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3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权不下县,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些看似美好的语言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讽刺。朱厚照便在想,为什么一定要和士大夫分享权力呢?

    分享的结果是什么?是这些文人毫无底线好无节操的卖国行为。

    或许在这些官员的心中,通倭与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赚的腰包满满。朝廷许以文官各种优待,给他们免除土地税赋的权力,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回报,换做是谁都要好好审视一番了。

    朱厚照此时想起了谢慎提出的文官和军人、匠人、商人分享权力的建议,觉得可以一试。

    此前新政已经就某些方面提升了军人、匠人、商人的地位。

    虽然从现在来看,这三者的地位还是不能和文人相比,但总归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朱厚照觉得改革势在必行了。此前他一直认为贪官蛀虫卖国贼只是个例。但现在看来,这却是因为文官制度本身的问题。

    如果制度不改,便是把大明所有的贪官蛀虫卖国贼杀个遍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总会有新人黑化顶上。

    只有把官员的监督做到位,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此前朱厚照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认为祖先留下的制度不说完美但至少是够用的。

    但他现在幡然醒悟,这个制度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虽然不会立即致死,却会让人慢性死亡。

    大明朝立国已经一百余年,如果再不下猛药医治,恐怕真的会走向灭亡。

    治国容不得半点想当然,此先确实是他错了。

    针对这些官员、地主的处理倒是很简单。按照大明律,这些人便是杀十遍都够了。

    朱厚照也不波及太广,下旨将这些官员、地主斩首示众。其妻儿流放发配至琼州府,财产全部充归国库。

    一时间泰安的菜市口血流成河,每日都有几十人因为重罪而被斩首。

    他们的脑袋被悬挂在城门上示众,以此警示后人莫要重蹈覆辙。

    至于检举有功的林封和蔡霖,则降罪一等,改斩首为流徙,但削官为民永不录用,也算是对其罪行的惩治了。

    。。。。。。

    。。。。。。

    好好的一次泰山封禅,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是朱厚照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的。

    但这件事情本身又不能说是绝对的坏事。至少让朱厚照认清了大明官场的弊病,坚定了扶持商人、匠人、军人制衡文官的决心。

    这其实是谢慎的终极目标。

    只有让朱厚照从心底里相信文官是大明朝的毒瘤,大明才有的救。

    看看那些历史上重科举轻武将的朝代吧,有哪个不被外族打成了马蜂窝。

    唐朝原本是万邦来朝的超级大国,自从武媚娘废了关陇扶持寒人,军队的战斗力便大减,成为了人见人欺的软柿子。安史之乱只是积累矛盾的爆发,究其原因还是武人地位的丧失。

    再看看自诩为经济无可匹敌的宋朝,科举制度登峰造极,文官彻底压制武将,枢密院中几乎没有武将。

    当兵的甚至要面上刺字,谓之贼配军,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但宋朝的皇帝就是这么对武将不信任,好不容易出了个狄青还被嚯嚯了。

    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西夏、辽、金、蒙古任谁都可以踩宋朝一脚。经济的强大有个屁用,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再有钱也是给敌国异族做嫁衣。

    元朝是异族统治且略过。到了明朝,科举又成了皇帝钳制百姓的工具。到最后皇帝却发现自己竟然控制不了这个工具,反而被工具牵着鼻子走。

    明朝也是士大夫权力最高的一个朝代,皇帝往往无可奈何,这自然也是科举的锅。

    明末的大变局多少与科举制度也有关系。想出头的人家都送孩子去读书,就连军户家庭都会送一个孩子念书,期望能够鱼跃龙门彻底摆脱窘迫的生活状态。

    这种情况下,还会有多少人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习武读兵书上?

    那些继承军户身份继续当兵的长子们也就得混且混,彻底成为了军官的奴仆。

    文不成文,武不似武,这种畸形的模式要想改变就必须得从根子上入手。

    最简单的,就是提升武将的地位,让他们能够看到希望。

    当然,直接提拔武将的地位会让统治者心中不安。故而谢慎采取的办法是把武将掺和在匠人、商人中间一起提升地位,这样天子就不会太多心了。

    这一点很重要,君王若是不信任,改革随时可能终止,带来的反复阵痛其危害性比原本的慢性死亡还要大。

    作为新政改革的掌舵人,谢慎必须拿捏好分寸绝不能让改革出现一丝跑偏的可能,因为一旦跑偏很可能是任何人力难以拉回来的。

    朱厚照放心放权给谢慎,谢慎就要当的起这份责任,完成好领导交给的任务。

    从目前来看,山东的大案可以作为一个爆点加以利用。

    最重要的就是削弱文官和地方缙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如此,皇权才可能从紧闭的地方政治中摸进去,朝廷的政令才不至于名存实亡。

    在政为官,致仕为绅。

    这八个字基本可以概括文官和缙绅的关系。

    那么要想削弱联系,还是得从科举入手。

    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必须要废除举人、进士等有功名的读书人免除税赋这一条优待。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只要考中了举人或者进士,无数族人来投献土地,朝廷损失的税赋有多少?

    偏偏朝廷还不敢动,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动了,就会遭到无数文官的口诛笔伐。

    谢慎决定来做这个恶人。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这个规定,但文官们是一个极为擅长为自己集团谋取利益的群体,几次讨论后便把这个制度定了下来。

    要想动文官集团的奶酪,便要从制度上做文章,指出有功名读书人免赋税是不合理的,再辅以天子的雷霆手腕才能让文官集团闭嘴。

    当然这一切需要一个切入点,这次山东的变故就很适合。

    官员和缙绅狼狈为奸,蛇鼠一窝,贪银两,乱盐法,通倭寇,名声彻底臭了。

    如此土豪劣绅凭什么免除赋税?

    即使谢慎要做出妥协让步,那也是只能官员在任时本人免税,卸任后必须交税,且要严查土地数量,发现有族人投献的重罚之。

    真的下定决心后操作起来其实是很容易的。毕竟一个官员名下的土地数量有限,出现几千亩甚至上万亩土地的可能性很低。

    即便出身豪族,族中有上万亩土地,那也是全族的,不可能归在一个人名下。分到每一房那里能有几百亩就不错了,更不必说摊到个人头上了。

    这就需要对这些官员名下的土地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如果出现暴涨就立刻调查,除非是大规模购入,不然基本就是投献了。

    严惩几例杀鸡儆猴后,就能起到震慑的效果,后来人再想效仿就得好好掂量一番了。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但谢慎等的起。他还很年轻,朱厚照也是春秋鼎盛。如果放在几年前谢慎或许还会心存担心,毕竟朱厚照无后。

    万一朱厚照哪天真的驾崩了,继任者未必对他有好脸色。

    但现在好了,朱厚照已经有了皇嗣,一切都在朝稳定的方向发展。

    谢慎完全可以从小开始培养小皇子,向他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就像对朱厚照做的那样。

    信任感这种东西确实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如若不是谢慎从小就和朱厚照打成一片,朱厚照也不会那么放权给谢慎,且无条件支持谢慎的新政。

    。。。。。。

    。。。。。。

第五百七十九章 她在山中笑【4000字二合一大章】() 
山东布政司出了如此多的问题,虽然已经处置完毕,但封禅事宜却是得暂且搁置了。

    朱厚照的脸皮到底没有厚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在这个节骨眼上封禅不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年轻的皇帝认识到他治下的大明朝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所谓四海靖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概是臣下们编出来哄他开心的。至于那连绵不断接连出现的祥瑞,更是臣子们投其所好炮制出来的。

    百姓们仍然有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遇到灾年连朝廷赈灾的粮食怕是都吃不到。

    帝国广厦虽然十分高大,但内部的砖瓦却已经发生了松动,如果不加以修缮恐怕有轰然倒塌的危险。

    朱厚照自践祚以来,在谢慎的辅佐下也算尽到了帝王的职责,看到这个局面他感到十分悲伤,甚至有些羞愧。

    先生们总叫他读史书,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读史的意义。

    读史的目的不是回顾已经发生的那些事情,而是为了明得失,知兴替,并加以规避,让惨剧不再重现。

    就好比山东官场的这些事情,在历史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当然,并不是说他要对所有事情负责,只是有些责任作为天子是必须抗在肩上的,这些责任并不是内阁辅臣担当的起的。

    虽然朱厚照不打算立刻封禅,但既然来了山东,不登一登这东岳泰山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天子要登泰山,准备工作自然要做足。

    锦衣卫前一天便前去踩点,将登山途中所有需要经过的地方一一走了一遭,确保万无一失。

    之后便是封山了。

    泰山作为东岳名山,其上寺庙道馆无数,前来参拜的信徒更是络绎不绝。

    如果任由这些信徒往来,对天子的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皇帝陛下此行虽然不是封禅,但也不能让普通百姓随意接近。

    除了寺庙、道馆里的僧人、道士,以及一些药农、猎户,所有的闲杂人等都被清退下山。

    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天子终于开始登山了。

    锦衣卫前后护佑,臣子王公随侍在侧,看阵势倒真不比封禅来的差。

    行到半山腰时,朱厚照口渴难耐,伴驾的太监张永立刻拿来一只玉制杯子倒了水送到天子口边。

    谁知朱厚照摆了摆手道:“既然来了泰山,怎么也得喝山泉水。都说山泉清冽,朕必须得尝尝。张永,快去给朕打一些来。”

    张永哭丧着脸道:“皇爷,您可是真命天子,喝什么泉水啊。泉水凉,别激到了脾胃。”

    朱厚照瞪了他一眼道:“朕喝什么水什么时候还要你个奴婢过问了?速速去打水来,不然小心朕叫人打你板子。”

    张永无奈,只得朝谢慎投去了求助的目光。

    谢慎笑声道:“陛下都降旨了,你还犹豫什么。泉水清冽,山里的猎户、药农都是直接饮用的,不必担心。”

    这个年代又没有工业污染,不必担心水质问题,不然谢慎还真不敢让朱厚照直接饮用泉水。

    这又不是玩闯关游戏,可没有存档再来一次的机会,万一朱厚照真的挂了,可就难办了。

    张永嘴角抽了抽,只得垂头丧气的前去取水了。

    青山绿水间朱厚照的心情显然不错,他点了点山峦间浮起的云雾感慨道:“先生看看,朕的大明如此壮美。总是窝在京师,哪里能看到如此美景。”

    谢慎不禁心疼起朱厚照来。

    大明的皇帝大多是圈养,从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