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述金瓶梅(节选)-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银》、《遣春梅》、《永福寺》、《旧院池馆》、《升官图》,另有《挑帘定计》、《哭官哥儿》两种,未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瓶梅》故事在清代中晚期人民大众中的流传情形。
  1954年8月
  《金瓶梅的产生和作者》 本文见《光明日报》1954年8月29日“文学遗产”栏,潘开沛撰。后分别收入《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和《论〈金瓶梅〉》书中。该文首创《金瓶梅词话》的“集体创作说”。认为它不是那个大名士、大文学家创作出来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里由许多艺人集体创作出来的,是一部集体创作。”这在当时学术界影响较大。徐梦湘在1955年4月17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针锋相对地提出《金瓶梅》完全是“有计划的个人创作”的观点。而徐朔方、支冲、赵景深、蔡国梁等学者均对潘文予以支持。
  1956年8月
  《金瓶梅版本考》 本文原载1956年8月《天理大学学报》第21辑,日本鸟居久靖作。论文详细地著录了35种不同的版本,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是一部有关《金瓶梅》版本方面的力作。作者后又有续考、三考问世,进一步作了补充。
  1965年6月
  《金瓶梅的语言》 文章见《中国八大小说》,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编,日本鸟居久靖撰。东京平凡社1965年6月出版。后由林晔译成中文,载录入《〈金瓶梅〉的世界》一书。文章着重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金瓶梅》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认为丰富多彩的俚语和歇后语的大量运用,是贯串全书的主要风格特征之一,使小说既“洋溢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庶民气息”,又“展示了明代市民语言记录的顶点”,为这部“市民文学”的杰作提供了新的佐证。
  1957年
  《现实主义和中国现实主义的形成》 本文见《文艺报》1957年第3期,李长之撰。后收入《金瓶梅评注》书中。作者对《金瓶梅》及其艺术成就有较高评价,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严格意义的现实主义的开山祖,只有《金瓶梅》。”它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塑造了封建社会中真正的现实人物,反映了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比同时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毫不逊色。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术界研究《金瓶梅》艺术成就的代表性文章之一。
  《水浒和金瓶梅在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文章见《文艺报》1957年第38期,李希凡撰。后分别收入《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和《论〈金瓶梅〉》书中。该文着重将《金瓶梅词话》与《水浒传》相比,认为《金瓶梅》“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称得起铭刻人心的典型性格”。小说中的许多细节描写“繁琐而重复”,“并没给整个作品增加艺术魅力”。我们与其说《金瓶梅》是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标志,不如说,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金瓶梅》的时代,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分化过程。这个分化,一条是传统的光辉的现实主义道路,到《红楼梦》、《儒林外史》,标志着它的光辉的顶点;另一条是沿着客观主义描写的路子发展,反映着封建主义的色情趣味而蔓延开去,这就是明代中叶出现的“淫书”。《金瓶梅》正是融合着这两种倾向的代表。此文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学术界在对《金瓶梅》一书评价上的不同认识,这是当时有广泛影响的论文之一。
  1962年
  《略论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成就》 本文发表于《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第2期,任访秋撰。该文集中地论析了《金瓶梅词话》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重点剖析了西门庆、应伯爵、陈经济、潘金莲等几位主要的艺术典型,认为他们都是封建时代的“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在其思想意识和行动表现中,很难逃脱时代的规范”。
  在艺术上,该文认为《金瓶梅词话》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引人注目。尤其表现在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精心地塑造人物以及熟练地运用群众民间语言等方面。“不论从创作方法上,《金瓶梅词话》实为上承《水浒》与宋元评话,而下开清初小说中诸名作的一部伟大作品”。从艺术上肯定了《金瓶梅词话》的非凡成就,这在强调“思想”、“主题”、乃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殊属不易。在20世纪60年代的“金学”研究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金瓶梅创作时代考索》 本文发表于《湖南师院学报》1962年第4期;龙传生撰。自吴晗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中提出“《金瓶梅》是万历中期的作品”以来,30年间很少有学者提出疑义。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吴晗等人主张的“万历说”提出了挑战。作者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针对吴文中的主要论据,如小说中的清唱散曲及演剧描写,“兰陵笑笑生”与“嘉靖间大学士”“太仆寺马价粮”、“佛教的盛衰”和“小令”,“太监”的权势及“番子”、“皇木皇庄”及其他等一一提出质疑,认为吴文的例证科学性不强,缺乏说服力,不足以推翻《金瓶梅》“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之说。本文的主要材料和观点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常为今世力主创作时代为“嘉靖说”的研究者们所引录。
  1963年
  《金瓶梅探源》 本文原刊于《大亚细亚》杂志1963年新十卷第一期,韩南撰。后由徐朔方译后刊于《金瓶梅西方论文集》。
  该文广征博搜,从中国古代大量的小说、戏曲中,找出《金瓶梅》故事所引用的资料,对研究《金瓶梅》本事极有裨益。作者在冯沅君首倡《金瓶梅》“探源学”的基础上,将它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除有少数遗漏外,可以说是一篇功力深厚的集“探原”成就的力作。
  本文得到一些《金瓶梅》研究者的赞赏。
  1965年6月
  《金瓶梅的时代背景》 本文原刊于《中国八大小说》,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编,日本后藤基已撰。东京平凡社1965年6月15日版。后由董玉书译后收在《金瓶梅的世界》一书。该文指出,《金瓶梅》是一部“生动地反映和描绘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作品”。这个时代具有新的特点,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时期”,出现了“新兴商人阶级”,而西门庆正是它的杰出典型。“《金瓶梅》的作者借用了西门庆这个人物,成功而又出色地浮雕了明末新兴商人阶级富有特征的生活状态。”作者联系16世纪的中国社会,论述《金瓶梅》的故事结构是把主人公西门庆的社会生活和经济行为作为经线来描写。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女性和西门庆的家庭生活、性的行为作为纬线来描写,十分周密、细腻和大胆。这种对“人类的本能行为、性的行为的襟怀坦白的正面讴歌的态度”,“正是十六世纪中国的新的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金瓶梅》是一部“坦率地、细致地讴歌了16世纪的中国全社会向着新的风气、新的方向开始转化运动的时代精神,以及在这个经济伦理观、道德伦理观的基础之上,人们的非常开阔而旺盛的思想和行动的市民文学的杰作”。
  1970年2月
  《金瓶梅研究》 本文载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70年2月版《金瓶梅》两卷本中的附录,王孝廉撰。
  该文环绕《金瓶梅》的一些问题,介绍了有关作者、写作年代、评价、创作思想、版本等问题,探讨了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析了明末豪富之家的主仆关系。在台湾的《金瓶梅》研究中有一定的良好影响。
  1974年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论》 本文发表于1974年普林斯顿举行的中国古典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的叙事文学》一书,(浦安迪主编),戴维特?罗依撰。后由王汝梅、张晓洋译成中文后发表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六辑,又载录入《〈金瓶梅〉的世界》一书。作者系美国著名汉学家,《金瓶梅》翻译和研究者,曾发表过研究《金瓶梅》的论文多篇。
  该文较全面地探讨了张竹坡的评点,是国外研究张竹坡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认为,应该重视对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派的小说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张竹坡的评论有较高的评价,这在西方当代文艺评论家中,尚不多见。论文指出,曹雪芹曾读过张评本《金瓶梅》的观点,为继续探讨张竹坡评点的影响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但对张竹坡评点《金瓶梅》中的不足之处,缺乏必要的分析。
  1975年12月
  《金瓶梅版本及其他》 该文见于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第四卷第二期,韩南撰。1975年12月出版。由丁婉贞译,后收入《〈金瓶梅〉的世界》一书。
  该文经过详尽的考证,认为《金瓶梅》的版本可分甲、乙、丙三系,重要考为甲、乙两系。甲系以“万历丁巳本”(即《金瓶梅词话》)本为代表,乙系以“崇祯本”为代表。作者在讨论了现有的各种资料后,依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记载,视《金瓶梅》的最早刻本当在万历三十八九年,但今已失传。材料翔实,脉络清晰,条分缕析,寻流探源,对《金瓶梅》版本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979年8月
  《研究金瓶梅的一条新资料》 本文发表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第一辑,马幼恒撰。台湾省静宜文理学院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心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8月出版。后录入《〈金瓶梅〉的世界》等等。作者系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家,现任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中文系。著有 《论〈金瓶梅〉谢跋书》等文。在本文中,首次披露了谢肇淛《小草斋文集》中发现的《〈金瓶梅〉跋》一文,于研究《金瓶梅》的作者和成书过程极有史料价值,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1980年2月
  《金瓶梅零札六题》 本文发表于《小说见闻录》,戴不凡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出版。
  本文在《金瓶梅》研究者中影响很大,尤其是作者提出“小说中多用吴语词汇”,小说乃一“吴侬”(即吴地人或苏州人)所写的观点,一反传统是“山东人”的旧见,将探求的视野引向另一个天地,遂为人们所重视。
  1980年
  《金瓶梅在国外》 本文发表于《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王丽娜撰。后收入《金瓶梅研究》一书。作者概括地叙述了世界各国对《金瓶梅》的评价、研究状况以及它的各种外文译本,对拓宽研究者视野,了解《金瓶梅》走向世界的意义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有所裨益。
  《谈谈金瓶梅词话的成书及其他》 本文发表于《文献》第七期,杜维沫撰。
  文章认为,《金瓶梅词话》“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家个人的独立创作”。其理由是:(一)至今我们看不到任何一点《金瓶梅》成书之前在民间流传的有关作品和材料;(二)《金瓶梅》书中少数引录自话本的故事情节,内容或多或少都由作者做了改动,以“使之服从于他的作品的需要”;(三)小说吸取了许多当时民间流行的词、曲、韵语等,无法证实不是个人创作;(四)从小说的语言和文章风格来看,在人物和环境的细节描写等方面,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大前进了一步,个人创作的特点明显;(五)小说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