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一月十七日,谭稹第五次来书求援,京东西路郓州有人造反了,造反者自称李太子,聚众于梁山泊,直接威胁京师。京东东路的齐州孙列造反了,聚众十几万,占据铧子山肆虐州县。京东东路的沂州徐进、武胡在沂山一带造反,啸聚山林,攻杀州县。

李虎仰天长叹,急告董小丑,乘着大雪未下,把部分主力调回云内,西征结束了。

李虎再告大同,请董仲孙、高缘、谭弘毅集结军队,准备南下河北平叛。

第六十章 荒诞

十一月上,陕西麟延路,延安府。

折彦直先是接到了李虎的报讯,说河北爆发了饥民叛乱,接着太原大元帅府来书,郓王命令他犒赏前线将士,奋勇杀敌。折彦直立刻意识到,汴京出问题了。李虎没有必要欺骗他,急书相告显然是报警,提醒他不要全力攻击了,要密切关注大元帅府和汴京的最新动向,而郓王突然下令犒赏前线将士,明显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虽然这可以解释为尽快取得战果,但也可以解释为郓王受到了来自汴京的某种压力。

折彦直西征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西征半途而废的准备,因为汴京不会屈从于虎烈府和西北将门的威胁。这是原则性问题,文官不会让武将侵害自己的利益,更不允许武将干涉朝政,尤其是用武力相威胁。这个头不能开,一旦开了头,让虎烈府和西北将门结合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又和郓王结成同盟,那将来势必尾大不掉,直接动摇大宋立国的根基,所以汴京的文官们肯定要想办法阻止西征,当然了,让西征大败那就更好了,这反过来可以威胁皇帝,告诉皇帝皇统是国之大事,是皇帝和文官们的事,和武将没有关系,你把武将拉进来,利用武将的力量来钳制和威胁文官,只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事如愿违。

果然,事实正如他所料,西征开始两个多月,正好进入到大战关键时刻,汴京出问题了,而且这次问题出得很致命,是饥民暴乱。饥民暴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平叛,要赈济,平叛需要兵力,赈济需要钱粮,那么耗费惊人的西征必须停止,即刻停止。拓边大战和稳定国内比起来,无疑是后者更重要。

折彦直第一时间书告前线主帅杨可世、种师中、姚平仲、王禀和折可存,马上撤退,乘着粮草充足,大雪未下之际,急速撤退。为了防备西夏人乘机反攻,折彦直要求各军互相配合,同步后撤,不要给敌人任何反击的机会。

与此同时,折彦直书告大元帅府,说粮草辎重严重不足,前线大军难以为继,请郓王即刻催促汴京,确保西征大战得以继续。其实粮草武器现在都很充足,但折彦直必须找个撤兵的借口,否则无法推托罪责。

折彦直急书李虎,不要进攻了,屯兵前套,稳守代北,以待时机。他把汴京的事大概预测了一下,认为汴京肯定要把饥民暴乱的责任推给西征,西征的发起者是李虎,推波助澜者是西北将门,汴京势必要趁此机会打击李虎和西北将门,乘着武将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足为威胁汴京的力量之前,分化或摧毁这股力量,所以他请李虎务必想出对策,务必把西北军留在陕西,务必阻止汴京分化或者摧毁虎烈府与西北将门之间的联盟。

虎烈府和西北将门一旦被分化,西北将门首先就要遭到汴京的打击,尤其是折家,因此折彦直使出了浑身解数,要和汴京拼到底了。

折彦直担心这封信不足以引起李虎的重视,不能让李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又书告折可求,请他即刻北上大同,面见李虎,督请李虎马上想办法,否则大家一起完蛋。

十一月中,汴京。

汴京处在两难之境,皇帝、宰相和东西两府的大臣们日夜商议,但迟迟拿不出对策。

现在,河北、山东的饥民都暴乱了,西征如果继续下去,关中极有可能跟着爆发叛乱。

西北战场上,军需品历来都是靠“支移”解决,所谓支移就是官府以军事需要为名,勒令各州县的农民,把赋税谷物自费送到数百里甚至数千里之外的沿边城镇去缴纳。一般大战开始,各路转运司都要同时调发民夫往西北送粮。从京东、京西运粮到西北,每个民夫送粮六斗,但途中消耗却要四十贯,由此可见耗费之巨,所以军功未成,民力先困,打仗的最终代价是由千千万万百姓来承担。

河北、山东叛乱迭起,从江南到中原的漕运受到严重威胁,百姓更是朝不保夕,支移随即陷于困顿。没有支移,西北战场的粮草就无法保证,秦凤路的赈济也得不到保障,那么关中饥民当然要爆发叛乱了,所以,对于西北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赈济,是确保关中的饥民吃饱穿暖,至于西征,理所当然要停止,这无需争议。

停止西征很简单,一道圣旨就可以了,这不是困扰汴京的难题,困扰汴京的难题是如何平叛,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河北和山东。

河北是大宋的北疆前线,虽然大宋收复了燕云,但没有实际控制燕云。幽燕的平州路被金人占据了,燕京受到威胁,为了缓解宋金之间的矛盾,肯定要牺牲张觉,一颗脑袋换取宋金和平,这个代价划得来。当然,杀了张觉,把张觉的脑袋送给金人,大宋算是背信弃义,但此刻国内不稳,河北大乱,北疆防线岌岌可危,这时候还讲什么信义?国祚安危和大国信义比起来,当然国祚更重要。

张觉的脑袋真的能够换回来宋金的和平盟约?汴京认为不可能,北虏贪婪而野蛮,他们就象草原上饥饿的狼,看到猎物肯定要攻击。幽燕不稳,河北大乱,这可是女真人南下掳掠的最好机会,他们会白白放弃这个机会?

云朔在李虎手上,而且他占据了整个代北,他的野心更大,他绝不会满足于做个大宋的藩王,做个大宋的藩镇,就算他愿意,他的部下也不会愿意。那帮反贼跟着李虎打天下,难道就仅仅满足于代北放牧?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汴京这么想,那亡国的日子就在眼前。李虎为什么把燕京送给金人?为什么要急于发动西征?种种迹象都表明,李虎当前的目标是在北方雄起,是做北方雄主,等他羽翼丰满了,他势必要把目光投向中原。北方有女真人,有大漠诸蕃,有顽强而坚韧的党项人,李虎若想继承契丹人的基业,事实上不太可能,那么他如何生存发展?很简单,当然是南下了,南下和大宋人逐鹿中原,所以,绝不能让李虎南下,即使中原大乱,也不能让他南下,他南下了,大宋也就危险了。

不让李虎南下,女真人又觊觎幽燕,西夏人马上又要展开报复性攻击,这样一来西北军不宜调动,在河北镇戍的刘光世和辛兴宗的军队也不能仓促调动,那么大宋用什么军队来平定叛乱?

汴京直到现在才意识到新政改革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未能修改兵制,未能增强军队的实力。早在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时候,就提到整顿武备,到王安石变法,更是把增强武力做为变法的重要内容,然而,到了蔡京手上,虽然新政在没有对手阻扰的情况下迅速推行铺开,但在最关键的整顿武备这件事上,却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改革,以致于到了现在,大宋竟然在河北、山东乃至中原战场上无兵可用。

大宋的军队在哪?一百多万军队在哪?每年几千万贯的军资都养活了谁?

皇帝心里有算,宰相和东西两府的大臣们心里更有算,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谁都不提,而是把矛头一致对准了西北军,认为西北将门和西北军在关键时刻胁迫汴京,逼着汴京发动西征,这才是导致目前危局的重要原因。

有了罪魁祸首,这个事情就简单了。你西北将门和西北军不是骄横跋扈嘛,那好,你有本事,那你就来力挽狂澜吧。西北军一部分在陕西防御西夏,一部分在河东防御李虎,一部分则到河北、山东平叛,只要任何一路出了问题,西北将门和西北军就要承担罪责,然后就等着倒霉吧。

事情变得很荒诞。

有大臣忍无可忍,上奏劝谏。河北、山东饥民暴乱,原因在于国策失误,当务之急是调整国策,减免赋税,诸如花石纲、应奉局、西城刮田所之类劳民伤财的东西统统取消,以平息民愤,与民生息。

有大臣为西北军抱不平。大宋为什么只有西北军可以作战?大宋有二十四路帅司,有几十万禁军,军队呢?为什么不追究枢密院和河北、山东等地帅司的责任,反而责斥西北将士?

有大臣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等人,认为今日之祸都是因为这些奸佞祸国。

皇帝把谏书收了起来,一概不予理睬。在大宋一朝,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太祖和太宗担心形成一言堂,所以特意规定凡大臣上谏,不论对错,一概无罪,所以在大宋朝堂上文官们互相攻击弹劾很平常。当然了,无罪不代表政敌不报复,只要抓到机会,政敌随时可以把你一贬到底。像元佑党人案这种极端的做法,在本朝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第六十一章 真正的虎王

河北、山东各路帅司还是有军队的,不过数量较少,战斗力较低而已,而各州、府也有厢军,各县也有乡兵土兵。他们有武器,有铠甲,有城池之险,城内又有充足的粮草,相比起来,义军就一无所有了,饥民们又冷又饿,拿着菜刀斧头,扛着铁耙木棍,根本没有战斗力,虽然号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但真正可以作战的军队最多只有几千人,武器更是少的可怜,所以起义之初,这些义军就象蝗虫蚂蚁一样,从一个乡村到另一个乡村,拼命地吞噬一切,然后那些失去家园财产的百姓也加入到义军,于是规模越来越大,声势浩荡。

这样的军队很难攻克城池,无法攻克城池也就无法掳掠钱粮,所以各路义军的处境都很艰难,只能在乡野间游荡,因此导致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与此同时,各路帅司,各州钤辖,各县都监纷纷从最初的慌乱中冷静下来,大家开始互相联系,开始集结军队围剿义军。

到了十二月,大雪铺天盖地,各地官军收缩于城池,各路义军则寻找避寒之处艰难度日,于是河北、山东的严峻形势有所缓和,汴京因此松了一口气,诏令各地全力赈济,围剿叛逆,但这种缓解是暂时的,一旦春暖花开,暴乱的规模可能更大。暴乱规模大了,更多的百姓沦为流民、饥民,各地战事不断,那么春耕势必要耽误。没有春耕,没有百姓种庄稼,哪来的秋收?没有秋收,哪来的粮食?没有粮食,形势会更加恶化,河北、山东的暴乱可能会延展到江淮、荆襄甚至京畿,那大宋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就在这个时候,谭稹、王安中从幽燕送来一个好消息,宗望收到张觉的人头后,非常高兴,马上派人到燕京示好,同时传递了两个讯息,一个是金主完颜阿骨打驾崩了,金国希望和大宋保持长期的友好盟约,另外一个消息则是关于李虎的,李虎投奔大宋只是权宜之计,他一直在暗中帮助契丹人重建大辽,并和西夏人建立了盟约,他之所以发动西征,真正的目的是想利用西夏人消耗西北军,然后和西夏人、契丹人联手南下攻打陕西。

宗望告诉谭稹和王安中,契丹人的皇帝耶律延禧现在就在李虎的军中,而李虎马上就会把前套之地还给西夏,西夏则会把公主嫁给李虎,以联姻来加固盟约。他告诫大宋,切切要防备李虎,如果李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