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3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宗贸易最难进行的地方就是运输困难。

    尤其是在边疆接壤的地方,从京师运抵货物到那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太划算。

    而如果在当地建立仓库,并从附近调配货物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海贸现在开展的如火如荼,陆地贸易也不能落下。

    大明要想富足,必须有大宗的官方贸易,陆地贸易与海贸必须齐头并进。

    “先生说的朕都知道了。朕会下旨命九卿廷推的。”

    朱厚照面颊肌肉微微收紧道:“至于那第二件事呢?”

    谢慎抱拳道:“回禀陛下,第二件事就是最近闹得很厉害的白莲教了。臣想请陛下降旨允许百姓检举白莲教教徒。提供重要线索者赏银一两,协助抓获白莲教徒者赏银五两。”

    “嗯,且容朕想想。”

    朱厚照轻叩着手指陷入沉思。

    谢慎的这个提议可谓攻其要害。

    白莲教这样的邪教为什么会发展迅速,在短短时间内聚集一大帮的教徒?

    这当然有百姓愚昧的因素,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白莲教能够把握百姓的心理。

    百姓最看重的是什么?自然是能够过上好日子。

    遇到灾年,百姓们苦不堪言,朝廷若是赈灾不及时肯定会落下埋怨。

    这个时候白莲教的人跳出来描绘一番白莲教的伟大以及入教好处,巧言令色蛊惑人心。

    百姓们哪里有什么分辨能力,兴许就会被利诱之。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很容易被裹挟,成为白莲教徒的护身符。

    朝廷要想彻底消灭白莲教,就必须把这些护身符拿开甚至让其为己所用。

    白莲教给这些百姓的是小利,那么朝廷便要给百姓大利。

    正德年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是很强的,远超万历年间。

    五两银子甚至可以买下一套四合院。

    而正常情况下这是一个伙计半年的工钱。

    只要检举并协助官府抓获一名白莲教徒就可以轻松的将五两银子收入口袋,谢慎觉得没有人会拒绝。

    白莲教即便背后有金主,也不可能无限制的烧钱,更不可能给入教者一人五两银子。

    谢慎正是看中了这点才打算用检举奖励制度来对付白莲教。

    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用好这股力量就能完克白莲教。

    相反如果让白莲教把这股力量拉拢过去,恐怕会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会危及大明朝廷的统治。

    朱厚照却是有些犹豫。

    自从推行新政以来,国库岁入见涨。但这并不成为挥霍银钱的理由。

    大明朝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朱厚照恨不得一枚铜钱掰成两半花,谢慎要求专门拿出这么一大笔钱用来奖赏检举白莲教徒的百姓,朱厚照真的有些拿捏不定。

    在朱厚照的潜意识里还认为百姓检举白莲教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殊不知明朝的百姓个个都是家庭观念很重的,叫他们冒着风险义务检举是不现实的。

    但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只要朝廷提供有偿奖励,一定会有无数百姓争抢者检举白莲教徒。

    这听起来有些可悲却是事实。

    “要不先在京师、河北试行,如果效果好再于全国推行?”

    “陛下英明,臣遵旨。”

    谢慎连忙高声唱颂,生怕朱厚照反悔。

    “先生说完了两件事,该轮到朕说了。”

    朱厚照面色有些紧张,右手握拳攥紧道:“朕准备册立载塘为太子。”

    我靠,这个消息还真的是够劲爆。

    谢慎心道皇帝陛下怎么突然要册立太子了?难道不等杜昀生下孩子再做决定?

    朱厚照仿佛看出谢慎心中所想,尴尬的咳嗽一声道:“朕这么做也是杜妃劝的。她说朕这样做可以安天下人心。太子乃是国本,当遵循祖制立长不立幼。”

    这下谢慎真的有些钦佩杜昀了。人都是自私的,有哪个妃嫔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将来御极天下?

    杜昀劝说朱厚照立刘妃之子为太子真的是十分难能可贵。

    。。。。。。

    。。。。。。

第五百八十五章 册立太子() 
太子是国本,是国家的根基。

    朱厚照决定册立太子,绝对是一件好事。

    明朝的藩王成年后得就藩,别管多么得帝宠,这一条是免不了的。

    而明朝自靖难削藩后藩王就基本没有什么权力,根本不可能对朝廷构成什么威胁。

    看看宁王之乱就知道了,蓄谋已久招兵买马,号称二十余万人,其实不过是一帮土鸡瓦狗,乌合之众。

    朝廷平叛大军一至,立刻土崩瓦解,断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胜势。

    所以藩王们还是应该有觉悟,该生孩子的生孩子,该玩女人的玩女人。但一定不要觊觎紫禁城的那把椅子,那是要出人命的。。。。。。

    太子的册封大典定于九月初二举行,秋高气爽,黄道吉日。

    大典由礼部主持,天子朱厚照在奉天殿前抱着太子朱载塘接受文武群臣的叩拜,端是把天家威严表现到了极致。

    当然,典礼是冗长枯燥的。

    便是皇帝陛下都有些不堪忍受,更不必说他怀里的小皇子了。

    可是没有办法,既然生在皇家,就必须得学会忍受。

    得学会被当做一个牌位一样叩拜。

    这种孤独感往往是常人理解不了的。

    好在小皇子朱载塘还很年轻,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他的父皇也正春秋鼎盛,有足够的时间去教他。

    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盛世乾坤,泱泱大明。

    朱载塘被封为太子的当天,朱厚照还有另一项加封,就是授予谢慎上柱国的荣誉。

    有明一代上柱国这个称号极少授出,生前获得这个称号的只有夏言一人。可怜的夏老头还被咔嚓了。

    谢慎自然清楚这一切,故而被授予上柱国的时候实在高兴不起来。

    但天子既然赐下了荣誉,总不能拒绝,只得硬着头皮接下了。

    好在朱厚照够意思,还授予了谢慎一个职位——詹事府左庶子。

    虽然只是一个正五品的官,但却让无数人艳羡不已。

    大明朝的官员不能光看品级,也要看与皇帝、太子的亲近程度。

    就比如内阁大学士也是五品,你能说内阁大学士不如知府吗?

    詹事府左庶子也是同理。

    能够和太子搭上关系,将来新君即位肯定是飞黄腾达。

    故而东宫被许多人视为高升的终南捷径。

    当然,对于谢慎来说根本不需要如此钻营。

    他已经位极人臣,兼任左庶子也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但这给外界的信号却是谢阁老将荣宠不衰,哪怕将来新君即位,他还会是辅政老臣。

    顾鼎臣两行清泪啊。

    同样是人,为啥差距就这么大呢?

    他在东宫当先生的时候可没有太子啊。

    再看看人家谢余姚,一水的东宫背景。

    不仅是今上的先生,还是当今太子殿下的先生。

    罢了罢了,跟在谢慎后面好歹还能混个次辅的头衔,也算不错了。

    结束了大典后群臣各自散去。

    顾鼎臣与谢慎结伴走着,感慨道:“四明啊,人能活到你这个地步真是无憾了。”

    谢慎苦笑道:“各人有各人的难处,九和只看到我光鲜的一面,却不知我愁得夜不能寐。”

    顾鼎臣讪讪一笑道:“那倒是,不过能者多劳嘛。大明朝若是没了四明你,恐怕要出不少问题呢。”

    “你这就是拍马屁了。这大明朝离了谁也照样不会受到影响。”

    谢慎耸了耸肩道:“就说你顾九和,不也是能臣一枚吗?”

    “四明啊,你这就是诛心了。我可是当僚机的命,你让我来掌勺,不定把这锅粥熬成什么样子呢。”

    “不说这些了,过些时日我打算回乡一趟,到时你便是不想掌勺也得掌勺了。”

    谢慎淡淡说道。

    “啊?”

    顾鼎臣显然感到十分惊讶。

    “四明要返乡?”

    内阁首辅在任期内告假返乡的不是没有,但大多是因为变故。

    譬如父母离世,要守孝三年。又譬如身染重病需要静养。

    像谢慎这样身强体壮,正值盛年却要告假返乡的实在是太罕见了。

    因为大明的权力争夺,尤其是内阁的权力争夺十分惨烈。

    就比如嘉靖朝,阁臣个个都是拔尖的人精,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不犯错误都可能被拉下来,更不必说主动告假了。

    古代交通不便捷,回一趟老家怎么也得几个月,要是守孝三年,回来早已是物是人非,还想继续当首辅?

    对不起,能够保住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就不错了,首辅是断然没戏了。

    故而张居正在父亲死后仍然不愿意回老家守孝,鼓动皇帝夺情,从而继续出任首辅。

    直到老父发丧,才不得不抽身三个月返回荆州江陵老家。

    饶是如此,张居正仍然命亲信将京师的奏疏全部送至荆州供他批阅。

    当时的小皇帝万历正是似懂非懂的时候,看到如此景象更是对张居正怀恨在心,这也为张居正死后的悲惨境遇埋下了伏笔。

    一代权臣尚且这样,更不必说那些地位不甚稳固的首辅了。

    抓紧时间稳固地位才是他们的首选,至于告假回乡还是算了吧。

    “怎么,我连告个假的权力都没有吗?这首辅当得甚是没意思。”

    谢慎也不禁拿自己开起了玩笑,心态真不是一般的好。

    “额,四明说笑了。你若是告假陛下肯定是准的。”

    顾鼎臣其实不太能理解谢慎的举动,不过谢慎既然选择告假肯定有他的理由。能够想出一系列新政的人岂是常人能够猜透的?

    至少谢慎不必担心权柄被夺的情况。有朱厚照在,他的首辅之位稳如狗。

    “老实说,京师的生活不太适合我。”

    谢慎慨叹一声,背负双手望着高高宫墙外的彩云。

    “京师的生活太浮躁,少了清润,整个人都似飘着的。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余姚的空灵。”

    顾鼎臣对此感同身受,他轻点了点头道:“江南自然是比京师适合生活,可有时人总得做出取舍。范文正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要真正为国为民做些事,还是要手中握有权柄的。”

    。。。。。。

    。。。。。。

第五百八十六章 返乡(一)() 
谢慎回到家后并没有立刻回房而是前去督导儿子谢旭的功课。

    如今谢旭已经十四,出落的跟个小大人一般。

    见父亲大人来了,谢旭立刻起身相迎。

    他恭敬的冲谢慎施了一礼道:“儿子向父亲大人问安。”

    谢慎欣慰的抬了抬手道:“嗯,你书读的如何了?”

    谢旭束手而立道:“回禀父亲大人,儿子在温习《春秋》。里面有些地方理解的还不透彻,结合着注解研读一番。”

    谢旭已经考取了秀才功名,明年将参加乡试如果一切顺利将成为一名举人。虽然不比谢慎年少成名,但也算是起步很高了。

    虽然谢慎推行的新政在平衡士、商、匠、军的身份地位上很有帮助,可就现阶段而言士的地位还是最高的。要想做到高官还是得走科举这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