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国千娇-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朝廷的嘉奖令到来,并受命李处耘临机决断之权。李处耘当时认为一旦进攻武昌就宣告进入战争状态,会打草惊蛇;而大周军的目标是金陵,东路若从武昌开始从大江南岸攻城拔寨,将面临无数的阻击,特别是湖口有南唐国重兵,恐难以东进。

于是李处耘临时采取大胆策略,下令水军船队数百艘先行,尝试渡过湖口(鄱阳湖入江口);果然没有被南唐军阻击。准备于江北的马步军遂急行跟进,从大江北岸追上水师。水军不久在池州西面烧毁了戒备不严的南唐军军寨,登岸后突袭池州,池州防备松懈一日破城。李处耘遂在夹江口凭借江心沙洲搭架浮桥,把主力调集过江,经营池州上下防务。

兵力不足不敢分兵进取,只占据池州快马传报以待援军。

郭绍看罢疾步来回踱步。王朴道:“李处耘的做法看似急进,实则极有大局思虑。

南唐国所凭据者,大江天堑;江南之战,重在水军。中原大军欲渡大江,先要在江上水战,水战不利,纵有百万铁骑也无计可施。中原水军欲入大江下游,有两条路:其一,从上游顺江而下;其二,沿江淮漕渠南下,从扬州瓜州渡入江。

除此之外,水师无法进入下游。也可在江边临时建造船只,但建造战船所需大量柞木、楠木需从陆路调运,靡费巨大;木料不适合,必被江南水军所败。

水陆从上游循江而下,难以急图,正如李处耘奏报所言,沿路重镇极多,单是湖口就难以突破。下游瓜州渡、京口,即南唐国润州(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唐国定全力经营,江上水军众多、南岸重镇林立,渡江万分困难。

今李处耘占据池州,东临下游最为重要的渡口采石,只要在此地立足,进取江南就有了豁口。老夫谏言,应立刻全力支持李处耘,重新调整全盘方略。”

郭绍想了好一会儿,说道:“李处耘部陆师主力是龙捷军右厢二万人,另有襄州周军水师、荆南缴获战船、蜀国缴获大小战船三百余艘。水上一时间是没法给予有力增援,攻陷池州后,南唐国肯定封锁湖口……趁池州浮桥未失,先调马步驰援,向池州囤积粮草,以防万一江上不利、李处耘于南岸孤立无援。”

“此法甚好。”王朴沉吟片刻,“目前淮南空虚,精兵齐聚东京,从何处调兵增援?”

郭绍道:“高彦俦的剑南军在寿州……”

“蜀国降兵?”王朴的脸色阴晴不定。

郭绍稍一犹豫,正色道:“我觉得高彦俦此人可靠,况且现在没有精锐的人马能就近增援。”

王朴不置可否。

就在这时,左攸、昝居润等人也来到了大堂,一众人把消息交流了一番。

郭绍拿了一张图,一声不吭地瞧着,脑海中仅靠李处耘的文字描述想象前线的光景。过得一会儿,他拿起笔在池州和九江之间的地方作了个记号,写上“皖口”二字。当下又在分类的卷宗里翻阅,果然查到了里面的记载,枢密院数月前就下令舒州节度使在皖水建造船只……属于那种用料不够规格,王朴口中“必败”的战船。

“咳咳……”郭绍发出一个声音。众人停止议论,纷纷转身过来。

郭绍道:“我认为先期增援不可拖延,可立刻下令剑南军左右二厢都指挥使高彦俦急行南下,听从西路军首领李处耘调遣;分别下令淮南诸镇节度使向池州调粮送兵。

李处耘抓住战机,将战事提前,虽有些仓促,但我们应该临机变通,立刻制定以李处耘部为中心的战略。

第二步,下令舒州节度使率皖水水军从皖口入长江,防备西面湖口南唐军东下,以为阻击和预警的作用。建议李处耘将剑南军调动至西面,作出从陆路攻打湖口的形势,以恐吓湖口守军。

下令襄州节度使为西面都部署,即可出兵至江陵府渡江,并令房、均、邓、唐、申、随、安、郢调兵调粮增援,攻打武昌节镇;若取武昌,则趋江州(九江),于西面威胁南唐军腹背。

此番部署是为了减轻李处耘在西面的压力。

第三步,韩通水师过淮河后,立刻从漕渠南下扬州,威胁东部南唐水军,寻机决战;进言太后下旨催促吴越国出兵进攻润州。此番为了减轻李处耘东面水上威胁。

第四步,调动侍卫司精兵南下后续增援池州;进言太后部署兵马防备北汉。然后我与前营幕府诸公率殿前司主力南下,临阵协调各路作战……目标:采石渡口!”

大堂内变得鸦雀无声,因为郭绍说的内容比较多,大伙儿都在回想思考。但是王朴和李谷看郭绍的目光又与以前不同了……毕竟郭绍是个武夫,能短时间内就理清局面十分稀奇。

牵一发动全身,一旦开战,沿江千里战线都要动荡,到处都可能发生战事影响全局。能从纷乱的形势下,抓住中心、关键、线索确实需要头脑。

郭绍虽是武夫,文章和字写得很烂,但他的思维并不僵化,毕竟在现代受过多年教育思维训练,想法还是有不少的。

曾经能够掌握大局、文治武功、经验丰富的强主已经不在了,郭绍是第一次主持这么大的战局;攻打蜀国是完全不同的经历,因为蜀国入境处道路狭窄、途径单一,难度在于攻险而不在部署。南唐国不同,水陆二维作战,战线广袤,情况比较复杂,更加考验决策者的部署。

郭绍无法断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中用,因为没有类似的经验。但是他这段时间已调整了心态……世上本没有路,走过了才有路,不尝试怎么能得出结果?

他见众人没有开口,又道:“咱们现在就着手开始办,王使君即可对高彦俦下调令。剩下的人,准备纸墨,咱们先制定出草稿。”

一时间大伙儿有了事做,不由自主地听从郭绍的安排,各自忙活起来。王朴一面差人安排使官快马,一面进衙署取印写调令。

郭绍的口气平和,但是目光有神,说话流利而快速,表现出了精力充沛头脑清楚的形象,官吏们此时已在不知不觉中信任他了。

“大略有一个关键目标,采石渡口;围绕一个中心突破口,李处耘部。然后分作四个步骤,第一步咱们幕府既获太后授兵权、已经决策实施了。”郭绍对左攸说道,“左少卿来书写总体作战纲领……别的人从前到后各自写步骤,我与你们分别叙述。先做出草稿,然后商议查漏补缺;完善后,明日一早便入朝呈报太后及中枢重臣,确定实施计划。”

王朴掌印,办好了事返回大堂,便在一旁查阅前段时间整理好的卷宗,一面思索郭绍提出的方略。

整个草稿并不算冗长,大伙儿反复推论,解散后各自细查。中午、晚膳都在殿前司吃了,郭绍和王朴等数人晚上也住在衙署的套房内,以节省来回的时间。

李处耘的干法,无疑一下子就把战争推入紧张的气氛中;大事往往在开头才是决定性的,因为随着形势发展,路会越来越窄、结果会越来越清晰,可控性就很小了。

第四百二十八章掠国分财

次日金祥殿议事,王朴提出见解:“湖口南唐军很难威胁池州。

臣闻李璟在南都病重,南唐国国主李煜文弱之辈、刚继任王位,威望不能慑服诸臣。其国内文臣武将虽多,却是派系林立,有南迁的北方士族,亦有淮南、南都、江东等本地人,还有受降闽楚诸国的文武,这些人互不能信任,相互攻讦;其王室中枢亦不能压制。这等状况,难以及时反应全力围攻李处耘。

而反观我朝,禁军全部承袭(后)汉朝,经太祖、先帝两代雄主励精图治,内外一体;先帝驾崩后,太后摄政,平定叛乱,朝政清明。

池州忧情,是因我朝将南唐国视作政通人和。如若南唐国内外兼修,以其实力,我朝焉能轻图之?

湖口敌军水师,属南唐国镇南节度使朱令赟统率……太后请看上呈卷宗第三卷敌将篇,有朱令赟的备档。此人朱匡业之子,不见有建树;其父稍强,也无多进取之心。淮南之战时,李璟问策,朱匡业答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其父如此,子又有多少胆识?

故曰,李处耘在池州无虑也。”

里面的帘子内人影晃动,郭绍看不清符金盏,她也没有说话。

郭绍当即便道:“臣赞成王使君的推断,可以高彦俦、襄州节度使牵制西面,韩通牵制东面以恐吓南唐军妄动……但大略不可以侥幸,应该以备万一。”

郭绍和王朴的思维模式不太一样,王朴注重道理,郭绍注重逻辑。他说道:“若朱令赟部(南唐湖口水军)不顾一切东下,确实存在切断李处耘退路的可能。咱们不能让形势走入死胡同,需要一个预备方案,早做准备……第一,向池州运粮以支撑李处耘诸部长期戍守;第二,臣举荐袁彦到江陵府训练水军,建议传旨驻守蜀地的向拱、王溥调集两川战船向江陵府(荆州)聚拢。

万一李处耘在池州被切断水路;军府便调整部署,停止激进策略。以禁军主力从江陵府渡江,汇合袁彦的水军水陆东下,打通与李处耘部的联系,改主要方略为从西向东平缓推进……”

符金盏终于开口道:“你们呈上的方略,哀家同意了,先就照这个谋划。派人去南唐国都城传诏,劝李煜纳土归降。”

……

东京大梁城已经完全笼罩在战争的气氛之中。许多正在休整的士卒重新回到军营,成车的钱财从皇城运到各处军营奖赏将士,还有很多猪羊被宰杀改善武夫们的伙食……这种场面是个习惯,一般要让禁军出去卖命时,朝廷都会对将士额外厚赏,以好让武夫们感恩戴德心甘情愿去卖命。

周朝以来,朝廷对军队更有控制力了;后汉的时候更夸张,郭威打进东京,禁军不仅不抵抗、还打开城门带路,传说就是后汉皇室打仗前还舍不得赏钱的缘故(武夫们误传)。

赏钱最多的是殿前司虎贲军左厢、控鹤军弓箭直、马军直,这支人马要跟郭绍去征南唐;还有龙捷军左厢张光翰部,他们要调动至黄河北岸的相州驻扎,卫王符彦卿被任命为北面都部署,张光翰被要求听从黄河北岸都部署的节制……晋州节度使慕容延钊被调动至河阳三镇统率河阳军、以及驻扎在那里的淮南籍感德军。东京也留了重兵,猛将杨彪被要求留守殿前司统领虎贲军右厢。

郭绍觉得杨彪的综合能力比李处耘差了不少,但也算比较有头脑的人,关键是靠得住。他要留一个靠得住的大将,以便太后在必要时有人可用。

禁军将士大部分的家都在东京城,动员起来比较快。一部分本来就在军营值守,一部分也在城内。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天时间,先聚集起来赏钱分肉,然后把东西拿回家和家眷道别,接着再到军营集结开拔……和当年郭绍做十将时的过程差不多。

赏了钱大伙儿都兴高采烈,但是和在成都府分钱没法比,毕竟不是时时都能发财。

不过对于姚二牛来说已经算非常丰厚了,他没赶上上次发财,虽然庆功时所有禁军将士都有奖赏,但显然比打到成都府的士卒要少。姚二牛本来是殿前司“下营”的士卒,就是早几年前赵匡胤主持整顿殿前司时被淘汰去屯田的下等兵……不过后来殿前司诸军连年征战,打完李重进打蜀国,死了一些人;除了从地方节镇输送精兵补充兵员,以前被淘汰的比较青壮的士兵又重新回到了职业兵的编制,姚二牛就是其中之一。

他比较年轻,不过个头不如一般精兵高壮,勉强合格那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