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慎思量了一番,觉得与这谭掌柜合作是利大于弊的。稿酬不是他现在考虑的重点,而名望是一定要刷的,与书坊掌柜合作名望刷起来确实比之前他自己单干要快的多。

    “这是当然,这一点道理在下还是懂的。至于这酬劳嘛,谢公子以为一首诗词五两如何?”

    谢慎点了点头道:“这个价格童叟无欺,便按照此价好了。”

    若是谭晖要谢慎给他专门作诗词以备选用,莫说是一首五两,便是五百两谢慎都不会同意!但是现在这些诗词他已经作出,只不过还没有更广泛的传播。谢慎把诗作卖给谭晖既可以二次创收,也可以加速宣传,他何乐而不为呢?

    “谭掌柜请稍等,谢某去把昨日所作四首诗作写下来!”

    说完谢慎便转身到里屋,铺纸研墨,提笔挥毫一气呵成。

    转瞬的工夫,四首诗词便整齐的写在了纸上。谢慎扫了一眼确认没有错误便捧着薄纸出了屋子。

    “这四首诗词都在这里了,谭掌柜可随意选用,只要署上谢某的名字即可。”

    谭掌柜点了点头,从随身的褡裢里掏出五两银子来:“这是定金,在下出门随身没有带那么多银两,等回到书坊便叫伙计给谢公子送来。”

    谢慎微微一笑道:“自该如此。”

    他倒不担心谭掌柜赖账,书坊和文人合作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若是谭掌柜为了区区十五两银子砸了招牌,那是得不偿失的。而且他和谭掌柜建立的是长期合作关系,失信对于谭掌柜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

    “告辞!”

    得到了谢慎所作的四首诗词,谭掌柜十分满意的拱手作别,谢慎也是心情舒畅,与谭掌柜拱手作别。

    “嘿嘿,慎贤弟,怎么样这次你得感谢为兄吧?”

    谭掌柜方一走,王守文便得意洋洋的邀起功来,直是教谢慎有些哭笑不得。

    “好了,这件事便算是守文兄的功劳,作为回报,我便帮你指点指点时文作法如何?”

    王守文听后大喜:“还是慎贤弟懂我。”

    二人挪步到王守文的厢房中,在书案前坐定。王守文神秘兮兮的从一摞书本中抽出一个薄册子,递给了谢慎。

    “慎贤弟,你看看这个。”

    见王守文神情紧张,谢慎心中一沉心道这不会是院试的试题吧,王守文竟然如此手眼通天?

    谢慎意味深长的看了王守文一眼,便翻开薄册子看了起来。

    他刚翻看第一页,就见到王华两个大字,再往下看去,不正是王华所写的一篇时文吗。

    谢慎又气又笑,翻了一记白眼道:“不过是令尊所写的一篇时文,至于搞得如此神秘吗?我还以为你搞到了院试的题目呢。”

    王守文一脸委屈的说道:“慎贤弟怎么这么说啊,别说在绍兴城,你便是去京师你也搞不到这时文册子。这里摘录的可都是历年乡试、会试名家名篇,慎贤弟要是不稀罕便还给我罢。”

    谢慎这才恍然大悟。弘治朝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善,但市井书坊中却没有配套的时文选编。这导致了许多学子只能闭门造车,作出的时文质量参差不齐。

    王守文出身科举世家,老爹又是状元王华,自然能搞到这第一手的历年时文选编,拿来看看确实有借鉴意义。

    “守文兄误会了,我不过是有些惊讶罢了。守文兄有什么不懂的尽管可以来问我,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王守文也不是真的与谢慎置气,听到这里耸了耸肩道:“这还差不多。”

    说完他便点了点册子道:“朱子说过,解经当如破的。经书有不可解处,只得阙。若一向去解,便有不通而谬处。今之谈经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慎贤弟以为如何才能写出好的时文?”

    谢慎心中一沉,想不到王守文对朱熹的话还记得挺清楚。

    “本朝以前,士子作文多‘恪遵传注’。然而这种做法只会固步自封,也并非朱子的本意。”稍微顿了顿,留给王守文思考的时间,谢慎继而说道:“朱子传注固然重要,但吾辈当领会朱子深意,做到写文时注疏融化于文词之间,与题义契如同出,实虚互相转化。所谓时文,长篇大意皆需要有理有义。”

    谢慎长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册子道:“便说令尊这篇《卑宫室而》,既无一字一句不是法度。开篇‘薄于自奉,而厚于养民,圣君能然也。’只一句便点出圣君之道,可谓犀利。”

    “以‘薄于自奉,而厚于养民,圣君能然也。’立论,取两扇布局,后又以《后汉书》‘茅茨土阶’、‘四隩既宅’为例佐证立论,实是浑然天成,文章经义如一物也。”

    这个题目其实出自《论语。泰伯》,讲的是帝王节俭和穷奢极欲的差别,王华立意却是别出心裁,恰到好处。

    王守文听后频频点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慎贤弟你要是早些给我讲讲,没准我早就茅塞顿开了。”

    谢慎白了他一眼道:“你这是临时抱佛脚吧,若不是院试临近,你不还要去眠花宿柳吗?”

    王守文今年已经十四,年长谢慎一岁,在大明朝这个年纪已经可以当爹了,作为富家公子的王守文便是要去青楼寻欢自然旁人也没什么可说的,无非感慨一句浪荡公子罢了。

    “嘿嘿,若是这次院试上榜,慎贤弟你便是首功。”

    说完王守文感慨道:“家父前几日送来家书,还嘱咐我悉心温书,莫要惫懒。他老人家已经升任右春坊右谕德,擢日讲官,和杨大人一起辅佐太子殿下。我要是连个秀才功名都拿不到就太丢人了。”

    “杨大人,可是杨廷和杨大人?”

    谢慎微微一顿,沉声发问道。

    。。。。。。

    。。。。。。

第七十一章 院试风波(一)() 
(求收藏,求推荐票!感谢书友半生狂想的推荐票红包,感谢书友布拉1的打赏!爱你们~)

    精通明史的谢慎一下便反应过来,杨廷和曾与王华一起奉旨参修《宪宗实录》,后来改任左春方左中允侍奉皇太子朱厚照。这么说来,杨廷和和王华应该是私交甚好了。

    “正是杨廷和杨大人,慎贤弟你真是博闻强识啊。人家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今天我才算明白。”

    这下王守文更是对谢慎佩服的五体投地,心中兀自感慨,若是他有谢慎的才识,说不准真能做到子承父业,混个进士当当。

    “你有这时文选编,自然应该多看看。杜子美不是说过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王守文有些羞愧的挠了挠头道:“我不就是静不下心嘛。好了我这便温书。慎贤弟,你要不要一起看看?”

    谢慎连忙摇头道:“读书讲究静默二字,你还是自己看吧。”

    说完,他便背负双手走出屋去。

    接下来的几日谢慎都把自己锁在屋里读书,除了见过一次谭晖派来送钱的伙计,他再没与什么生人会过面。

    待到院试那天清晨,谢慎一早起来只觉得神清气爽,大有武学修为者破关的那种快感。

    有时读书读就是一种状态,倒不见得要读出什么大道理来。

    提着小萝莉早已准备好的竹篮,谢慎与王守文、谢丕一道出了陆府,朝府学而去。

    院试是小三关考试中最正式的一场,也是考三场。

    因为是提学官陈方垠亲自主持考试的缘故,谢慎明显感觉到各项布置较之前的府试都有所提升。虽然刘巡抚已经是主一省政务的大员,但与徐阁老比起来自然要差了数个等级。

    陈提学是徐阁老的门生,自然代表的是徐阁老。只要姚知府讨好了陈提学,就等于搭上了徐阁老的线。只要徐阁老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姚知府升迁的事情自然就成了。

    这在姚知府看来自然不算什么,人要两条腿走路,若是在刘巡抚这一颗树上吊死,最后的结果不见得让人满意。

    对此谢慎自然是乐意的,考试环境提升,对于考出好成绩当然还是有帮助的。

    照例在府学门前经由衙门公人搜身,再一个个放进考场。谢慎踏过青石板路,从一名小吏手中接过号牌,轻车熟路的来到自己的号舍。

    老实说,来到大明朝一年多,谢慎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状态。整日读读圣贤书,与好友吟诗作赋,好不快哉。最关键的是他体会到了科举考试中碾压的快感。在后世他虽然也算是个名牌大学的优等研究生,但可是从没有拿过第一的。而自打来到大明朝后,他县试、府试都是案首,眼看就要连夺小三元,自然是小小得意的。

    翠湖诗会中,大宗师已经记下了他的名字,这院试案首怕也是囊中之物了吧。

    谢慎如是想着,竟然没有注意到发卷的公人已经走到了号舍前。

    “你的试卷!”

    谢慎愣了片刻,连忙冲公人拱手,赔笑着结过试卷。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没道理跟一个小小公人置气,等到取得了秀才功名,这些人还不定怎么巴结自己呢。

    将笔墨、砚台从竹篮中取出,谢慎深吸了一口气,才缓缓将题纸展开。

    这院试第一场考的是时文,第二场、第三场却考的都是试帖诗,这实在是少见。只能说大宗师是个十足的诗词控,对吟诗作词有特殊的偏好。

    因为时文只考一场,故而文章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打开题目一看,谢慎直接乐了。

    “得道者多助”五个大字赫然出现在题纸中央。

    要说这个题目,谢慎可是太熟悉了,后世不论是中学课文还是大学论文,这个题目都经常出现,谢慎也早已把其研究透了。至于和此题相关的八股文,谢慎因为撰写论文的缘故,也查阅了十数篇。

    题目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在谢慎看来以此立论绝对是最合适的,他完全是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态势审题破题,其中快感自然不必说。

    用后世一句流行的话说,谢慎已经不是在考试了,而是在享受考试。

    想不到小三关的最后一关院试,题目竟然如此简单!

    谢慎提笔蘸墨,挥毫便写了起来。

    “观道之致乎助者,而已尽古今之大局焉。夫道诚在我,则不期助而助自多焉。此以伸人和之说,而要亦审乎大势如此。”

    这开篇一句,谢慎便点出中心。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而《集注》中也说,“天时,谓时支干孤虚王相之属地。地利,险阻城池之固也。人和,得民心之和也。”

    谢慎这么写,紧扣《孟子》和《集注》,入口气代圣贤立言,便是再严苛的人也绝对挑不出错来。

    紧接着谢慎承题、起讲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写了一百余字。

    “尝观英杰之主有大事,则臣子正名以导之。夫亦隐其道之有用于人心而已。况圣贤有救世之本量,则比德度务之时,不事阴行鼓舞而景企广而暨也。苟不审道之所以得也,而必谓在险而不在德也,可乎哉?”

    从进入号舍到写完整篇时文,谢慎才用了半个时辰。

    正在谢慎思考要不要交卷时忽然听到号舍外有公人呵斥的声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