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冢吟:梦撩盛唐-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有朝一日皇帝觉得他没用了,或者说觉得他的能力已经无法继续胜任宰辅的身份,便会毫不犹豫地找人取而代之。

    所以,于他来说,今日朝堂之战既是他与梅采梦的私人恩怨,也是他对自己实力的证明。

    胜则依附自己的力量会更加稳固,持观望态度的一方也会做出偏向于他的考量。若是败了,不仅观望的一方会选择支持集贤公子们,就连依附自己的力量也会因之动摇。

    所以,在这一点上李林甫面对的压力一点都不集贤公子们小,且较之更甚。

    老相爷当场吐血,为表关心李隆基便命人搬了把椅子上殿,特赐他坐着答话。

    作为纵横官场几十年的一代权臣,这般场面让李林甫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他一边谢皇帝隆恩,一边推辞着不肯落座。

    就这样一边礼让,一边推辞,来来回回了好多次,这位老相爷终于还是固执地不肯坐下。

    没有办法,最终只得由着他继续于朝堂之上站立着。

    “陛下,老臣虽与驸马有些过节,但此次只是就事论事,绝无针对于谁。集贤兵士私自入城是不争的事实,集贤兵士犯下命案也是不争的事实,若如此恶性还不能说明集贤军军纪涣散,那如何才算是军纪败坏。”

    一旁的梅采梦没有回应,龙椅之上的李隆基也没有回应,在场的其他人也都没有回应。

    李林甫知道此时的杨钊俨然已成气候,便没有再问他的意思。于是,李林甫便又环视了一下依附于自己的其他朝臣。

    “各位同僚,驸马也好,老夫也好,此番朝堂相争只为辩个是非,而非因为私怨,不知各位同僚对此时有何看法。”

    那些随风摇摆的墙头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而后便一齐冲金殿之上的皇帝躬身施礼,异口同声地道。

    “陛下,臣等觉得相爷言之有理,望陛下明断。”

    既然得到了呼应,李林甫自然很是得意,趁热打铁地向皇帝进言道。

    “陛下,集贤军兵士私自入城一事无论如何驸马都要给一个交代,否则难以服众,也有违大唐法度,恭请陛下圣裁。”

    一帮墙头草又齐声附和道:“恭请陛下圣裁。”

    其实,在此之前李隆基便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处置此事,今日前来只为看看双方有什么手段应对此事。

    他看看杨钊,再看看集贤公子们,见无人开口,便又不怒不喜地问道。

    “集贤兵士所犯之过是铁一般的事实,驸马,对此你还有何辩解的吗。”

    梅采梦微微躬身,抱拳施礼,恭敬而坚毅地回答道。

    “陛下,集贤兵士私自入城犯下滔天大罪,无论如何臣都难脱干系,至于相爷口中集贤军目无朝廷之事臣不愿再做任何解释,全凭陛下圣断。”

    李隆基微微颔首,而后,微微抬高了声音宣布对此事的决断。

    “集贤军兵士私自入城犯下滔天大罪,梅采梦虽与此事无直接关系,却难逃治军不严治罪,今日起罢免其集贤军统帅之职,由申王李元暂代其职。”

    (本章完)

第91章 权相之死(3)() 
集贤军兵士私自入城一事告一段落,结果是梅采梦被罢免了集贤军主帅的职务,不过,接替他的却是同为集贤公子派的李元。

    若是从被罢职这方面看,这样的惩处无疑是严重的,可是,若从接手的人选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只是左右手换了一下而已。

    所以,这次朝堂对决表面上看胜的一方是老气横秋的权相李林甫,细细想来更胜一筹的却是作为朝堂新贵的集贤公子们。

    在这一次朝堂纷争中皇帝明显有心偏袒梅采梦,这便足以说明日后被皇帝倚重的乃梅家公子为代表的集贤公子们,而非把持朝政多年的权相李林甫。

    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的官员们自然不会嗅不到这一层信号,所以,这一场朝堂之争也成了权相颓势隐现,极盛而衰的转折点。

    此次事件后,杨钊也做出了最后决定,那便是与集贤公子们携手扳倒权相李林甫,之后再设法将这支公子军一一出去。

    论智谋、论才华集贤公子们在朝中无人能及,可是若论阴险、论毒辣,较之杨钊之流他们却是差的太多了。

    所以,一些不择手段的事公子们做不出来,便由杨钊去完成。一些卑鄙毒辣的行为公子们所不齿,也要由杨钊去完成。

    三个月后,镇静南方诸地的升州刺史被杀案以快骑急报入长安,刺史与随行人员共十一人无一幸免。

    而这起刺杀只是南方官员被杀大案中死亡人数最少的一起,一个月内,衢州、明州、越州三州的重权者相继被杀,最为凄惨的是衢州刺史一家七十二口一夜间成为刀下亡魂。

    这些被杀的官员都是集贤公子派们得势后在南方扶植的势力,这一镇静全国的刺杀案成为悬案,至改朝换代都未告破。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

    集贤公子们与权相李林甫的争斗愈演愈烈,而此次大案中遇害的又都是公子派的人,表面上看一切的矛头便都指向了李林甫。

    然而,真相如何却没有定论。

    不错,李林甫与公子们的争斗已到了最后关键阶段,双方必须有一个要倒下,这种形势下无所不用其极也可以理解。

    可是,一向老谋深算的李林甫真的会做出暗杀三州刺史这般过激的事来吗。

    毋庸置疑,除掉三州刺史的确可以削弱公子派的力量,然而,若是如此他最需要除掉的不应该是同为公子派,而今以为一方节度使的陈逸之吗。

    而事实上,这一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少年的属地却是风平浪静,未见一丝异动。

    另一方面,身为一方将领的秦风与高灵毓没有任何动静,仿佛这些不在京城的集贤公子派成员于这场争斗只是单纯看客,未曾参与进来。

    如此大案自然要选朝中重臣予以处理,集贤公子们与遇害的官员关系特殊,而权相李林甫又有莫大的嫌疑,所以,最终这一重任便落到了朝中的第三势力京兆尹杨钊身上。

    圣旨下达,着杨钊为江南东道处置使,执尚方宝剑提督江南,彻查三州刺史被杀大案。

    天宝十一载,正月。

    前往江南查案三月有余的杨钊返回京师,回奏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其实,杨钊本可以栽赃嫁祸将幕后黑手指向李林甫的,只是那样太过刻意恐会惹来皇帝猜疑,所以,才没有那样做。

    不过,他虽然没有直接陷害李林甫,却并非什么都没有做。

    三个多月的时间,足以让某种流言蜚语烟消云散,也足以让某种传言愈演愈烈。

    虽没有直接的认证物证指向李林甫,但朝廷内外早有传言,江南大案的起因与宰相派与公子派的争斗有关,而遇害的三州刺史又都是公子派的人,所以真相便不言而喻。

    李林甫、杨钊与集贤公子,眼下这三方依旧属李林甫势力最强,集贤公子次之,杨钊居末。

    江南大案一出,李林甫以为是集贤公子们为了对付自己不惜自断臂膀,而真相却并非如此。

    江南东道为公子们的势力范围,江南西道则在李林甫的门生掌控之下,江南富庶乃大唐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无论是阴谋诡谲的朝堂纷争,还是明刀明枪的战场征伐,钱粮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样。

    所以,即便选择自断臂膀,集贤公子们也绝不会选择放弃江南东道。

    既然三州刺史被杀一案非李林甫所为,亦非公子们自断臂膀,那剩下的可能性便只有一种,江南大案的幕后黑手是杨钊,这个妄图在两强相争中壮大自己的第三势力。

    其实,集贤公子们很清楚与杨钊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可是,眼下集贤派与宰相派之间已至必须有一方倒下之势。

    所以,他们没得选,若不与杨钊联手铲除李林甫,那杨钊便会毫不犹豫的倒向对手,与之一起铲除他们集贤派。

    虽说单拿出来杨钊一方乃三大势力中最弱的一个,但正是这一最弱势力却处于左右局势的关键低位。

    而且朝堂之争各取所需,相互利用是再平常不过了,公子们需要借杨钊之手铲除李林甫,却要接受杨钊可能会尾大不掉的恶果。

    而杨钊一方面需要铲除李林甫这一绊脚石,一方面也需要借此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

    江南一案发生后,李林甫这一宠臣于皇帝心中的忠诚大打折扣。

    这位纵横官场数十载的权相已然垂垂老矣,一边有少年英才的集贤派,一方有新晋得宠的杨钊,被其霸占十余载的相位恐怕离易主之日不远了

    面对于自己极为不利的形势李林甫并非坐以待毙,却是无计可施,若只是与对手争强弱,比诡计他不可能会输。

    可是,若想挽回他渐渐失去的于皇帝心中的信任却绝非易事,而这一点正是决定他与集贤派之争最终胜负的关键所在。

    原本已至不惑之年,加之因焦虑于眼下局势,这位身居相位十余载的老相爷是愈发苍老,愈发憔悴了。

    (本章完)

第92章 权相之死(4)() 
天宝十一载,四月。时为唐朝属国的小勃律叛变,勾结吐蕃、大食军队围歼大唐驻军。

    事发突然,唐军准备不足被对方杀了个措手不及,八千驻军死伤殆尽,副将廖志战死,主将林明为求自保弃军而逃。

    半个月后,战报急奏入京师,一从而至的还有一封举报信。

    事发前夕,主将林明邀请一众艺妓于帐内寻欢作乐,将士醉倒者不计其数,致使军备松懈,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属国反叛,朝堂震惊。唐明皇御笔亲书急调坐镇陇右的秦风、高灵毓率军出征,以收复城池,击溃这一支犯我疆土的吐蕃、大食联军。

    圣旨下达,高灵毓为主帅,秦风为副帅,率马兵一万,步兵两万出征小勃律,一路急行五日后黄昏到达边境。

    这并非唐军第一次遭遇两国军队,早在天宝六载,唐军与吐蕃、大食两国联军于小勃律便有过一战。

    最终,吐蕃、大食联军溃败,唐军俘获了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留下两万将士于小勃律驻守,其余将士班师回唐。

    大食、吐蕃联军卷土重来,一方面是控制小勃律这一交通要地之心未死,另一方面也为报当年兵败之仇。

    秦风、高灵毓虽已官居二品,以前因境内相对安定,随也曾参与过平叛剿匪的战役,并无太大功绩。

    此番面对外敌来犯,二人以主帅之名挥师御敌,注定要成为这二位少年将军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到达边境后,唐军并未顺势出击而是原地休息,次日黎明将近马兵在前,步兵随后挥师向小勃律进发。

    大唐于小勃律的驻军会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主要是因为疏于防范,主将失职,秦风、高灵毓二人虽然年轻,却是大唐不可多得的将才。

    这一次二人带来的三万兵马皆出自陇右的精锐,且带着迎击外敌,为死伤驻军复仇之使命,可谓实力与士气俱盛。

    天宝六载一战,吐蕃与大食已经见识到大唐铁骑的实力,此番出击小勃律本在国内并不受支持,皆因好战派立功心切不顾后果贸然出兵,再次与大唐为敌。

    事实证明,吐蕃、大食在西域虽属强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