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汉-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延然部队在上庸城郊五里之外住下,自己和于禁骑马前往上庸查看地形。不看不要紧,一看两人一路上无不感慨,心中同时不安。因为上庸的地势太不利于攻击方了。而且远远望去,城墙上的守军更是非同常人,一个个威武雄壮,让魏延等人想起了上古强国庸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战于牧野。庸国位居八国之首。春秋中期,“唯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成语“庸人自扰”因此而来。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则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则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上庸”一名的由来固然神奇,但能够懂得这个名词所象征的文化学底蕴的人也许不多。众所周知: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华文化的真谛。孔子哲学的根底正深植于“中庸”二字里。中庸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庸人消极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极必反的深层真谛后采取的最佳生活态度,即“抱中守一”而臻于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善不恶的解脱化境。

居中而庸,是生命直趋升华的一条捷径,是人类智慧峰顶上的灿然常开的一朵雪莲。惟有中庸,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和合通变、直人大乐的永恒幸福。

堵河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虽然居于文明的峰顶之上,仍然守着中庸的那份清醒、那份慧悟、那份解脱,数千年如一日,冷眼看历史沧桑变幻,一如既往地守候着这方创世的圣地,这块流浪者们最初的旅行驿站。居上而庸,这就是堵河人寄寓在地名词义上的大智慧。

如今虽然庸国早已不复存在,但上庸城却继承了当时庸国都城的各种地理优势。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载:“方城天险之保障”。

如果不是到达现场,魏延和于禁都无法想象上庸之险。虽然城墙上只站着区区一千余人,但魏延的先锋部队五千人想在短时间内攻陷上庸几乎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如今已是傍晚十分。但魏延就是怕张鲁的援军抵达上庸,到时候攻城变得更加困难。

一时间攻是不攻,让三人有点为难。

夜幕下,疲惫之师攻击上庸,,上庸守军无疑更熟悉地形,擅长野战无异飞蛾扑火。但刘琮的大军来到上庸起码还要两天,张鲁的增援部队随时都可能抵达上庸。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魏延决定就地扎营,天明之后早攻城。

是夜,军士疲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魏延和于禁等人被惊醒时,立即感觉到了不妙,这是敌军趁夜劫寨。而且敌军居然兵分两路。饶是于禁这个老军事专家都是一头的雾水。敌军只有区区千人居然选择劫寨,莫非其中有高人?

魏延、庞统等人急匆匆的上马组织抵抗和撤退。由于夜色加上地形不熟,又经过连续两天的跋涉,那里还有力气,只顾着逃命。好在魏延和于禁在军中素有威严,平时治军有方,等所有的将士撤出有两里地之后总算收拢了部队。

再一打听,敌人已经回城了,这次夜袭居然损失了有五六百人,其中大火烧伤、烧死有三百多人,换乱终踩踏和被敌军砍杀有两百多。这让魏延等人十分汗颜。要知道上庸城内总共才不过一千人,就算是强攻县城,一两天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不得已,魏延又率着大军往后退了有五六里,这才重新安营扎寨。

魏延和于禁等人则是无心睡眠,两人围着篝火讨论起白天的话题来,看来这庸人的传统在这上庸得到了体现,明天必有想法破城,不然待到刘琮前来,两人都无言以对!

第二百三十章 援军抵达

刘琮接到魏延等人败退的消息,肺都差点气炸了。对着传令官大吼:“二人行军许多年,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如何不作准备?莫非嫌我军法不严乎?”在刘琮看来,魏延犯这种错误还情有可原,可于禁已经领兵打仗十几年,大小多少仗,何况旁边还有个军师庞统。要是他知道上庸城只不过区区一千守军时,不知作何感想。

一旁的法正好劝歹说:“明公息怒,文长和文则两位将军想必是一时疏忽,加上连日行军疲劳所致。而如此看来那上庸守军也非等闲之辈。主公何不即日启程,早日与两位将军汇合,这房陵便交给黄将军吧。”

传令兵自然不敢吭声,等到刘琮发完飙这才返回前锋营。除了抓紧时间带领大部队赶到上庸,刘琮也没有其他好办法,毕竟魏延和于禁都是自己亲自选拔的先锋,这刚打仗就处分甚至闲置总是不好。等到刘琮等人进入上庸界后,刘琮甚至有点后悔选择打通上庸这条线了。

这样的地势是刘琮没有料想到的,如果张鲁在上庸部署重兵,那么别说魏延、于禁,就是自己亲至,想要攻下上庸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法正则不时在一旁劝慰,蜀道难,便是入蜀难,入得蜀中则一马平川。

再说魏延和于禁,就算没有刘琮的斥骂,两人也是自觉脸面无光,要是这上庸城一千多人就能如此为难前锋营,这数年的训练就这么不堪一击么?所以第二天刚亮,两人就骑马再次前往上庸查看地形。留庞统在营中。

尽管是第二次,两人还是感受到了两旁高山的险峻和上庸城地理位置的,优越。而上庸城的防御工事更是非房陵所能比拟的,难怪上庸县令会选择坚守,一方面,占据地理又是,另一方面,张鲁已经下令沿线各县起兵支援上庸,杨任更是率领一万人星夜兼程。

不过再难,这攻城战还得进行!

为了防止上庸守军在高山两侧埋伏,大军前行的很慢,两旁都派出了哨兵搜索。

四五千人因为有了昨晚的惊魂,白天也变得十分谨慎,十多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两个小时。等到众多将士看到上庸城的城墙与护城河时,不由得的倒吸一口凉气。

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参加过当年秭归剿匪,洪湖剿匪、武陵平蛮,江夏救援甚至樊城保卫战。大大小小的县城见过无数。这上庸城比起一般的县城来,城墙要高出许多。护城河甚至可以与江陵、沙羡媲美。墙高河宽就必须付出代价。

大军抵达上庸城外,魏延一边安排人向县城四周搜索,一边组织人发起试探性攻击。

上庸城内守军不多,白天应该全部在城墙上,魏延想要知道各县的援军还有多长的时间抵达上庸。

而试探性的攻击,果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上庸城虽然没有樊城那样密集的箭塔,和威力惊人的床弩。但数次攻击都无法靠近城门,上庸城的守军就凭着为数不多的弓箭压制着魏延的进攻,而大量的伤员都是被城墙上扔下来的乱石砸伤的。

而反观上庸城守军,损失却是相当有限,不过区区五六十人受伤。因为进攻方是长途远征又是先锋部队,魏延部没有任何攻城器械。因而城墙的损伤几乎没有!

傍晚时分就有哨骑回报,正有两路援兵大约千人队伍正在赶往上庸。奈何上庸城南北两侧临山,上庸就像一个大砖块卡在山缝一段,拦在路中间,使得魏延无法实现围城打援。

魏延随即派出传令兵急报刘琮,先锋部队只有四千多人有战斗力,想要攻克马上就有两千人驻守的上庸城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等刘琮的大部队抵达,不过这样也意味着上庸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援军赶到。

本来还想再留在房陵整顿下的刘琮在接连两天接到先锋部队进攻不力的消息后更是加快了行军速度。而医疗队和工匠也被要求提前进入主力部队。

越是接近上庸,越是震撼,刘琮渐渐的也明白了魏延等人的难处,这条道是自己选择的。上庸虽然不比阳平关,但一样不是轻易能够拿下的。上庸县城南北离大山不过两三里,大军想要通过都会挨着城墙……

两天之后刘琮抵达上庸,看到上庸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樊城。这上庸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樊城!不知道是上庸县令不简单,还是上庸自古有之,刘琮觉得这回算是碰到硬骨头了。

不得已只能坐下来研讨攻城办法,刘琮仔细回忆了当年自己与曹操在樊城相持的情景。曹操动用将近二十万部队,前锋五万步骑被刘琮的两次伏击战消灭殆尽。

而这一次由于守军数量太少,魏延的前锋部队才没有被全歼。当然好在上庸没有投石车和床弩,加上两侧是高山,只要登高侦探,城中一览无余!

既然是攻坚战,投石车必不可少,当年曹操选择了填埋护城河,刘琮倒是觉得没有必要,目前两万多人可以三面同时攻城,城中守军不过两千五百人,就是不知道张鲁还是否派遣了其他援军。还有就是曹操到底怎么想的,是不是全力收复关中,如果是,想必张鲁感知到压力,不敢再把部队派到上庸来。

三军汇合之后,魏延和于禁同时提出率军绕到上庸后面围城打援。刘琮却不是想再分散兵力,一来如果敌人援军是三百四百的来,估计也到得差不多了。毕竟汉中只有这么多县,离上庸近的就那么几个。如果是汉中的大军前来,那么分散的几千人就无法达到击败援军的效果。而且因为先前的失误,两人急于找回场子,这也是兵家大忌,不宜分开行动!

事实正如刘琮所判断得那样,就在刘琮抵达上庸的第二天,上庸城的守军由一千变成了一万!原来杨任、杨昂在接到命令之后率领部队星夜兼程,强行军赶到的上庸,虽然沿途损失了近两千人,但能够赶在上庸被攻破之前到来已经是相当厉害。

杨任原本以为自己抵达前线时,刘琮起码占驻了两三个县,听完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