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一个情节都足够复杂,哪一个题材都值得拍一堆大片。
  话扯得远了,还是回到《中国电影百年》这本书上来。多钰女士天赋禀异,在《新京报》创刊之始,即以报人的眼光和文艺家的气质,主持开辟“中国电影百年”专版,每天一个专题,前后坚持两年,娱乐新闻部和文化副刊部大部分记者编辑参与此事,其中尤以刘帆、王小山、杨彬彬、张悦、牛文怡、袁红等着力最重,用情最深。到了后期,张悦等人成为专职“电影百年”记者,这一肇始于多钰天才灵感中的报道方式,经过上述一干媒体人士的坚守与创新,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电影报道模式。
  2005年9月上海电影节期间,偶遇李少红导演,谈起本报的“中国电影百年”系列报道,她说了许多不单单是捧场的好话,特别提到印象最深的一个版,是本报关于第五代导演集体上位的一部小成本制作《红象》的报道。李导演说:“看你们做的电影史,感觉是在读新闻,许多连参与者都已经遗忘了的细节,被你们挖出来,用一种简单清晰的方式重新写出来了,很新鲜,也很有价值。”
  像李导演这样热情宽厚的支持者还有很多。中国电影的第一百零一年就要开始了,脱胎于本报同名系列报道的《中国电影百年》下编也要付梓了,按照惯例,作为外行领导、挂名主编,我得说几句感谢的话:感谢众多优秀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百年”报道的直接支持,没有这些忙人拨冗接受采访或亲自撰写文章,本系列报道将失去最宝贵的原创意义和新闻立场;感谢陈山、郝建、陆弘石等诸位学术顾问精深而独到的“顾而且问”,这道“每日例汤”能够慢慢炖出“信史”的味道,专家的建言献策功不可没;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本报读者,像这样一个不凶杀不色情不八卦不传奇、稍显学究气偶尔掉书袋的系列报道,能够每天进入你们的法眼、经常享受你们的称赞,除了一再证明读者诸君的高明之外,我想不到还有其他额外的意义。 
——2005年11月7日—— 
全文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