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理想年代-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极端新式之国防军为第一要务,以应对来日大难!”

一阵刺骨的寒风刮进酒肆来,吹得灯摇影动,十多张无人的空桌子忽明忽暗下,倍添孤凄清冷的感觉。

街上虽充满欢欣狂歌,庆祝胜利的城民,与这酒肆里却像两个隔绝的世界。

曾高的耳膜被巨大的“万岁”声浪冲击得隐隐作痛,白天的庆祝和夜晚的狂欢不仅没使他产生丝毫兴奋,相反,却泛起一缕淡淡的苦涩和忧郁。

“民众太容易冲动了!”他喃喃自语道。曾高身在指导这场战争的中枢机构,对这个大革命战争发展趋势中蕴含着的危险因素极为担忧,这些潜在不利因素当然不能让民众知道,可军部决策层却无时不在忧心忡忡。比如南北和议的发展,和其预测到糟糕的结局……

李想却不能同意:“中华民族的刚健文明压抑两百六十余年,这骄傲的血脉是该释放的时候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伴随着湖北会战的结束,李想革命军方面有关“湖北大捷”的宣传报道,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随后,全国各大报刊的主要位置,几乎全部被会战胜利的消息所占据。

实际上,自李想誓师“将革命进行到底”,湖北会战的消息就不断地传到汉口,传到上海,再经过民党方面电台和报纸的宣传,已经引起了国人的注意。

如今北洋军刚刚撤退汉口,李想革命军就急不可待地在人民日报上向全国民众报捷:

“……北洋军分两路,分北洋第一军,北洋第二军,进攻湖北,来势汹汹,我诱敌深入,于京汉铁路线附近予以痛击,敌伤亡惨重,向北溃逃……”

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作为同盟会第二号人物,全国仰望的大革命家,黄兴必须有所表示。不久,以黄兴为首的民党政军各界要人又纷纷给湖北战区发去贺电。

黄兴电文:“……此次湖北战役,歼敌过半,捷报传来,举国振奋,具是指挥有方,将士用命,无任嘉勉,所有此役有功人员,希切实查明评报,其死伤官兵,并应查报,以凭奖恤,自兹胜利初基业已奠立,我将士之责任愈重,务望勉励所部,格外戒慎,倍加努力,勿骄矜,勿懈怠,光大战绩,用集大勉,至深企盼。”

南京的临时国民政府电文:“李长官想勋鉴:此次寇犯湖北,关系战局綦重,该长官指挥有方,所部忠勇效命,歼除顽敌,保障全鄂,捷报传来,举国欢庆,应即复电嘉慰,并饬传谕所属,益加奋勉……”

南京的国民议会电文:“迭电均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陈电饬其他各战区积极出击以策应贵部作战外,仍希速饬所部积极行动,勿予敌喘息机会……”

沪都督陈其美电文:“湖北李长官想兄:湖北会战,经获全胜,捷音传来,良深欣贺,吾兄指挥有方,杀敌致果,厥功无伟,敌人遭此惨败,心胆俱寒,仍希再接再厉,奋迈前进,以获全功。”

不管各地豪强听说北洋军撤退之后是什么滋味,表面上还是热情的给李想发去贺电,热情至恶心和从未谋面的李想称兄道弟的也不止陈其美一人。

湖北会战刚刚结束,北洋军方和李想革命军方面各自都公布了己方统计的战果:

北洋军方声称此战毙、伤、俘民党军4。8万余人,而北洋军方的伤亡数字仅为8600人;李想革命军方面则宣称北洋军死伤3。9万余人,革命军的伤亡人数为4000余人。

从北洋军撤出汉口的这一天开始,一场口水战紧接着爆发。当时双方在作战中究竟各自损失了多少人,谁都无法给出一个有力的证据。

那么,这一仗究竟是李想革命军胜利了,还是北洋军胜利了呢?

从李想革命军方面的宣传看,显然是将己方作为胜利者。而段祺瑞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甚至连李想革命军方面把此次会战冠之以“湖北会战”的名称,都认为是不准确的。他说,北洋成立第一军的作战原案中并没有一定要占领湖北的提法,而是要在湖北打击南方民党军队,若作战进展顺利则相机攻占湖北,因此,如何有北洋军兵败湖北一说?在段祺瑞那里,这次会战被称为“大别山会战”,并认为他才是胜利者。

段祺瑞在报社上大声疾呼,此次会战,从北洋军进攻开始,至北洋军主动撤退告终,战场全局的主动权基本上操之于北洋军一方。因此,就会战局部而言,还是北洋军胜。

至于北洋军撤退的理由,段祺瑞更是说得冠冕堂皇:北洋军自现在防区撤退,是为表示北洋军对谈和的诚意。

第二百三十五章 汉上第一功(一)

辛亥年,十月廿七。晨曦微露。

在汉口城北大智门外,挤挤挨挨的都是人头攒动。

北洋军前脚刚走,李大帅的革命大军,已然班师凯旋,屯驻城外。李大帅以汉口军事委员会的名义照会汉口十一国领事,邀请工商学各界名流,在大智门外观大军耀威献捷,百姓民众,亦准而沿途围观。李想献捷,就是献给武汉百姓民众。献捷之后,更是全城狂欢。

想想看,这是何等样的一场大热闹?革命功成,驱除为祸湖北的北洋军,终于从苦难之中解脱,这都是值得热烈庆祝的大事。

武汉三镇的百姓民众,多有扶老携幼,在这几天到大智门外大军屯驻处看热闹的,武汉中人,凡是有份参与这场大典槽办的,个个忙得屁滚尿流。武汉三镇一时间,已经陷入了狂热的躁动当中,不少人更是听说这李大帅的传奇故事,到时候,一定要看看这李大帅是何等样人。是不是身高丈二,腰阔十围,靠人血染紫了身上官袍。

天色渐渐的明亮起来,军营当中喧闹,也渐渐的停歇下来。革命军所处的军营当中,又恢复了一向整肃的样子。

李想一人一骑,身边仅仅跟着管家小妹梅迪,萧然出营。在晨曦当中,来到一个可以看见汉口繁华的地方,两人并辔而立,久久无语。终于,又回到了汉口……

人事变迁,世异时移。黄兴顶着常败将军的帽子回到上海,黎元洪又做回他的傀儡都督,而他,再也不是那个被人随意欺辱的对象!

晨曦当中,冲散武汉三镇的鄂江潮翻翻滚滚,似乎无边无际的绵亘向远方。这是这个时代最为伟大的河流,她边上的武昌是革命的首义之地。在这个国家其他地方夜间一片黑暗的时候,就是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燃烧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

长江,曾经孕育了世界瞩目的文明,却在近代变得如此的黯然失色,在这片国人荣誉侵染的土地上,洋人可以随意的侮辱,可以横行霸道,租界就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耻辱印记……

李想久久注视着这个印着中华民族的荣誉和耻辱的地方,心朝起伏。时间长河中自己百年回身,再经历了这么多波折血战,出生入死,仿佛用尽了一生,才走到此处。对于任何一个有华夏情节的人,能在洋人面前耀武扬威,这也是一种荣耀。

在此来到汉口,李想竟然有一种虚幻的感觉。

一百年太久!

哪怕就是自己,也早就改变。已经和那个城管李想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了。那小学的懵懂,初中的初知人事,高中的青涩,大学的胡闹,出社会的挣扎奋斗,仿佛都是一场已经有些褪色的梦境。

管家小妹在李想身后低声道:“大帅,沉吟至今,想的是什么?是担心接下来献捷的事情么?”

李想没有回身,只是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出乎梅迪意料的答案:“我想汤家小姐。”

梅迪一怔,李想从来未曾说过他的男女情事,却在这个时候提起她立刻发现大八卦似的竖起耳朵仔细听着,李想却闭嘴了。

李想回首看看梅迪,晨曦映照在他脸上,越发显得他眉目英挺,经历血与火的淬炼,脸上本来南方人柔和的轮廓,仿佛都象是刀刻出来的。管家小妹的脸腾的一下红霞飞跃。

“将革命进行到底……将士们的血染红了鄂江,已经有几万人因我而死,将来只怕还要死更多的人,我只求到了最后……我无愧于心。”

不知道为什么,梅迪觉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有种东西,太过遥远,太过宏大,仿佛一百年的时光,都在此刻披在李想的肩上。

梅迪最后还是扁扁嘴说道,低低的嘟囔了一声,轻的几乎让人听不见。“你的话,像个老头!”

汉口在洋人列为开放口岸之后,举城之民数十万,接近百万,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极大规模的城市。而这一场战事,各地逃难的百姓民众纷纷涌入汉口,这个数字早就破了百万。这个数字,在这个时代,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极其繁华的城市的人口数字了。

汉口发展得如此繁华,其实已经有些近乎于畸形的地步。

汉口自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在这里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可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设有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汉口租界的数量仅次于天津,居全国第二位,面积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位,其影响力位列内地各外国租界之首。外国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租界实行独立于中国,政府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另一套制度,成为国中之国。

西方列强凭借种种政治特权和经济、技术优势,纷纷来汉开设洋行,创办工厂。既倾销洋货,又利用内地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运销国外,同时直接生产商品占领中国市场。沿江租界地区先后有8国商人建立银行,开办汇兑、信贷、储蓄存款、买卖货币、发行钞票等业务。这些外国银行80%建立于清末时期,少数建于民国前期,1920年达到18家。最早在汉开设银行的是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它于1863年率先来汉在英租界设立分行,随之英国又开设汇隆、汇丰、丽如、利生银行共5家。美国有花旗、友华、万国银行3家,日本有正金、住友、汉口银行3家,还有德、俄、比利时、意大利、法国等国开办了德胜、清华、华比、义品、东方汇理银行等。在众多的外国银行中,历史悠久,业务最活跃,势力最大,作用最突出的要算汇丰银行。

随着外国银行越开越多,汉口成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中心,它们使外商洋行获得资金融通的便利,经营超过其本身营运资金许多倍的业务。1902年汉口进出口货物共值10032。1万两白银,1910年增加到15219。9万两白银,汉口外汇行情完全由外国银行操纵。汉口海关关税也由英国汇丰银行控制,英国以汇丰银行为海关金库。

在这个时期的汉口,无论是直接贸易还是间接贸易,1904年已突破1亿两大关。以致有人声称:“汉口商务在光绪三十一二年间(1905、1906),其茂盛较之京沪犹驾而上之。”(注:《民立报》,1911年3月4日。)武汉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此一时期外商的大举进入也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1892年在汉的洋行数为45个,人数为374人,1901年洋行数为76个,人数为990人,1905年洋行数达到114个,人数达到2151人。除洋行外,还有许多外国商号。1905年,汉口洋行和外国商号最多时达250家,其中日商居首,有74家,英商57家,德商54家,美商22家,法商20家,俄商8家,丹商5家,比商、印商各3家,瑞商2家,葡商、菲商各1家。

汉口的近代民族工业起步,在清末张之洞亦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商业独秀到工商并重。张之洞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