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圣旨下的太急,吏部的调令写的很简略,并没有给谢慎安排新的官职。

    故而现在卸任后谢慎的官职还是右春坊右赞善兼任翰林院修撰。

    事实上,翰林修撰这个职位谢慎也基本只是挂个名头,不可能再去翰林院坐班了。

    从四品大员一下子变成了六品,虽然知道只是短暂的,但谢慎还是很不适应。

    好在弘治皇帝没有把谢慎忘了,很快就下了一道圣旨,授谢慎右佥都御史兼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右庶子是正五品,但因为是东宫属官,比普通的五品官要值钱不少。

    至于右佥都御史这一职位,则是正四品。又是在都察院这样的重要机构,不可谓不显贵。

    要知道除了都察院正印官左右都御使,以及副官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史已经是排的上号的官职了。

    能够做到佥都御史这一级的,只要不自己作死,是很有机会升任副都御使的。至于能否再进一步领班都察院,成为兰台领袖,那就要看运气了。

    总而言之,谢慎到潞安外放这半年是十分值得的,不仅摇身一变从六品赞善变成四品佥都御史,还收获了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

    虽然自成化以来,明朝入阁的标准是拥有庶吉士出身,并不要求必须有下基层的经验。

    但这并不是说基层理政的经验是无用的。恰恰相反,基层的从政经验对于这些内阁储备干部来说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内阁辅臣是天子的御用小班子,不但要向天子建言献策,还要行票拟之权。

    所谓票拟就是阁臣将奏疏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条子上,贴附在奏疏上,交给皇帝阅览。

    如果皇帝没有意见,便用朱笔御批。

    当然很多时候皇帝也忙不过来,这一任务便交给了内相——司礼监的诸位太监来做,唤做批红。

    票拟加批红便构成了奏疏流转阅览批复的一整套流程,极大削减了皇帝的工作量。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四章 都察院的人和风景() 
处理奏疏要的是什么?不就是理政经验吗?

    毕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靠拍脑袋解决的,有些事情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考量许多。天子不可能不考虑这点。

    谢慎这半年的牧守经验看似不足一提,但在关键时刻却可以帮他胜出。

    将来入阁的,必定都是东宫辅臣出身,在这一点上拉不开差距。但谢慎比其他人多出了地方主政经验,这便是优势所在了。

    谢慎对侯恂还是比较关心的。几番打探之下他基本已经可以确定侯恂的政治生命提前结束了。

    虽然这明显是胡太监设的局,但侯恂显然大意入局了。

    就像锦衣卫千户肖南山说的,侯恂有擅专之罪。

    不过考虑到侯恂劳苦功高,天子显然不打算直接将侯恂贬为庶民,而是让侯恂自己上书请求致仕。

    按照既有惯例,天子通常会驳回乞骸骨的奏疏,再这么往复来个三次。

    但这一次天子直接允准了侯恂的请求,连做戏都懒得做了。

    对于侯恂来说这个结果并非不能接受,至少他可以安然无恙的返回陕西养老。

    谢慎不禁有些唏嘘,伴君如伴虎,虽然弘治皇帝和善宽厚,可说到底他还是那个高高在上俯瞰芸芸众生的天子。

    他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既然被授予了右佥都御史的职位,谢慎自然要去都察院坐班。

    在大明朝除了内阁这一特殊机构以外,部院基本是权力争斗的核心。

    部指的是六部,院指的就是都察院。

    都察院和翰林院相比明显政治氛围浓厚了不少,但总体来说还算清流衙门。

    虽然不少御史已经倒向朝中各大佬,但总有那不畏强权针砭时弊的人。

    弘治朝的政治风气还是不错的,故而都察院也没有像后来嘉靖朝那样被严嵩父子搞得乌烟瘴气。

    如今都察院的正印官是左都御史闵珪。

    闵珪,字朝英,浙省乌程人。

    谢慎不得不感慨浙省科举的强势,随便拉出一个高官都是同乡啊。

    闵珪是天顺八年的进士,选官直接选到了御史,这也给他日后入主兰台埋下了伏笔。

    谢慎印象中此人在成化年间曾经巡抚江西,兼的就是右佥都御史的职位。

    如果历史大的走向没有变化的话,这位大佬弘治十三年会取代白昂成为新的刑部尚书。

    这么一个仕途四平八稳的大佬还是值得结交的。

    当然今日谢慎去都察院报道坐班时并没有见到闵大人,因为闵珪告假了。

    闵珪告的是病假,一告就是三个月。

    细细想来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闵珪今年已经六十有七。

    莫说在平均寿命三四十的明朝,便是在后世这个年纪也能算高寿了。

    老爷子身子骨一向不错,但染了风寒后便一直偏头痛,八成也和中风有关系。

    右都御使空缺,左副都御史侯瓒致仕,故而现在实际主持兰台大小事务的是右副都御使张谦。

    张老大人是成化十一年的进士,比王华早两科年岁却相仿。

    谢慎到公署拜见这位实际兰台最高长官时,张谦正在看一份公文,没有注意到谢慎走进屋了。

    “下官拜见老大人。”

    谢慎也是无奈,他十七岁的年纪官居四品,顶上的都是三品大员,哪个不比他年长。他见到个人都得喊老大人,谁叫出生晚了呢。

    由此可见当官要赶早。

    张谦这才放下公文笑声道:“是谨修来了啊。吏部的公文刚刚发到都察院,你便来了。”

    谢慎心道原来方才张谦看的公文就是吏部的通知文书啊。

    “老大人在兰台多年,下官有许多地方想向老大人请教。”

    张谦官运算不上亨通,但也是四平八稳,见惯了声名鹊起的后进晚辈,但对眼前之人却有一种不一样的看法。

    “谨修过谦了。都察院不像你想的那样事务繁琐,多看多做便也自然而然都会了。”

    谢慎心道都察院全靠一张嘴,嘴炮党最适合在这里发展,功夫都用在嘴上了事务自然不算繁琐。

    “多谢老大人提点。”

    老实讲都察院这个衙门属于闲的时候闲死,忙的时候忙死。

    平日里没有什么大事发生,都察院的言官闲来无事,自然聊天聊地聊女人。

    一旦有大佬对决,势必引起血雨腥风。这时都察院的御史老爷们便要各为其主,赤膊上阵杀个昏天黑地。

    倒不是说御史们都是好斗性格,而是在其位谋其政。

    他们就是大佬的鹰犬,神仙打架他们自然要冲在一线。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在这种时候御史们做起了缩头乌龟,那就太没有职业素养了。

    干的就是喷吐沫星子的活儿还嫌什么脏?

    至于为什么总是御史做这出头鸟也很好解释,因为大明朝只允许言官风闻上奏。

    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御史可以捕风捉影。

    政治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都是先喷为敬,哪里会先拿出证据。

    再者说了,不到一锤定音的那一刻,最重要的证据是不会拿出来的。

    故而御史便凭借这一特权成为了大佬们干仗的急先锋。不管是内阁大学士,还是六部尚书侍郎大多在都察院有几个亲信,以保证在关键时刻有人能站出来当枪手。

    还别说,在这一点上谢慎的老丈人徐贯是个例外。徐老大人无心争夺权柄,故而也与都察院的御史没有什么结交。

    “谨修先去熟悉一下环境,有何不懂的可以直接来问老夫。”

    张谦不疾不徐的说道,给人一种高人雅士的错觉。

    实际上在都察院混的哪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即便有仙风道骨也早给世俗磨个干净了。

    “多谢老大人,下官先行告辞。”

    都察院很大,张谦派了一名同僚带着谢慎先大致转了一圈,熟悉了一番工作环境。

    谢慎随口一问,带他熟悉环境的同僚姓汪名仑,字昆山,如今官拜福建道监察御史。

    都察院共有十三道监察御史,每一道人数都不相同。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五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便拿汪昆山所在的福建道来说,一共有十名御史。

    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去福建巡按,故而监察御史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京师都察院的。

    这和佥都御史,副都御使很不一样。后者多会兼任总督,巡抚巡牧地方。

    “谢大人,这边就是您办公的官署了。”

    谢慎点了点头轻应了一声,随着汪仑步入官署内。

    这间官署很大,足足容纳了三四十人。

    里面的官员大多在埋头读着公文,希望从中挑出些错来狠狠喷上一通从而扬名。

    汪仑咳嗽了一声道:“新任右佥都御史谢大人到了,诸位还不来拜见。”

    谢慎颇是有些无奈,这四品官在高官遍地走的京师可实在不算是高啊。

    不过现在都察院的情况有些特殊。正印都御史不在,最高的就是副都御使张谦。张谦张御史之下最大的似乎就是谢慎了。

    故而谢慎竟然有几分二把手的意思,虽然这个二把手今天刚刚来上任,但那也是二把手啊。

    在热情的汪御史的招呼下,官署之内的同僚们纷纷冲谢慎见礼。

    谢慎也微微点头还礼,点到最后脖子已经酸痛难耐了。

    这他娘的比当知府可累多了啊。

    当知府只需要在前衙端坐听胥吏下官们汇报工作,完全不必考虑措辞。

    但都察院就不同了。

    都察院的下属虽然也是下属,但哪个都是有背景的,轻易惹不得。

    即便是没有背景的,说不准还是个铁头货,一言不合就把你顶死。

    这种时候你还发作不得,发作了就是没有肚量,容不得人。

    名声一旦臭了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几乎就不可能了。

    相较而言,顶撞上司的下属虽然也不好过,但会得一个不惧权贵的名声,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有利的。

    所以京师尤其是都察院的官员是最爽的。骂皇帝可以刷声望,顶撞上司也可以刷声望。大不了最后拍拍屁股回乡当地主老爷,还可以收获美名。

    谢慎这个上司做的是真的苦啊。

    好不容易和下属同僚们寒暄完可以坐下喝一口茶,便有一个小太监来宣旨。

    谢慎以为和他没有关系,谁知人家点名是传旨给新任右佥都御史的。

    谢慎都想要骂娘了。

    妈的,不带这么玩人的。

    就不能让人休息一回?

    无奈之下谢慎只得跪接圣旨。

    小太监噼里啪啦念了一通,十分生硬的道:“谢大人快随咱家进宫面圣吧。”

    谢慎心道这小太监应该是第一次出宫宣旨,竟然紧张成这个样子。

    “多谢公公。”

    谢慎冲小太监一礼,也顾不得整理仪容便跟着出去了。

    公署之内的大小御史皆是目瞪口呆。

    这佥都御史谢大人也圣眷太隆了吧?

    。。。。。。

    。。。。。。

    按下这边的闲话不提,谢慎随着小太监入宫后便直奔文华殿。

    之所以去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