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章 短暂的繁华

张华勋给刘晓庆说戏  英姿飒爽的刘晓庆  影片《珊瑚岛上的死光》

从《少林寺》走出的李连杰  家庭伦理片《喜盈门》  反特片《戴手铐的旅客》

    事实证明,经历过短暂的复苏期后,中国电影曾遇到过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机。从功夫片《少林寺》到戏曲片《白蛇传》;从儿童片《泉水叮咚》到农村片《喜盈门》;从动画片《哪吒闹海》到反特片《戴手铐的旅客》;从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到动作片《神秘的大佛》,即便在今天,也很难想象中国电影曾经在短时间内拍摄出这么具备商业萌芽的类型电影……

“神秘大佛”脚下的商业萌芽  “珊瑚岛”:科幻的灵光乍现
八零初类型片之功夫片  八零初类型片之名著改编片
八零初类型片之农村片  八零初类型片之反特片
八零初类型片之结语


第三章 “78班”毕业

《红象》在云南拍摄  电影学院的轴心人物田壮壮  现任电影学院院长的张会军

唯美派李少红  当年年龄最小的学生刘苗苗

    对现在的中国电影来说,最知名的摇篮自然属于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电影教育的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多年以来为电影界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其中,以“78班”最为令人刮目相看。“78班”是北京电影学院恢复高考后首次公开招收的一届,他们在毕业后的创作构成了“第五代”的主体……

“78班”之首部长片  “78班”之田壮壮
“78班”之吴子牛  “78班”之张军钊
“78班”之李少红  “78班”之夏钢
“78班”之张建亚  “78班”之刘苗苗
“78班”之谢园  “78班”之张会军
“78班”之何群  “78班”之冯小宁
“78班”之陶经  “第五代”来了
革新电影叙事语言


第四章 另一段黄金年代

《自古英雄出少年》剧照  张艺谋等摆出胜利姿态  成龙奠定一线男星地位

重情重义的小马哥姜文主演的《芙蓉镇》女性电影《人·鬼·情》

    对香港电影来说,80年代中期是一段毋庸置疑的黄金年代。徐克、吴宇森两位导演,以不同的方式引发着香港电影美学的变革;成龙凭着一身功夫和一张笑脸,在海外都打出了“香港巴斯特·基顿”的名号;周润发的风衣墨镜,连同他的子弹白鸽一起被印成香港电影的名片……而在内地,在“文革”结束整整十年之际,老导演谢晋完成了巅峰之作《芙蓉镇》,彻底向上一个时代告别……

少年英雄不是梦  吴天明与“西部电影”神话
成龙成为一线男星地位  1986年《英雄本色》空前卖座
1986年谢晋导演《芙蓉镇》  1987年内地首部“女性电影”
“商业片热潮”之《京都球侠》  “商业片热潮”之《神鞭》
“商业片热潮”之《二子开店》  “商业片热潮”之《最后的疯狂》
“商业片热潮”之《东陵大盗》


第五章 长大成人的季节

凄婉动人的《胭脂扣》  意大利大师推开故宫大门  重量级的催泪弹

候孝贤拍摄《悲情城市》  《顽主》工作照  《赌神》在创下票房新纪录

    自80年代初期,华语电影的两岸三地几乎同时兴起了各自的新浪潮。在内地,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以前所未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新的电影蓝图;在香港,以徐克、许鞍华为首的电影人开始推动新浪潮运动,以期发出主流之外的声音;在台湾,侯孝贤、杨德昌开始尝试新的电影方式,重新书写台湾电影的历史……

《红高粱》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关锦鹏执导《胭脂扣》
台湾苦情戏《妈妈再爱我一次》  贝托鲁奇执导《末代皇帝》
《顽主》开拓京味喜剧  无情至极现悲情
《赌神》开创港片票房新纪录  《本命年》开创新城市生活电影
西部武侠片《双旗镇刀客》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徐克《黄飞鸿》系列作品  八一厂《大决战》、《平津战役》
黄建新执导“都市三部曲”  《大撒把》、《留守女士》
张建亚编导《三毛从军记》  宁瀛执导《找乐》、《民警故事》


第六章 走向今天

《活着》  《霸王别姬》  田壮壮执导《蓝风筝》

《爱情万岁》剧照  一个眼神……  《无间道》剧照

    与80年代相比,内地电影市场开始萎缩,好莱坞大片引进加剧了华语电影份额的降低;香港电影不复80年代的辉煌盛景,以“救市”为名的影片应运而生;导演李安以《卧虎藏龙》拿下了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台湾电影却维持着“无土生存”的尴尬境地……中国电影走过百年,到今天却很难让我们真正感到乐观……

张艺谋改编余华小说《活着》  陈凯歌导演《霸王别姬》
田壮壮执导电影《蓝风筝》  张元执导《北京杂种》
《爱情万岁》获威尼斯金狮奖  《甜蜜蜜》引起全球华人共鸣
杜琪峰创立“银河映像”  贾樟柯执导《小武》
陈果执导《香港制造》  冯小刚执导《甲方乙方》
《花样年华》掀起“王家卫旋风”  姜文作品《鬼子来了》
《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王小帅执导《十七岁的单车》
陆川拍摄《寻枪》  张艺谋执导《英雄》
2002年—2003年《无间道》系列  《功夫》狂卷内地票房1。6亿 
2005年12月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
编后记



中国电影百年史

前  言
中国电影百年的旷世重逢
李多钰 
    正如电影是所有文化产业里最昂贵的一种,电影史也是一种需要金钱堆砌的昂贵历史。
  欲寻当时光影的真实样貌,最恰当的方式当然是观看当时的电影,并且最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否则对于电影这样一种代表时代科技进步的艺术门类,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如果置身1905年大观楼无比娱乐的放映现场,我们还能否说中国电影起始于一种行将没落的文化?如果置身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用简陋铁皮修建的“虹口活动影戏院”,我们还能否苦大仇深地诉说电影院线的西洋侵略史?如果置身1924年昌明电影函授学校面向社会的创办现场,我们还能否认定电影教育必定是一种学院派的贵族教育?如果置身1930年初具国体的民国上海,我们还能否简单地认为电影检查法在当年的推出主要是为了排斥异见?……超级影史家最想还原的中国百年电影史片断,当在1928年的上海。在海宁路和乍浦路交汇处的虹口大戏院看《火烧红莲寺》,“电影皇后”胡蝶在早期“吊威也”的威力下,如神似仙,飘飘飞来,那种观影的感受肯定比现在坐在家庭影院里,看dts音效的《指环王》要震撼得多。彼时,好莱坞的电影潮流和技术水准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中国电影狂人张石川已经发现了超越故事的“大片”魔力,狂拍一十八集《火烧红莲寺》,集集轰动上海滩。50年后,好莱坞在斯皮尔伯格的带领下,终于走向大片时代。但是十八集《火烧红莲寺》成为电影史上无人超越的观影颠峰。
  不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胜景,正堪用“灰飞烟灭”四个字来形容。对于早期的电影来说,资料的收集功夫几乎不可能,不管花费多少银子,怎么样保管,那些低燃点的电影胶片总在慢慢人间蒸发,慢慢不复存在。譬如《火烧红莲寺》,今人只有想象一下当时盛况,至于张石川、郑正秋、董克毅们到底把电影技术玩到多HIGH,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了。电影史上关于《火烧红莲寺》倒是有些记录,不外乎“武侠神怪片”盛行一时。“武侠神怪片”后来恰好属于刚刚制定的电影检查法的清理目标,所以《火烧红莲寺》最后的命运是被禁,并且成为国人崇尚怪力乱神的经典受到传统电影史的诟病。说到所谓武侠神怪,与当下世界范围内正在风行的“奇幻”文学和电影潮流如出一炉,可是谁会指责《指环王》或者《哈里·波特》怪力乱神呢?
  早期的电影史基本上就是这样一部任尔评说、无法还原的文字史。对于电影这样一种后文字时代新的历史记录方法来说,这简直是一种耻辱。就好像你空有科技昌明的录影设备,可以完整录制世界大战,但是对于一场发生在南宋的宋辽大战,却只能任凭说书人绘声绘色,唾沫横飞。如果你坚信信史的原则,希望看到一部电影的本来面目才能发言,则20世纪初的电影史只好留下一段恼人的空白。
  好在中国电影并不缺乏“历史”,资料馆的书架上有足够多的教你如何判断是非的史籍,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些关于电影百年的是非的话。一般电影史学家并不需要介意影像资料的稀缺,遵命的中国电影史基本上脱胎于中国电影评论史,有着浓郁的意识形态影子,对于社会意义有着足够多的阐述。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想看的一本电影史至今确实尚未写出。有没有人在做这样一项工作:将中国电影百年,依据电影本体技术、样式的进步来一个论据充分的分解与阐述?有没有人能将常规中国电影史中那些边边角角的细节还原拼贴,最终形成中国电影百年的真实图卷?我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与其说是没有人能完成,不如说它根本就不存在——中国电影从来也没有一个和平递进的发展历程,它本身便是片断式的,有头无尾的,它的历史无法给现在以借鉴,它的现在也无法给历史以辉煌,它无法自圆其说,空有一腔随家国命运跌宕的惆怅。
  所以,如果有人问,这本书是不是一本全新的关于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书,我委实不敢认同。我想,中国电影百年缺少的绝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和他一起重温那早慧天真的童年、热情梦想的青年和命运多舛的壮年岁月的勇气。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一个说法,我愿意把它当成一次漫长的重逢,一次深切的同行,一次为了前行的回首。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中国电影百年》的专题每天都还在《新京报》上和读者见面。编辑部最初打出的是“我们的一年,中国电影的一百年”的口号,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和中国电影百年来一次“漫长的婚约”,没想到现在一年已过,电影的新时期才刚刚开始。对着一年可数的几部可看的国产电影,你往往意想不到,中国电影竟然有这么多值得寻回的过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文娱编辑部几乎所有的人都为这个庞大的约会付出过努力,他们采访当事人,收集史料,观看电影,书写还原百年中国电影的点点滴滴……虽然只是大众媒体的一项面向公众的策划,我自问我们在一手资料采集上的投入不亚于任何专业的治史队伍,我们对中国电影的专业情怀也不亚于程季华们。最重要的是,能够拥有长达一年的时间,在速朽的娱乐编辑生涯中,和中国电影百年站在一起,每天都在面对新的命题,每天都有新的发现,那种慢慢探寻的幸福,再不会有其他人能够拥有。
  感谢所有帮助我实现疯狂想法的同事们。2004年2月的某天,在小汤山的一次会议间歇,《2004中国电影加速度》特刊温热地拿在手上,我不可抑止地发下了与中国电影百年同行的宏愿,这念头一度成为编辑部的紧箍咒。好在取经的人们确实非同反响,一路同行到今天。感谢刘帆用他图书馆式的大脑梳理了中国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