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镛慕侠传-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我该怎么办?”韩金镛问道。

    “遵从你自己的内心!”王义顺笑了,他用手指,轻轻点了点韩金镛的胸口,“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危机,都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孩子,你的心善,再也没有人能比你的心地更善良。”韩金镛的母亲韩王氏,听到了这对祖孙之间的谈话,她走进屋,蹲在了自己的儿子面前,她双手握住小金镛的肩膀,“只要你始终有一颗向善的心,做的事情都是光明磊落的,那边不该有疑惑。或许你在小的层面输掉一阵,但从大局看来,获胜的永远是善良的。老天爷也从不会让一个善良的人吃亏!”

    母亲的话,如同一剂镇定剂,让韩金镛不安的心,瞬间平静了下来。

    晨起习武,白日读书,黄昏练功,韩金镛如同往常一样,捱过了比试前的三天。

    这代表了韩、赵两家的比试,正式开始了。

    比试选择的地方就在文武学堂。

    专门有学堂的孩子起了个大早,他们给学堂门口的树木浇水,平整把式场子的黄土地,把学堂里里外外擦得窗明几净。有的孩子还搬出了太师椅、长板凳,摆在学堂的院落里,有的孩子抬着书桌,在书桌上摆好干净的湿毛巾、茶盏,供德高望重的长辈落座。

    卯时开始,陆续有人来到文武学堂,他们或是放下手中的农活,或是暂且关掉了自家的买卖,现场的观众,自是越凑越多。

    王义顺、钟先生、钟芸,和赵俊彦、赵俊海、赵俊鹏,韩长恩、小名叫凤珠的韩王氏,一些好热闹的乡里乡亲,以及学堂里学文、习武的各个学生、徒弟,都是此次比武的见证者。

    “各位乡亲、各位父老、各位长辈、各位同学、各位兄弟!”见人都到齐了,赵德辉卖了卖精神,他双手作揖,朝人群行礼,“咱学堂开始授徒、授业至今,一直没有过大的考试。前些日子,我们这些孩子一琢磨,总该找个机会,给教文的钟先生、授武的王老侠和支持我们的长辈有个汇报。我这想法刚一说出,我的学弟韩金镛就特别配合。今日比试,我俩自从初夏就开始商定,分为文、武、力三场,上了场之后各凭己能,分出胜负,点到为止。但这比试不是为了打个你死我活、不为分个孰强孰弱,只是作为一个展演汇报,为了让各位见证我们的学业。”

    赵德辉一张灵巧的嘴,把话说的又柔软又好听,纵然是和他有些离析的韩金镛、钟芸,也觉得这话说的没毛病。

    所有人都赞成的点了点头。

    “按照我们的商定,今天的比试共分三场。”学堂里的一个学生,算是赵德辉的表弟走到台前,介绍起比赛的规则,“第一场比赛是比试文化,由一直以来教授我们文化的钟先生出题,分别由赵德辉和韩金镛作答,答题时间一刻钟,胜负由在场的观众公论;第二场比赛是比试力量,请各位移步把式场子的角力区,我们准备了石锁、石杠,由两位参赛同学分别试举,谁举的更重,谁便是胜者;第三场比赛在把式场子正中心的中央无极土,两位参赛的同学各凭技能比武打斗,谁能把谁打倒、谁能占到上风,哪怕就是把对方推出圈外,便算谁赢。”

    说完这话,所有的观众都不住点头。

    赵德辉、韩金镛两个孩子已经毕恭毕敬的走上台来。

    “各位长辈,今日我俩汇报比赛,还请您做个见证!”两位孩子齐声说道。

    言罢,他俩一起先是朝钟先生作揖鞠躬,然后向王义顺作揖鞠躬,更向在场的父母亲友乡亲作揖鞠躬,最后还相互作揖鞠躬致意。

    比试这才正式开始。

    “第一局是比文,三年有余,钟先生呕心沥血教授我们识文断字,有苦劳、更有功劳,这第一局比试的题目,您老为我们出,最合适不过,还请您老上台给我们出吧!”刚刚介绍比赛规则的孩子是赵德辉的表弟,此刻他又登台,朝钟先生深施一礼,然后走下台阶,试图把钟先生从太师椅上搀扶起。

    “怎么,这里还有我的事情?”钟先生向左看了看王义顺,又向右看了看赵俊彦。偌大的院落里,只有他们三人有资格坐在太师椅上看比赛,此刻听了孩子们的要求,他显得颇为意外,“可是,孩子们,需要我给你们出题的事情,之前你们也没跟我说过啊?我倒没有这个准备!”

    “我们想过,要的就是您没有这个准备。毕竟,小金镛日常读书用功,深得您的喜爱;赵德辉家境殷实,造福乡里。”赵德辉的表弟彬彬有礼,他日常对钟先生可不是这个态度,“提前让您准备,您心里难免会有些偏向,偏向哪一方,都自是不公平。我们现场请您出题,您现场用急智出题,他俩用急智回答,考较的就是这个学问的应变能力!”

    “嗯,既然你们有这想法,好吧!”钟先生和王义顺、赵俊彦交流了一下眼神,点了点头。

    有孩子从教室里抬出了黑板。

    钟先生拣起一截粉笔,在黑板旁边稍作琢磨,写了三个字:“木”“林”“森”。

    即便就是念了几天私塾的人,都知道这三个字究竟念啥,有啥意思。

    但钟先生写完这仨字之后,还写了一行小字:

    “读书苦,苦读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为树木成林,林成森。”

    看罢这些内容,大伙儿明白了钟先生的意思,各自含笑点头。

    这题看似简单,考较的是孩子们认字、识字、驾驭字的能力,实际上,除了识字的能力,还考较了孩子们对成语的认知和运用,逻辑关系的梳理,还要把这个当成故事一样讲出来。

    “我这三个字为木、林、森,一个木是木,两个木字是林,三个木字是森,这仨字组成个小句子,其实是个小故事。讲的是我青年读书如今教学生的事儿。说我年轻的时候,深刻的知道读书之枯燥,但如果不读书,我便不能出人头地,然后我就刻苦的读书,这才有了如今授徒教课的营生。但授徒教课,讲究的是个精神,要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教学生,借用‘树木’的谐音,希望这些如今还如同‘小树苗’一样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从树苗变成一株株小树,成为林子,然后再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森林。”

    一道考题,都能蕴含了自己的过往,讲出自己的追求。在场的诸位都为钟先生的这良苦用心动容。

    “你们俩,谁来答?”王义顺听罢,知道钟先生费心把这考题的意思又唠叨着讲一遍,是为了给韩金镛、赵德辉一个准备的时间。但考核的时间已到,不容他俩再犹豫不决。这才开始催促。

    “我年长一些,当然是我先!”赵德辉上前,朝钟先生鞠了一躬,说道,“先生饱学,我只是个小学生,对仗、寓意不可能如同先生一样精准。我且来尝试回答,请先生和诸位点评。”

    赵德辉走到黑板前,也拣起一截粉笔,写下了“日”“昌”“晶”三个字。

    这三个字一写出来,赵俊彦就笑了。他知道,儿子这答案错不了。

    赵德辉也模仿钟先生,在三个大字下面写道,“成名乐,乐成名,拨云见日金榜题名,自豪见日国昌,昌佩晶。”

    “一个日字念日,两个日字摞在一起念昌,三个日字堆在一起念晶,我这写的是读书人一朝得中,成名于天下,多年寒窗苦读终于金榜题名拨云见日,谋得功名利禄后,护佑国家昌盛,自己高官得坐骏马得骑,身上穿金戴银裹晶,改换门庭。”

    “好!好!好!”赵俊彦高声叫好,带头鼓掌。王义顺和钟先生也纷纷点头。有些希望巴结赵家的人,也纷纷作势鼓掌。好像赵德辉已经赢了这一局一样。

    小试牛刀便获得满堂喝彩,赵德辉十分得意。

    “小孩儿!”赵德辉看了一眼韩金镛,把粉笔头塞在了他的手里,“接下来该你了!”

    韩金镛脸上平静,心里却在打鼓。他暗自嘀咕:“遭了殃了!韩金镛啊韩金镛,你非要应承这比赛干什么!你的能耐到了么?自己输了不要紧,把钟先生、外公王义顺,甚至是死去的‘大刀张老爷’张源的脸都丢尽了!”

    韩金镛小脸涨得有些发红,想上前往黑板上写些什么,又迈不动腿。

    “麻烦了!”韩金镛自己心里想,“这题,我不会!”

第49章 棋逢对手()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但前提是习文,你要有的说、有的写,习武,你要有的打、打得赢。

    如果韩金镛不能给出答复的话,那他甚至没有搏上一胜的可能性。

    钟先生出的这题,真的很难么?

    “木、林、森”,赵德辉给出了“日、昌、晶”的答案。

    当然,韩金镛也能给出很多类似的字。

    比如“人、从、众”,比如“口、吕、品”,但这样的汉字叠加,如何讲出像钟先生一样完整的故事呢?如何能对答赵德辉那微微有些蹩脚的回答呢?

    韩金镛苦思不得其解。

    “快来回答啊!”围观的乡亲,有不少是赵家的亲支近派,他们发现韩金镛迟疑不前,心里已然明了了七八成,当然要催促一下,给他施加更大的压力。兴许这小孩儿心思一乱,答不出来,赵德辉便能不战而胜。

    赵德辉抬起头,和自己的父亲对视了一下,爷俩儿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没有白流的汗水,没有白付出的努力。白天学文、黄昏练拳,晚上,赵德辉一直没误了补习。赵宅养了个教书先生,是赵俊彦用小马车,从天津卫请来的。纵是赵德辉再贪玩儿,在家里、在父亲面前,总要收敛几分。赵德辉能够短时间内答出钟先生的问题,学业自然也是十分精进。

    “韩金镛,你若再不写下你的答案,这一句就算你输了!”作为比赛的主持人,赵德辉的表弟催促道。

    小孩儿韩金镛越是局促,便越紧张,越紧张,心里便越着急,越着急,便越没有答案。

    他抬望眼,向自己的外公看去。外公双手交叉在胸前,看似举重若轻,或者说,是事情的发展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钟芸这姑娘却握紧了拳头,她想给韩金镛提醒,但奈何比赛的规则,决不能作弊。韩金镛看了看自己的母亲,韩王氏关切的望着自己,露出关切而信任的目光。

    韩金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这个终日务农的老实的庄稼汉,已经被繁忙的劳作累的有些驼背,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

    虽然已经是秋天,但天气仍旧炎热得很,不知不觉间,韩金镛感到了一丝汗水顺着鬓角流下。

    “遵从于你的内心……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韩金镛想起了自己的外公和母亲,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

    “我得承认,我可能不成,答出的问题也难以符合钟先生的答案。赵德辉学长比我年长,年长一些,学问就多学一些,我没有赵德辉学长这样的高屋建瓴的视角……”韩金镛抄起了粉笔头,扭头向钟先生、王义顺和赵俊彦说道,“赵德辉学长把目光定格在金榜题名,我能想到的答案,只能在庄稼地里。”

    “那你也得写出来啊,黑板上没有你的答案,再如何也不能定输赢啊!”赵俊彦向韩金镛催促道,“写下来再说,写下来再说。”

    “是!”小孩儿韩金镛毕恭毕敬的点了点头,他走上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