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将-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与吴法宪的恩怨
刘震是我军一员杰出的战将,可谓是战功累累。谁知他在“文革”中却“栽”在“老战友”吴法宪的手下,受了好几年的冤屈。
刘震与吴法宪是多年的战友,据说还交情不错。
早在冀鲁豫支队时,刘震是1大队队长,吴法宪是支队政委。
1946年,新四军3师各部先后进驻东北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副师长刘震和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组建第2纵队,刘震为司令员,吴法宪为政委。当时东总和西满军区的意见,都是要刘震当司令员兼任党委书记。但是,刘震考虑,按我军传统,政委兼任党委书记比较顺理成章;同时,2纵团以上的领导骨干大都是原鄂豫皖、陕北的老红军。刘震是来自鄂豫皖的,政委吴法宪是来自中央苏区的。因此,他建议由吴兼任党委书记,说:“这样有利于把各方面的干部都团结起来。”
最后,东总和西满军区同意了他的意见。
在2纵和39军时,刘震和吴法宪两人共事多年。
刘震是一员猛将,打仗很有一套,在部队中威信非常高,但他对政委吴法宪很尊重。在纵队开干部会议时,他作报告后,总要征求政委意见,请他讲一讲。对于政委分管的政治工作,他也大力支持,因此在部下的眼中,司令员和政委,不论工作关系、同志感情都非常融洽。
但是,这并不是说刘震和吴法宪就是一团和气的。
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刘震和他还是“有斗争”的。1948年,2纵在黑土地上连续打了好几个大胜仗。钟伟率领的5师因战功突出,纪律有所松弛,一次他对军部要求上缴战利品——主要是武器装备,硬是拖着不上缴,要“留着自己用”。而吴法宪身为政委,对此却无原则迁就。刘震打仗对钟伟很放手,对此违反纪律的事却并不放纵,对此大为生气,对吴法宪严肃批评后,亲自出面处理此事,派参谋朱鸿去5师说:“你去传达军党委的意见:要么上缴战利品,要么就地免职!”这下钟伟不敢了,问题较顺利地解决了。
随后,在新式整军运动中,刘震在纵队党委常委会上,首先对自己做了检查和自我批评。接着,他坦诚指出吴法宪原则性差,说:“对干部的错误,政委不是从政治上帮助,而是姑息迁就,采取讨好于人的做法。”结果,吴法宪在口头上作了检讨,表示要改正。在随后召开的纵队党委扩大会议上,党委书记吴法宪作报告,批评了抗拒上调缴获品的钟伟,也作了自我批评。
这场风波并没影响司令员和政委的关系,相反,此后据说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
全国解放后,他们一起来到了空军,吴法宪为空军政委,刘震为副司令员。孰不知此时吴法宪已成为了野心家林彪的手下大将,两人关系开始恶化。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黄克诚因为彭德怀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打倒,在“反右倾斗争”中,吴法宪秉承林彪的意志,以刘震在新四军3师时是黄克诚的部下为名,以“彭黄死党”的罪名,说他是“贯彻彭黄打烂仗的思想”。此后,刘震虽是空军副司令员,却长期排挤在空军党委之外。
1966年6月,吴法宪主持召开的空军党委3届11次全会。会上,刘震和副司令员成钧等揭批吴法宪的错误,吴法宪立即以他们“在空军搞罢官夺权”的罪名以空军党委的名义上报。
9月12日,经国防部长林彪批准,吴法宪令刘震、成钧停职反省。
1967年1月13日,江青根据林彪的意图,召集空军直属机关和空军院校万人大会,公开点名指使揪斗刘震和成钧。9月21日,吴法宪把持的空军党委常委会对刘震“罢官夺权”设立专案组,于是,批斗成了刘震的家常便饭。批斗后回到家时,他常常是鼻青脸肿,浑身泥巴。在一次批斗中,他两根肋骨被打断,并造成终身残疾。10月,刘震被押送河北嵩城航校监督劳动。
1971年“9?13”事件后,吴法宪作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要分子因谋害毛泽东主席被逮捕,周恩来总理开始纠正“左”倾错误,落实干部政策。1972年4月,周恩来陪同斯里兰卡总理西里玛沃到大连参观访问,他在大连棒锤岛一号楼会议室接见旅大市委常委和驻军领导。陪同接见的有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等人。周恩来按着名单一个个询问情况,当问到空3军副政委彤剑时,他问道:“你了解不了解刘震同志?”
彤剑回答说:“我在下边工作,不大了解。”
这时,陈锡联指着杜博说:“问杜博,他是39军的,刘震的老部下。”
杜博立即站了起来,周恩来望着杜博说:“你谈谈刘震同志怎么样?”
杜博立即回答:“刘震司令能打仗,作战勇敢,指挥好,从东北解放战争到入关、渡江,解放广西,一直指挥39军作战。他每次战斗都深入到第一线营、团,甚至到一线连去了解敌情、地形;经常听取下级意见,关心下级;在军里威信很高,给下级作了表率,我们向他学习了很多东西……”
周恩来又问杜博:“你那时干什么工作?”
杜博说:“当炮兵营长。”
周恩来听罢,说:“刘震是个战将,中央要重新审理刘震同志的问题。”
接着,他问杜博了解不了解成钧,杜博回答不了解。陈锡联说:“我了解成钧,也是个战将,他给我当过纵队副司令。林彪不用这两位能打仗的人,叫吴法宪当空军司令,当然人们不服气嘛!”
周恩来在棒锤岛一番谈话后,刘震于6月回京治病,并随后出席了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人民日报公布此消息后,39军上下奔走相告。不久,刘震恢复工作,到沈阳军区任副司令。
1979年,刘震“罢官夺权”罪名得到平反,而吴法宪被判了重刑。此时,有人以为刘震会“狠狠反击”,然而,他却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和豁达胸怀。
1981年秋,他的老部下王佐邦在鞍山汤岗子疗养,正巧刘震也在那里。一天傍晚两人散步时,王佐邦说:“老首长,30年前,华南分局书记兼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陶铸对39军有一次评价,不知您知道不知道?”
刘震表示不知道。他说:“1951年冬,陶铸赴粤东视察,我随从也去了。在旅途中,陶铸说:论战功,数39军大,但它的名声却没有另一个部队高。什么原因?主要是部队纪律不好。”
刘震听了后,说:“陶铸同志的批评非常中肯,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为什么纪律不好?主要是因为部队骄傲,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这个军长没有带好头。”
让老部下王佐邦奇怪的是,他只字未提政委吴法宪的责任以及1948年夏他们那场斗争。
此时,正值平反冤假错案期间,个别在2纵受了处分的老部下找上门来,说自己是受了吴法宪的迫害,说吴是老反革命,是草包政委。刘震听了后,严肃地说:
“吴法宪反革命是后来的事,在2纵当政委时是革命的;也不能说他是草包政委,草包怎么能保证部队打胜仗!说党任命一个草包当政委,这不是给党脸上摸黑吗!”
刘震不以个人恩怨论是非的凛然正气,并且还为吴说了公道话,深深感动了听者。
11你一定要来送我到八宝山去
1992年4月,39军的老军长、刘震的老战友吴信泉去世。
39军的战友们在北京八宝山沉痛地送走了吴信泉。随后,众人回到了在公主坟的新兴宾馆会议厅里,刘震笑着对老部下杜博说:
“杜博,你还年轻,等我死了的时候,你要来北京送我到八宝山去。”
杜博马上站起来回答说:“老司令,你身体挺好,哪能走呢?真有那一天,我一定来看你。”
这时,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可是谁也没曾料到,仅仅过了4个月后,8月20日,赫赫战功的刘震竟然与世长辞了。
杜博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从大连乘飞机赶到北京,参加了悼念仪式活动。
%小郭子做的电子书%
第3篇 铁血猛将 李天佑
1练胆、练力全是因家穷
在红军部队中,李天佑有“小老虎”之称。他得此美名,除了勇敢不怕死外,还跟胆子大得出奇、力气也是一般人比不上的有关系。李天佑力气大,据说遇敌相拼,他要打倒谁就能打倒谁,绝对能赢。因他个子不算高,长得又单单瘦瘦,有人对他力大胆大觉得奇怪,一次,向他请教其中奥秘。对此,李天佑笑着说:
“这是因为我家比你家穷呀,所以力气和胆子都比你大。”
“如果你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信,但没听说过穷人家孩子还胆大力气大呢!”
“两下都是。”李天佑回答说。
“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力气大呢?”
“正因为吃不饱,才力气大啊。”李天佑有意和他捉迷藏,把肌肉结实的手臂在他前面晃了晃。
问者愣了半晌,没想明白,说:“你骗我。”
其实,李天佑说的一点都没错儿,全是大实话。
他力大胆大,与他的童年、少年艰苦的生活有关。
(1)
李天佑于1914年1月8日出生在广西临桂县六塘圩的高陂寨。
这个高陂寨虽叫寨,其实是深山老林里的一个小山窝——周围全是山,山上是遮天蔽日的树木和竹林,什么野猪、野熊和毒蛇都很多,并常在荆棘中出没,没准就吓人一跳。山窝里居住着张、李、彭、胡四大姓。李姓原是200多年前从江西萍乡附近的李家祠逃荒搬来的。李天佑的父亲叫李燕川,读过几年私塾,早年当过兵,在军阀部队里做文书,因为当兵没打过一次仗,回家后就闭口不提当兵的事,只是逢年过节给乡亲写写对联。他边写对联时,才边说上几句“在部队天天就是抄字、写标语”之类的话。他写了对联,也不收乡亲们的钱。他的妻子没有名字,姓熊,会耕会织,是持家劳动的一把好手。但是李家和山窝里别的人家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1925年,李天佑11岁,桂北大旱,连续3个月无雨,连风都不刮,临桂一带饿殍遍野,一派恐怖之状。大灾之年,李家天天为吃饭饱肚子发愁。为了糊口度荒,李天佑在家里什么都干,白天上山砍柴,下水摸鱼捞虾,或者摘野菜、挖蕨根;晚上同大人一起编织竹席。凶年饥岁,李家挣一顿吃一顿,卖一天竹席饱一天肚子,否则,就得挨饿。为了多编席卖钱养家,李燕川和妻子熊氏日夜不停地上山砍竹、织席。但墙边堆着一大捆织席,又得去卖掉;李燕川去卖席就不能编席,最后只得把儿子叫到跟前,指着一大捆织席,说:
“你明天莫去砍柴,先把席子扛到圩上卖去!”
天佑才11岁,从没卖过席,也不知怎样要价让价,一时不敢答应,嘟着嘴说:“我不会卖。”
“不会,不会就学!”
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在父亲的逼迫下,头顶竹笠,光着双脚,吃力地挑着竹席,跟在堂兄李五九后面去赶圩卖席了。一天下来,他竟然卖出了10多张。
以后,不论天晴下雨,每天他都挑着竹席同堂兄李五九四处兜喊,走乡串村叫卖竹席,今天在六塘,明天在会仙,隔天在塘头;一张竹席只值一二两米钱,卖二三十张席也只能换三四斤米。家里等米下锅,为了多卖竹席,多换几斤米回家,他们总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
两人一起卖,生意自然是平分。时间一长,他开始脱离堂兄,一个人挑着竹席去赶圩。
天蒙蒙亮时,山上不时传来野熊的吼叫,路边还有野猪出没。六塘圩一带经常发生熊、野猪咬死人的事,小小年纪的李天佑遇到这种情况,开始禁不住一阵心悸和胆怯,恨不得掉头跑回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