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煮清王朝-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敢稍有得罪。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一次非要亲自出面迎接于中的原因。无他,不想惹于中不满耳。

当然,除此之外还是有其他原因的,于中把他和达赖从敦多手里救了出来,这种恩义也是要表示一下的。

“呵呵,活佛说笑了。于中哪有什么能力让皇上任以重命?这次不过是回去述述职罢了。”于中听到班禅的话,嘻嘻笑了一下。说道。

“大将军此次功劳卓著,不在飞扬古、萨布素二位之下。听闻朝中有人建议皇上将您任命为兵部尚书,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齐世武身为驻藏大臣,与岳钟麒一文一武,陪伴在于中身边,与班禅身边的那些大喇嘛相对,此时又插口说道。

“兵部尚书?”于中微带些笑意地看了看齐世武,这位老兄在太子谋乱以前也是兵部尚书。后来被才被康熙派到西边儿来,这时说这种话,明显是在吃醋。

“怎么了?于大将军不知道?”齐世武也不看于中,只是问道。

“不知道。说起来,其实皇上这次任命于某为挎振远大将军已经是大大出乎本人预料之外了。至于兵部尚书,于某可是从来没有想过。”于中笑道。莫睛在年羹尧出兵后不久就跟着商队到了印度,与徽商王维和等人一起建立了一条从上海到加尔各答的海上商路。这条商路也成了他与清朝腹地相互通消息的道路。所以,他也早就得知了清廷之中地这个关于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的传闻。不过,他也没有对齐世武撒谎。他确实是不认为康熙会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这可跟振远大将军不一样。大将军的名号虽然尊贵,可是。这个名号除了地位。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兵部尚书却是统领天下兵权的职位。这么一个位子,又岂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他可是东西南北的军队里都有关系啊。要是哪一天他有异心,康熙还活不活了?以他的本领。康熙除非是傻了,要不然,绝不会以为凭着区区十万京城兵马就能保住平安。

“看来于将军你还有自知之明。”齐世武冷哼道。

“齐大人过奖了,……”于中伸手拦了一下因为齐世武这种不友好的态度而想出手教育人地麾下众将,又笑呵呵地对齐世武说道:“于某是不是有自知之明,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置喙。”

“哼!”齐世武冷笑了一下,也不生气,只是转过头继续向前走。

“大将军不要生气,齐大人是心里憋的慌,其实他人本不坏的。”岳钟麒看到齐世武走开。急忙又对于中说道。

“我要是生他的气,哪还会留着他到现在?……你当我没长大么?”于中微笑着答道。

“末将不敢,大将军恕罪。”于中的话里似冷不冷,岳钟麒如今的地位虽然已经是非同以往,完完全全独当一面的朝廷将领,论起来还要高于很多满洲出身的驻防将军,可是,对于中,他却不敢有什么不满之处。一来。于中对他有提携之恩;二么,却是他实在不想去领教于中的那些手段。

“你又没罪,我恕什么?……等你以犯到我手上再说吧!”于中拍了拍岳钟麒地肩膀,又转身对一直等在他身边地班禅做了个请的姿势,说道:“活佛,请!”

“大将军请!”班禅笑了笑,微微躬身说道。

“刚才让活佛见笑了。”班禅有自己的佛辇,于中亲自将其送了上去,而就在佛辇要出发前,于中却又叫住了对方。

“什么……”听到于中说出“见笑”两个字,班禅先是一怔,马上就又醒悟过,知道于中说地是刚才当着他这个活佛的面,齐世武和于中闹别扭的事儿,心下不以为然,只是温和的一笑,对于中说道:“大将军,刚才怎么了?”

“呵呵,也没什么。

只是……”于中一笑,好像对班禅的配合感到很高兴,可没等班禅觉出不对,他却又突然对班禅说道:“于某想请活佛入京一行去陛见吾皇,不知活佛意下如何?”

“什么?”班禅险些叫了出来。下意识的,他以为于中是想挟持他。可是,马上,他就想到,谁敢挟持他?尤其是在这个时候。清廷要想稳定在西藏的势力,更加不会把他抓起来。那样的话,只会激起藏区的反抗。

“呵呵,博格达汗是万国共主,同样也是我们藏人的天子。身为本世班禅,自当前去拜见。只是大将军,现在我们也没有什么准备……”班禅心思电转,微笑着对于中笑道。

“不妨,重在心意。活佛你是佛子,能亲自前往北京一行那就是最大地礼了。”于中笑道。

“大将军……”这大将军到底是想干什么?于中的表现让班禅总觉得自己的心里有点儿发凉,可又找不出哪里不对,一时也不敢轻易答应。可是。从佛辇上看一眼于中带来地那几万人,他又似乎感觉到了于中这份“邀请”的决心。要是放在以前他绝不会相信有人敢对他用强,可是,敦多的事情也才是三年前啊,而很明显的,于中绝对比敦多胆子大。再说了,他一个堂堂的活佛,如果再被人从家门口挟持一次,还有什么脸面?提都没脸提,就更加不要说去康熙那里告状了。

“活佛好好考虑一下。于某明天还要起程去拉萨。咱们一起走如何?”于中也没有强逼,只是又对班禅说道。

“如此甚好!”班禅定了一下心神,连忙答道。

“呵呵。对了,活佛,此次于某所带来的人,除了一万轮休地绿营军之外,还有两万印度人,远途辛苦,我就不全带走了。除了两千莫卧儿王室中人和一些贵族,其他的,不如就让他们留在日喀则学习佛法如何?”于中又小声说道。

“这……”如果说班禅刚刚只是心忌,那于中抛出这一万八千人地奴隶可就让他变得难舍了。当初。敦多连战连败,可于中又不紧追,使得敦多在临走之前把日喀则给破坏了个八九不离十。本来聚居起来的藏人纷纷走散,后来又被各地土司收留,回来的很少。可他身为活佛,总不能不顾身份的再去向那些土司把人要回来吧?所以,日喀则这三年以来的人口无法恢复以往的水平就成了他的心病。

“活佛可要快些给于某一个答话,咱们明天可就出发了。”于中又笑道。

“……自然会给大将军一个答复。”班禅怔了一下,也微笑着答道。

“大将军。有旨意下来了!”

跟着班禅的佛辇进了日喀则,于中在岳钟麒的陪同下,还没有安顿下来,就接到了亲兵的禀报。

“旨意?……请!”

于中想了一下,让亲兵把那个送圣旨地人请了进来。

“于大将军!”

来人很出人意料,于中认识,竟然是前理藩院侍郎,现已经被康熙除去实职,只担了一个领侍卫内大臣地职衔和镶蓝旗都统的阿灵阿。

“阿大人,您怎么来了?……”于中诧异地问道。阿灵阿虽然已经不再是理藩院侍郎,可还是一品大员,而且还是公爵身份,这一次康熙派他送圣旨来,必定是出了大事。

“于大将军,阿灵阿这回可是来请你这尊神的!”阿灵阿脸色显得很疲惫,也没跟于中客气,一进来就坐倒在地上地毡子上,对于中说道。

“阿大人说笑了。皇上的旨意呢?”于中也不跟阿灵阿客气,他这三年跟九、十两个皇子处得还可以。阿灵阿是老十的亲舅舅,虽然不是自己人,却也算不上敌人,如今八爷党也不在了,这小子的能量更加不必担心。

“圣旨不在我这儿,皇上命我传的是口谕。”阿灵阿喝过一碗下人端过来的奶茶,缓缓说道。

“什么?”于中更加不明白了。圣旨不在,还口谕?光凭口谕就想调动他这个振远大将军?康熙亲自来说还差不多。

“皇上有旨,于将军,你不用去四川了,直接和我一起转道吧。”阿灵阿也不理会于中的疑惑,又接着说道。

第三卷 物华天宝

第三百三十五章 云南

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

云南简称“滇”,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意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古语云“一日长一丈,云南在天上”,她确实离天很近。不知道多少万年前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地处海洋深处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纵横、川流回旋的奇异高原。

由北向南,这片地方就好似是一座绿葱葱的九百里天梯,一点点儿升高。闻名于世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几乎并排地经这里流向远方,险峰峡谷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源远流长,湖泊温泉星罗棋布,造就了这块神奇美丽的乐土。

汉代之时,中央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一直留传至今。

“岭峦涌作千倾海,峰簇栽成万仞葱”。于中并不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不过,在他得到命令,沿着唐蕃古道转向云南开始,一路上各种各样的关于云南的信息就没有停过向他传送。也不知道是哪个探子有这份才情,居然在情报上还给他写了这么两句诗,为此,他专门下令让人把这家伙给弄到别处做官去了。按他的话说,无论做什么都得专业,身为探报人员,有闲情写诗,还不如去当教书先生。

不过,于中因为这个原因把这个探子给降职也是有原因的。康熙派急匆匆地派阿灵阿把他拉到云南自然是因为发生了大事。而且还是很不好解决的大事。

云南的美丽与丰饶是不容置疑的,可是,这里并不是一个富足的地区。或者说,这里的百姓生活并不富足。除了汉族之外。这里还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民族成份十分混杂。所谓“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便是说的这个。二十六个民族在这块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由于各自不同地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而清廷很显然并不是一个能够将这种文化形态有效且和谐的统一起来的政府。

自从云南正式成为一个行省开始,就有大批量的汉族百姓涌入云南定居生活。而历代封建王朝所推行的统治方法就是“人治”。汉族身为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自然就成了全天下的官员之源。于是,对少数民族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使得这里的治安起起伏伏,一直不能稳定,各地的少数民族在头领或者土司的带领下,经常受不住欺压反叛。而就在数十年前,大汉奸吴三桂为了从清廷手里讨得大笔的军费,常常找借口对少数民族用兵,也因此,吴三桂对这里的统治使得汉族与其他各族的矛盾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在平定三藩之后,康熙虽然也比较注重缓和民族矛盾,可是。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并不能像是蒙、藏、回等族那样拥有巨大的人口和强悍的武力。再加上长久以来地认知,所以,康熙对这里地重视也不是很够。对于偶尔出现的少数民族与官府的冲突,大多是授意下面地官员进行武力镇压。也正是因为如此,云南一直存在着不少的隐患。这些隐患垒加起来,就形成了一种足够的力量,而这股力量足以将那些引起冲突的官员碰得头破血流。

云南是一个矿业十分发达的省份。这一点儿在元代就已经得到了确认。那时候,云南的银课和铜课排名全国第一,引得大批商贾前往,昆明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也成了“工商甚众”的大城。而到了明清两代,云南所产的银和铜在国家中所占的地位更是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