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就可以一万年地讲下去了。
  这里需要的仍然是得意与“忘言”。死抠住慧能的偈语与庄周的答疑本身就自作聪明或干脆五体投地,其实都是足冒傻气。这里更多的是讲他们的一种洒脱、一种风格、一种拈花而笑的姿态。
  也许更好的例子是艺术。技巧是可以学的,知识也是可以传授的,然而悟性是无法帮忙的,艺术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所谓神韵,所谓生气贯注,所谓灵气,所谓新意,所谓魅力,所谓清新,都很难教授或干脆不能教授。至少一个简单的原因,艺术贵在创新,你教给他的,还算新还算创造吗?其次,艺术是非常讲究个人风格、个人独特性的,老师教给你的,只能是原则,只可能带上老师的个人风格,却绝对不可能代你创造你本人的独特性,教授的最好的东西也是好东西,但还不能算你的东西,直到你从创造中悟出了自己的东西,找到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才算学到手了学对了。
  确实,许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小而至于一个人,你仅凭看他的档案或听他的自述,能了解他吗?有时候经历和性格一致,有时候恰恰不一致;有时候讲的和实际一致,有时候自己也讲不清楚自己。这里还不包括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某些特质的人。靠什么?靠了悟,靠感觉,靠直觉,靠联想。我无意认为档案不重要,自述不可信,我也无意认定任何莫名其妙的感悟都极精彩,感悟也有主观片面肤浅直至歪曲的可能,但是观察、了解、听取、阅读与感悟的手段都可以采用,也都可以参考,更好。
  中国语言中除了“悟”以外还有一个“通”字。我们说一个人不明事理就说他“不通”,学习了而且明白了,就说是弄通了。这个字很形象,通畅了,可以交通了,可以交流了,可以走来走去了,当然就健康了。中国医学也是喜欢用这个概念这个理论的,有病了就是哪里哪里不通了,吃了药,扎了针,通了,病就痊愈了。那么通又是什么呢?我的解释,通首先是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畅通无阻,理论与实践之间,事体与情理之间,读书与明理之间,此事与彼事之间,身外之学与身同之学之间的畅通,这是化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些属于风格、风度、待人接物、处世、给人的印象问题,也需要好的悟性。同样聪明,有人给人以油滑的印象、刻薄的印象、炫耀自身的印象,有人则只使人感到机智、犀利、敏锐,却不失仁厚大度。同样文雅,有人给人以酸溜溜的印象,有人则很自然。这些都不是语言所能表达传授,而要靠自己的了悟。
  学习也是如此,就一学一,背诵式地学,这是一般地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习中掌握学习与学问的规律,摸住了学习与学问的脾气,于是一通百通,事半功倍,云开雾散,一片天光,明明白白,这叫悟性。谚云:“宁可与明白人吵架,不与糊涂人说话。”了悟的目的是明白,好说的,不方便说的;好掌握的,不好拿捏的;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能使个眼色做个姿态的;表面的,大面的,以及深深潜藏的,全能明白,全能透亮,全能了悟于心,和这样的人打架不也是爽气得多吗?
  悟性虽然有点玄妙,想来也还是可以培养提高的。好学,深思,琢磨,模仿,学样,敢于实践,善于总结,勇于自省,有事分析,分析不出来就回想全过程,发现最微小的差别,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学得乖一点再乖一点,这么试过了不行再用另外的办法试试,总可以做到由蠢而不太蠢,由蠢十分到蠢六分,一直迫近于明白和了悟了。
  当然,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问题在于,越是不明白的人越是火冒三丈,越是糊涂的人越是不可一世,越是幼稚的人越是不容分说,他们对于明白人,能够做到了悟的人有一种本能的仇视。
  怎么办呢?只好随它去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四)


    四、寻找“教你”的师傅
  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件事,找同样的人配合协助,有的人去办就办不成,有的人去办就办成了,这从书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你只有善于寻找,善于思索,善于分析,善于体察,你才会渐渐懂得如何办事如何去接触陌生人,如何赢得旁人的信任和好感,如何去“求人”,如何向人说明自己的需要和来意。如何暗示自己也可以有助于他人等等。
  过去美国有人写过处世奇术之类的书,也译成过中文,但是,第一,美国的处世奇术不一定适合中国;第二,一旦处世有奇术而且能把奇术写出来译出来,这些奇术只能是末流,只能是皮毛,只能是瞎掰,如果不干脆就是骗局的话。
  这种人际关系方面的“经验总结”也可能搞得水平极低,搞得很片面直至荒谬。例如有的人求人办事的方法就是送礼,再严重一点就是行贿。很不幸,确实送礼是一个求人的办法,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送礼的。并不是什么礼都可以送的,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送礼的。送礼与行贿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而行贿的后果是严重的,非法的行为就是犯罪,而犯罪就要考虑它将受到的惩罚。还有一点,通过送礼来办事,一个可能是根本办不成,一个可能是恶性连锁反应,愈送礼愈“黑”,事情只能往庸俗恶劣方面发展,而很少事情是由于恶劣化而办成功的,即使成功了你也会付出了过多的代价。就是说,由于你的过分恶俗的表现,你的形象你的声誉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你说的话将会被打许多折扣,与你的交往将会令有一定品位的人感到厌烦,你的一时的“神通广大”的名声通向的是终无大用终无大才相当靠不住不堪重任的结论。当然,我这里说的并不是对一切礼物通通否定。友谊性的、纪念性的、答谢性的、人情味的礼品,是难以否定和取消的,这也是世界的一个特点,好事和俗事,俗事和恶事,恶事和非法犯罪,有时相差不过一点点,分寸之别,性质味道都变了,全凭自己的好自掌握。
  “人性恶”不一定只属于别人
  从这里铺展开来,我想说说人际关系的事。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实行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比较缺少相互保持距离各自尊重隐私的传统,中国人的生活可能有许多缺憾,但是有一条,绝不孤独。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人一生与别人很少往来、我行我素、自行其是地活着。再说,我们的文化传统特别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许多道德规范,例如忠,例如孝,例如信,例如义和礼等,都是首先用来规范人际关系的。我们又特别重视情面,熟人好办事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现在的人们动辄讲什么关系学,这是事出有因的。
  人际关系又是一个人们不太愿意正视的话题,因为这种关系并不就是一起吃吃喝喝,互相照顾一下,熟人好办事之类,那样的话虽然涉嫌俗气一点,倒也无甚挂碍。人际关系最要命的首先是人际纠纷,开始也许是正常的不同意见,慢慢就变成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麻烦,你想不麻烦亦不可能。人与人的矛盾,似乎比老虎与老虎、狼与狼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现在有一个词叫“对立面”,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到处都有人与人相对立的事实。人多了容易相互冲撞,这也是事实。一群退休职工清晨到一起练健身操或健身舞,结果也分成了两派斗了起来,这样的事我也听到过。真是够好斗呀。在今天的社会上,谁又敢说自己与别人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呢?
  其实很多人最怕人际纠纷,一旦陷入人际纠纷就如陷入烂泥塘大粪池,往往是跳也跳不出来,洗也洗不干净,争也争不明晰,退也无处可退。然而怕并不等于自己就可以不与别人发生关系,不等于自己可以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而且更重要的,声称自己多么清高多么纯洁多么高尚多么雅致的人不一定就在人际关系中无懈可击,不一定他或她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责任全在别人,不一定他或她就完全没有庸俗和自私,没有嫉妒和自吹自擂,没有多疑和斤斤计较,没有野心乃至于虚伪。就是说,人性恶的东西不一定只属于别人。
  确实,人际纠纷问题常常最后成为一笔糊涂账,而且应该知道没有几个有分量有头脑的人物会有兴趣有闲情逸致去听取各方的诉苦———一般这种诉苦充满了添油加醋、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强词夺理、任意涂抹,如果不是更坏即歪曲事实、编造谎言、信口开河、颠倒黑白的话。虽然你自己可能满觉得有理,满觉得你和你的对手的问题是大是大非之争,是道德高下之争,是维护天理良心之争,但是人家硬是没有兴趣去听你的申诉,谁也不想过分地介入你与你的对手的纷争,谁都认为进行这种没完没了的争斗是一件穷极无聊的事,这一点你自己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躲避“同盟”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有人特别热衷于你和别人的人际纠纷,没有纠纷也要找出裂缝,嗅出敌意来,这样的人是赖人际纠纷为生的一批人,为你打探情况、出谋划策、传递消息、加油鼓劲,直到替你打头阵,冲到前头,以你这一头的敢死队员的姿态向前猛冲猛打……从而得到好处。有了这样的自愿马前卒,还愁人际没有纠纷吗?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避开自愿为你打冲锋的人,实在避不开也要心中有数,哼哼哈哈则可,视为亲信则不可。专门招揽这样的人,专门器重这样的人则完蛋了,它证明的不过是你与这类人是一个档次,一丘之貉。
  所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人际纠纷的网罩,躲避与任何人陷入无聊的个人纠纷,躲避与某某陷入结盟,与某某陷入作对才是正确的。为什么连与某某的个人结盟也要躲避呢?原因是:第一,结盟无是非,开始你们可能是由于共同的志趣共同的理念而“结盟”,结来结去,变成了小圈子,变成了“利益集团”,变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变成了独夫民贼大哥大邪教主所利用的工具的事实屡见不鲜。第二,由于“结盟”,你能够得到一点好处,变成一股势力,走到哪儿都能闹哄一气,你拉扯着我我拉扯着你,你给我办事我给你办事等等,这是完全可能的。但同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搞拉拉扯扯得便宜的人将来多半会栽在拉拉扯扯上。请想一想,你的那个啦啦队铁哥们儿里头能有几个圣人能有几个雷锋?他们与你结盟其实是为了利用你给自己谋利益,他们吹你其实是为了吹自己,他们捧你其实是为了捧自己。你与他们建立了特殊关系,他们就要求你事事时时为他们办事。你团结住了一小撮,你得罪了大多数,他们做了坏事,你得替他们背着,他们挨了骂,你得替他们顶着。
  再说,什么叫狐假虎威?一旦你与他们结了盟,他们就会以你的亲信你的同伙你的弟兄的名义到处胡作非为,这一点真是防不胜防。而且他们动不动就会内哄,就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相互咬起来,有多少能人干将毁在了所谓“自己人”手里!还有,愈是“小人”愈容易与各色人等闹矛盾,今天他祸害了张三,明天他埋怨起李四,你怎么办?他们不可能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