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大明-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望。”

崇祯微笑道:“全靠杨卿了。没有流民支撑,张献忠和李自成就没有兵源。杨卿,你是立了大功啊。”

杨子荣又道:“臣不敢。只是皇上所言的杂交优生之法,臣还没能摸出头绪。恐怕要再过一两年方有眉目。”

崇祯呵呵一笑道:“这事不急,不过却是重要。若是杨卿能搞出新的种子出来,大明就不愁粮食了。这也是千秋之业,杨卿切不可怠慢了。”

杨子荣恭声道:“臣必定竭尽全力。”心中却是腹诽,现在最好的水田亩产量也不450左右,可按皇上的理论,只要搞到杂交优生之法,就算再差的田地亩产量也不低于600,好田当在800。那是翻了一倍啊!这,这当真是千古第一遭了。

崇祯当然不晓得杨子荣的诽议,在现代杂交水稻的亩产量可达900—1500斤,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崇祯也只好保守估计是亩产800斤左右。只是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于是转向崔慕白道:“崔卿,到今日来算来,前来参军之人有多少?”

崔慕白虽是吏部尚书。但是史可法不在。崇祯便由于兼任兵部之事。

崔慕白上前一步出列道:“回皇上。截止前日。共有十万八千三百名报名。除去年老体弱之人。共录得七万九千人。”

崇祯脸上一笑道:“甚好。让兵部加紧训练。务必在三个月里初见成效。务必记得。除了日间体能训练之外。夜间还要进行忠君爱国、仁义孝等夜训。”

“臣必定安排严办。”崔慕白很是奇怪。士兵一向讲究阵容、军威、战斗力。怎么还要进行忠君爱国、仁义孝等夜训。实在忍不住好奇心。问道:“臣有一事不明。还请皇上解惑。”

崇祯微微一笑道:“何事?尽管说来。”

崔慕白拱手道:“朝中练兵。一向只注重体能战术。讲究阵容、军威、战斗力。为何要对其进行忠君爱国、仁义孝等夜训?”

这话问的正是所有朝臣想知道答案。自从接到崇祯发下的几本小册子当中,练兵之法最为引人争议,其中对士兵的夜训更是重中之重。于是所有朝臣竖起了耳朵,听崇祯如何解释。

终于还是忍不住要问了吧。崇祯肃容道:“近几年来,我朝多有不忠不孝之辈如洪承畴,范文程等投敌卖国,实在是令朕痛不欲生。而跟随其后的也是久经沙场之兵。为何他们愿意跟着洪承畴和范文程等人投降满清?他们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忠君爱国?若是他们知道仁义孝又岂会甘愿跟随洪承畴等汉奸,说不定会持刃将这些汉奸捉拿。所以,大明的士兵可以不识字,却是不可不懂仁义孝!”

一番话说得众朝臣沉默。

洪承畴和范文程的通蕃卖国,实在是大明的耻辱。他们不仅带去大明最为先进的技术,还教会那些野蛮人如何奴役汉人,让他们懂得如何架设官僚。明朝有如厮叛徒实在让人气愤。崇祯如此说来,对士兵的夜训倒显得无可厚非,而且很有必要性。

崔慕白问道:“皇上,汉奸便是背叛大明之奸人的专称?”

“正是!”崇祯大声道:“汉奸便是背叛汉族,投靠侵略者,通敌卖国的人。西汉的中行说,南宋的秦桧、张弘范,现在的洪承畴、范文程,便是汉奸。他们是汉族的败类。朕宣布,敌未退,战未果即言和当以汉奸论。若定为汉奸,株其直系三族,旁系三族皆贬发边疆,永世不得为官。刻碑于各大路口,以借万民弃唾。

你将此条加入大明律法当中。以警我朝官员。”

嘶!众朝臣皆倒吸一口气。这汉奸的头衔当真是千古罪人等同。还要刻碑于路口以借百姓弃唾!实在是毒辣!不管你是何种名义投诚敌人,只要戴上汉奸的帽子,这一辈子便完了,还在拖累所有亲人。实在是恨绝!

张杨虽生在和平世纪,却是对历史当中通敌卖国之人痛恨之极。这些无民族意识,无民族荣辱,损害民族残杀同胞之人,实在是罪不可怒。如今当得皇上,汉奸是要严惩的,更要写进律法之上。希望从此以后,再无人敢做汉奸。

刑部尚书马士英井水无波的道:“臣遵旨。”

崇祯又道:“至于如何介定汉奸,你与各部商议一番。然后写个条陈让朕过目。”

马士英又是拱手道:“臣遵旨。”

“将现今所有投降于满清的汉奸一一登记造册,依朕刚才所言,传告天下,刻碑于路口。朕要让天下百姓知道,大明出了如此不要脸之人。”崇祯一脸严肃。

饶是马士英久历各种大小案件,听得崇祯如此之说,脸上再也不再井水无波,道:“回皇上,若是如此,便将那些原本心向大明却迫于形势而暂时投造敌人之人彻底的推向敌人那方。只怕不妥。”

崇祯不假思索道:“朕宁愿要那壮烈牺牲之臣,也不要那芶且偷生这辈。便依朕之言去做吧。”

不仅是马士英就连殿中的朝臣都感到崇祯说话时那种决然。

马士英脸色又变回古井无波道:“臣遵旨。”

崇祯微微点头,又问道:“崔卿,你现在明白朕为何对士兵进行夜训了吗?”

崔慕白躬身道:“士兵知耻而勇,知仁而无敌,夜训实在是英明之策。臣受教了。”

钱学谦身材瘦削,年约四十,脸白而留一山羊须,精神矍爽,只听他向前出列道:“劝导士兵为善而忠,知礼而爱国,份属礼部之事。臣,恳请皇上将此任务交于礼部。”

崔慕白也道:“招贤馆所录三百名知书识礼之秀才,已经习熟悉如何处理地方事务。如今西蜀未平,未能即刻前去上任。倒可让他们做那夜训之师。臣附议。”

崇祯笑道:“既然如此,朕便准了。钱卿,务必贯彻落实,不可马虎。招兵易得,精兵也易得,唯终生侍君之兵难得。否则,大明也不会无兵可用。”

钱学谦高声道:“臣愿立军令状。”

“钱卿如此信心,那就不必了。”崇祯转向宋应星道,“宋卿,朕观你脸现喜色,是否工部有什么新发明?”

宋应星脸现笑容道:“皇上慧眼。就在昨日,臣与江南戴家戴白前会,他不仅肯派人入职工部,而且毫不犹豫的将那游标卡尺拿出来。臣与方以智已经掌握游标卡尺之用法。今日,方以智便在工部研究如何统一尺度标准生产火枪部件,等得散朝会之时,必有所获。我部能得到如此宝物,实在是杨大人之助。”

杨子荣笑道:“臣只不过稍微推荐一下而已。当不得首功。能把这些技术弄懂并活用,首功还是宋大人。”

崇祯开心的道:“嗯,你们二人皆算首功。宋卿,这火枪的月产量预计能达到多少?”

宋应星沉吟一下道:“据臣估计,用皇上的流水线作业方法,四千人同时生产,一个月当能产燧火枪一万五千枝。”

崇祯拍掌道:“实在太好了。有了燧火枪,这满清铁骑便如同纸糊。宋卿,你加紧时间生产。一个月之后,朕要见到一支崭新的燧火枪。崔卿,你还要着人教士兵如何使用火枪。朕要重组一支新的神机营。”

宋应星与崔慕白齐声应道:“臣遵旨。”

“哦,对了。

宋卿,不要忘记生产那纸弹壳。”崇祯又道。

宋应星朗声道:“请皇上放心。皇上在工部所题的字已经成为工部每个人的至里名言。”

崇祯微微一笑,那次巡视工部之后,崇祯回到宫中便写了一个横幅送到工部。

崇祯希望工部能成为大明最强最大的科技研究院,不但要造批量燧火枪,而且将来也要造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甚至冲锋枪。要做到这点,就要做横幅上所题“做精做细,做强做大!”

更何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要改变靠天吃饭,不再惧怕水灾、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靠的还是科技。

即使,这只是崇祯的设想。但是,万里行程,积于)步来,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卷四、三足鼎立势…卷五、勇义铸碧血

第一六十一章、废海禁令

一六十一章、废海禁令

“废海禁令?!大开对外贸易!?”

听得崇祯这话,众大臣顿时炸开了锅,立时议论纷纷。

海禁自太祖以来便开始实行。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5,《朱纨传》)的祖训。虽然后来因为郑和下西洋而引得万国来朝,曾一度松弛。但是在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杀或被掳。(《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此后,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七年(1374)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本来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

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明太祖实录》卷159)。他们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天下郡国利病书》册26)。此外,滨海地区的居民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斗争的手段,逃亡、潜往海外。“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张煊《西园见闻录》卷56《防倭》)。

所以海禁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反复发布的=这一点。还有一些人干脆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明大祖实录》卷231)。“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谈迁:《国榷》卷12。昌国县“民常从倭为寇”(《明太祖实录》卷183)。

众多历史学家不遗余力的批评明朝发布海禁令的弊端,从大的来讲,这相当于变相的闭关锁国,与世界脱节;从小的来讲,是断了明朝最有钱途的增强国力的一条途径,又造成沿海地区入海为盗,甚至从倭为寇,进而又要动用武力剿灭倭寇,一来二去,海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