄子试妻》在中国电影史上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头衔:它是中国第一部运到海外放映的电影;电影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女性演员。令人有点不可思议的是,旧中国电影从开创时期1905年至1913年,有8年时间没有女演员,凡女角一律由男演员扮演。甚至在《难夫难妻》这样彻底描写男女婚姻关系的影片中,仍是如此。这时候,严珊珊出现了。她是黎民伟的妻子,在片中扮演使女,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由女人扮演的女人。
  黎民伟的电影事业是从香港出发,但他生命的黄金岁月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度过。1921年,黎民伟与兄长黎海山和黎北海创建香港首间电影厂“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厂址位于香港大坑,香港政府后来将该地命名“银幕街”。民新最后因亏本而解散,黎民伟认识到上海是中国电影文化的中心,决定在上海重振旗鼓,与李应生合办“上海民新”,第一部影片《玉洁冰清》便一炮打响,另外还拍摄了《西厢记》等经典影片。自1926年至1929年,上海民新公司在4年内共摄制了20部影片。黎民伟邀请了欧阳予倩、卜万巷、侯曜、孙瑜等担任编导,然而,正当“上海民新”的事业到达顶峰之际,他最费心血拍摄的《木兰从军》却令他亏蚀严重,上海民新倒闭。此时,罗明佑向他提出合作,妻子林楚楚也从旁鼓励。他们创办了“联华影片公司’,打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旗号,拍摄《故都春梦》。同时开拍《野草闲花》和《恋爱与义务》,后者由阮玲玉主演,可是,后来阮玲玉的突然去世,影响了“联华”的号召力。再加上1937年抗战爆发,联华公司被敌伪势力查封。1941年,香港沦陷,制片厂被毁,黎民伟将财产变卖,得款分给员工还乡。因拒绝与敌人合作,全家逃亡到广西,参加了欧阳予倩主持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在生命的后期,他带病坚持电影的技术革新。北京电影洗印厂曾聘请他当厂长,但因重病缠身,未能应聘。
  1953年10月26日,黎民伟病逝香港,享年60岁。在他的追悼会上,挂着“国片之父”的横额。
  口述影像:黎民伟与黎北海:谁是第一人?
  时至今日,电影史对黎民伟作为“香港电影之父”的评价比较确定,但是由史料来看,我们的电影史似乎忽视了另一位开拓者,他就是黎民伟的哥哥黎北海。据香港资深影评人石琪先生著文所说:“黎北海对香港电影发展贡献很大,不应遗忘。而且他才是‘香港电影第一Take’(“第一人”之义)。”
  黎北海出生于1889年,在1909年布拉斯基在香港拍的第一部短片《偷烧鸭》中,黎北海参与了演出,《庄子试妻》中,黎北海参与了制作并扮演了主角庄子;1924年,黎北海又在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中,担任编剧及导演,并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最大的历史贡献是:省港罢工结束后,第一个站出来重建香港电影(在罢工期间,香港电影人纷纷北移内地)。1928年,黎北海开创了香港影片公司。这是当时香港唯一的电影公司,其创业作《左慈戏曹》标志了香港电影工业的复苏。在此之后,黎北海在香港电影最困难的时期,连续办了3间电影公司,先后拍出13部影片,尽管耗尽家财,却令此时的香港电影史不致空白。黎北海还是香港电影教育的鼻祖,先后开办4所电影演员养成所,为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或许是身在弟弟黎民伟的光环之下,黎北海的贡献鲜为人知,1955年在广州病逝家中。
  关于黎民伟与黎北海兄弟的电影成就,从史料上看,黎民伟的“香港电影之父”的称号是香港电影界普遍认同的。2003年11月,黎民伟诞辰110周年,广州举办的“寻找黎民伟的足迹”图片文献展中也展示了大量珍贵资料,2001年还有一个叫《“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的纪录片采访了许多老电影人、电影学术界人士、电影制作方,展示了许多民间的珍贵收藏,比较有说服力,黎民伟的“香港电影之父”的称号是难以撼动的。1923年黎海山、黎北海、黎民伟三兄弟发起创办“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开创了香港电影新纪元,这是黎氏兄弟们为香港电影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电影是集体协作的产业,个人的光环是建立在许多人淡泊名利的奉献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黎氏兄弟的奠基,就没有香港电影的现在。把黎氏兄弟合称为香港电影的拓荒者或许更为恰当。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1918年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民族电影工业击出重拳
    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于之前“亚细亚公司”的外资背景和“幻仙公司”的投机性质,“商务”活动影戏部自资经营,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规模,有比较明确的制片设想和管理制度,它的成立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经营的开始。对比1905年丰泰照相馆里的“玩票”之举,13年后的中国电影已经登堂入室,人们开始发现电影产业的力量。
  电影大历史:徘徊在教化与工业之间
  1917年,因着一个偶然的机缘,商务印书馆得以以一个较低的成本进入电影业。商务的创办者一开始显然并没有要在电影本身开创大局面的野心,他们不曾想到自己会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当他们的电影事业终于发展起来的时候,他们肯定也没有想到,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会在电影领域败退得如此彻底。
  和现在电影业的全球化趋势没有两样,上世纪初的中国电影业一开始就呈现出国际化姿态,国外影片是电影的绝对主流。不过并非所有的电影投资者在中国都有利可图,商务印书馆就是从一个接近破产的美国片商手里买下了它的第一批电影设备,并由此走进电影业。
  商务电影的这个戏剧性开始可以给它的整个电影生产历史作一个很好的脚注。1918年商务活动影戏部成立,很快就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一个重镇,陈春生、任彭年、杨小仲等一批当时最优秀的电影人成为商务电影的中坚力量。当时的商务,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表彰吾国文化”为宗旨,生产了风景、时事(新闻)、教育、古剧(戏曲)、新剧等各类电影数十部,一时成为民族电影兴起的一面旗帜。
  商务印书馆由夏粹芳、张元济等人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出版机构,以普及文化、昌明教育为宗旨,电影活动作为商务的一个分支,也保持了这个传统。不过商务高层虽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但也深知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