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在左,管教在右-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情绪的表现上也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和老师们互动积极,感情深厚。
  罗森塔尔对这个结果的解释也和上个实验一样。他认为,虽然拥有名单的老师们始终把名单藏在心里,但掩饰不住的信任和期待,会通过眼神、笑容、声音以及肢体语言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这些学生对自己更加自信,对上学也更有动力和兴趣。
                  第13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3)
  这个实验结果,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叫做“期待效应”。当然,它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反思,让老师们理解,我们的信任和期望,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其实是影响孩子学习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不过,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罗森塔尔效应”可以是正向的,但也可以是负向的(想想那些被诬陷为劣等的大白鼠和不在优异名单上的学生们)。此外,中国现行的小学教育,因囿于客观现实,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一个班级当中只有十多个学生,所以我们如果期望老师们能理解“罗森塔尔效应”的威力,对班上几十个学生一视同仁,在现实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更希望对“罗森塔尔效应”的认识能落实到父母或家里其他成年人的身上。因为孩子和我们相处的时间更多,而学龄孩童能够寻求认同的对象,除了对他们影响至深的老师之外,家长也是责无旁贷的。
  习得性无助
  ——把通往理想的长路切割为可以努力迈上的阶梯
  “习得性无助”是我们在面对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时,常会用到的专业诊断词汇。它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之后,因为不愉快的情境经历,而在情感和认知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有两个实验可以说明这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在第一个实验中,实验人员将一只跳蚤放进敞着口的玻璃杯里,结果跳蚤没一会儿就跳出了杯子。来回几次之后,实验人员又将跳蚤放回了玻璃杯里,可是这一次,他在杯子上加了一个厚厚的玻璃盖子。跳蚤以为这次还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可是没想到它跃起时却被盖子给弹了回来。跳蚤不死心,又奋力地往上跳了几次,可是每次都被牢牢盖住的杯盖给重重地弹回来。
                  第14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4)
  最后,灰心丧气的跳蚤就再也不想跳了,即使实验人员把玻璃杯盖挪开,又试图引诱它再跳,可是再跳起来的跳蚤,也只跳到了和杯口保持一段安全距离的高度,就再也不去尝试往上跳得更高了。
  另一个实验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的那条有名的狗。塞利格曼把狗关在一个上了锁的笼子里,并且在笼子边上安装了一个扩音器。只要扩音器一响,笼子的铁丝网就会通上电流,电流的强度足以让狗感到痛苦,但不会伤害它的身体。
  刚开始,扩音器响的时候,被电到的狗会在笼子里四处乱窜,试图找到逃脱的出口。可是在试过几次都没有成功之后,狗就绝望了,放弃了挣扎。虽然扩音器响了,还是有电流通过,但狗只是躺在那里默默地忍受痛苦,而不再极力逃脱了。
  于是塞利格曼把狗挪到了另一个更大的笼子里,笼子的中间用隔板隔开,一边通电,一边没有通电,但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塞利格曼把另一条从来没有经过实验的对照组狗,和先前的那条实验狗一起关进了通电的一边,当扩音器响起,笼子通电时,对照组狗在受到短暂的惊吓之后,立刻奋起一跳,逃到了安全的那一边。可是那条可怜的实验狗,却眼睁睁地看着伙伴轻易地跳到笼子的另一边,自己却卧倒在笼子里,再也不肯尝试了。
  我知道这个实验听起来十分残忍,对爱护动物的人来说,更是残酷到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实验结果对照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就会发现往往我们对待学习成就比较低的孩子,就和对待那条实验狗一样残忍。
                  第15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5)
  在学校里成绩不佳、表现不好的孩子,就像那条被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一样,曾经奋力跳跃,试图还击,可是当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或电击的力量远远超过自己的力量时,可能就会“习得性无助”地放弃挣扎和努力。他们可能选择认同自己的无能,自暴自弃,默默忍受失败的痛苦;也可能因此向下修正自己可以到达的高度,宁愿选择较低的成就,以避免再次受到失败的打击。
  所以,我们是不是能重新审视给孩子定出的标准,并且试着帮助他在到达目的地的路途中,多切割出几个经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迈上的阶梯?
  投射作用
  ——避免“想当然”的主观偏见
  “投射作用”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最常表现出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投映于外界事物或他人身上,进而造成认知上的影响。
  从前,我在我的婚姻治疗室里面对有婚姻问题的配偶时,就常发现“投射作用”是造成沟通障碍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夫妻双方都频频启动这个先入为主的机制(不过凭良心说,沉陷在感情中的女人比较容易犯这个错误),沟通时就会你说你的,我听我的,结果虽然谈了半天,却谁也没弄明白对方的意思。
  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尤其是面对孩子的课业学习或技能学习时,因为彼此之间权力的巨大失衡,也很容易由上对下启动这个自以为是的心理机制。
  美国有一则关于这个心理机制的寓言故事是这么说的:在一间漂亮的、四面都是落地玻璃窗的大房子外面,有一只小鸟很想进到屋子里。每天它都锲而不舍地往玻璃窗上撞,可一直没有成功,而且每次撞完之后,这只可怜的小鸟都会重重地跌落到窗台上。其实,那一大片落地玻璃窗的旁边明明就有一扇开着的窗户,可小鸟总是闭着眼往玻璃上撞,完全没有发现那敞开的窗口。
                  第16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6)
  路人看见小鸟笨拙的行为,都难过而嘲笑地说:“你看,那只笨鸟,难道它不知道旁边就开着扇窗吗?它怎么能这么笨呢!” 
  有一天,有位老先生拿着望远镜出门,无意间把望远镜的镜头对准了小鸟。当他从望远镜里仔细地观察了那只笨鸟的行为之后,才愕然发现,原来那只每天闭着眼撞玻璃窗的愚笨小鸟,其实并不是想进屋子里去。它其实是在快乐地啄食黏附在玻璃窗上的小昆虫,并且满足地躺在窗台上享受美食呢!
  我很喜欢这个寓言故事,因为在我处理的很多具有偏执性行为或情绪困难的个案中,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常常都会遇到学生和家长就要学什么而产生争执和矛盾的情况。“我知道他很聪明,但他就是不好好学!”“我知道他有兴趣,但就是故意和我作对!”“我是他妈妈,我难道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吗?”……我自己是个母亲,也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问题是,我们心目中的蛟龙或彩凤,是不是也正是孩子心目中所希望成为的龙凤呢?
  有一个在管理学书籍上常常被用来解释沟通技巧的真实例子,我很想在这里再述说一遍,好让你对生活中因投射作用而产生的“误解”有更清楚的认识。
  有一次在美国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了一个小男孩。他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当飞行员。” 
  林克莱特为了考验这个小男孩的反应速度,也为了增加节目效果,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大海的上空时,突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那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第17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7)
  小男孩想了想,回答说:“我会告诉飞机上的所有人都要系好安全带,然后我会背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小男孩说完这话之后,观众席上立刻嗡嗡地响起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被他的童言童语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为他的胆小自私摇头叹息。但在这些声音稍稍平息下来之后,观众却突然看见小男孩带着悲悯的神情,噙着眼泪继续说:“因为我要赶快跳下去拿燃料!” 
  所以,当我们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时,我们是真的了解,还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自以为了解呢?
  认知与道德
  ——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把握教诲的分寸
  我在学校读儿童心理学时,深受一位瑞士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 (J.Piaget) 的理论影响。他的理论,除了帮助我建构了对儿童发展阶段的认识之外,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如何根据孩子的认知和道德发展,来适当地拿捏处罚和教诲的分寸。
  在他的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的理论中,有两个十分有名的对偶故事:
  A。 有个小男孩叫斯利卡。他的父亲出门去了,他觉得父亲的墨水瓶很好玩,所以他用父亲书桌上的钢笔吸墨水玩。可是玩着玩着,他把父亲书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小片墨水渍。
  B。有一天,一个名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父亲的墨水瓶空了。父亲出门之后,他想把墨水瓶灌满,好让父亲回来后就能立刻使用。可是,在打开瓶盖时,他把书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大片墨水渍。
  皮亚杰问: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当中,哪一个比较坏,为什么?
                  第18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8)
  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对偶故事:
  A。 有一个小女孩名叫玛丽。她的妈妈出门去了,她觉得桌上的玻璃杯很好玩,后来,她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杯子。
  B。一个叫妮妮的小女孩想帮妈妈做家事。有一天妈妈出门去了,妮妮就帮妈妈洗杯子,可是,她打破了3个杯子。
  皮亚杰又问: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当中,哪一个比较坏,为什么?
  你知道孩子们对这两个故事的问题会如何回答吗?
  皮亚杰根据孩子们的反应,概括出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他人所设定的外在标准,而且,他们会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他律道德”。
  但是到了10岁以后,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对道德行为作思考判断,而且认为行为的动机比结果更重要。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律道德”。
  所以,一个10岁以下的孩子会倾向于认为谁弄脏桌布的面积大、谁打破的杯子多,谁就是比较坏的孩子;而10岁以上的孩子,则已经能考虑到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谁的动机比较正确,谁就是可以被原谅的孩子。
  所以,如果我们明白了皮亚杰试图告诉我们的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进程,那么是不是就会更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