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曼施坦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稍稍逊色于他人。
    受了五年制的小学教育之后,小埃里希·曼施坦因不知不觉长到了13岁,在斯
特拉斯堡的这五年,时间已经跨进了20世纪的门槛儿。未来选择何种职业,倒也用
不着他自己操心,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家里人早就给他定好了未来的人生之路
——从军,这也是像他这种家庭出身的人对子女不失体面的一种选择。由于出身于
军人世家,自然要承担起家族所赋予的使命,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在1900年,刚刚小学毕业的埃里希·曼施坦因又进了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
这也是像他这种家庭中的年轻人所走的司空见惯之路。
    少年候补军官团又称伍士团或少年军官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培养未来军官的
场所,有资格来这里学习的,都是一些智力健全、身体健壮并立志从戎的普鲁士贵
族子弟,以便灌输其在未来从事军官职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
    埃里希·曼施坦因在少年候补军官团中,初次尝到了“斯巴达式的教育”的滋
味。尽管他的家庭由于是军人世家,在生活上对待子女比起一般家庭的子女要严厉
得多,但比起少年候补军官团这里的职业“斯巴达式的教育”来说,简直就是小巫
见大巫。
    斯巴达乃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制城邦,公元前8世纪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建起了
国家,在这个城邦国家中,凡成年男子均为战士,男丁在成年以前,必须接受近乎
残酷的训练,通常是把他门放到深山密林中生活一段时间,让大自然进行遴选,适
者生存,有资格成为斯巴达城邦的一名合格战士。
    普鲁士的少年军官候补学校现在把这种看似残酷的“斯巴达式的教育”形式照
搬过来,仿照整个过去的斯巴达城邦,让所有的少年候补军官团的成员们过一种准
军事化生活。在那里吃的不能过饱,穿得不能过暖,每天无论是刮风下雨,雷鸣电
闪,照样在野外锻炼不辍。
    斯巴达式的教育,被普鲁士的军界认为是培养合格军官的第一步,在那里,可
以充分体会到军人的荣誉感,养成其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遵守纪律、服从
上级的天性。经过普鲁士如此培养出来的军官,确实有其过人之处,素质较欧洲其
他各国的军官为高。普鲁士王室信奉这一段话:“军事荣誉是一切政治价值的基础;
而在德国丰富的荣誉宝库中,普鲁士的军事荣誉是一颗明珠,其价值之高,不亚于
我们的诗人和思想家的杰作。”
    当然,军事学校的教官们,给曼施坦因和他的同学们不仅讲授了普鲁士前辈开
拓疆土的丰功伟业,也不无忧虑地灌输给他们大德意志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紧迫感。
    原来在19世纪70年代,英、法、美、德、俄、奥等世界上六个最强的帝国主义
国家,共计霸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大洲65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被奴役的人口在52300万以上。英国所占的面积最大,约3350万平方公里。工业产值
位居世界第二位的德国(第一位是美国),则只占了290万平方公里,不及英国的1
/10。法国到了大战前夕,发展水平已经排到美、英、德之后的第四位,但其殖民
地面积仍然是德国的两倍半。
    德国可以称得上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1890年,德国钢和生铁的产量超过曾
占世界第一位的英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胜了法国,迫使法国立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强行割占了法国的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时法国还给德国50亿法郎的
战争赔偿。有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铁矿石和煤炭,加之接受了巨额的赔款,德国经
济迅速繁荣起来。战败而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国人讽刺德国,要是没有阿尔
萨斯和洛林,就只好向全世界去乞求矿石。德国想永远把这两个省据为己有,寻找
各种借口,以便给法国来一次致命的打击,永远断绝法国收复这两个省的任何念头。
    在灌输这些思想的时候,少年军官学校的教官们是不遗余力的,因为他们知道,
像曼施坦因这般大小的孩子,正处在接受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此时让他们接受一
句话,远胜于将来的十句话;况且,在未来与欧洲其他列强的战争中,在座的各位
少年候补军官,已经成长为德国军官的中坚力量,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牢固的
意识,为普鲁士(往大处说,也就是德意志)和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是每一
个军人尤其是帝国军官首要和最神圣的职责,这似乎也就是一个职业军人“爱国主
义”最具体的体现。
    埃里希·曼施坦因的少年时期,就是伴随着这种叫嚣声长大的。
    两年之后,在经过了近乎苛刻的考试之后,他又迈进了更高一级的军校——格
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系统地接受一位称职的高级军官和参谋人员所需
要的业务知识,尽管在那个时候他自己也不敢肯定自己将来一定会有幸成为一名高
级军官。
    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是德国的一所极富有历史传统的军事学校,
它曾经是一座军营,位于柏林郊区,是柏林通往外省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
要,整个校园的围墙由大块大块的坚固花岗岩砌成,上面长满了青苔,足以显示其
建成年代的久远。四周有高大的Liao望塔和射击孔,院子里教室、宿舍,供实战演
习用的营房、马厩和储存弹药和食物的仓库一应俱全,是一所不折不扣的半要塞化
的城堡。
    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不仅有着德国人引以自豪的职业军官培训
体系,还有一条也是被德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的新奇成果,这就是从军官学
校通往当地火车站的有轨电车——这不仅在德国是第一条,而且在世界也是第一条。
    埃里希·曼施坦因以前只是以局外人的身分,出于好奇才坐过为数不多的几次
有轨电车。但自从进了这所高级军官学校,他与它的接触逐渐地多了起来,对它的
了解也就更多了。这条有轨电车道,通常为高级军官学校的学员们津津乐道,说起
来,也算是普鲁士军官的光荣。早在1867年,德国电气界的奇才,也是普鲁士炮兵
军官出身的西门子,利用英国人法拉弟电磁感应的原理,发明了大功率直流电机,
并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样机。1879年,西门子又发明了能在轨道上行驶、由
电动机车牵引的有轨电车并在柏林工商博览会和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1881年5月
l日,西门子把这种荣誉献给了普鲁士军官的摇篮——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
学校,从这里修筑了通往车站的有轨电车铁路,由一台不小于3马力的电动机车牵引,
后挂三节车厢,每节车厢至少可以乘坐六人。当然,现在比起那时,确实有了不少
的变化,跟那时的情况不能同日而语。但不管怎样说,有了这条有轨电车线的尝试,
确实为解决通往高级军官学校的交通,乃至德国甚至欧洲和世界的交通事业,带来
不少的益处。
    1904年,埃里希·曼施坦因以优良的学业从这里毕业。毕业之后,由于是贵族
出身,按照普鲁士王室的传统,总要从这个军校的毕业生中,选出一些优秀者,担
任德国皇帝的侍卫。这也是德国皇帝考察军事人材的一个办法——新毕业的军校生
往往都要在相当高级的军事指挥和参谋部门实习一段时间,而不是直接分配到战斗
部队去带兵,一方面使这些初出军校的新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成熟的军官是如何带
兵和作好参谋工作,另一方面让他的上级更好地了解这些年轻军官的才学和品质,
以便为将来量才使用打好基础;这一点也是那时德国军官的业务素质高于欧洲乃至
世界其他各国军官业务素质的原因之一。埃里希·曼施坦因于是被选入宫中,作了
德国威廉皇帝的一名亲随副官。
    1906年,在德皇作宫廷侍卫两年之后,为了在军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德皇
把他派往近卫军步兵第3团,担任见习军官,这一年曼施坦因是19岁。1907年,在见
习了一年之后,埃里希·曼施坦因正式晋升为少尉,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帝国军官。
    近卫军步兵第3团在德国军队中,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团队,是德皇最为倚重的御
林军。这个团的士兵,也都是一些贵胄家族的子弟。要往前说,曼施坦因的姨丈、
后来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共和国总统的兴登堡元帅,年轻时也在该团当过
下级军官。
    埃里希·曼施坦因25岁这一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由近
卫军步兵第3团的推荐,他终于登上了成为高级军官所必须攀登的最高一级台阶——
被选送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他梦寐以求的宿愿终于得以实现。
    柏林的军事学院,也叫战争学院或战争大学,乃是普鲁士军事理论教育的集大
成之地,是专门为了培养德国军队的高级军官而设,过去的将帅乃至将来战争中的
将帅,很多人出自这所军队的最高学府。很多有名望的军事理论家也以在这里任教
为荣。如被称为近代德国军事教育的奠基人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被称为西方
兵学之父、著有蜚声世界的著作《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等等,都曾在这里任过
教。
    能进这所军事圣殿,在当时的德国被视作军人的极高荣誉;能进这里深造的,
要经过反复的遴选。出身自然是一个条件,但能力也须作为必要的参考。
    埃里希·曼施坦因之所以能进柏林军事学院,他的贵族出身固然是一个重要的
方面,另外还要看他在部队的表现,是不是可堪造就之才。
    说到德国军官的出身和能力,在历史上也是颇有一番争议的。德国由封建社会
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过程中,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非常讲究门第出身,这一
点在军队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1786年,也就是德皇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去世的
前三年,普鲁士军官团是由90%的世袭贵族组成,在普鲁士的高级将领中,更是没
有一个出身布衣。
    军官被赋予了种种特权,军队中实行所谓的“中队经济”,军官们利用每年的
部分时间——这段时间少则一月,多则数月——遣散连队里的部分士兵,把“节余”
的这部分薪饷装入自己的腰包,说白了,就是“吃空额”。因此军官生活优裕,部
队腐败之风蔓延。
    这就引起了平民出身的军人们的不满,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升迁无
望——没有一个贵族的出身,打仗再勇敢,再有能力,也是不能脐身于高级将领的
行列。这就使得德军选择高级指挥人才的面显得十分狭窄,也大大挫伤了平民出身
的中下级将领的热情,降低了德军的战斗力。
    于是在1808年8月6日,德国皇帝颁布了一项法令,取消了贵族垄断军官职位的
特权。法令明确规定;“从现在起,只有那些在和平时期学习知识、受过教育,在
战争时期表现出类拔萃的勇敢和能驾驭全局的人,才有权利得到军官的位置。因此,
全民族中一切具备上述特点的人,均有权提出要求军队中最高的荣誉职位。军队中
完全废除一切迄今为止实行的等级特权,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