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神秘的是,有位台湾学者在论及这段戏时,提到黎莉莉的一句台词“你这边鼓鼓的,还说不想男人?”这句台词和角色的动作颇相般配,然而在我们看到的影碟中并没有这样的台词,莫非《大路》并不止一个版本?不知这是否又是一段影史公案。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联华交响曲》 
    宫商迭奏的影坛盛事
    “集锦片”是一种相当特殊的电影类型,众多导演在一部电影的空间里展示各自不同的风格,有普通长片所不具备的魅力。中国电影对“集锦片”的尝试始于1934年明星公司拍摄的《女儿经》,而1937年联华公司集全公司之力推出的《联华交响曲》编导演皆为一时之选,可说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之魅力的集中展示。其主题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国防”电影模式宣传抗日或暴露社会阴暗面,各个片段都是编导们用1—6个工作日突击完成的,风格上各有不同,有写实,也有象征。
  电影大历史:想象力的“交响曲”
  追溯集锦片的历史,不难发现,这种形式的影片无一不是当时电影精英的结合,让多位知名导演在相同的题目或篇幅下完成各自的创作。对观众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观赏到了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表现方式,这也算是集锦电影能够一脉相承的一个缘由。
  如果说统一的故事框架还让1934年《女儿经》显得有些拘谨与局限的话,那么,1937年由联华公司拍摄的集锦片《联华交响曲》则彻底地打破了影片之间的界限,让每位创作者的想象力与个人风格得到充分发挥。影片共包括8部短片,其中5部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以抗日为题材。这种相近的创作题材,并没有限制住创作者的思路,每位导演都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阐述。
  《联华交响曲》的第一个故事《两毛钱》更像是之前张石川的长片《压岁钱》的短片缩影,通过一张两毛钱的纸币流通对照出当时生活贫富悬殊的状况。第二部作品《春闺断梦》体现出费穆导演的大师潜质,影片描写的是两个女人的梦境,强烈的光影效果、逼人的角色造型以及夸张的画面构图都让人感到明显的表现主义气息。由沈浮导演的《三人行》则是风格鲜明的底层生活喜剧。《陌生人》、《月下小景》及《疯人狂想曲》都是描写抗日的影片,却风格迥异,或直接或寓言,或激昂或悲伤,体现出导演不同的创作取向与个人表述方式。由商业片名导朱石麟拍摄的《鬼》虽然在题材上略显老套,其有条不紊的叙事节奏与玄机铺设却非常适应这类惊悚片的模式。最后一部是蔡楚生的《小五义》,影片以寓言的手法表现出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其组织了大量儿童演员的高潮段落也能够引起观众的兴奋,算是为整部“交响曲”压了一个好轴。
  在《联华交响曲》取得成功之后,联华公司又拍摄了一部三段式的集锦片《艺海风光》,可见这类影片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在观赏《联华交响曲》这样的经典的同时,不免有些失落,属于中国电影的想象力与多元化风格到底到哪里去了?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马路天使》剧照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马路天使》
    金嗓唱出弄堂诗篇
    如果要追溯我们今天所呼唤的“上海都市电影”这一概念的渊源,那么1937年明星公司出品的《马路天使》毫无疑问应是顶礼膜拜的经典。袁牧之导演,周璇、赵丹主演的这部电影堪称中国影史上一部完美的电影,即使在今天观赏也依然魅力逼人,尤其是影片对当时上海下层市民生活的艺术展现,在今天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
  电影大历史:隔窗相望的爱情
  《马路天使》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声名显赫,不仅有美丽的周璇和英俊的赵丹主演,年轻导演袁牧之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中坚力量之一,还有摄影专家吴印咸掌机,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编曲、田汉改词的电影配乐,如此鼎盛阵容,怎能不好看?
  普通电影观众永远是看情节的。《马路天使》除了煽情的爱情故事和悲剧结尾外,还有很多杰出细节。用现在的话说,该片成功融合了帅哥靓女、平民视角、搞笑、言情(爱情与友情)、悲情、黑帮等等元素。
  例如影片一开始就描述了一支半中半西、不土不洋的迎亲队伍里,男主角吹奏着淌水小号混杂其中,以及他偷偷撩开花轿门帘看见一个奇形怪状女人时的喜剧场景,不仅有条不紊地介绍出了影片的主人公们,而且还充满荒诞感。随后更多的细节刻画了社会最底层众生相,却并没有无病呻吟地表现,而是通过人物的揶揄与黑色幽默的细节展现。
  重要的是,整部电影节奏明快,细节诙谐,没有把人物塑造成“完人”,穷人也并非都能看得起并帮助身边同样命运的人。最让人吃惊的是年代久远的“吻戏”,阁楼上下两对男女的激情“吻戏”可叫人大跌眼镜,可见早期的中国电影尺度与观念皆是开放性的。
  另外,这部电影的配乐非常棒。1936年前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完全的有声片也逐渐取代了配音片,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也更多地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上,《马路天使》的艺术贡献便集中于此。这部影片中,对白、声响、音乐和歌曲等各个因素在完整的艺术构思下已经结合成非常有效的表现手段,声音与画面的蒙太奇组合运用上可圈可点。
  据说是导演找来两首苏州民谣,一首《哭七七》,一首《知心客》,由田汉改词、贺绿汀编曲,周璇演唱,这就是《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后来影片上映,唱片发行,周璇登上了电影明星和歌唱家的宝座,并获得“金嗓子”的殊荣,这是后话了,且说片中周旋唱歌时,片中切换的镜头画面,简直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国内最早的MTV。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白杨主演的《十字街头》剧照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十字街头》
    乱世青春 笑中有泪
    1937年,与《马路天使》同一年,明星公司还推出了另一部著名的青春片《十字街头》。这两部电影有很多共同点,都以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都由“明星”的头号小生赵丹担任男主角,都得到了评论界和普通观众的双重好评。不过《马路天使》注重配乐,周璇美妙的嗓音是最大的卖点,而《十字街头》则更像一部喜剧,种种巧合和误会赢来观众笑声,明快的笔调渲染出了青年的活力,尽管这种活力在时代的苦难面前不易为人发现。
  电影大历史:一个白衣飘飘的年代
  1937年,那一年赵丹22岁,白杨17岁。那一年33岁的沈西苓拍了电影《十字街头》……
  始终觉得沈西苓在1937年拍这部《十字街头》有些晚了,他回忆得晚了,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已经33岁。真希望他在二十几岁时就去拍这部电影,因为那时候才是我们所说的青春年华,那时候才是真正的朝气蓬勃,一往无前。
  只有这个年龄的回忆才会令人感动,这时候的回忆会生出一种恍惚的感觉。多么像呀!时隔半个多世纪,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电影里沈西苓数度运用远景去表现的情节,最有张力的一段莫过于长镜头远远望着四个青年,他们或说着什么或沉思着什么,我们听不见也揣测不透——这多么像我们自己的记忆呀,多么完全的想象空间。
  《十字街头》的故事源自沈西苓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与东北流亡学生和失业朋友闲谈中得到的启发。电影,就是这样,拖着一条时代的尾巴,一天天地在城市上空盘旋。这其中还有些其他的风景,比如青春期的白日梦。从1937年开始,很快整个中国便容不下一张学生的课桌了。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不一样的过去。当一个人独坐在公园的长椅,日落时让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孤独的形象似乎值得人同情,然而谁又知道他此刻的美妙路程,在记忆的马车上,他的生活又重新开始了……在《十字街头》里,我们更愿意相信赵丹在影片中扮演的老赵,这个处世阅历不深、稚气、热情、淳朴到有点傻气的知识分子,便是沈西苓自己年少时的影子。
  电影有时也需要寂寞,需要在寂寞中接近它的高贵气质。当然这种接近不是故作高深,也不是简单的涉足所谓高雅,所做的一切无非是遵从我们心灵的驱使。一部流行的电影可能是一种文化的共鸣,而一部不流行的电影也许将留下一个真实的生命生存过的痕迹。
  但那白衣飘飘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夜半歌声》 
    爱恐怖魅影,更爱夜半天真
    1937年是中国电影继1933年之后的又一个“丰收年”,这一年,“联华”重拳击出了《联华交响曲》,“明星”推出大受欢迎的青春片《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而令新兴的“新华”出尽风头的则是马徐维邦编导的《夜半歌声》。这部融合了恐怖和歌舞元素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典范,1985年和1995年内地和香港还分别有重拍版本推出。
  电影大历史:但凭夜歌慰寂寞
  “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只有你的眼能看破我的生命;只有你的心能理解我的衷情……”老版《夜半歌声》的第一首插曲,就让人想起张国荣。
  1995年,张国荣在新版《夜半歌声》中扮演宋丹萍,一个对爱情忠贞、却被人毁了容貌的歌王。那个版本,凄美多于恐怖,按张国荣的话说,“观众看时能有痛的感觉,看一个最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信却又天才横溢的人,如何演变成后来那个把自己藏在阁楼中的人,不敢见人,就连一段珍贵的爱情也不敢面对。”
  这正是听老版《夜半歌声》时的感觉,肝肠寸断,让人不敢相信是田汉作的词,冼星海作的曲。
  1937年的《夜半歌声》,源自西方的《歌声魅影》,起了一个爱情的头,却不敢执著地追下去,偏要加入革命的豪情,才有自圆其说的勇气。“我宋丹萍的身体,不只属于晓霞,还是你们大家的啊!”于是我们原本揪着的心,往往被生硬的嫁接打断,一些台词在今天听来可笑,但是能看出当时那些人有着多么单纯的良苦用心。
  《夜半歌声》问了一个残酷的问题:伟大的爱情,可不可以超越外表?它用了最极端的方式,考验人们接受灵魂的底线。让失去丹萍的晓霞每日思念,思念到形销骨立,成了白日的游魂,仿佛只要再见爱人一面,就可以容纳一切骇人的改变。然而被硫酸烧变了形的丹萍,始终没有在晓霞面前出现,只是每晚在剧院里唱着《夜半歌声》慰藉她的心,托年轻的孙小鸥帮他“重返人间”。最后被举着火把的众人追到高耸的谷仓,活活烧死。
  世间不允许怪物的出现,就像姑娘不会接受爱人的改变。不再是“自己”的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