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会用这支笔反过来赞叹大乘呢?天亲这时才想通!后来两兄弟的著作都是大乘的,最后也都成道了。
  当无著菩萨要涅槃的时候,跟天亲菩萨说:“告诉你,我要走了。”天亲菩萨问:“你走了,要到哪里呢?是去阿弥陀佛那里,还是药师佛那里?”他说:“我还是跟弥勒菩萨。”天亲菩萨说:“哥哥你究竟在不在那里,要给我一个消息,在我入定的时候,你来跟我讲一声,我才放心。”无著菩萨走了以后,天亲菩萨就一直在等他哥哥的消息了,不料功夫做了半天,最后没着落。等了三年一点消息也没有,究竟佛法靠得住,还是靠不住,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点动摇了。有一天他在入定的时候,他哥哥出现了。“哎呀!你总算来了,你是不是往生到弥勒菩萨那里?”哥哥说:“是呀!”“那你怎么都不给我来消息?”无著说:“这不我马上就来了吗。”天亲抱怨说:“但是,我却等了三年啊!”“我去报到以后,弥勒菩萨在上课,我坐下来不好走呀!下课了,我就马上来跟你讲一声。”这是他们传记上的记载。
  在印度凡是修道有工夫的都叫做瑜伽师,在《瑜伽师地论》里头把学佛一步一步的功夫都告认了我们,包括大、小乘总共分为十七个层次。初步从个人身心所起的前五识地讲起,讲到第六意识地包括的范围就很广了,三千大干世界,整个宇宙只不过是唯心的意识范围。因此整部《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而第六意识地就讲了有十几二十卷之多。最后讲到修持,第一是有寻有伺地,比如打起坐来在找道,道在哪里?老师说要空,看看我空不空?都在那里找,也就是寻。那不寻的时候呢?就在那里等,呆呆地等着,呀!今天好空哦!在那里发呆,这是伺,二者都有就是有寻有伺。有寻及有伺都是意识思想的境界。慢慢做到了无寻。心不再乱找,比较有点清净了是伺,在那里等,就像瞎猫在等死老鼠来好抓,等一个道的境界来。要做到无寻无伺地以后,才是属于有心地。
  而寻伺在小乘经典里头早期翻成有觉有观地,我们大家打坐都在这一地上,都是登地的菩萨,登的是哪一地呢?都在那里有觉有观,在那里哎呀!头上有风,这时感觉来了;要不然就是妄念好多,然后嘿嘿!这下好清净;或者一下子看到佛菩萨了,看到亮光、看到五脏六腑了,一天都在那里玩。大家以为在那里打坐就是用功在学佛修道,套句王阳明先生讲的话,是在那里“玩弄精神”。因此,若是在有觉有观地,就是一天到晚没事做都在那里玩弄精神。要到达无觉无观、无寻无伺才是有心地,有心地再翻过去才是无心地,但是无心地并不是就到家了,而是可以开始学佛了,可以走小乘路线了。小乘修完了才走缘觉乘,缘觉乘修好了才走菩萨乘。这是根据法相唯识的道理所讲的学佛用功的次序一步一步清清楚楚。
  因此,纵使到了无心地也还不是究竟。不过,在《宗镜录》的这一部分是强调无心地的重要,在尚未达到无心地以前,你说你在学佛,其实是还没有起步哩!达到了无心地才可以起步来修持。无心地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讲的无念、无妄想境界。如何又是无心地的境界呢?就是上一次所讲的身、心两方面都能解脱了,才算是达到了无心。这是学佛修持非常实际的功夫。

  悟道的现量——观大千世界如掌中果
  接着引伸到唯识方面来了,从这卷开始后面面很多都是唯识的东西。
  如《释摩诃衍论》云:“离心缘相者,心量有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六者,意识心;七者,末那识心;八者,阿赖耶识心;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
  普通唯识学都讲八识,而《摩河衍论》就是大乘论标榜有十个识而不只是八识。实际上,这个识的作用的分析,在佛在世的当时,印度就有多达十二个识的。撇开佛法立场,拿学术观点来讲,从释迦牟尼佛整理上古的文化以后,学术的发展,关于心识、心性学问的研究,到了后世已经发展到十二识的阶段。一直到了无著、天亲兄弟还是把它裁定为八识,因为太发展下去会啰嗦得不得了。而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回来后,主要弘扬的也是法相唯识的学问。
  他现在举出《摩诃衍论》讲的,“离心缘相者”,学佛都想息心除妄想,达到空的境界,这要做到心相、外相皆离。要达到这个目的,先要认识我们的心量,“量”,就是范围,要先认识心识的十种范围。
  在唯识学关于心量把它归纳成三种,一是现量;二是比量;三是非量。何谓现量?依唯识的道理,这个世界、宇宙一切物质、精神、心理的现象是整个心的体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换句话说,西方的柏拉图把世界分成物质与精神的两重世界,这两重世界都是属于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这叫做真现量,现在国内外都流行禅宗,真正的禅宗悟道的,身心解脱而进入现量,就在这里不需要天眼也能观三千大千世界都明白。因此佛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果台湾有,叫车干子,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橄榄一般大小,能看得如此清楚,这是真现量境。
  有时候,即使我们没有打坐,心境很清净,没有妄想,既无欢喜亦无悲,没有烦恼很清明的时候,这是第六意识境界所呈现的一点现量境,是第六意识的清净面,也可以说是第六意识的相似现量,也就是还没有跳开第六意识的范围。千万不要因为这一念的清净而自认为悟了道。虽然有了第六意识这一念清净的经验,但是第七识末那识及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影子还尚未模到呢?这个现量的道理要懂。

  众生业报是唯识的现量境
  换句话说,父母所生的业报身乃至思想、精神,都是多生累劫阿赖耶识的业识所带来的现量。像我的现量就是这种瘦巴巴、怪模怪样的样子。有些人的现量是矮矮的、高高的或是胖胖的,有些是女的,有些是长头发,有些没有头发,这一切都是他的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懂了这个,我们自己头脑聪不聪明,为何身体多病,都是前世业力所带来的现量。命运遭遇的好坏,有没有上过当,也都是业力的现量。
  所以人家问,老师算命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啊?我说,有啊!那就是宿命论?我说不是宿命论,命运是你走到了这个阶段的现量境。真正禅宗悟道,明心见性要做到那个现量。比如,修净土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的他的佛世界,他的现量的呈现。诸佛的净土都是诸佛的无始劫来修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的现量。这个道理等于说,你发了财、赚了钱了,买了这一层楼又把它装璜得像皇宫一样漂亮,在那里泡茶享受、怡然自得,这是你的现量。你说,我穷得不得了耶!他住高楼,我住茅蓬,那个茅蓬冬天来还过风的,连棉袄、夹克都没有,冻得牙齿发抖天天感冒,这也是你的现量。这就是现量的道理。

  比量的世间有非量的人生
  此外,我们的思想是属于比量,善恶、是非、明暗,都是比较性的,不是绝对的。换句话说,唯识认为一切知识范围都在意识的比量范围。所谓比量,拿现代话来讲,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东西,今天下雨明天晴,永远天晴是不可能的,这是比量,比较性的。佛经对众生而言是比量。在经典上有另外一个名称,这个比量叫做圣教量。圣人教化的范围属于圣教量。而非量则是错误的思想、幻想、精神病,乃至人在受了麻醉后所起的境界,都属于非量境。人在吸食强力胶或上了麻药以后好玩得很,如果是信佛的马上看到一条亮光,嘿!阿弥陀佛来了,如果是信上帝,那么上帝穿了白衣,圣母抱个娃娃就来了。自己要看什么都有,蛮好玩的,或者自己飞起来……,等等什么都有,喜、怒、哀、乐所有的帐都来找你算。所以麻醉医师在手术房里,看病人被麻醉了蛮好玩的。啊!现在看到上帝了,过圣诞节嘛,当然看得到上帝。那个病人受了麻醉说,是啊,因为我信仰虔诚啊!因为要准备开刀,所以麻醉师陪在病人旁边跟他玩,这是非量境。
  实际上,不但梦境、神经病、受麻醉是非量境,就是现在我们坐在这里也是非量境。你现在听我讲课这个境界,你觉得蛮有趣,等一下时间到了,大家挤进电梯下去,一切如梦如幻,同样是非量的境界。人世间一切都是非量境界。你不要以为在打坐、持咒、念佛念得好,啊!我看到菩萨,对不住,这是非量境界。那个非量哪里来!是从比量来的,因为你心里头有个佛啊菩萨的,有个光明的境界,不是你真的见到佛,真佛是无相。你非达到真现量,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一切山河大地、物质、星星都是真如本性中的一点,如浮、如尘、如梦、如幻,那个境界才是明心见性。所以,大家要学佛修持,无论是禅宗、净土、密宗等等,教理不通不能学佛,不然,通通走入心理变态去了。

  猴子也很聪明!
  “离心缘相”,我们现在的心理思想在佛学名词叫攀缘心。我们现在的思想由这个念头想到那个,由那个念头又想到别的。有些人攀缘心快,思想灵敏得很,功作也快,就是攀缘心大。这个道理,我经常讲比方给大家听,也表演给你们看。因为我在山上看到过,很好玩嘛!猴子偷苞谷,猴子来偷苞谷的时候,四面一看没有人就右手摘一个挟在左腋下,它以为放得很妥当,再四面看看深怕有人来,然后再摘一个也放在左腋下。看它摘了很多,结果地上却沿路洒了一堆,我们在后面一叫,猴子就被吓跑了,摘了半天结果一个也没有拿到。我们做人一辈子就像猴子偷苞谷一样地在攀缘,不断地攀这个缘或攀那个缘,都以为自己抓到了。愈是聪明、学问愈好、本事愈高的人愈想抓住某个东西。抓住这个人、抓住这个钱,都想抓来,然后一跑,什么都没有。唉!看到这个境界觉得很妙,所以人生的确是在攀缘中过日子。

  心的十种作用范围
  而我们修道则是要离这个心缘相,把现有心理思想的境界,让它能够不起。离开了心缘,你才能初步地明心,见到自己的心量。他现在依《摩诃衍论》的说法来说明心量,分为十种,这不同于唯识的分法。“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这个身识心要注意,我们打坐起来感觉到身上气脉的变化,这都是身识心的作用。什么叫做气脉?是你身识心的作用。第六是“意识心”,意识思想的心;第七是“末那识心”,也就是平常我们讲的灵魂,这个生命投胎与出胎的东西,也可以说是那永远不死的生命,死了又去投胎,反反复复。第八是“阿赖耶识心”,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业识的种子。普通的唯识就讲到阿赖耶识。第九是“多一识心”,这是我们普通人都能体会得到,当你的心念一宁静的时候,一个人同时可以做很多的事,在一刹那间当眼睛在看的时候,耳朵还在听声音,手还可以写字,当然还可以边讲话,如果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