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大闲人-第7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素叹道:“不送了,这次侯大将军荡平西域没什么难度,一年半载便可见到捷报,送不送的,没什么意义。”

    方老五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了。

    ****************************************************************

    太极宫。

    有段日子没见李世民了,主要是李素心虚,最近一直尽量躲着他。

    心虚的原因自然是王直手下的那股势力,嗯,这件事其实也是一层窗户纸,而且李素明白,它是一层迟早要捅破的窗户纸。

    甘露殿内,李世民跪坐在殿中央,脸色不善地盯着李素。

    李素吞了口口水,慢慢跨过殿内,朝李世民行礼。

    “臣李素,拜见陛下。”

    李世民哼了哼:“免了,坐吧。”

    李素找了个稍远点的位置坐下,安全距离,李世民就算扔个瓶子砸个罐子什么的,动能势能减去空气阻力乘地心引力,大抵伤害不到自己。

    “坐近点!怕朕吃了你吗?”

    李素叹了口气,只好离李世民更近了些,刚才的公式白算了,现在的自己已经完全笼罩在对方的攻击范围之内。

    空气有些凝固,李素耷拉着眉眼,尴尬地坐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面无表情,目光冰冷地看着他。

    良久,李素觉得应该打破沉默了,此刻的气氛太令人难受。

    “呃,陛下,……吃了吗?”

    李世民怒哼:“李子正,昨晚睡得可好?”

    李素眨眼,脑子里在飞快分析,这个“睡”字,究竟是指动词呢,还是指……动词呢?

    “呃,还好,多谢陛下关心。”

    李世民脸色愈发不善:“你与吾儿雉奴一样,昨夜都做了新郎,朕是不是该恭喜你?”

    李素咧了咧嘴。

    很想说声“同喜”,又怕李世民真会亲自抄刀剁了他。

    好吧,这层窗户纸终究还是捅破了。

    话说透了,李素反而放开了,索性抬起头直视李世民:“是,臣与东阳公主已有了夫妻之实。”

    李素突然转变态度,倒令李世民颇觉意外,二人互相怒视,良久,李世民终于叹了口气,气势徒然颓了下去。

    “罢了,你与东阳……就这样吧,当年是朕对不住你们,坏了你们这桩良玉姻缘,也让你们吃了太多苦,既然已有了夫妻之实,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李素大喜,这是李世民第一次如此直白地承认了他与东阳的关系。

    “臣,多谢陛下成全。”

    李世民哼了哼:“往后好好待东阳,切莫让她受半点委屈,若然哪天教朕知道你对她不好,朕可乎你是什么英才,一刀砍了给东阳解气。明白吗?”

    “是。臣谨记。”

    “还有,你和她的事,不许四处张扬,后果你也清楚,传出去终究不是什么体面的事。若真闹到满城风雨,东阳的名节,朕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那时你莫怪朕。”

    “是。”

    不得不说,东阳当初的坚持还是很有远见的。

    认识这些年一直不肯圆房,等到许明珠有了身孕她才答应,她也算准了李世民的性格,若是许明珠仍无所出,而他与东阳又有了夫妻之实,今日的场面可就没那么愉快了,多半要闹到家破人亡。

    现在许明珠有了身孕,她又是李世民钦封的诰命夫人,若再逼李素休妻娶东阳,怎么都说不过去了,传到朝堂民间也会招来一片骂声,正因为有此顾虑,李世民才轻轻揭过此事,不得不默认了他和东阳现在无名无分的关系。

    接受归接受,李世民大概也不太想提起这事了,如他所言,对天家来说,此事终究不太体面。

    于是李世民很快换了个话题。

    “侯君集前日回长安了,你应该知道吧?”

    李素老老实实道:“是,侯大将军来过臣的家中。”

    李世民淡淡道:“当初侯君集参与谋反,是你令他悬崖勒马,后来侯君集待罪之身,亦因你而赦,掌征伐西域之帅印也因你而荐,甚至当初侯家蒙难,也是你出面向朕一力陈说,你对侯家可真是尽仁尽义呀。”

    李素笑道:“臣只是对大唐之栋梁柱石尽仁尽义。”

    李世民赞许道:“说得好,子正一片体国之心,佳也。当初你也曾在西州为官,也参与过守西州之战,对西域诸国应该熟悉,此次侯君集率部平西域焉耆王龙突骑支,你如何看?”

    李素想了想,道:“臣以为,若咱们大唐的敌人只有焉耆王龙突骑支的话,侯大将军一年内可平之,毫无悬念。”

    李世民笑了:“话里有话呀,若咱们的敌人不止焉耆王呢?”

    李素叹道:“焉耆王龙突骑支与西突厥可汗联姻,对大唐渐生反心,如今已彻底倒向西突厥了,所以焉耆王反大唐其实是在西突厥的怂恿撺掇之下才敢干的,陛下,在西域,大唐真正的敌人不是焉耆王,而是西突厥。”

    李世民点头:“不错,若敌人只是焉耆王,朕倒安心了,大军碾过,所向披靡,可是焉耆的背后有西突厥,朕才不得不担心。”

    “陛下勿忧,就算有西突厥的,此战至多也是僵持之态,以侯大将军的本事,我王师不会败的。”

    “朕知道侯君集不会败,可是若西突厥也出兵的话,短短数年内,侯君集也胜不了,朕怕的就是两军僵持胶着,耗日持久。”

    李世民苦笑道:“原本,朕打算今年冬天出兵,东征高句丽的,若西域不能平定,反而呈现僵持之状,朝廷的援兵和粮草军械等,都将源源不断送往西域,徒耗国本。”

    李素顿时也无语了。

    无论古今,打仗打的就是钱财粮草,拼的是国本经济,谁的底子厚,谁的胜算就大,国与国之间战争的实质便是大鱼吃小鱼。可是李素知道,现在的大唐耗不起,西域不平的话,大唐根本腾不出手东征,不仅是兵马数量的问题,而是粮草供应不上,原本东征高句丽的准备工作就不充分,现在西域那边打焉耆王,侯君集所部三万大军也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大唐的国库太薄弱,哪里经得起同时支应东西两场战争?

    李素终于明白李世民今日把自己叫来的目的了,兴师问罪是一个原因,的是想问问自己平西域的方略,希望自己能拿出个好办法来。

    可是,李素哪里有什么好办法?东征高句丽本是仓促而战,李素打从心底里就不赞同,现在李世民决心坚定,非要东征,丝毫不考虑此战过后,大唐的经济和人口将会倒退多少年。

    这根本是个无解的题,李素做不出来。

    “臣……实在没有好办法。”李素苦笑。

    李世民也不意外,微笑道:“向来最有办法的李子正也无计可施了么?”

    李素犹豫了一下,道:“唯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

    李世民眼睛一亮:“朕愿闻其详。”

    李素缓缓道:“唯一的办法是陛下暂息东征之心。”

    李世民脸色一变:“暂息东征之心?”

    李素叹道:“大唐的国力,陛下应该比臣更清楚,不可能同时支应得起两场战争,焉耆王已反,丝绸之路被切断,侯君集的大军已开拔,此战刻不容缓,可是高句丽目前并无异动,相比之下,东征高句丽其实并不是那么迫切,陛下何不暂时放下东征之心,全力将西域荡平,此战若胜,大唐西面少说能保持二十年的和平,丝绸之路畅通无阻的话,对积攒大唐国力也是极大的臂助,待三五年后,大唐国库殷实,军械齐备,那时再东征,胜算也将大得多了。”

    李世民脸色阴晴不定,沉默半晌,摇头苦笑道:“子正之言,实为老成谋国之论,可是东征之心……不可息。”

    李素道:“陛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不智也。大唐国库支应不起,若强行启战,则胜负难料,如果东征兵败,大唐这些年战无不胜的威望一朝尽丧,引起诸国蠢蠢欲动,大唐好不容易开创的大好局面将不保啊。”

    李世民叹道:“你说的这些,朕都清楚,可朕却有必须东征的理由,东征刻不容缓。”

    李素愣了半晌,苦笑道:“臣愚钝,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非要今年东征不可,再等三五年照样能平了高句丽,而且那时胜算更大,陛下何必急于这一时?”

    李世民神情忽然寥落起来,垂头看着面前的桌案发呆,良久,抬头看着他,缓缓道:“朕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怕是等不了三五年了。”

    李素一惊,愕然盯着他。

    李世民苦涩一笑:“你不相信么?”

    “臣……见陛下龙精虎猛,精神矍铄,正是春秋鼎盛之年,怎么可能等不了三五年?”

    李世民叹道:“那是你们看到的表象,今年开春以后,朕便觉得身子一日比一日虚弱,经常胸闷头痛,食量大不如前,有时甚至连马都骑不上了,太医给朕诊断,说是风疾阴邪附体,当静心休养,所以朕希望今年内发起东征,此战对大唐至关,朕必须御驾亲征,若等上三五年,朕连马都骑不了,谈何‘亲征’?躺在床榻上被人抬到战场吗?”

第八百四十九章 御前献计() 
美人白发,英雄迟暮。世间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此。

    李素仔细打量着李世民,终于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确实老了。

    双鬓不知何时已染了白霜,额头和眼角布满了皱纹,连腰板都不那么笔直了,跪坐在案前佝偻着身躯,明明不到五十岁的年纪,却如一个暮年的老人般失去了精神,唯有眼睛里不时闪过的锐利才能证明他仍是一代英主明君。

    史书上对这段时期的李世民有过许多诟病,诸如“好大喜功”“英明一世,昏聩而终”等等,评价也算客观,可是许多事不能只看史书如何盖棺定论,说到底,那都是别人的定论。

    因为老迈,不得逝去之前抓紧时间做完自己该做的事,这是李世民现在的想法。

    千年以后,也有一位伟人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李素理解了李世民的想法,换做是他,或许也会拼命达到有生之年东征的目的。

    说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未免不完全正确,贞观一朝已十八年,需要一场大胜来奠定天下归心的基础,这话也没错,不过李世民更需要的是在他死去之前将江山内外的隐患扫清,不仅是隐患,同时还要把“穷兵黩武”的恶名声扛在自己肩上,将来太子即位后,不必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不必耗费国库底子,只需安心发展国家经济,创一个煌煌盛世。

    李世民能做的大抵只有这么多了,李素理解归理解,可他还是不大赞同。

    仓促而战,伤亡必大,李世民站在帝王的角度,认为此战必须发动,可李素站在百姓的角度,却觉得此战真的太过急促了。

    若能等个三五年,待国库殷实,百姓积攒了一定的家底,关中府兵操练足够,军械粮草堆积如山,甚至李素所创的震天雷也存量充足,那时发动东征岂不是事半功倍?

    可惜,皇帝是李世民,不是他李素,所以李素无法再劝说他放弃,李世民的性情刚烈,认准了一件事绝对不会再听劝告的,李素若劝下去,除了把他惹毛了,没有别的结果。

    所以李素只好选择闭嘴,他不是魏征,没有兴趣挑战自己的生存极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