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巴斯德 _2-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的酵母菌也被“煮”死了,所以,煮沸的酒没有那种酒香味了。 

     怎样才能既可以杀死使酒变质的微生物,却又不伤害使酒变香的微生 

物?巴斯德经过不断试验,终于摸索出一个最为理想的温度。这个温度是50 

—60℃。 

     巴斯德告诉葡萄酒制造商们,制造葡萄酒时使用的酒桶和其他用具都必 

须洗涤干净,将酿成的葡萄酒保持于50—60℃的温度,经过一些时间,使酒 

变质的微生物就会死亡。 

     将葡萄酒加热以防腐败的方法——底温处理法,对发酵学有极大的贡 

献。巴斯德为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巴斯德使法国的制酒工业重整旗鼓,欣欣向荣。当时,法国向英国输出 


… Page 11…

大量的葡萄酒,一旦酒质酸败,不仅酒商们有经济损失,对整个国家的财政 

也会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巴斯德的研究结果,葡萄酒可以顺利酿造,源源输 

出,为法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项发明,巴斯德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公开了方 

法,使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假如申请专利的话,巴斯德可以赚大钱,但他认 

为由研究获利的行为是科学家的耻辱,因为他研究酒精发酵是为了帮助有困 

难的人。巴斯德的信念终其一生都没能改变。后来,许多食品生产部门都应 

用这种方法,既能保证食品的香郁味道,又不会变质,至今在全世界各地仍 

广泛地应用这种防腐方法。为了纪念巴斯德提出的这种方法,人们把它叫做 

 “巴斯德氏消毒法。” 



                              六、与蚕病搏斗 



     当巴斯德研究葡萄酒,取得令人兴奋的研究结果的时候,法国又碰到了 

另一个大难题,这就是蚕丝业面临破产。 

     法国南部的蚕丝业很发达。可是,在1865年,不知道什么原因,蚕儿不 

断地生病,不吐丝,不作茧,浑身起棕黑色的斑点,并且成批地死亡,使养 

蚕业受到很大的损害。贫穷困苦的养蚕者请求政府援助。最后,人们还是纷 

纷推荐巴斯德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人们认为,研究这一类问题,没有比巴 

斯德更有良心的科学家了。他们晓得,巴斯德只要知道有许多人陷于困境, 

为了救人,他必定会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来研究的。 

     上议院议员、巴斯德的恩师窦马写信给巴斯德,邀请他到自己的家乡— 

—阿莱研究蚕病。 

     接到恩师的委托,巴斯德感到一阵心慌与紧张。他是一位化学家,只与 

酒的发酵打过交道,没与动物、昆虫的疾病打过交道。他也从来没有见过蚕。 

但蚕病如此严重,他知道这是一件大事。他在给恩师的回信中写道:“老师 

说的事情,使我很烦恼。我很感激老师瞧得起我,何况研究目标又很大!可 

是,我很担心,因为从我生下来到今天,一次也没看过和摸过蚕。假如我和 

老师一样生长于养蚕的地方,而多少对蚕有些知识的话,我是决不犹豫的。” 

      “但是,也许我能做也说不定,假如辞谢了老师紧急的委托,我一定会 

后悔的,我岂能辜负了老师的关怀?一切就请老师安排吧。” 

     巴斯德为了拯救法国蚕丝业,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他在临出发去阿莱之前,前去拜访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培尔,在法 

培尔那里他了解了许多蚕的知识。他还阅读了有关蚕的种种书籍。在经过相 

当的准备后,他才出发去阿莱。 

     在阿莱,巴斯德和助手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他们发现这种黑斑病 

见于蚕卵、蚕身及蛾身上,是好象撒散开的胡椒一样,呈现出棕黑色的小斑 

点。大部分病蚕是在结茧之前就死亡。 

     这种病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如何才能使蚕避免它呢?巴斯德走访了许 

多养蚕户。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这病是怎么得的,但这病蔓延得很快。养 

蚕人曾用过种种办法对付蚕病,但都没有收到效果。他们把硫磺和木炭粉撒 

在蚕身上,用胡椒和糖,用灰和煤屑……还有人把葡萄酒撒在桑叶上喂蚕等。 

任何方法都防不了这种小黑斑病。 

     巴斯德选在一个小养蚕场进行了研究工作。这一次他仍然使用显微镜帮 


… Page 12…

助他工作。 

     就在巴斯德到达阿莱的第九天,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使他不得不停止 

了手中的实验。 

     巴斯德接到来自家乡阿尔布瓦的电报:“父病急。”他忧心如焚地赶回 

家乡时,敬爱的父亲已经逝世了。巴斯德心中非常悲痛。但他没有沉浸于悲 

痛之中,为父亲办理好后事,马上返回了阿莱,又开始了蚕病的研究工作。 

他知道许多人正为蚕病苦恼,他要尽全力为他人服务,以慰父亲在天之灵。 

     巴斯德把蚕放在水中,然后把它磨成纸浆一样的汁。他取一滴蚕的浆汁 

放在显微镜底下进行观察。巴斯德发现,在病蚕体内布满呈球状的病原体, 

这是一粒粒微小的棕色颗粒。由于病蚕身上呈褐色或黑色的小点,巴斯德把 

这种蚕病称为微粒子病。终于弄清楚了使蚕得病的病源是原生动物。 

     巴斯德根据调查和研究,提出在蚕蛾交配前将公蛾和母蛾成对分开,交 

配后解剖蚕蛾,在显微镜下检查蛾的皮下脂肪,看不到小球状的病原体,就 

可以确定这对蚕是健康的,所产的孵便可孵育新蚕。可是用这种方法选育蚕 

子,第二年在春蚕结茧时,仍患了微粒子病。 

     在以后的研究中,巴斯德的助手杰内斯用病蚕未吃过的桑叶饲养健康的 

蚕,并结了茧,茧出了蛹,蛹变成了蚕蛾。这些蛾子也是健康的。而把病蚕 

的磨碎物涂抹在桑叶上,用这些桑叶饲养蚕,蚕便患了微粒子病。病蚕变态 

成为蛾子后,体内所有器官都布满了球状的病原体。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些引起蚕发病的球状物是活的,是蚕的病原体。它侵入蛾子体内的各个部 

位。如果对蛾子体内的所有器官都进行检查,找不到病原体的蚕蛾便是健康 

的,所产的卵就可以用作蚕种。 

     于是,巴斯德建议:凡是产完卵的蛾,都要进行检查,发现有病原体的, 

应当把蚕蛾、蚕卵统统烧掉。蚕农们按照这一方法去做,第二年孵出来的新 

蚕没有再患微粒子病。巴斯德还建议:健康的蚕不要吃病蚕玷污过的桑叶, 

把健康的蚕与表现出感染微粒子病的蚕群隔离饲养。 

     在巴斯德紧张的研究蚕病的过程中,不幸的事接连不断:父亲去世后不 

久,他的2岁的小女儿因病去世;1866年大女儿因患伤寒病也离开了人世。 

巴斯德又累又急,紧张的研究工作又放不下。这时一些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 

在杂志报刊上对他研究蚕病进行恶意诽谤和攻击。1868年10月19日,巴斯 

德患脑溢血而半身瘫痪。 

     医生告诉巴斯德,这种病是治不好的。可是,巴斯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 

坚持治疗和锻炼偏瘫的肢体。坚强的意志创造了奇迹,使他从病床上爬了起 

来,又回到了实验室。 

     12月,巴斯德拖着仍不很灵活的左手、左脚回到阿莱,继续进行他的关 

于蚕病的研究。巴斯德的助手们则分赴法国南部各地,进行实地试验。 

     前后共用了5年时间,终于解决了微粒子病给蚕丝业造成的危害。法国 

南部的丝绢协会正式承认巴斯德的预防方法绝对正确有效。 

     后来,不仅法国,其他各国均广泛用巴斯德的预防法,蚕病被完全消灭 

了。就这样,巴斯德挽救了法国的蚕丝业,为他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七、对医学研究的贡献 



     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爆发了战争,即普法战争。巴斯德18岁的 


… Page 13…

儿子参加了战争,巴斯德和家人回到阿尔布瓦。他很为自己的祖国忧虑,时 

时关心着战争的情况。 

     从巴黎传来的战况都是法军战败的不幸消息。遭受普鲁士蹂躏的地方, 

人们纷纷逃难,难民络绎于途。车上乱堆着家具,行囊,扶老携幼的人们奔 

波不停,到处是悲惨的画面。 

     巴斯德对于普鲁士军队的暴行无比愤怒,他把1868年波恩大学授予他的 

名誉教授的文凭退了回去;以示对那个国家入侵法国的抗议。 

     普法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也使巴斯德中断了他心 

爱的科学研究工作。普法战争后的巴斯德对别人的痛苦抱有更大的同情心。 

他觉得自己应该从事保护人类不受伤害的研究。巴斯德是位科学家,只能从 

科学的角度为人类提供帮助,当时造成人类死亡率高的,除战争之外就是疾 

病。巴斯德希望能获有医学证书,这样就可以权威性指导对疾病病因的研究。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巴斯德的愿望实现了。 

     1873年医学研究院自由院士部有一名空缺,有人提议巴斯德参加竞选。 

他以一票的多数当选。51岁的巴斯德异常欣喜,具有这样的身分,今后就较 

容易做医学的研究了。 

     当时的医学相当落后。普法战争中,伤员或接受手术的患者的伤口都化 

脓,以至于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对此,医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战争接近 

结束的时候,一位名叫A·盖兰的外科医生联想到化脓性的感染很可能是由 

于巴斯德在空气中发现的微生物所引起的。于是他仿效巴斯德的办法,在动 

手术时先将空气经过过滤,用石炭酸或樟脑酒精洗涤伤口,先敷上一层薄的 

棉花,再覆盖一层厚的棉花,然后包扎起来。这种方法于1871年3—6月, 

在圣路易医院治疗巴黎公社的34名伤员,存活者达19人,当时外科和妇产 

科的死亡率极高,取得这样的效果简直可以说是奇迹。 

     1874年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J·李斯特写信给巴斯德,信中告诉巴斯德: 

他认为伤口化脓感染是由于腐败性微生物进入伤口所致,经过长期的研究, 

终于发明了杀菌法。这一方法经9年使用而臻于完善。李斯特的杀菌法是: 

将在病房里、手术中需要使用的东西,如海绵、器具和其他任何东西,都事 

先用石炭酸浓溶液洗净,外科医生和助手们的手也用石炭酸水洗涤。在手术 

过程中,不断地用喷雾器喷射石炭酸水于伤口周围,以杀死空气中的微生物。 

手术后伤口要用石炭酸溶液清洗,最后,用在树脂、石腊和石炭酸的混合液 

中浸过的纱布等包覆伤口。即全部手术过程都在无外来杂菌的条件下进行。 

这样的话,伤口就不会化脓,死亡人数大为减少。 

     李斯特的杀菌方法极为成功,他使外科医学跨越了一步。他认为这该归 

功于巴斯德的学说。为此,他写信给巴斯德,感谢他的帮助。李斯特在信中 

写道:“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您表示衷心感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