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潘季驯-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流量,在设计施工时,就能更准确地设计工程大小,避免浪费。 

    靳辅著有《治河方略》和《靳文相公奏疏》。 

     陈潢著有《天一遗书》、《河防摘要》、《历代河防统篡》28卷6门1600 

条,《治河策》。大多散失。 

    靳辅、陈潢的治河工程,不尽人意之处有三点: 

     第一,没有考虑减少黄河泥沙来源的问题; 

     第二,对徐州以上河南黄河修防也不够注意; 

     第三,未能解决好淮水出路问题。 

     清代的郭大昌 (1742—1815)文化不高,也无官职,但是有丰富的河工 

知识和治理经验,与包世臣结为朋友。 

    公元1808年3月,郭大昌和包世臣携带潘季驯、靳辅的有关著作等,历 

时两个月,勘察了上起徐州、下至射阳湖一带的黄、淮、运、湖形势。其间 

每至一地,郭大昌便为包世臣指点水性地势,现场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后 

来郭大昌给包世臣讲的有关建议,非常灵验。郭大昌死后,包世臣对朝廷未 

能启用郭大昌,深为可惜。 

     到了近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清政府的腐败,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天 

灾人祸连年发生。 

    公元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境内的铜瓦厢(时属兰阳,今已坍入河 


… Page 19…

中),改道东流,至1875年形成了今天的黄河。从这以后至解放前70多年 

间,又曾经发生了几十次决口,但都在不久即堵塞了。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南下,挖开郑州花园口大堤,黄河穿过颖河、 

涡河进入淮河,形成了经历9年之久的改道,只至1947年才恢复了故道。从 

山东利津以下的海口段,因为解放前没有修筑堤防,所以并没有固定河道, 

八九十年间,曾经改道约20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古老的黄河也获得了新生,解放后40 

多年来,修建了三门峡水库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并涌现出一大批治水、治 

沙、水利发电等水利水电科学家。 

     1957年,我国泥沙科研人员首次对黄河河道进行大规模查勘,初步制定 

了黄河泥沙研究的轮廓。 

     1958年,在中国和苏联的122项技术合作项目中,列入了黄河下游河床 

演变和整治的内容。 

     1959年夏,《黄河下游冲淤特性》《黄河下游游荡特性及其成因》等重 

要论文发表了。 

     1960年秋,20万字的“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的 

总结报告完成了。这份报告全面总结了黄河下游的历史过程,分析了现代黄 

河的基本特证,预估了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 

工程规划。 

     1961年,黄河中游的三门峡水库建成并蓄水,但是,水库淤积的迅速发 

展远远超过原来的估计。 

     1964年底,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治理黄河工作会议。 

     周总理在会议上细心听取了各种意见后,作出了在三门峡水库增建两条 

洩洪排沙隧洞和增建四条洩洪排沙钢管的决定,并指示治理黄河工作要“上、 

中、下游兼顾。”对治理黄河的工作明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65年初,在郑洲,对治理黄河的规划重新进行了修订工作。不久《黄 

河下游河床演变》等书籍、论文陆续出版和发表了。 

     1966年,正当治理黄河的工作刚刚走上正轨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 

始了,一些治理黄河的科学家受到冲击,对黄河治理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很长 

时间。 

     1973年,黄河下游的淤塞问题重新严重起来,黄河的命运再一次引起人 

们的关注,黄河下游治理工作会议重新召开了。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治理黄河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又重新纳入了正 

轨。 

     1979年9月,在郑州举办的治理黄河学术讨论会上,清华大学水利系的 

钱宁教授正在作关于《黄河中下游治理的意见》的报告,谁能想到,这位56 

岁的治黄专家已经得了肾癌。 

     钱宁教授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却很平静地对同事们说:但愿上帝再 

给我五年时间,把书写出来,把国际泥沙中心在我国建立起来,把清华的泥 

沙研究队伍带出来。 

     钱宁教授是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超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他一直到临终前几个月,还在病榻上不断思考,发表论文。 

     1986年,钱宁教授离开了我们。 

     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其间经历了很多人,到明代的潘季驯,清代 


… Page 20…

的靳辅、陈潢、郭大昌、再到新中国的钱宁,不知有多少人,多少中华民族 

的优秀子孙,为了她——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和汗 

水。 

     黄河自郑州花园口一段起,河床平均比两岸地面高4—5米,有的地方甚 

至高达10米。成了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这条“地上悬河”每逢雨季, 

便时时刻刻威胁着两岸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的最大年输沙量可达43。9亿吨,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如果用 

载重4吨的卡车来装运这些泥沙,每天运一次,需要用110万辆卡车运输一 

年。在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在河道沉积,带到入海口的有12亿吨。使 

入海口每年都要向海中推进3公里。黄河在近百年来的时间里,在河口处堆 

积了一块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在人民政府和千百万知识分子、工人、 

农民的多次治理下,黄河被迫暂时收起了她的威风,没有发生大的决口事件, 

然而,黄河的问题是真正解决了吗? 

     答案肯定是一种否定。 

     首先,黄河还是一条“地上悬河”,每年雨季的安全,仍依靠不断地加 

高堤坝而换来的,这难道能使我们高枕无忧吗? 

     其次,黄河还是一条“黄河”,黄土高原上的大量“黄土”,仍是不舍 

昼夜地被“黄河”挟带着向大海奔去,这种水土的大量流失,难道不使我们 

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忧心重重吗? 

     再次,几年以来,由于华北地区严重干旱,黄河中下游地区还经常出现 

断流现象,有时连续发生,非常严重,这种情况威胁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工 

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成为黄河治理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 

     凡此种种,都呼唤着我们,新一代的黄河儿女,青少年朋友们,沿着潘 

季驯、靳辅、陈潢、郭大昌、钱宁等前辈的足迹,去研究、去探索、去努力、 

去奋斗、用我们今天和明天的工作,去改变她——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 


… Page 2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