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列克赛的看法:“怀疑、嘲弄和流言蜚语渐渐变成了尊敬和敬仰。谁也不再
说他的坏话了。”但是,几个月之后,马丽亚·雷加拉达发现阿列克赛砍坏
了基督雕像,甚至粗暴地奸污了她,她不明白“为什么会发主那一切。她当
时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第三章讲述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穿
新鞋去首都上学的故事。登上火车以后,通过“我”和乘客的闲谈,介绍了
铁路沿线的风光和一些趣闻逸事,比如:列车上的乞丐和小偷,新婚夫妻,
庄园主等等,特别是乘客不得不在萨普开镇过夜时对当年农民起义的回忆。
第四章主要介绍马黛茶园主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雇工们实在难以忍受
那非人的待遇,便千方百计地逃走。可是,“没有任何人能够逃得掉。”“连
孩子也逃不过于弹、砍刀和绳索的惩罚。”这一章着重描述了新婚不久的卡
西亚诺和纳蒂夫妇如何被招工潮卷入茶园后来又如何不堪压榨与侮辱而逃亡
的。第五章介绍卡西亚诺和纳蒂侥幸逃出茶园后在一辆破车厢安家的故事并
且通过这辆车厢再次回顾了1912 年农民起义失败的经过。第六章讲述了政府
骑兵队对一名政治流亡者的追捕,村民们巧妙地掩护了他,尤其是马丽亚·雷
加拉达给流亡者帮了大忙。第七章“我”由于支持游击队而被判刑,他在集
中营里目睹了反动政权对政治犯的迫害。在服刑期间,玻利维亚对巴拉圭发
动了入侵。囚徒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抗敌的要求。面临玻利维亚侵略
者的威胁,巴拉圭军事当局只好答应了犯人们的要求。于是,“我”被编入
正规军,开赴前线作战。第八章通过士兵克里斯托瓦尔·哈拉驾驶卡车往前
线送水、食物和药品的经历,揭露了巴拉圭军队内部的黑暗与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最后一章,讲述了戈伊布鲁兄弟从前方回到家乡后惩罚恶霸镇长
梅利顿·伊萨西的故事,从而说明战争教育了人民,广大群众开始懂得“必
须为这种可怕的人吃人的不合理现象找到一条出路。”

作品鉴赏《人子》以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之间的格兰查科战争为背景,
描述了巴拉圭人民为这场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作者当时是一名新闻记者,
参加了这场战争,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从而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这
场战争前后,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悲惨处境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两个方面构成
了创作《人子》的基本索材。本书的结构就是为奉现这两个方面服务的,因


此作品中没有一个主人公是贯彻始终的,也没有一个中心事件统率全书。它
的布局是散式的,即由多个人物故事组成,而每组故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从表面上看,这种谋篇的办法似乎有些散乱,容易使读者感到头绪难觅。但
是,汉就每一章而言,无论人物还是故事是十分完整的。侍读完全书,读者
眼前便出现了一幅完整的因面,每个人物和故事在全局中的地位也就分明
了。这种散文抒情诗式的写法还有一大特点,即:作者把叙事、写景、议论
和心理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比如:“我”乘火车去首都时,书中是这样
写的:“小山飞速地向后面跑着。我想,那是由于基督在纵马飞奔。它终于
消失在随着列车的奔驰而转动的绿色植物背后,这些植物象一个笨重的大陀
螺,在铁轨的抽汀下转动着。这时我才注意到坐在对面座位上打吨的一个人。
我好容易辨认出他是人。因为阳光和着大量灰尘从车窗灌进来只有从尘往的
另一面才能看得清楚,那是一个消瘦的外国人。他既不象波兰侨民,也不象
战前来这里建工厂,战争开始后返回祖国的德国人。但是,很明显,他是一
个外国人。由于两条腿无法伸直,他只好蜡曲在硬邦邦的木椅上。他的膝盖
几乎触到了对面的座位,因此达米亚娜无法靠近车窗。从毡帽下面露出他一
缕缕象玉米槽上吐出的缨子一样的淡黄色头发。衣服和靴子都很旧。他的粗
呢外套放在腿上。口袋里装着一本磨破了边角的蓝皮书,封面上有几个金字,
但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衬衣紧贴着身子,突出的肋骨显得格外清楚,当
他在座位上更换姿势时,天蓝色的眼珠在由于团倦而肿胀的眼睑下闪闪发
光。阳光照得他难受,于是他拾手关上满是泥土的百叶窗,又局促不安地蜡
缩在布满阴影的角落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罗亚·巴斯托斯在文学
语言方面的创新。巴拉圭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但是下层百姓大多讲瓜拉
尼印第安上语,为了使作品更生动、逼真,富于印第安民挨的乡上气息,罗
亚·巴斯托斯巧妙地将方言上语糅进了西班牙语之中。对此,乌拉圭著名文
学批评家安赫尔·拉马指出:“直到现在这个时代,在语言方面,在使用自
发的民间口语方面才出现一次巨大的飞跃,那就是作家深入到作品人物的语
言中去。。。最能向我们表达这种变化的是这样一些小说家,他们已从当地
语言中“走”了出来,而“进”入了西班牙语。具体他说,罗亚·巴斯托斯
的情况便是如此,为了找到一种相应的西班牙语来表达讲瓜拉尼语的人物的
经历,他曾遇到过不少难题。但在他的长篇小说《人子》中,终于找到了一
种办法:“西班牙语和瓜拉尼语交替使用,在西班牙语行文中间插入瓜拉尼
悟词句,努力使两种语言在叙述过程中融合起来。”此外,从不同角度描写
同一事件也是罗亚·巴斯托斯的常用手法,比如,1912 年农民暴动这一事件
就多次出现在前五章之中,但描写的角度是不同的,在第一章里,这次暴动
是这样被提及的:

“最后一支游击队在塞罗科拉打了败仗,马卡里奥是从那场大屠杀中复
活的拉撒路。”这里描写的重点是马卡里奥,但读者会从此处提出问题。第
二章一开始便提起这次暴动:“村里的男人已经不多了,因为那些没有被炸
死或者没有在随之而来的砍头和枪杀中丧主的人,都已飘零于异乡。砖瓦场
已杳无人迹。谁电没有留下来,因为所有的工人都参加了那次暴动。”但是,
这是为俄国人呵列克赛的出场做铺垫的。读者则从这个角度了解了农民暴
动。第三章里,作者再次提起这次暴动:“他正在讲述那次暴动的故事。满
载革命者的列车要完成一次突然袭击的任务。政府军从帕拉瓜里开出一辆装
着弹药的机车,在这个车站把革命军的列车炸毁了。”这一次是由一个庄园


主的口中说出的,从而反映了不同阶级的人对暴动的不同看法,第四章里,
从茶园工人的角度提起暴动:“1912 年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不久,工业公司
的代理人利用起义者逃亡和居民迁徙的机会,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的雇工。”
这种多角度描写的手法,由于在不同章节的多次重复,因而可以给读者留下
强烈印象,其艺术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综观《人子》全书,它的特点可以归
纳成这样一旬话:思想鲜明,形式简练,语言生动。

(赵德明)


乌拉圭文学

胡·卡·奥内蒂造船厂(1981)

作者简介胡安·卡洛斯·奥内蒂(1909—),乌拉圭著名小说家。生
干蒙得维的亚。当过记者、编辑,翻译过福克纳和乔伊斯的作品,是“45 年
一代”的中坚人物。1939 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井》并一举成名。1941 年创作
《无主之地》,获阿根廷罗萨达征文奖第二名。1913 年,标志着奥内蒂风格
已然形戍的《为了今宵》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后,反响强烈。小说以布宜
诺靳艾利斯为背景,写“联合军官团”上台前“山雨欲来凤满楼”的压抑气
氛,时序和结构也颇具新意。此后,随着“圣塔玛丽亚”系列小说的陆续问
世,他在拉丁美洲文坛的地位日益提高。系列小说包括《短暂的生命》(1950)、
《生离死别》(1954)、《无名氏墓志》(1959)、《造船厂》(1961)和
《收尸倌》(1964)等,被视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重要作品。它
们不但是二战后南美社会病态发展的写照,同时也是作者生活感受的外化和
内心世界的袒露,情调有些悲观,时空被高度浓缩,福克纳和乔伊斯的影响
自不待说,萨特的印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他作品有《多么可怕的地狱》
(1962)、《象她那样悲衷》(1963)、《被窃的未婚妻》(1967)、《障
碍》(1973)等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多种。由于作品多以布宜诺斯艾
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为背景,奥内蒂素有“城市作家”之称。1979 年获塞万提
斯奖。

内容概要故事发生在南美“圣塔玛丽亚”市。五年前,病魔缠身、一
文不名的拉森(绰号“收尸值”)被市长大人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而
下得不亡命他乡。当时,有人预言他还会回来,而且将重新领导圣塔玛丽亚
市的新潮流。据说,拉森曾“作法经营下流生意”(说穿了是开妓院),把
一个好端端的城市弄得乌烟瘴气。眼下,他真的回来了。故地重游,或喜或
悲,一般人是要大大地感慨一番的。拉森却不然。他回阔别的圣塔玛丽亚只
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报仇雪恨。他先去了该去了地方———家滨海旅馆,租
了一个房间,安睡了两宿,第三天一早起来再去做该做的事——挨个儿逛酒
吧,以便了解情况,伺机行事。然而,鬼使神差,他见到了船厂老板赫雷米
亚斯·彼得鲁斯的独生女儿安赫丽卡·伊内斯。她是个妙龄十六的美丽姑娘,
终日足不出户,可惜她母亲神经不大正常,而且不久前患脑溢血溢然死去,
父亲又是个大忙人,很少顾家,撇下安赫丽卡伶仃一人,同女佣何塞菲娜相
依为命。由于安赫丽卡·伊内斯生性孤僻,母亲死后则更是沉默寡言、神情
恍惚,人说是母亲把不健全的神经遗传给了她。这一天,与拉森的邂逅,竟
使她空灵的目光中透出了几分希冀、几分激情。说来也怪,拉森这个对女色
早已厌倦、腻烦了的不惑男人居然也莫名其妙、一见钟情地迷恋上了安赫丽
卡。复仇的火焰于是日渐熄灭,取而代之以愈来愈强烈的生活欲望。他要娶
安赫丽卡,他要干一番事业,他要重新做人,他要生存,他在寻找生存的价
值。他找到船厂老板彼得鲁斯。彼得鲁斯是个自称拥有三千万元资产的赫彼
(即赫雷未亚斯;波得鲁斯)造船厂主。为实际上已然衰败倒闭、破烂不堪
的造船厂,他奔忙于圣塔玛丽亚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同事实上早已不复
存在的。“董事会”商者对策,运筹操劳。他还不厌其烦地敲开政府机关的
大门,要求对“暂时处于不景气状态”的船厂免税。他甚至在异想天开地聘


用了一名技术经理和一名行政管理人员之后,正物色能使船厂起死回生的总
经理人选。对他说来,拉森是最合适不过的。他精明能干,有干大事业的雄
心和经验。于是他们一拍即合,签订了一个为期五年、月薪六千的君子协定。
从此,拉森便以总经理的身份出现在遍地瓦砾、一片废墟的“赫波造船厂”。
他的全部人马是技术经理孔茨和总管加尔维斯。前者是德国工程师,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