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国千娇-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步了。

守军为何不用远处反击?很大的可能是城墙上根本没多少人……

远处的周军马队迂回在城墙外运动骑射了一通,然后军队首部就逐渐转向回来,一股马队好像流水冲到了墙上又倒流回来一般。

王朴沉声道:“情势似乎和咱们预料得有所差别。”

郭绍没有轻举妄动。周军规模太大,部署也比较繁复,就好像一艘巨大的船,转向会很缓慢……不能因为一点意外,就去改变策略。

马队跑得很快,不一会儿就在城墙五十步外插上了一排三角形状的旗帜,然后蜂拥回来。

远离百步时,忽然一阵地动山摇的轰鸣响彻天地。郭绍转头看去,一排白烟在营地上空腾起,大石弹纷纷飞上天空。

石弹还没落到城墙上,少顷,“轰轰轰……”的炮响再度轰鸣,火光闪耀,一排白烟腾起。

幽州城头土石飞溅,远远就能看到有女墙坍塌的场面。

周军营地上远近的火炮依次齐射,场面十分震撼。那炮口像是在一齐喷射火焰一般,烟雾滚滚。炮阵之间稀疏的箭楼观察哨,好像从云端里竖起的一般。

震耳欲聋的炮声络绎不绝,疯狂地炮击,完全没有停止的迹象。

而第一道工事外面,成片的独轮车已经在炮声硝烟中向前蔓延过去了。无数的士卒推着土像洪水一样靠近护城河。

真正的攻城才刚刚开始,周军攻城是在正面粗暴地填河!

人潮前锋靠近之前放置的三角旗时,炮阵上的火炮陆续停息了,一切都井然有序,相互协同。

填河的人群只需要趁机推进二三十步就能到达护城河边,把土倒进去就了事。护城河不是活水江河,水流非常慢、几乎是静止的河水,填河非常容易,只是土石的数量问题!

不料就在这时,忽然城墙上空黑影一片,石头像一阵冰雹一样飞了出来。周军的工兵非常密集,顿时惨叫四起,时不时就有独轮车倾倒,士卒倒下。

此番情况一出现,中军眺望的大臣武将顿时低声议论起来了。

王朴道:“幽州城防早有准备,似乎是专门针对咱们的火炮!对方的守城军械不在城墙上,而在城里面。咱们之前的炮轰主要对准城墙上,没能有效破坏他们的器械。”

有武将道:“咱们的炮打得远,重新轰城里的器械。”

王朴皱眉道:“咱们看不到城里,你怎么知道他们究竟放在哪个位置?何况敌军若是不断移动地方,我们也无从知晓。”

众人纷纷侧目注意郭绍。

郭绍一言不发,按剑立于马上,眺望着前方的情形。

他仍旧没有要改变战术的意思……一则是考虑攻城第一波,如果立刻就被打退,会影响士气。对方是用投石车砸人马,杀伤力比臼炮还不如,周军工兵的战损比例并不高,还远远达不到被击溃的程度。打仗就会死人!事到如今就算有伤亡也不能轻举妄动。

二则,他现在也没想到应对的对策。就算撤回来了,怎么重新进攻?若是刚开始就停止攻城,同样不是好的选择。

郭绍此时心里仿佛有一万头动物冲过,十分堵,但他仍旧表演着镇定自若的模样。自己亲自制定的战术,受挫了也要扛下去。

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辽国那些“野蛮人”。

无论是火炮、还是战术都是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可那帮人似乎并不是那么无知迟钝,他们居然能如此快地、适应和理解新的战争模式。

可以猜测,萧思温等契丹人是通过晋阳之役的战术细节来理解郭绍的攻城术的,而且看样子是真正吃透了战术逻辑。

郭绍仔细看着空中不断飞出来的石块,那是个抛物线……其实划出模型图,就能大致计算对方的抛石车位置。但是,辽军仍然有应对的简单方法。

郭绍马上就能想到两种方法:其一,如王朴所言,不断移动位置,周军在城外无法知道他们何时移动。其二,将投石车靠近城墙。周军的火炮炮弹轨迹依旧是一种抛物线,有角度限制;城墙内侧有一片区域是死角。

就在这时,有武将问道:“咱们该如何应对?”

显然没有完美的法子,但无论法子再烂,也要马上拿一个出来,至少让将士们知道各自该干什么!

郭绍立刻说道:“传令,炮营所有火炮立刻增大仰角,让炮弹投进城里去。”

王朴抱拳应答,立刻让军府官吏安排传令兵去传军令。

郭绍又指着前方道:“等第一批填河的人马返回、炮阵开始炮击时,下令工兵重新组织队形,俩人之间至少间隔一丈远,以稀疏的部署继续填河。”

“遵旨。”

良久之后,远处的人潮渐渐从护城河边消退。几百步外也看得到周军付出了代价,护城河外的地面上一片狼藉,许多独轮车损坏丢在那里,地上还有不少尸体。受伤被带回来的人更多。

辽军在城内部署了大量的投石车,看样子准备非常充分。可能他们不知道周军何时进攻幽州,但早已猜测提防周军北伐。

第六百一十章尘雾笼罩

一天过去,夜里郭绍没睡好。

次日大早,帐篷外光线朦胧、雾蒙蒙的,天气应该不会变化,那些雾是未散的硝烟在昨夜形成。

“陛下,末将给你烧热水。”卢成勇在身后说道。

“不必了。”郭绍把目光从帐门外收回,埋下头,双手捧起冰冷的凉水浇在脸上。“呼”地呼出一口气,他继续拿冷水洗脸。

头脑似乎清醒了一点,他清晰地看到了手臂上的青筋、毛孔,铜色皮肤上的水珠。直起身时,旁边的一个亲兵递了棉布毛巾过来,郭绍随手擦了一下脸和手臂。

“沙沙沙……”一个侍从正在磨墨。账外响起整齐的脚步声,两列披甲执锐的士卒走到了外面,两个小将按部就班地交接兵符。

郭绍丢下毛巾,走到木案前坐下,提起毛笔在砚台里来回蘸了一下,便快速地在纸上画了一个歪歪斜斜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在中间画了一竖。

这一竖线,如同幽州城的城墙高度。一条直角边是瞭望塔、另一条临边是瞭望塔到城内投石车阵地的地面距离。

竖线(城墙)把大直角三角形分成了一大一小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边成比例,初中几何知识,要估算是非常简单的事;至少对于郭绍是这样。

如果要修一些能够看到投石车阵地的瞭望塔……首先,最近的离墙位置是二百步(约近三百米),如果太近就可能在投石车、弩炮等重型守城武器的射程内,会成为固定的活靶子。其次,城墙高三丈(约十米),按照三角形边长比例,如果瞭望塔高达六丈,也只能看到城里面距离城墙二百步以外的景物。

也就是证明,修瞭望塔完全不可能看到城内的军械阵地……辽军不可能把投石车摆到离城墙二百步远的地方,这样只能打自己人。

就在这时,空中响起了“呜……呜……”的号角声,长短不一,声调十分枯燥单调。

郭绍抬头搁下毛笔,抬头观察了一下外面的光线度。天发亮了,但太阳要升起似乎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个穿着布衣梳发髻的侍从入内道:“陛下,早膳备好了。”

“我先漱口,再用膳。”郭绍口气平稳。

账外的号角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叫郭绍觉得有点烦躁;而且那是一种备战的信号,还会加速紧迫感。但他还是没有慌慌张张地像东京一些上朝的大臣一样一边骑马一边吃早饭。

只是他的动作明显变快,快而不乱。

郭绍的内心,一直认为万物是由原子分子等微粒组成,这样的观念会暗示他:小事保持习惯,大事照样还在控制之内。

他收拾妥当,顺手提起一把剑鞘黄金镶边的短剑挂在腰上,然后将它扶到方便的位置。账内几个侍从一起弯腰向郭绍执礼。

东边太阳已经冒头,今天依旧是晴天。但是营地上空的残烟雾气让太阳看起来昏暗不清,仿佛有阴霾笼罩在太阳周围。

一如郭绍的心情,事儿确实不太顺利。

走出帐篷,视线为之一阔,大营外有骑士在奔走,营地上大量的将士在准备兵器军械,一些工匠在营地里建造器械,锯子发出“哗哗哗”的噪音。

刚走到中军大帐外,忽见京娘疾步走过来,郭绍便放慢脚步等着。

京娘回顾左右,一声不吭把一只撕开的信封递到郭绍手里。

兵曹司的暗哨已经在檀州(密云)和顺州之间发现了大量辽军骑兵。郭绍微微一琢磨,心道:果不出所料,辽军终究还是走路最近的古北口。

走进中军大帐,一干文臣武将已经等在那里,见到郭绍纷纷起身行礼。

郭绍大步走到上面的位置上坐下。王朴当下便抱拳道:“老臣有一件事需先禀报,昨夜几条地道都渗水了,只能废弃,另择地方。”

郭绍皱眉道:“为何现在才渗水?”

周军刚到幽州城,一开始修围城工事,就选择地点开始挖地道……火药炸城、步炮协同攻城,屡试不爽,他们这次照样很娴熟地依样画瓢,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些战术。

王朴道:“幽州这地方的地下水似乎深浅不一,虽然咱们挖井试探过深度,但随着进展,还是渗水了。”

郭绍听罢说道:“重新选择地点,稍后我去实地察看。”

王朴又问:“昨夜中军商议修建瞭望塔,前营军府是否可以安排人手了?”

郭绍觉得修瞭望塔没多少作用……但也不是完全没用,在高处,更容易通过投射出来的石块估计敌方的投石车位置。而且中军马上拿出应对办法,也能稳定军心。

至于填河攻城的法子,哪怕比以往更多伤亡,也不能停下来!

时间很紧迫,辽军第一批援军已经进入河北地区。郭绍当下把兵曹司的奏报拿出来,交给王朴,并下旨以塘报的形势通晓诸部。

简单的议事之后,郭绍下令在中军敲响了第一通大鼓。军府也派出传令兵,向各处传达军令。

在隆隆的鼓声中,遮盖在火炮上面的毛毡被掀开了,成队列的将士缓缓向前移动。幽州城外的大地上,像一部巨大的机器在运行。

……

温渝河东北,七八骑周军轻骑沿着一条小溪在缓缓地游荡,不远不近地跟着对面的另一股马兵。周军轻骑只是马匹没有披重甲,却也装备了皮甲;骑兵更是装备了新板甲……只是战马不披铁甲的骑兵都归于轻骑兵。

小溪对面的马队是十多骑辽军游骑。双方既没有轻举妄动,也没有跑。

周军带头的是个十将,这是他在附近游荡多日,第一次遭遇辽军骑兵,所以没有马上离开。双方就这么不远不近地观察着对方,距离大概一百步,都没有大声说话,仿佛都在猜测着对方的企图。

小溪并不宽、也不深,不过也有半人来深、肯定会影响冲锋速度,溪水中还有很多乱石。

娴熟的骑兵的骑射杀伤力就二十多步,身体在马上没地面上那么容易借力。所以这个距离很微妙,无法马上就发生冲突,却看得清对方的一举一动。

将士们有的拿着弓箭,有的拿着刀枪,紧张地观摩着慢慢骑马。

就在这时,忽然见西北方向一小股马兵慢慢地靠近了。阳光下,板甲反光,一看就是周军人马。

周军这边顿时士气大振,纷纷摇摇欲试。

“别急,看着。”十将观察着自己人的来路和距离,拿出一枝横吹,叽叽咕咕地吹奏起了难听的声音。

对方辽军纷纷侧目,一面看小溪这边,一面看西北方的马队。

气氛骤然更紧,周军十将马上就收了横吹,从箭壶里小心翼翼地抽出箭来,沉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