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大闲人-第6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义府笑道:“诸公皆是国之栋梁,李某才疏学浅,怎敢在诸公面前班门弄斧,心里那点浅薄之论说出来,徒惹诸位笑话,还是不献丑了,哈哈,不献丑了。”

    许敬宗笑道:“李兄谦虚了,世人皆知李兄有大才,去年李兄一篇《承华箴》作得花团锦簇,人深省,连陛下都忍不住击节赞叹,今日我等闲下小聚,并无外人,李兄何妨畅言?”

    李素饶有兴致地看着李义府,眼神满是期待。

    从许敬宗等三人主动找到他到现在,李素基本没怎么说过话,一直都在静静的聆听,观察。

    多听多看少***这是一个成熟男人的基本素质。李义府裴行俭欲求上进,主动结交,李素当然也要静静的观察他们,看他们值不值得投靠自己,不然弄个废物在旁边所为何来?造粪肥田吗?

    见李素眼神期待,李义府咳了两声,身板也不自觉地挺直了,神情从未有过的严肃,他知道,自己的言很,因为这一次等于是上级领导面试的性质,自己一言可定前程,说到领导的心坎上,从此便被高看一眼,前程自然不愁,若说得令领导不太满意,这些日子打的攀附算盘算是白打了,回家洗洗睡吧。

    沉吟片刻,李义府缓缓道:“既然李公爷和诸公不弃,李某便厚颜说几句,李某是文人,未曾有过行军布阵的经历,比不得三位文武全才,论战阵之法,我便不献丑了,如今李某承陛下隆恩,忝任农学少监,既然谋农学之政,关心的当然是大军后勤补给……刚上任农学少监时,我算过一笔账,这些年陛下南征北战,尤其是三年前平灭薛延陀,此战耗时一年余,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大唐完胜,北方数千里方圆纳入我大唐版图,但是算算损失,却实不容乐观……”

    李义府叹了口气,道:“此战且先不说征战的将士,单只论征调的民役,便足足有数十万之多,这数十万人全是从关中和河北河东诸道临时抽调的,诸公想想,大唐总共才多少万户?人丁已然稀少了,又抽调了这么多壮年男丁,各家各户的田地谁人耕种?只能靠家里的婆姨和乳毛未脱的奶娃子,然后呢,此战历时一年余,一年多的光阴,征战的将士,抽调的民夫,数十万张嘴,人吃马嚼的,粮草全由国库调拨,国库支应不及,便抽调各州官府的官仓,民仓,总之,平灭薛延陀的那一年多里,整个大唐无论军事国事,最大的原则便是保证前方的粮草充足,李某说一句诛心的话,这一战,不仅掏光了大唐国库,连民间都被掏光了,这才换得薛延陀灭国……”

    李素深深地看着他,眼里的笑意更深了。

    李义府当然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无论场合里,他绝不会说出太过分的话,或许直到此刻,他知道要拿出点干货了,这才逼得他不得不说出一些掏心窝的话,实在是很难得了。

    李义府与李素对视一眼,然后露出恭谨的微笑,随即接着道:“……算算时日,距离平灭薛延陀才多久?三年!三年的时间,换作寻常百姓人家伤了元气也不一定恢复得过来,更何况是偌大一个国家,在得知陛下有东征之心后,李某多事,私下邀了户部褚主事饮宴,多灌了他几杯酒后,褚主事告诉我,国库的粮草囤积不足一万石,因为当年攻打薛延陀时,尚书省为抽调全国粮草,动用官府向民间地主和庄户借粮,灭薛延陀后,各地以减赋税薄徭役等各种方式偿还当初的粮债,三年下来,国库所余粮草实在不多……”

    “……不足一万石的粮草,东征需要多少将士?按最保守的说,十万将士总归需要吧?这场仗打多久?按最乐观的估计,半年总归需要吧?还不提抽调运粮的民夫,只说这十万将士征战半年,战事进行得顺利,王师节节推进,需要多少粮食?各位可能没算过,李某多事,闲暇时算了一下,需要至少九万石!”

    脸上露出苦笑,李义府叹了口气:“一万石的库存,九万石的需要,中间的差距,诸公当知多么巨大,若后勤粮草不足,哪里来的军心士气?此战之胜负,谁能预料?”

    李素的脸色也渐渐凝重了,刚才一直以考究的心思讨论东征高句丽之事,没想到李义府将实实在在的数据摆出来后,情势竟然如此严峻,甚至是可怕。

    “李公看得高远,令人佩服,我想请教一下,大军出征之前,尚书省和户部必须要将粮草调拨之事估算充足,若然不足,绝不会轻易动兵,这些数据难道房相和长孙大人不知道?”

    李义府苦笑道:“两位相爷皆是谋国重臣,自然知道的,他们的想法李某大致能猜到一些,说穿了还是老办法,粮草不够时向民间征调,或是借粮,甚至用瓷器丝绸等货物向南方蛮夷小国换取粮食等等,这些法子当然不能说不行,只不过,当初灭薛延陀时能用的法子,这次东征高句丽却不一定能用。”

    亭内另外三人一凛,纷纷将目光投注在李义府身上。

    “为何?”

    李义府叹道:“因为民间元气未复,当初征薛延陀时官府能向民间征调或借到粮食,那是民间地主和庄户们多年屯备的,粮食全被官府借调过去,说是‘十室九空’也不过分,世间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短三年时间,能指望民间又能屯下多少粮食?当然远不如三年前了,王师东征本是振奋人心之事,无论权贵还是草民,闻之必然欢欣鼓舞,因为这是雪耻之战,可是……民心所向是没错,官府再向百姓借粮却不一定能借到,不是不官府,而是实在没有余力,官府逼得急了,反而会激起民怨,好好的一件事,最后全变了味道,李某实在担心这次朝廷和陛下会得不偿失……”

    *************************************************************

    ps:还有一更,欠下的债我这几天会慢慢还。。。

第七百九十八章 公主夜宴 下三() 
从李义府的一席话里,李素能听出来,李义府对李世民东征是持悲观态度的。天  籁

    一番话说出来后,亭内陷入久久的沉默,众人皆拧眉沉吟不语,轻快的心情都消逝得无影无踪,亭内满满的负能量。

    良久,许敬宗忽然道:“李兄远见卓识,许某钦佩,只不过许某不明白,为何房相和长孙相没能看出东征背后的凶险?”

    李义府叹道:“两位相爷何等人物,他们总领尚书省,各地州县岁入几何,官仓所余几何,每年收上来的赋税相比往年是增是减,这些数字全摆在面前,他们怎么可能不知?只不过,知道归知道,但东征高句丽之战……不可改易。”

    裴行俭这时忍不住插言道:“两位相爷在朝中也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难道不知庙算筹谋不足会造成大唐王师多么巨大的伤亡甚至是战败吗?”

    许敬宗和李义府不约而同翻了个白眼。

    实在很不想跟这种人来往啊,好好的一个问句,为何从他嘴里说出来便如此具有攻击性?这话若传进两位宰相耳里,一说便是某年某月某日,谁谁谁在背后说你坏话,这话是谁说的,当时旁边还有谁……说坏话的人固然落不了好,这个“旁边还有”的谁,你愿不愿赌一下宰相的肚里到底能不能撑船?

    许敬宗和李义府的脸色有点难看了,自古忠奸不两立,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大家的气场天生就合不来,三观更是南辕北辙,现在大家同时坐在同一座凉亭里,将来甚至有可能成为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想到这里,双方抄刀互砍的心都有了。

    奔前程不容易啊,让眼前这位年轻的李公爷高看自己一眼,能忍就忍了吧。

    想到这里,原本懒得搭理裴行俭,李义府还是耐住了性子,脸上甚至挤出了比哭还难看的微笑。

    “裴贤弟到底年轻,有些地方没看明白,两位宰相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宰相岂能不知这个道理?然而,东征高句丽却并非两位宰相能决定的,而是陛下,陛下有意东征,再苦再难,宰相们也只能咬着牙,能坐到位极人臣的位置,他们都很清楚,帝王的意志是不可违逆的,明知不可为,亦要为之。裴贤弟明白意思了么?”

    裴行俭脸色却愈难看:“粮草短缺,如何征战?最后伤亡的还是我大唐关中子弟的性命,陛下岂能不顾臣民生死而强自兴兵?”

    李义府摇头,脸上的笑容已然带了几分讥诮的意味,说不清是讥笑裴行俭的天真,还是东征这件事。

    “其一,大唐王师这些年战无不胜,陛下和两位宰相对王师有着乎寻常的信心,这是最的原因,困难在无敌的战力面前,都已变得微不足道,陛下和宰相们有信心,我王师能将一切敌人用最快的度碾压成齑粉。其二,陛下需要这场胜利,从社稷安稳的立场上来说,东征之战的意义甚至更大于当年平灭东。突厥之战,因为高句丽是隋朝三次征战都铩羽而归的不祥之国,若能在陛下治内平灭,李唐江山少说能有五十年的太平,其三……”

    李义府嘴角讥诮的笑容越来越明显,顿了顿,压低了声音缓缓道:“其三,你以为两位宰相一心体国,果真毫无私心了么?他们……也想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千古不朽的名字。”

    看着裴行俭震惊无措的表情,李义府笑道:“裴贤弟,李某把这其中的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你可算明白了?”

    裴行俭神情复杂,脸色时青时红,不知在想什么,许敬宗端着茶盏,面带微笑,显然李义府的这番推断他很认同,毫无意外,而李素……谁都不曾觉,李素的脸色白了一下,随即很快恢复了正常。

    史书上能留下自己的名字,将万千将士的性命押上了赌桌,帝王将相果真有着神灵般的权力,能将生灵万物视作草芥刍狗么?谁赋予他们的权力?

    亭内的气氛愈压抑低迷,良久,裴行俭咬着牙道:“十数万人的性命,岂能……”

    话没说完,裴行俭一顿,却再也无法说下去了。

    一直沉默的许敬宗目光闪动,捋着胡须缓缓道:“依李兄之见,东征高句丽何时为宜?”

    李义府叹道:“少说……也要再等两三年吧,那时国库和民间约莫能喘过这口气了,或者,可以寄希望于下官所辖的农学这一两年争不争气,若真能将真腊稻种改良并推行天下,日后每亩稻田增产三成之多,我大唐王师纵然横扫天下亦无后顾之忧矣!”

    李素深吸了一口气,强笑道:“咱们不过是说说闲话罢了,朝中军国大事,自有陛下和宰相们裁断,我等何必徒增忧虑?东征之事尚未颁下的旨意,说明一切仍有变数,我相信陛下定会认清形势,暂时息了兵戈的。”

    李义府若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立马接道:“李公爷言之有理,左右说些闲话,陛下有他的布局打算,或许粮草之事另有稳妥的安排,只是我等不知罢了,咱们实在不该私下妄自揣度圣意,哈哈,老夫说得太多,惹诸公不快,本该自罚三杯,不过亭中无酒,稍停酒宴上李某认罚,算是给诸公赔罪了。”

    亭内众人笑了笑,然后很默契地不再提东征的话题。

    其实能说的很多,但大家已不能再说了,于是硬生生将话题止住。

    李素扭头看着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