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国千娇-第3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大听着身体一颤,脸“唰”一下白了。

李信微微抬头,明亮的小眼睛从卢大脸上扫过,说道:“暂时不用了。”

“喏。”胥吏抱拳应答。

李信不慌不忙地翻看着手里的卷宗,看了一遍上面记录的有关此人的事儿。卢大为了保命,将一个姓孙的造甲坊坊头出卖,害死了那坊头的全家……看到这里,李信又想起刚才卢大的表情,心里已经确信,此人并非骨头硬的人,已经被逼得穷途末路,逼迫得太甚也是毫无作用。

“孙坊头一家的死,是不是与你有关?”李信开口问道,语气并不凶狠。

卢大哭丧着脸,点了点头。旁边的胥役骂道:“没长嘴?”卢大急忙答道:“是,有关……”

李信转头看了胥役头子一眼,那人忙弯腰不开口了。李信又道:“你现在若是逃回周国去,官府是不是要找你算账?”

卢大道:“是。”

李信招了招手:“把他的脚镣手镣取了。”

卢大忙感恩戴德,千恩万谢。

李信又道:“你暂时就呆在这里,现在回想一下,在造甲坊都看到了些什么。只要说的东西有一点用,今天就有饭吃、有水喝。你听明白了吗?”

卢大急忙点头,想了想,比划着手势道:“一个大锤子,铁的!哐哐哐……”

李信眉头一皱,仍旧提起笔记录下来。

卢大伸手揉着太阳穴,冥思苦想道:“有这么大一个,起码几千斤重!铁链子拉上去,又落下来,下面有铁砧……铠甲就在下面捶出来!”

李信问道:“究竟几千斤,九千,三千?”

“两三千斤,或是一两千斤?反正很重!”卢大皱眉道。

李信问道:“还记得什么吗?”

卢大道:“墙上有轮子,铁链通隔壁,隔壁我没去过……”

李信点点头,不再多问,说道,“你们俩看着就行,一会给他水喝。”说罢起身离开,走到门口,又对手下吩咐道:“先去雇一些铁匠回来。”

……

“驾!”带着幞头的郭绍吆喝了一声,带着一行人在皇城北苑策马。前面一道城墙出现在草地尽头。

那里仿佛是一座小城,有砖包的墙,上面还修建了墙垛,不过城墙不考虑军事防御功能,比较薄而矮,那便是军器监设立的试验作坊。如今郭绍对保密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这小城只有一道城门,里面几乎与外隔绝;而且小城本身在皇城的城墙内,更与外界很难联系。

而且世人完全没地方知情,知情的只有军器监、内侍省两个衙门。

这地方现在在按照郭绍的意愿,研制火器。

火器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军器监昝居润今天写了一份奏章上来,但郭绍心里不太满意……并非昝居润能力不足,或者文章写得不好,实际上奏章写得十分漂亮,也很详尽;但是总是缺点严密的逻辑性,古人的思维习惯没有那种分论别类的方法,可能是没见识过的原因。

于是郭绍打算亲自跑一趟看看情况。

一进去有些临时修建的房屋,是工匠们的生活区,然后又进了一道门,不久后就到达了作坊区。里面各种铁匠用的工具、铁料、木炭、风箱一应俱全,郭绍一到来倒是有一种熟悉亲切感。

一群几十人跪伏在地,大呼道:“陛下万寿无疆。”

“起来。”郭绍随口道。

昝居润和两个文官躬身站在郭绍身边,带着他去看东西。到了一间屋子里,只见案板上大大小小一排颜色不同的金属管状物摆在那里。

昝居润说道:“陛下,都是照您的旨意制作的。您请看,这一枝是铸铁管,同样的铁管一共铸造了五枝。先铸造后,把内壁慢慢钻磨光滑,不过铁水冷得慢、有砂眼气泡没办法;铁管比较狭小,试铳时铅丸大小正合适……炸膛了。铸铁实在太脆,内壁也不太光滑。”

郭绍微微点头。

昝居润又指着另一根更大的:“这枝也是铸造的铁管,不过管壁更厚、口径更大,又短又粗。试铳倒是没坏,不过只能发十步远,且不能穿木板。臣窃以为,这玩意不实用,比梭枪(标枪)还不如,而且麻烦。”

他又换了一根,说道:“此物是熟铁反复锻打之后,以铁棍为芯,锻裹而成;然后钻磨光滑。铅丸大小合适。装了火药试了一下,铁管锻接处被撑开口了……”

昝居润一连禀报了好几种金属管。都是郭绍的意思……因为郭绍完全记不得火枪枪管的工艺,于是采用了分类试验法:只要能想到的法子,都试造一种出来,然后一一试验性能。

铸造、锻打的技术,完全是这个时代铁匠们能容易做到的手艺。唯一新奇的地方,是分类实验的方法、以及设想。

昝居润说了好一会儿,指着一根青灰色的管子:“它是青铜铸造而成,也是最好的一枝。先用青铜铸造成型,然后拿铁钻钻磨光滑,青铜比铁软一些,钻起来也容易……不过里面常有一些杂物,仍然没法做得太光滑。发火药铅丸时打得最远,四十步能穿薄木板,二十步可穿铁甲,也没啥准头……比弓弩还是逊色很多。”

郭绍听罢是对比之下最好的东西,便拿起来看。一拿在手里,觉得很沉,然后比较粗、也比较短;口径倒是不大、管壁是很厚的。他看了一会儿,总觉得哪里不对。他没见过真的火枪,但打鸟的火药枪是见过的,电视里也看过模样;完全和这个不一样。他印象里火枪要细长得多,不是这么一根粗棒子。

至于为什么这根铜管有点短,郭绍也干铁匠,是清楚工艺的,整体铸造这么小口径的管子,没法做太长的砂模。

而且听昝居润说,四十步才能穿薄木板,二十步的杀伤力才比较大,而且没什么准头……郭绍心里更是一凉,想想自己射箭,射一百步还能大概保持个准心!这差距也太远了点。

不过一想,普通神射手用弓箭也没自己厉害,要保持准头和杀伤力也就几十步远,心里才稍稍有些许宽慰。

第五百二十三章烹小鲜

眼前的状况,叫郭绍心下掩不住的失望,火器威力并非想象中那么强,反而十分鸡肋……性能连弓弩的一半都比不上,比梭枪稍远却麻烦得多,实在用处不大。

人们都是很注重实用,要是换作别的任何来决策这桩事,肯定就只当成新奇兵器的噱头,拿来吓唬人了事。但郭绍不这么认为:一开始火器肯定比不上冷兵器,但未来的方向属于热兵器,这一点毋庸置疑。

郭绍亲眼见识过火药兵器对刀箭作战的极大优势(直到鸦片战争的列强也是用黑火药兵器),已经亲眼证实过结果的人,若是不朝正确的方向走,这本身就不合常理……明明知道枪炮厉害,偏有意回避,不去触碰、试都不试,郭绍觉得好像没必要那么做。

况且就算火器现在派不上大用场,郭绍手里掌握着整个国家资源,也不缺这点研发消耗。失望的情绪稍纵即逝,转眼间郭绍就摆正了心态,打算继续走下去。

他叫军器监昝居润重新布置试验,亲眼看了一下各种材料的金属管效用。一行人来到校场,工匠们竖好靶子,将火药装填到火铳里面,然后用木架固定放在地上对着前方。

火铳全是半成品,只有一根金属管状物,火药、弹丸装填好后,一根长长的引线从前面牵引出来,引线是纸包火药,和鞭炮的引线差不多。

没一会儿,工匠点燃了“鞭炮引线”就跑开了,木架上的火铳“砰砰”响了起来,硝烟腾起。只看景象,确实很像火枪发射的模样了。一番试验后,众人检查铳管的损害、靶子上的弹孔。情况和昝居润描述的相差不大……郭绍完全确认了这玩意的威力确实不大。

……郭绍带着昝居润等人来到了旁边的一间屋子里坐下,这屋子里还放着不少工具,其中便有郭绍见识过的那种利用麻绳绞力的钻子。

郭绍叫人摆上纸墨,提起笔便随口问道:“就算是那种青铜火铳,制作成本也比弩要低廉?”

“那是当然。”昝居润道,“朝廷虽缺铜,不过一枝青铜铳要不了多少铜,铸造、钻磨也远远比不上弩箭耗费的人力……更何况,开矿之权在官府手里,就算铜贵,但耗费人力少,对国力和民生的害处也少;造青铜铳比造弩对朝廷的负担小得多。”

郭绍听罢点头赞许,心道:官能当到中枢的人,见识和头脑都超过常人,昝居润说一件事,就知道从大的层面上考虑阐述。

郭绍提起笔不是在记录,而是在画一张表格,良久后他才将笔搁在砚台上,拿起手里的纸顺便吹了一口气,递到昝居润那边,说道:“今后奏报军器监各类事务,仿照这种表格,清楚明白一些。也不容易遗漏每一种尝试。”

“喏。”昝居润忙双手接了过去,留心观看。

“每一种东西,是什么尺寸、材料,然后另一格写工艺和制作过程,还有试验后的描述。先分类整理,然后才写几句总结的文字。”郭绍道,“还有长度、重量的标准,世面上用的尺寸并不精准,昝公想个法子把基本的标准定下来,将来军器监制作各类军械的尺寸,都照官府的标准。”

昝居润急忙抱拳应答:“臣遵旨。”

郭绍又道:“咱们找的这些工匠,待遇不错,初时干活可能还比较上心,时日长了这个地方是不是会变成给人混日子的地方尚且难说。你要定一些规矩,明确赏罚,对那些用心琢磨出成果的工匠要不吝奖赏……让大伙儿有个奔头。”

……郭绍在这里呆了一会儿,又顺便下令研制火炮和投掷爆炸物。

与火药利用相关的东西,火器作坊都可以请旨经费尝试。不过郭绍指定的重点方向,还是枪、炮、投掷物……只有这三种东西是最实用的,结论依旧来自于见识。

在后世黑火药兵器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特别是西方世界后来居上,经过多年的各国混战和检验,火枪兵、炮兵、掷弹兵才是最有用的兵种。而另一些看起来花俏又奇特的东西,恐怕实际没什么作用……比如那个火箭,好像一发几十支,但是因为弹道轨迹完全不可控,基本没有杀伤力。

不过郭绍没有打算抑制人们的尝试,万一造出实用的新东西,也不拒绝。反正校场上看效果。

……想靠火器来解决军事问题的愿望落空,郭绍便没在火器作坊呆得太久,很快就离开了这里。不过皇帝亲自到这里来,也表明了郭绍对此事的重视。

他回到了金祥殿御书房,左攸等人已经把整理好的奏章呈送上来。郭绍没有马上看,先琢磨了一下自己要干的事……攻灭北汉。

不过准备远远尚未完成。首先他得等待派遣到北汉的枢密院细作,把比较详尽的情报拿回来,才好部署兵力和战术。孙子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若是一场完全没有把握的仗,最好的选择就是能不打就不打。

郭绍开始处理奏章,都是左攸和黄炳廉整理“精简翻译”过的内容,看起来很快;目前以军事为头等大事的时候,政务本来就是次要,这种方法让郭绍提高了理政效率……但并非好办法,他之前就发现了弊端,难以获取大臣贤士的纳言和思想。所以郭绍时不时还要看文言写的原文,大概都看得懂,不过吃力一些罢了。

前阵子他参加了两次“经筵”,便是有才学名望的大儒给皇帝上课。郭绍感觉不太好,大儒们重点是讲经书典籍的思想,而且他们的观念郭绍不太认同。所以去了两次,他就不去了。

郭绍需要的是一个古文启蒙老师,其实乡村里教蒙学那种私塾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