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想得到和平和国祚,只有靠强悍的武力,这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但是,今天的中国人被一百多年的耻辱盟约吞噬了,耻辱融进了他们的血液,刻在了他们的心灵里,已经变成了荣耀,他们恐惧战争,他们害怕失去这种没有根基的和平,他们幻想着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变化,他们奢望这种耻辱的盟约可以世世代代继续下去,以便维持他们的生存,维持他们的利益,维持他们早已扭曲了一百多年的丑恶的尊严。”

“朕的支持者非常少,少到朕不得不在辽东汉人中寻找支持者,甚至与虎谋皮,远涉大海和女真人结盟,这就是朕所面临的困境,这就是朕的王朝,朕的大宋。”

皇帝仰天长叹,两眼望着黄涉,苦涩而笑,神情凄凉而悲怆,“本来,朕已经放弃与女真人结盟,放弃北伐,打算坐山观虎斗,等着蕃虏大军南下宼边,等着做一个昏君,遗臭万年了,侥幸的是,辽东义军来了。祖宗护佑。”

黄涉热血上涌,翻身跪倒,“辽东义军将为陛下浴血奋战,誓死收复燕云,为陛下开疆拓土,建万世之功业。”

皇帝一番真情表白,把三位大臣感动的热泪盈眶,誓死效忠。

感情话说完了,情绪也宣泄完了,接下来就要谈谈具体事情了。

地图铺到了案几上,君臣四人围在旁边。

黄涉向皇帝详细禀奏了辽东义军自大山会盟到攻占锦州的经过,他说得绘声绘色,皇帝听得津津有味,其间对李虎的计谋和义军的勇敢赞叹不已,由此对义军更是信心大增。

第八十五章 皇帝的赌注

具体的援助方案,赵良嗣和蔡京都和黄涉商量过了,这份方案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份回易约定。

大宋虽然是大富翁,但还没有慷慨到随意施舍的地步。在辽东义军的空头许诺面前,大宋同样做了一番空头许诺,而所谓的援助,不过是以马易物而已。大宋需要战马,义军需要粮食和武器。回易过程中,义军抬高了战马的价格,而大宋默认了,并且完全放开了沿海榷场,很多违禁物资也列入了回易之中。

蔡京已经很大方了,毕竟收复故土事关国运,也关系到自身功名,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回报,这个道理很浅显,所以蔡京虽然对义军的实力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但他还是尽其所能,给予了义军最大的物资援助。

皇帝则更大方。这是一场赌博,一场非常刺激的豪赌,赌注非常大,为了赌赢这一局,皇帝不惜代价,因此他在听了黄涉的诉求后,决定给予义军更多的支持。

义军在辽东已经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这股势力不管成败如何,都将影响辽东局势的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正因为如此,义军一旦战败,南下投奔大宋,必将影响宋辽两国的关系,但目前宋辽不能反目成仇,相反,还要维持更好的关系以蒙蔽契丹人,所以,大宋不能接纳义军的投奔。皇帝需要义军在辽东坚持下去,发展下去,并帮助自己收复故土,为此,皇帝需要给予辽东义军更多的支持,以确保义军不但可以生存,还能发展。

皇帝决定,以后李虎和辽东义军直接听自己的指挥,双方的联系由马扩和赵良嗣负责。

皇帝授予马扩、赵良嗣所行之事不受宰辅制约的特权,并以秘使身份往返于锦州与汴京之间,随时向皇帝禀奏义军动向与辽东动态。

皇帝手诏一封,授李虎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虎烈军节度使兼领同平章事,平州、辽西两路经略安抚使,燕国公,世袭平州路和辽西路。

这个手诏承认了李虎的藩镇身份。

授捡校少保,位列三公,这是加官,虚衔。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一品文散官,虚衔。节度使,节度使是武将的最高官职,虚衔,一种荣誉。节度使领同平章事,称使相,虚衔,荣耀而已。燕国公,爵位。经略安抚使,这才是真正的官职,主掌一路兵民之事。

皇帝把所有能给李虎的官职、爵位和荣誉都给了,都是最高级别的,即使在大宋朝堂上,有同等级别的大臣也不过十几人而已。

不过,所有这一切都是虚的。平州路现在还是大辽的疆域,义军不过占据了辽西路而已,所谓的辽西路,也就是义军现在所占据的十一个州县,皇帝为了方便,把它统称为辽西路。至于王爵,非皇族不能封,除非李虎收复燕云,功高盖世,皇帝可从先帝遗命,封其为王。

因为宋辽尚有盟约,此事在朝廷尚属机密,所以暂时也不能给印信,仅以此手诏为凭。

黄涉汴京之行的目的全部达到了,而且远远超过了预期,他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把头磕得“砰砰”响,恨不得剖腹挖心以表忠诚,但他知道这位皇帝的耐心很有限。皇帝和他的宰执们一样,付出了就要拿到回报,如果义军今年不能攻克平州路,没有改变辽东目前的局势,那就什么都没了。

果然,皇帝随后提出了自己对北伐的构想和因此所需要的辽东局势。

皇帝打算调西北军到河北做为北伐主力。西北战事刚刚结束,西北军需要休整和补充兵力,这大概需要半年时间,然后长途跋涉到河北,这又要几个月时间,同时朝廷还要在河北募兵,整军训练,囤积粮草辎重,这样估计至少要到明年冬天,大宋才能具备北伐的条件。

宋军北伐分山前山后两个战场。

山后战场在太原以北,用以牵制辽西京兵力。山前则是北伐主战场,攻击目标是燕京。

从这个攻击之策出发,皇帝需要辽东义军尽快南下占据平州路,以威胁燕京,消耗辽军,并与宋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同时,为了确保大宋有足够时间展开北伐,夺取燕京,皇帝要求义军必须在中京战场做好两件事,一是牵制中京、上京方向的辽军兵力,二是挡住女真人,不要让女真人进入中京道,以免金军趁火打劫。

黄涉有些晕。

皇帝要求的回报太高了,辽东义军根本做不到。十万军队既要在幽燕厮杀,又要在中京攻战,还要挡住女真人,这等于把辽金两国的兵力全部拖住,以义军目前的实力,根本做不到。

黄涉忍不住想问,那宋军干什么?宋军几十万人马就打个燕京?这个便宜捡得也未免太舒服了吧?把危险都推给辽东义军,把好处都留给自己,这算计……滴水不漏啊。

黄涉不敢表露出丝毫的不满和疑问,把胸口拍得“啪啪”响,“陛下放心,到明年冬天之前,义军一定在辽东创造出陛下所需要的局面。”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但黄涉不管,他是来空手套白狼的,只要把粮食和武器搞到手,帮助义军暂时度过难关,不要说配合宋军北伐了,你就是让我夺下燕京送给你,我也会信誓旦旦地答应。

皇帝心情非常好,也授了黄涉的官,龙图阁直学士,这是个加官,从三品,荣誉性的虚衔,以示尊宠,另外还给了不少赏赐。

黄涉欢天喜地,心花怒放。

“你们明天就离京。”皇帝雷厉风行,说做就做,“尽快到锦州宣旨,叫李爱卿即刻南下攻击。”

三人跪地领旨。黄涉本来还想在汴京转一转,领略一下中国之繁华,谁知大门都没出,又要回辽东了,遗憾啦。

三人出宫,心情都非常好,本来以为是一件千难万难的事,谁知皇帝决意北伐,此事正好解了皇帝的心结,顺了他的心意,结果一帆风顺。

赵良嗣要把这件事急告童贯,所以他先行回去写信,顺便收拾行装。

马扩则应黄涉的要求,带着他在汴京城转转。马车刚刚驶出皇城,内侍匆忙追上传旨,皇帝急召马扩。

两人顿时紧张起来,不知道出了什么变故。黄涉更是惶恐不安,担心一番努力尽数泡汤。

皇帝正在伏案疾书。马扩跪拜之后,他招招手,示意马扩走到案几前面来。

“你听说过李纲这个人吗?”皇帝问道。

马扩点点头,很疑惑,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

李纲是政和二年的进士,初始在镇江府学任教授,因为上书支持北伐,被皇帝破格擢升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到了汴京后,李纲逐渐看清楚了形势,想法也变了,虽然依旧支持北伐,但同时也认为时机不好。年初,金国使者来京,朝堂上对北伐之事争论激烈,李纲说了一句惊人的话。

赵良嗣的平燕之计,完全正确,但关键问题是,赵良嗣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向一个错误的皇帝和一帮错误的宰执大臣,献出了一个正确的策略,于是,北伐之策非常自然地变成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它错尽、错绝、错到了家,错得完全离谱了。

这句话得罪了皇帝,不过李纲是主战派,也是皇帝一手提拔的,而且这句话明显带有泄愤的意思,所以皇帝宽宏大量,一笑置之。

这句话也得罪了蔡京、童贯和高俅等一帮宰执大臣。李纲是监察御史,是谏官,他或许不敢指责皇帝,但这些宰执,他没有不敢骂的。结果不言而喻,仅仅过了数天,他就被罢去了谏官之职,降为员外郎,拿俸薪混日子。混日子你就好好混,安分守己一点,他偏偏犯倔,管闲事,继续上奏,说蔡京、童贯等人行奸固权,钳制天子,培植亲信,广布党羽,铲除异己,祸国殃民,导致大宋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下事情闹大了,官职一降再降,最后被贬谪为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李纲被打趴下了,马上就有人出头了,上奏弹劾蔡京滥用职权,公报私仇。这背后的指使者就是皇帝身边的宠宦梁师成。内宦童贯、梁师成、杨戬之流,外臣蔡京、王黼(fu)、高俅之辈,那都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厮斗的事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尤其这个梁师成,他是反对北伐的人,他当然要乘机打击蔡京了。

李纲随即成为权臣角逐的工具,哪里都去不了,只好在汴京待着任人宰割。

皇帝在这个时候,突然提到这个人,为什么?马扩百思不得其解。

第八十六章 特使李纲

“朕打算让李纲以特使的身份去辽东帮助李虎,爱卿意下如何?”皇帝抬头看看马扩,问道。

马扩霍然醒悟,神情顿时一变。

让李纲去辽东,名义上是特使,其实就是监军,说白了,就是皇帝已经把辽东义军当作宋军了,于是理所当然,要以文制武,虽然不能直接剥夺李虎的统兵权,但以监军制之,还是完全可以的,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马扩有些窒息,他可以预料到李纲到了辽东义军后,会发生什么事。这位皇帝不仅仅是急功近利,更是幼稚到了极致,完全不顾现实,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次李虎和辽东义军主动投奔大宋,本是一件大好事,给皇帝这么一闹,好事变坏事了。奇怪的是,皇帝刚才为什么不说?怎么一转背的功夫,皇帝又冒出来这种不可思议的想法?

马扩不知怎么说,是反对还是同意?皇帝既然说出来了,反对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只能同意,而且皇帝这次比较明智,派出了一个文官,没有派出一个宦官,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皇帝一直看着马扩,等待他的回答。

马扩犹豫了半天,然后说了一句话,答非所问,“辽东的事情只有辽东人熟悉,尤其现在宋辽依旧是百年的盟友……”

皇帝听明白了,马扩认为此事值得商榷,派一个不熟悉辽东的人去辽东义军做监军,只能越帮越忙,另外,此事一旦暴露,辽人派使者来责问,宋廷势必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