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镛慕侠传-第3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道观的所在。

    可不遂心愿,众和尚均不知,这九华山上还有道观一说。

    韩金镛苦苦查访,却无从查找,在这池州一耗,就是小十天。亲身经历了暑热褪去,秋寒到来的苦楚。他每日一登山,寻遍了路径上的所有岔口,却只见寺庙,不见道观。

    这一日,韩金镛终于走遍了山上所有的路,访查道观而不得,坐在路边青石台阶上叹气。

    青石边,一位上岁数的老僧经过。老僧驻足许久,注视韩金镛半许,这才问道:“这位施主,老衲连着多日看到您了。知您这些日子随喜了不少银子,积下了不少功德。如果您是为了许愿,想必愿望是许下了,如果您是为了还愿,这愿望也还了。为何现下,却仍然再次唉声叹气啊?”

    “这位老禅师!”韩金镛站起身,微微行了个礼,对这老僧说道,“在下来九华山,本不为许愿,也不为还愿。”

    “那遍访名山大川,也是好的啊!”老僧还了个礼,说道。

    “也不为访名山大川!”韩金镛摇摇头。

    “那是为何?”

    “在下姓韩,直隶天津卫人士,来此,是要寻找一位故人。人言,这九华山上原有一道观,可如今,在下在此已经盘桓了十余日,访遍了周遭,却没有找到那道观之所在啊……”韩金镛叹了口气,无奈摇头。

    “原来,打探九华山上道观消息之人,便是您啊!”这老僧微微一笑,双掌合十,道了一声阿弥陀佛,这才说道,“您要找道观,询问多日,众僧却皆不知,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他们都太年轻,是这几年才上山的。唯独我,是早年间上山的,在这山上已经修行了几十载,倒多多少少有个印象!”

    “哦!”韩金镛听这老僧如是说,赶紧上前规整行礼,毕恭毕敬的问道,“这位老禅师,请问,这道观在山中何处呢?”

    “过去,是在半山腰的山阴处!”老僧若有所思,回忆了许久,这才眯着眼答道,“但贫僧这口中的过去,少说要有三四十年了。那时,这山中还没有这么繁盛的香火,山阳为佛,山阴为道,大家各自修行,有个互相关照,也有个互相理解。但后来,山阳诸寺庙,香火日渐繁盛,这山愈发热闹起来。兴许是这热闹,扰了道观中道友的修行,于是道观便搬走了!”

    “大师,请问,那修行的道人,俗家的名字是叫应文天么?”韩金镛问道,“他的师父叫‘云盘老祖’,师徒俩日常却只修道习武?”

    “这贫僧就不知道了!”老僧说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贫僧只是个潜心侍奉佛祖的僧人,这些事情,贫僧当年真没有心思打听。他们在这里,我也是听居士们说的,他们搬离,我也是听居士们说的!”

    “哦,这样,那我想去看看,方便么?”韩金镛试探问道。

    “要去便去,这也没人拦着您,是不是?”老僧双手合十,道了声阿弥陀佛。

    韩金镛赶忙掏出一小块散碎银子,投入了老僧袈裟下的钵盂中。

    “这位施主,时隔多年,山阴处少有人来人往,您可要,小心一些啊!”老僧如是说道。

    “谢您提醒,我记住了!”韩金镛问道,“去往山阴之路,却又在哪里?”

    “几十年没有人走过,即便当年有路,现在许也破败了吧!”老僧顺手一指,指向远方一处林木线条浓郁之所,说道,“你往那个方向走,许是能找到条路。但即便有路,也不好走了,施主您要主意安全啊!”

    “谢老禅师指点!”韩金镛再施一礼,就此离去。

    时间尚早,不过辰时。告别老僧,韩金镛随即向山阴处行去。许是久未有人走过,这通往山阴的路,的确格外的难走。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九华山南侧的山路,被青石垫出一节节台阶,文人墨客还在山间青石题壁留言,好不热闹。可是山阴这一侧,却没有任何的修整痕迹,想必是久未有人来过,这里透出一份萧瑟。

    原本狭窄的小路,因为两旁的杂草丛生,挤占了空间,更显闭塞。从茂密的树林走出,崇山峻岭便把阳光遮挡的严严实实。韩金镛面前,是一片格外崎岖的巨石阵。巨石中,偶有一两棵松树长出,想必当年生得茂密,却可能因为少了雨水的润泽,或是根基没有扎牢,已经枯死。再加上路上难寻山泉消息,沿路干涸凄凉,少了许多生气。

    行至山阴半山腰处,韩金镛向远处望去,崇山峻岭间,却哪里寻得见道观的影子。他索性手搭凉棚,向山上、山下望,道观的影子自然依旧无处可寻。

    “这可就怪了,出家人不打诳语,难不成,那老僧欺骗于我吗?”韩金镛兀自想。

    寻思乱想之际,远远的,传来了悠扬的山歌声。

    “月亮出来月亮明,半夜三更谈感情……半夜三更把妹找,看看我两该有缘……月亮出来月亮明,半夜三更找情人……半夜找你你不在,想起想起气死人……”

    韩金镛寻声望去,只见一褴褛的樵夫,腰里别着一把锈迹斑驳的柴刀,肩上背着足有半人多高的干柴。

    那樵夫想必是也看到了韩金镛,知道韩金镛听见了自己这描绘男女相思的小调,显得有些羞赧。

    “这位先生,想您是登山拜佛之人。”行至切近,不等韩金镛开口,樵夫说道,“我们九华山的寺庙都在南面,您要烧香,还得去那边!那边的寺庙多着咧!”

    “非也,非也,这位小哥,我要找的不是寺庙,而是道观!”韩金镛说道,“我刚刚问了一位老师父,他告诉我说,要找道观,却要到山北的半山腰来找!”

    “道观啊……”樵夫显得有些犹豫。

    “可我行至这里,找了许久,却没有发现道观的影子,您在这里,有看到过么?”韩金镛问。

    “喏,就在那里!”这樵夫随手一指,指向不远处。

    若不是樵夫伸手指去,韩金镛真是难以发现这道观的位置。且见,这道观却在群群大树的包裹之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色彩。破败如是,甚至已经和树干的颜色融为一体,那道观的围墙半倒半立,大门早已经脱了漆,想必已经多年没有人用过。

    “哎呀,在这里,我刚刚还真是没有发现!”韩金镛摇头。

    “您去那里干嘛?那道观早就破败了,多少年,观中无人,除了一间配殿还没倒塌之外,剩下的殿房,均已经倒塌了!”樵夫说道,“山脚下樵夫不少,大家只在山中突降大雨,我们又恰好在山阴的时候,去那破败的大殿里避避雨,烧个火堆烤干自己。除此之外,那里已经久无生机。”

    “实不相瞒,这位小哥,我是来这里寻访故人的!”韩金镛说道,“您知道,这观中原有的道人,后来搬到那里去了么?”

    “知道,知道!”这小哥甚是兴奋,点点头,“这话您要问别人,兴许没人知道,但您问我,我却能告诉您!”

    “此话怎讲?”韩金镛听得此消息,格外的高兴,连连询问。

    “本来呢,我这岁数,是不知道的,毕竟,这道观已经空了三四十年了,我今年才二十多岁,观中道爷搬走的时候,我还没出生,压根也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去向!”樵夫故意卖弄似的,说道,“问题是,那里的道爷,对我父亲曾经有救命之恩,当年我父亲砍柴摔断了腿,是他们把我父亲从山涧里救出,又帮他把腿医治好的。往后,我父亲隔三差五给那道爷送柴报恩,直至他们搬走!他们人虽然搬走了,但我父亲永远感恩戴德,时常把那恩人的义举说与我听,唯恐我遗忘了。我当然也就由此知道了他们的去向!”

    “那,他们搬走,又搬去哪里了呢?”

    “喏!瞧见远处那山了么?”樵夫又是顺手一指。

    韩金镛顺着这樵夫的手指,向远方望去,只见远处遥遥,似百里之外,有一山峦的山影。

    “嗬!那是什么山?那又是哪里?”韩金镛问。

    “您运气好,赶上今天是个大晴天,否则,您是看不到那山的影子的!”樵夫说道,“距离此地一百五十里,有个县城依山而建,名叫新国,新国背靠的山,便是当年那道爷的落脚之地了!但我说这话,也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至于现在他们还在不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

    “那座山叫什么山?”韩金镛问道。

    “那山叫广华山!”樵夫回答。

    “好吧,谢谢小哥,我且去广华山寻上一寻!”韩金镛自言自语。

    “这位客官,不是我给您打退堂鼓。”樵夫伸手相拦,说道,“如果,您找他们不是要事的话,我劝您别去!”

    “这是为何啊?”韩金镛问道。

    “一来,广华山险峻,附近几个州县的樵夫都知道,广华山难进难出;二来,广华山危险,说起来,要有小两年了,那一带有虎患。大虫吃人的消息,我们时有听说,据说,已经损了几十条人命了!”樵夫说道,“不仅人们不愿意去那里,甚至还有不少居民举家外迁。您去那里,可有些危险。”

    “这么说来,我更要去看看,去碰碰运气了!”韩金镛点点头,向樵夫致谢。

    “功夫不负有心人,您有如此的胆识,想必定能遇到那道爷吧!”这樵夫说道,“真要遇到那道爷,还请您帮我给带声问候,就说,九华山山脚下的樵夫老王头,还记挂着怹老人家呢。”

    韩金镛微微一笑,与这樵夫挥手告别。

    山阴处,一股冷风袭来。韩金镛被吹出了一身鸡皮疙瘩,打了个寒颤,可这阵子,他的心中却一丝寒意也没有。

    “莫说是虎患了,真要能见到二师爷,纵然是那山中闹妖怪,我韩金镛也要闯上一闯!”韩金镛心中暗想,脚步也变得轻快了许多。这阵子,他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

第353章 祸至眼前() 
望山跑死马,一百五十里的距离,搁在今日,驱车不过是个把小时便能抵达。但在当年,主要交通工具还是牲畜的时候,确实要花些时日。

    尤其是,这附近区域路途崎岖,丘陵山壑遍布,韩金镛骑马,生生走了三天。

    眼见得第三天午后,总算抵达了新国县,韩金镛这才把心踏实下来。

    可是,当韩金镛牵马走进县城,却看到了与池州截然不同的景色。

    不同于池州的繁华和阡陌,眼前这新国县县城,如同一座死城。

    倒不是说这县城里人去屋空。韩金镛看得清楚,家家户户犹在,少数几个大宅门,紧闭门户,倒像是之前那樵夫所言的,驱灾避祸的居民。

    但问题出现在街市上,出现在人人的表情中。

    每个人都是面如死灰,脸上没有丝毫的色彩。纵然是做买做卖的生意人,见有顾客进城,也少有殷勤的招呼,他们脸上只带着“爱来不来”的疲敝感觉,那态度,分明让韩金镛感到,自己在新国县,是个多余的人。

    一阵阵冷风吹过,吹得街面上的垃圾随风飞舞。偶尔有阵旋风,落叶、干草、废纸等物,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

    韩金镛被这风吹的一阵阵发冷,抬望眼观瞧,却见天空中乌云密布,四下里观瞧,却见绿油油的树丛,竟然几日之内叶子全部发黄,掉了大半,这才想起夏去秋至,秋去东来,该到了冬天了。

    不远处,一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