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立志传-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400万两。改铸新币后,改为400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德宗皇帝未完成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再招阉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同时,孙中山代表临时政府致电北京称:今日经参议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点钟以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此布告,即转北京。总统孙文。

隆裕听后如一声霹雳盖顶,山崩地裂。她浑身震颤,仆倒在地,两个随扈太监赶忙把她扶起,她悲痛欲绝地将诏书交给内务府大臣世续、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由他们钤印御玺后,交胡惟德。胡惟德捧在手上,大声地开读起来: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非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到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帝宣布退位次日,北京各家报纸,争先恐后地把《清帝退位诏书》全文发表。于是,北京城内街头巷尾,人们拱手相告。

“改了朝代了!”

“共和了!”

“再也不会打仗了!”

北京城的龙旗收起来了。人们只知道“共和”二字,但不知如何“共和”。

袁世凯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即2月13日,便按孙中山提出的办法,迫不及待地将退位诏书送各国公使及南京临时政府,并发表声明: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今由弊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各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袁世凯之声明,可谓情真意切,信誓旦旦。这些极其动听的言词,不仅迷惑了革命党人,就连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些首脑人物,也被他这番花言巧语弄昏了头脑。孙中山接到袁世凯声明电文的当天,便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他在致参议院的咨文中说:

“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员荐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

孙中山为了防范袁世凯破坏共和恢复专制,在咨文中附有3个条件:

(1)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2)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就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自行解职。

(3)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新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章程。

2月15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根据孙中山推荐,以17票选举定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不久,又选黎元洪为副总统。

孙中山把用无数烈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民国政权以“成功而不私其权利”的磊落风格,拱手让给了袁世凯,南京城内,部队听到孙中山退位,让位袁世凯,大家哗然,许多革命党人,特别是民军的中下级军官,表示强烈不满,有的要求立即出兵北伐,有的甚至愤而自杀。

袁世凯继任大总统,通令各省军队改编,不尊者以土匪论。

袁大总统的手令,杨洪森也在最快的时候得到了,当安徽军政府的同志们沉浸在“共和”胜利的时刻,杨洪森正考虑着整编的问题。

袁大总统给了他二师一旅的编织,按着这个整编方案,皖军要缩水五分之四,军官们的兴奋劲一下就没有了,喊打喊杀的声音一时高涨了起来。

“打,咱们皖军怕他个鸟,北洋军没什么了不起。”李虎的话一去。

那些军官都叫起来了,“总指挥,你下命令吧。”

“对,总指挥,打吧。”

“咱们,打到北京去,保着咱们总指挥当总统。”

“对,保着咱们总指挥当总统。”

在会场之上叫嚷最凶的都是在“军事沙龙”进行培训的年轻军官。

“XXX,孙文是软蛋。”有人甚至在会场大呼“干掉,孙文。”

在会场内没有失控前,杨洪森拿着木喇叭吼了两嗓,“都给我安静。”看着渐渐安静下来会场,杨洪森站在主席台上,手上依然拿着木喇叭,“谁再说一句打倒同盟会,打倒孙先生,就他妈给我滚出去。咱们的队伍是谁领导的?是同盟会,是孙先生。我们为什么而打战,是为同盟会,是孙先生,还是我杨洪森个人,都不是,我们是为了将那些被奴役的兄弟姐妹而战斗,是为实现三民主义伟大信仰而战斗,是为埋葬清王朝实现共和而战斗。现在所有听我命令,会议结束后,各主力部队,民兵武装,必须到指定地点集结,准备接受整编,具体的整编方案经军事委员会商讨后,下发给各师,各团,现在散会。”

北京方面对南方军队的整编工作高度关注,南京、安庆、武汉三方的整编消息不断的传回北京。

安徽方面接到袁大总统的整编令后第一个行动了起来,对此袁世凯十分欣慰,皖军为其他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不过袁世凯还是不太放心杨洪森,便把吴中英派至安徽担任军政司长,欲借中央之权威,统揽安徽军政大权。

======================================================================================

看到有光绪滴,却不见有丫溥仪,这片处女地有待投资商开发。——黑胡子。

   第二十四章 胡子你又瞎掰了

军队整编对杨洪森来讲是一个急需面对地现实问题,虽然杨洪林号称有近三十万的武装人员,但手上有枪的连三分之一占不到。至于,他们的战斗力更是参差不齐,杨洪森需要的是一支精干武装力量,更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即便袁世凯不下达整编的命令,杨洪森也会自己整编。

他需要更加纯洁,更加忠诚的部队,且服从于他个人的意志。

黄涣章的兵变,让杨洪森认识到必须要建立一支短小精干的武装力量来“保卫”挺进社总部的安全。

杨洪森的提议得到同志们一致赞同。这支部队的名称确实为“武装近卫军”,满编制为1226人,下辖:一个突击步兵营,一个机炮连,一个骑兵连。武装近卫军指挥官为冯达山,部队统一为德械,步枪均为最新式的毛瑟98,士兵制服为黑色,白手套、皮靴、皮带、德式M35式钢盔等等。除了那德式M35式钢盔有些难整之外,衣服、靴子、武装都差强人意地到位了。

袁世凯给了杨洪森二师一旅的编制,为了扼制杨洪森的军队发展,另派吴中英出任安徽军政司司长。而杨洪森的办法就是将那些从军队分流出来的武装人员转入警察系统,借整顿全省警察为契机,大肆组建“武装警察部队”

武装警察部队每个支队下辖三个步兵营;山炮、机炮、通信、特务各一连;工程、辎重、卫生各一排,暂编2500人。经军事委员会审核批准决定,先暂编十五个支队(即:安庆武警部队、徽州武警部队、宁国武警部队、池州武警部队、阜阳武警部队、六安武警部队、宿州武警部队、滁州武警部队、合肥武警部队、蚌埠武警部队、毫州武警部队、寿州武警部队、广德武警部队、和县武警部队、泗县武警部队)。这些武装警察部队,分别在安徽、合肥、寿州、芜湖、贵池,五个地区集中整编训练。

6月底,杨洪森已经按照中央指示顺利的完成了整编任务,通过整编杨洪森将陆军使用步枪统一成为79口径,并从上海订购买了一批57MM和75MM野炮,整编后的二师一旅,经过了军政司长吴中英的检阅,吴中英皖军整编情况如实地上报到了北京,这让袁世凯有一种被人算计的感觉,好在革命党中不是人人都如杨洪森这般舍得投资。

吴中英这个军政司长在安庆的日子并不好过,与朱家宝一样吴中英在安徽各种活动均在军情处王亚樵监控中。其来皖后不断约见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时着手恢复咨议局,取消军事委员会,虽然他浪费了很多的口水,收效却甚微。吴中英虽身居军政司司长一职,但是因为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存在,让他这个司长完全成了摆设。想要夺回权利,就要取消革命军事委员会这个临时性机构。

可是这个机构,并不是想取消就取消,首先它是革命的军事委员会,取消它就是反革命,反革命就是反共和,反共和就是反总统,总统是谁,总统是袁世凯,革命军事委员会就要反过来镇压你。

吴中英只是在某一次例行会议中多了一句嘴,杨洪森就开始往死里整他。吴中英是中央下来又怎么样,照整。在安徽杨洪森的地盘里,想整死吴中英,那还不是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吴中英,老实交代你的罪行。”

“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我要见杨洪森。”

“上老虎凳。”

“杨洪森,你不得好死,总统不会放过你的。”

站在铁门外的杨洪森冷笑着,心道:不会放过我,那他也要知道才行。站在一边王亚樵的等待着杨洪森的进一步指令。

“委员长,要不要解决了他……。”

“看看能不能发展成我们的人,如果不能就让他自生自灭吧,不过最好是自杀。”

“明白,委员长。”

“那个,负责审讯的是什么人。”

“报告,他叫王炳坤,是原侦缉队的队长,在审讯方面颇有一手,所以我把他招募了过来。”

杨洪森点了点离开军情处的审讯室。

几天后,杨洪森在军事委员会的二层小洋楼内见到了出狱的吴中英,看到杨洪森后紧紧地抓着他的手哀求着,“给一点吧,给一点吧,就一点就行了,我就要一点……”

杨洪森还是很同情吴中英的,如果吴中英肯与他合作的话,也不会沦落到如今这样的下场。

吴中英同志在职期间,任劳任怨,终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报经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前往黄山疗养,民政司工作暂由徐岱荣同志接任,杨洪森按照组织程序上报给了中央。

自大吴中英被送往黄山疗养,袁世凯到是想继续派人再去安徽,可是没有人愿意去。

杨洪森到是很乖巧,亲自上书要求调往北京任职,同时希望北洋军能来安徽驻防。

到北京来任职拉倒吧,什么人都可以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