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镛慕侠传-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壮汉随手一招呼,立刻有几个喽啰凑上前来。他挑了又挑,选了个精干机灵的帮手陪着自己,与其父告别,到临城县东门处守候。

    这老人自然也是不敢迟疑,他也按自己的计划,分别加派了人手,分至各自的点位值守,他则在黄河畔的古渡口,权且冒充个错过宿头的老客儿,在一家简陋的大车店住下。

    鸡鸣五谷,天光大亮,打更的更夫陆续撤出后,寅时二刻,即到了敲钟开城门、敲锣开渡口的时候,一时间,做卖座买的生意人、黄河畔运量运货的商船云集。

    息壤的人群中,这一形容枯槁的老汉,一大早就找了个茶摊坐下,蓄满一袋烟,他一边儿抽一边儿咳嗽,装作是个烟瘾颇大的老农,可这老汉虽然双目昏花,但低着头,眼珠儿却四下里乱转,只用余光瞟着南来北往客。街市正对过,一个扛着担子卖红枣的小贩,时不时与他目光交流,正是他的帮手。

    虽然目力不可及,但老汉仍然相信,自己的儿子现在正在临城县的东门亲自守着。临城县东南西北四城门,北门连着黄河古渡口,西门荒废少有人行,大多数客商若走陆路,必然要走东、南两城门。这其中东门之外交通更便利,交给儿子守着,老人心里更踏实,而守着南门的伙计,想来也不会让自己失望。

    想到这里,老人心里只暗暗的数着数目,只巴望这吴小牛赶快回来,赶快现身,让自己尽快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李存义、张占魁,报了他们的资助之恩,报了他们的不究之恩。

    但这头一天,他们从开城门直守到城门关闭,从天光大亮直守到日落西山,却没能发现吴小牛的踪迹。不仅吴小牛的踪迹没发现,似乎这一日穿梭在临城县的江湖人都比往日少了许多。

    这一下,这老人心可就有些发虚了。他暗道:“莫不是‘抱犊崮’听到了什么风声,知道李存义、张占魁来此查案,知道我们在这里布下了天罗地网,所以故意绕道而行,不惊动我们?”

    有了这个想法,老人寝食难安。

    他假装买了三两红枣,和自己的手下目光交代了一下,快步迈着四方步,到东门、南门转圈儿,希望得到些好消息。

    可无论是守在东门的自己的儿子,还是守在南门的手下,都各自以熟稔的暗语,表示尚未发现吴小牛的踪迹。

    等待漫长,等待又熬人,这可急煞了众人。

    且说,城门关闭、市集歇市、古渡口落旗之后,这壮汉也四下里走了一圈,不为采买,不为盯梢,只为疏解自己内心的杌陧。——头一天,精力最旺盛,可是吴小牛却没有现身。如果这吴小牛真要在路途上多耽搁几日,他们在这里踩盘子盯梢久了,人疲敝了,一时打盹走了吴小牛,这可就误了李存义、张占魁的好心,更误了老父亲在他们面前起下的誓;走了个吴小牛事小,早晚还能在逮到他,但做人失信事大,纵然自己一家人和乡里乡亲以偷盗卫生,可占个“义”字,这盗也是“义盗”,绝不是“鸡鸣狗盗”!

    月上三竿,这一对父子虽然回到大车店休息,可是辗转反侧,谁也没睡好觉。装作互不相识,爷儿俩纵然目光相接,有些交流,可终究也只能一言不发。

    第二日,老人和壮汉父子,比头一日起的更早了一些,爷儿俩早早就起床,各自到约好的点位,把值夜班的伙计替回来。各自吃了些干粮,喝了些水,天这才大亮,城门、街市、古渡这才开放。

    运气终究是向着他们,终究没让他们等太长时间,正午时分,看似被人揍了个“乌眼儿青”的吴小牛,终究还是从黄河古渡口下船了。

    领头的老人,远远的就看见了吴小牛,他头一次,在“踩盘子”“盯梢”的过程中,出现了心跳加速的反应。过去作案无数,大案小案、明案暗案也做过不少,可每一次都没有这一次,呈现出如此兴奋的状态。

    老人按捺住心中的激奋之情,再次假装买枣,却又用暗语告知:“吴小牛已经从黄河渡口下船,去给南门、东门的伙计送信,咱且看他选择哪一条路回‘抱犊崮’!”

    陪在老人身边的伙计,原本就是腿脚麻利之人。听了老人的吩咐,他扛起担子,像是着急赶场的生意人一样,顺着城墙,在东门、南门分别叫卖,叫卖中夹杂着暗语,这吴小牛进城的消息可就传出来了。

    且说当日,城墙之上,装作懒汉晒太阳的壮汉,远远的便看见了吴小牛的身影,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吴小牛身上,一路跟随,看着他越走越近,从临城县的东门穿过,又越走越远,走出城门,向东南方的路途走去,这才蓦然起身,从有些风化酥软的城墙上一跃而下。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个刚刚还在城墙上晒太阳的懒汉,突然发足在街市上狂奔起来。

    目的地,他早已经暗记于心,穿大街、走小巷,避开人多拥挤的大路,他不消多时便抵达了管驿。

    跑到馆驿门口,这懒汉装扮的壮汉,不理前来招呼的店小二,不等他通禀,直接进了后堂,来到客房跨院门口,高声喝到:“侠客爷、少侠客,来啦!从日出等到日落,又从日落等到日出,我们苦等了两天,吴小牛,他来啦!”

    实际上,没等这壮汉喊出,单单听到馆驿门口沉重的奔跑的脚步声,听到人群的聒噪,坐在客房里养神的李存义和张占魁,就知道有人要来送信了,兴许这信息,便是吴小牛已经现身的消息。

    听闻壮汉如此的喊道,李存义和张占魁,几乎在同时圆睁二目。

    坐骑早已经在石玉梅的照顾下饮遛完毕,吃的是夜草,喝得是井水,现在正是有精神的时候。

    且说这师徒英雄四人,听了消息迅疾上马,驰骋出城,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奋起缉凶!

第212章 阴损下作() 
李存义、张占魁、尚云祥和韩金镛师徒四人是在天津卫决定要接这“温凉玉”一案的,他们选的胯下坐骑,可有不少讲究。

    按理说,这行远路,要找的是耐力更好的马,可耐力好的马,冲锋时跑不快,不兑英雄的脾气。冲刺速度快的马,是战马,往往耐力又不是特别好,而且战马往往是烈马,或多或少都有个小脾气,一般人难以驯服。

    可李存义、张占魁、尚云祥和韩金镛师徒四人,出发之前选的坐骑,却是出了名的良骑。传奇志异的书中经常描写,说一匹宝马良驹“日行一千夜走八百”,这个夸张意味实在是重。但快马加鞭的状态下,师徒四人这四匹宝马,一天一夜走上个二三百里路,自然还是没有问题的。

    可纵然是如此,这马连续赶了多日的路,横跨了华北、华中多省,一直未得好好休息,吃的饲料最好不过是得月楼那大饭铺里准备的大路货,没吃到精饲料,已经累的有些发瘦,双眼的目光也有些游离,透出了一股疲态。

    但自从抵达临城县,照顾这四批坐骑的任务,便落在了石玉梅的身上。师徒四人有的是钱,石玉梅直接跟店小二要求,包下了一半的马厩,就让这四匹马休息。每日早晚两餐,夜里还有一顿夜料,早餐是石玉梅特地请小孩儿们打来的带着露珠的青草,晚餐是麸子、小米、高粱秆子打碎拌在一起,还有一顿夜料,是豆饼和香油。头一天、第二天,连着吃了六顿饱饭,喝的水是临城县外一眼深井打来的井水,这四匹马的精神劲儿焕然一新。浑身上下的皮毛,就跟要往外趟油一样这么光亮,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一打响鼻“稀溜溜”不像是马倒像是麒麟貔貅。店小二接待南来北往的客是见多识广,见过的官商无数,可见了这四匹马,打心眼儿里挑大拇指赞成,一是赞成宝马配英雄,能骑这四匹马的,想必是了不起的人物;二是赞成石玉梅会照顾马,这四匹马刚来的时候累的都有些脱相了,但不过两个昼夜的时间,现下这四匹马完全就换了个模样。

    所以,当那壮汉一路风尘仆仆跑到馆驿前来送信之后,当老少英雄纷纷上马扬鞭之时,这四匹马一到街面上,先引起了人群一阵骚动。

    要说,甭管是寻常百姓,还是官面地头上的任务,见这马,便识英雄,听这马蹄声、见这马的激灵劲儿,由衷的赞叹,知道这四匹马一旦跑起来,肯定是浑身带风,于是自发的就往路两边避开,让出了供宝马驰骋的甬道。

    路途已然通衢,壮汉送来的信息清晰无比,这爷儿四个还等什么啊!他们好歹和那壮汉交流了几句,问清了大概方向,策马上前。

    这马儿吃饱了料、饮足了水,精神头也上来了,见主人举起马鞭,心里明白这是让自己快点跑,不用抽打便知奋蹄,一溜烟的便向前,一边跑一边打着响鼻,如同打雷一样。

    从临城县的东门到馆驿,寻常人歩撵,要花些时间,全力跑来,也得一顿饭的功夫,此刻骑马,不到一袋烟的时间,竟然已经可以远远的看到城门。

    到了城门要下马通过,这规矩,师徒四人还是懂得的。

    距离城门还有不到一里的路程,他们纷纷下马,牵住马缰绳,脚下的步点却越走越快。

    “和字,慢走两步!”有人操着一口江湖话,在不远处呼唤。

    韩金镛不望,只听这声音,便知说话的是之前夜里那老人,壮汉的父亲。

    “老先生,怎么?”韩金镛抚了抚马的脖鬃,让它停步。

    “诸位,借一步讲话!”老人用手一指,把师徒四人反而引向了胡同深处。

    “老人家,拖不得,再拖,那吴小牛就走远了!”尚云祥有些着急,轻声对这老人说道。

    “可是你们就这么盲目的追,知道该走哪条路么?”老人知道这师徒四人心急,赶忙凑上前,小声说道,“我把这出东门之后的路径给你们画一下,你们马上就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你们这几匹坐骑着实的是快马,有这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撵上他!”

    老人一边说,一边蹲在了街边,他随手从地上捡起根树杈,招呼四师徒围拢在他身旁。

    “老人家,接下来,我们该怎么追?”张占魁问道。

    “您看!”老人在地上边画边说,“出了东门,只有一条大道通衢,但行不足十里,便是个分岔路,这两岔路一条是大道,是官道,平坦宽阔,但要想抵达‘抱犊崮’,要远上二十多里。另一条道是小道,虽说狭窄崎岖,但走小路更近,不需要绕路便能直达。”

    “那吴小牛走的是哪条路?”李存义问道。

    “我见吴小牛时,是他刚下船的时候,是时有俩脚夫肩挑重担,跟在他的后面,担子里装的是茶叶,想来他们不会歩撵走着百十里路。”老人说道,“分岔路口有不少等买卖的生意人,他吴小牛到了那里,或者是图逍遥雇一乘小轿,或者是图便捷包一辆牲口拉的轿车。若是包轿车,他肯定是走官道,若是坐轿,那大路小路可就都走得通了!”

    “您有没有派伙计接茬跟着他,有没有人能给我们送来更多的信儿?”李存义问道。

    “不成了,我们的眼线,只能布到这里,出了城,行人渐少,再跟着他,怕要引起他的疑心,到时候就打草惊蛇了。”老人说道,“但这临城县的路径交通,没有人比我更熟,大路小路,我都清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