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德皇帝轻点了点头道:“大明朝可不能没有先生,内阁亦不能没有先生,朕更是离不开先生。”

    见正德皇帝话中有话,谢慎便耐心垂听。

    果然,没过多久正德皇帝便沉声道:“朕想要巡视边防。”

    谢慎微微一愣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江斌已经被贬,正德皇帝还是按照既定轨迹发展,不得不说还是本人的意念最为关键啊。

    所谓的奸臣惑君也多是投君所好。若是天子本身没有这个想法,近臣便是说再多也不会成事。

    看来皇帝是打定主意要出京城了。

    谢慎思忖了一番,沉声道:“陛下,边关凶险,刀剑无眼。陛下乃是千金之体,前往边关巡视恐怕不妥啊。”

    正德皇帝有些失望的摇了摇头:“朕还以为先生和他们不一样的。”

    “不过,陛下若是厌倦了这豹房的生活,大可以去京郊狩猎。”

    “狩猎是不错,可朕就不明白,朕是天子这天下都是朕的,朕想要出去走走看看怎么就不行。难道朕整日待在京城中就是明君了?这和囚徒有什么分别。”

    谢慎恭敬道:“臣惶恐,陛下是天命所向。”

    “先生就别安慰朕了。”

    正德皇帝苦笑道:“先生不叫朕去巡视边塞,朕要罚你,罚你和朕一起去狩猎!”

    。。。。。。

    。。。。。。

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政试点() 
谢慎本人对于狩猎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不过天子既然有命,他也没有不从的道理。

    反正狩猎都是按照规制来的,也不会出什么岔子,就当作是一次郊游罢。

    又与正德皇帝对答了几句,谢慎便离开了豹房,返回府中。

    离开京师三四个月,此番回到家中竟然略微有些陌生的感觉。

    书房之中,王守仁正自给谢旭讲授《春秋》,见谢慎回来了,便放下书本迎了过来。

    他面颊带笑道:“四明你可是回来了,再不回来我可要愁死了。”

    “守仁兄,怎么了?是不是这个小子又不听话了?”

    “那倒不是,大郎聪颖好学,不过最近迷上了看《石头记》,愚兄怕影响他读书解经啊。”

    谢慎心中一沉道:“小小年纪却看什么《石头记》,确实不像话。”

    说完瞪了谢旭一眼道:“王先生说的话你记住了吗,这《石头记》你现在不能看,要是想看,得等到中进士之后。”

    谢旭委屈巴巴的看着谢慎,可又不敢辩驳,只闷闷的点了点头。

    王守仁有些心软的说道:“不过也不能全怪他。这《石头记》写的确实不错。”

    谢慎心中感慨,这世间的事情还真是说不明白。他当初写出《石头记》只是为了赚取第一桶金,改善家人的生活,想不到儿子竟然不经意间成为了书迷。

    在明代这样一个以科举取士的年代,没有功名就意味没有地位。作为谢家的嫡长子,谢旭肩上的胆子很重。谢慎虽然不要求他必须考到什么名次,但最差也得是进士及第。

    唯有如此,出身才正,才可能做到五品以上的高官。

    不然,若仅仅是个举人,亦或是蒙荫入仕,最多也就是止步于五品。

    谢慎又跟儿子讲了些道理,便叫他回屋读书去了。

    “守仁兄,这次我回到余姚,可是有了大收获。”

    见谢慎一脸满足的样子,王守仁颇是有些惊讶。

    “怎么,四明你难道遇到祥瑞了?”

    谢慎嘴角一勾道:“还真的算是祥瑞。我在余姚见到一个佛郎机商人,他带来了一种叫土豆的东西,既可以入菜,也可以做主食。我便买下这土豆在自家宅子中小种了一番。此次回京,也将所有种出的土豆悉数带回。守仁兄要不要尝一尝?”

    王守仁狐疑的问道:“真有这种稀奇的东西?”

    “这样好了,我送守仁兄十斤土豆,守仁兄叫厨子切成丝炒来吃,酸辣口即可。”

    一下拿出十斤土豆,谢慎还是很肉疼的。

    也就是对王守仁,要是换了别人,他肯定不会送这么多。

    “那愚兄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虽然不知道土豆到底是什么,但看谢慎兴奋的样子,这东西味道一定不一般。

    王守仁平日里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品尝美食,如今有了机会尝试新事物自然不会错过。

    “不说这些了,四明你这些日子不在京师,一定不知道你那新政已经搅得朝廷上下天翻地覆了。”

    王守仁突然想起了什么,话锋陡然一转,面色凝重道。

    谢慎叹了一声道:“新政改革从来都免不了有阻力。这一点在我的意料之中。”

    谢慎的改革模式比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更彻底,因为涉及到了商税改革。

    这相当于同时对地主阶层和大商人动刀子,若是没有反抗就见鬼了。

    不过谢慎已经下定决心,不管阻力有多大,他都要坚持到底。大不了被罢官回乡。

    身居高位却不能办实事,这样的官不做也罢。

    “不过陛下还是很支持四明的。你那奏疏交由部议、廷议后,大部分的官员都持反对意见,可陛下还是决定在松江府华亭县试一试。”

    “哦?”

    听到这里,谢慎有些兴奋了。

    任何政策从出台到全面实施都需要时间。短则两三年,长则十余年。

    更何况土地改制,商税改革这样的国策。

    就官绅阶层而言,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反对新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正德皇帝的支持很重要,但这明显不够。即便是皇帝也无法和整个文官阶层抗衡。故而皇帝才会只在松江府华亭县一处进行试点。如果效果不好,估计新政也就要胎死腹中了。

    不过即便如此,谢慎也颇是感动。正德皇帝能够如此做,已经是很给他面子了。

    “天下税赋之最,当属南直隶。南直隶之最,当属苏松。”

    王守仁顿了顿道:“陛下选松江府来试新政,看来是想动真的了。”

    “陛下支持,我们也要用心才是。”

    谢慎叹息一声道:“可惜我现在离不开身,不然倒是真想去松江府为新政推行做些事情。”

    王守仁摇了摇头道:“四明你又说胡话了,这朝堂之中没有你撑着,底下的人便是办的再好又有何用?”

    “总之,这个松江府华亭县县令的人选必须要争。”

    谢慎攥紧了拳头,眼神中满是杀意。

    不想看着大明一步步的走向深渊就必须要下猛药,为此谢慎不惜赌上前程。

    而作为新政施行的试点,松江府华亭县便是首先要争的……这个县令必须是他的人。

    想了良久,谢慎却是一拍脑袋道:“我怎么这么傻,这人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王守仁愣了愣道:“四明你在说谁?”

    “当然是守仁兄你了。华亭县是大县,县令虽然也是七品官,但比一般地方的知州都不差。守仁兄中进士以来一直在京中任闲职,恐怕也不满意吧?”

    王守仁连连摆手道:“不行,我是不行的。。。。。。”

    “有什么不行,守仁兄一身正气,这等重任只有交到守仁兄之手我才能放心。这个华亭县县令,我会全力替守仁兄争取的。”

    “。。。。。。”

    王守仁一脸无奈,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既如此,若陛下真的授予我华亭县令,愚兄就试上一试。”稍顿了顿,王守仁接道:“用四明你的话说,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啊。”

    。。。。。。

    。。。。。。

第四百三十七章 廷推角力() 
谢慎回京不久,就投身到繁忙的政务中去。

    若论这世上的苦差事,当值内阁绝对可以排到前三。

    皇帝老子无心政事,如山的奏疏便都堆积到了内阁。

    内阁之中,李东阳和谢迁是大佬,自然不能太累着,谢慎理所当然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是人都有脾气,当看到有不少奏疏是抨击新政的,谢慎自然是不悦的。

    这些官绅还真是自私到了一种境界,能够把本不占理的事情说的冠冕堂皇。

    更让谢慎失望的是,谢迁似乎在这件事上态度也十分暧昧。

    真正支持他的人只有李东阳。

    当然,只要谢迁能够保持中立,不要公然跳出来和谢慎唱反调他就很满意了。

    眼下当务之急是为王守仁争取这个华亭县县令。

    不过,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换作是一般的县令,以谢慎内阁大学士的身份,要想力保一人出任还是很轻松的。何况王守仁本身的资质并不差,在官绅圈子里口碑很好,简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华亭县是新政试点所在,无数双眼睛盯着,无数人惦记着,推举王守仁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天子的示意下,大小九卿,内阁三位大学士进行了一次廷推,推举的便是这新任华亭县县令。

    为了一七品县令劳烦大小九卿,内阁大学士推举讨论,这在大明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李东阳作为首辅,理所当然的主持此次廷推。

    众人皆明白此次推举的重要性,故而也无需多说。

    李首辅直接叫诸位大员将人选写在竹签子上,再递送到值房的方案上,由书吏进行统计。

    在廷推之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便是吏部尚书,也只有一票的权力。

    谢慎为了此次廷推可谓是费尽心力,提前游说了数人,只是不知道这些人会不会临时变卦。

    短短一盏茶的工夫在谢慎看来却如漫漫长夜般难熬。

    等到所有人将人名写好把竹签子递送到方案上,谢慎直是屏住了呼吸。

    书吏数签子统计人选的过程谢慎索性选择与李东阳闲聊。直到书吏将所有签子统计完,他才正色朝方案望去。

    “计数最多的是,兵部职方司主事王守仁。”

    此话一出,谢慎总算长出了一口气。

    他采取的策略是拉拢九卿,因为相较于六部堂官,这些官员的地位和谢慎相差较大,更容易晓之以理。

    最重要的是,九卿和各部尚书,侍郎都只有一票的权力。游说九卿显然更有性价比。

    对王守仁来说,这次外放绝不是一件坏事。

    他虽然现在挂着的名头是兵部职方司主事,是个六品官,但实际上因为不被天子所喜,并没有什么实权。

    王守仁也是个倔脾气的,索性便称病不去兵部坐班。

    这样的六品京官当得甚是窝气,还不如外放到华亭县,为谢慎的新政出出力。

    若是王守仁能够在华亭县令任上做出政绩来,绝对会让天子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或许王守仁的整个仕途都会因此发生改变。

    没办法,在大明朝做不到简在帝心,就不可能官运亨通。在这点上,王守仁有先天的缺陷。

    这个时候被“打发”到华亭县做知县,或许是在挽救他的仕途。

    如果此次廷推的是六部尚书、侍郎,亦或者是都察院都御使、通政使司通政使这样的高官,众人势必要再就结果相争一番。

    可是今日廷推的毕竟只是一个区区七品县令。在场的都是大明朝的股肱重臣,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是拉不下这个脸的。

    廷推的全过程都有书吏官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