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大帝国-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数次你死我活的战役里,这支部队冒死冲入敌阵,解救围困中的伤员战友。这大抵算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早的“战地救援队”。

    救援队是徐达的宝,偏偏朱皇帝瞧上了他的宝贝,出征前要调几个人进宫给后妃们演杂技。

    圣旨下,向来听指挥的徐帅磕头作揖,却是咬死了不接旨,口称“皇上调臣一人,沙场多无数冤魂”。

    人到底是没调走,直把老朱气得跳脚骂脏话。

    由此也成就了天雄军的另一威名:纵横数十年,无论绝境,无论胜败,无论前进撤退,从未抛下一名受伤的战友。

    就连吃饭也有学问,战场生活风餐露宿不容易,在明朝当将军的大都有自己的小灶,唯独徐达没有。

    不是没有过,而是嫌搞特殊,亲自砸了。

    一日三餐,端只农村大海碗溜达着,跑到士兵的锅里一起抡马勺,蹲在一处边吃边和大家拉家常,热气腾腾其乐融融。

    有次老朱来检查工作,目睹此景后心有不忍,特命御厨烧了几个小菜送来改善生活。

    徐达谢恩,转头就跑到大锅边,把小菜全倒进去,招呼将士们一道来改善生活。嘴里还不停的高八度嚷:皇上赏大家的。

    要说最不正常的却是婚姻生活,徐达一生沙场风流,情场却本分的像古董,别说讨小老婆,连二奶都不包。

    二十四岁那年,在朱元璋的府第邂逅了名将谢再兴之女谢闻莺,一见钟情下互赠情物,订下终身。

    而后明媒正娶,夫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蜜月还没度完,晴天霹雳硬生生砸下来。岳父谢再清火线投敌,当了老朱的叛徒。

    火冒三丈的朱元璋撒网抓人,女儿女婿自然跑不了。

    谢闻莺深明大义,为保丈夫安全,主动划清界限搬出徐府,每日素装淡饭,就等着大内侍卫进来抓人。

    等来等去却等来了找上门求妻子回家的徐达,谢闻莺忍痛闭门不见。

    徐达却倔的吓人,一不砸门二不喊情话,只是标准的站军姿立在谢家门口,不吃不喝整整三天三夜。

    终于晨光熹微间,扇门轻推,肃立徐达面前,是妻子红肿的眼,芊芊玉手抚过丈夫憔悴的面颊,温暖的泪珠臻然而下。

    界限当然是划不清,不几日,负责肃反的锦衣卫上门抓人。

    耀武扬威的说半天,徐达一不争辩二不动气。

    待对方说得口干舌燥,忽猛抽刀砍断大堂里的太师椅,然后轻笑,硬邦邦的扔一句话:谁抓我老婆,我就让他变这个。

    无数次战场厮杀凝聚的杀气,把一众锦衣卫吓得脸色惨白,说完扔下手里的军刀扬长而去。

    锦衣卫回去哭诉,朱元璋却也只是叹息一声:算了,由他去吧。

    就这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太平日子过到了和平年代,大家都忙着三妻四妾风流快活,却唯独徐家夫妇情深意重,恩爱相守。

    无奈天不开眼,五十岁那年谢闻莺仙逝,悲痛的徐达日日浇愁,终因纵酒过度身染毒疮。

    每日发病起来巨痛锥心,摔盆砸碗癫狂不止。

    每每此时,细心的老家仆总机灵的递上一物,只要此物在手,徐达立时气息喘匀,双目茫茫然静思,静思间泪满衣襟。

    然后任由痛刺骨髓,却总能安然睡下。

    此物不是灵丹妙药,却恰是三十年前,夫妻二人第一次邂逅时,谢闻莺含羞相赠的锦帕……

    谢闻莺若在天有灵,此情此景她会笑么?一生遇人如此,夫复何求。

    陷绝地,不抛弃希望。血雨腥风的肃反,不抛弃朋友。刀光血影的战场,不抛弃袍泽兄弟。相濡以沫的家庭,不抛弃结发妻子。

    人生的每个脚印,或豪气千云,纵横捭阖,或唯唯诺诺,如履薄冰,却一样的连成了三个钢铸铁打的字——不抛弃。

    这样的人,窝囊吗?

    明洪武十四年,这颗心终于似一支燃尽的火炬般熄灭了下去,八月初六徐达病逝。

    朱元璋闻讯痛哭彻夜,啼不能言,登位数十年所未见。发丧后,自登基起从未休息一天的老朱,罢朝一月以示哀悼。

    大明九边城关尽挂白幡。追认中山王,表彰如此,隆重如此,悲痛如此,徐达当得起。

    再看徐达的墓志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壮怀激烈的文字,渗透了一个沉甸甸的词语:军魂。

    活着是一颗心,死去是一个魂,活着的徐达是天雄军的心,死去的徐达是天雄军不灭的魂,魂灭了,才叫真窝囊。

    华夏有将如此,真乃壮哉!

    后世,建奴统治神州大地,对华夏实行文字狱,掩盖一切事实。

    如此一来,赫赫有名的天雄军就此被他们轻松抹去。当然了,天雄军的创造者和继承者更是让他们说得多有不堪。

    而相反的,充斥荧屏的都是野猪皮的先祖赫赫无敌武功,更是恶心的创作出什么“满人不过万,过万不能敌”的无耻鬼话,很少蒙骗了一些对历史不了解之人,悲乎?

    再加上现代某些人不太关心大明正史,倒是一门心思的钻起“八卦”,逮一只蒸鹅八卦半天,八卦出唯唯诺诺窝窝囊囊的徐达。

    倒是一水之隔的倭寇,把徐达奉若神明,摸着点徐大帅的皮毛就端着刺刀杀进来,精雕细刻的徐达玉牌像,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战场四处招摇。

    怜妻如何不丈夫,道是无情却有情。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行事手段也不相同。

    但相同的是:徐帅和蓝帅都是天雄军的军魂。

第六十二章 剑指复社() 
第一卷风雨飘零

    细看之下,崇祯皇帝发现,温体仁长得很白,很富态,很有大明首辅的气度。

    稍显不足的就是双眼太小,尤其是在眯起来的时候,好像一条直线,仿佛能看穿人的内心。

    而这,是他宦海沉浮多年的本事。

    若是不能洞悉人心熟知人性,那他这大明首辅也不可能在如此波谲诡异的朝堂中,坐得如此稳当?

    应该说,温体仁很上道,屁股也很正。

    不仅手够黑心够狠,朝堂政务也能处理妥当,崇祯皇帝表示很满意。

    现在,自己要把他的手铐脚镣解开,让他彻底解放出来,得以大展拳脚。

    非常期待温奸相在接下来和东林党的斗争中,有精彩高光的表现。

    “温爱卿,朝堂政务朕已悉数委之,望卿能担起这份重责。

    作为朝堂首辅,爱卿原本理应驾驭百官发展民生民计,造福大明万千百姓。

    奈何朝堂上有这些操蛋的东林党人在,大明别谈发展了,朕和爱卿连掌控百官都做不到。

    当然,这不是你的错,是朕的过错。”

    在温体仁忐忑不安中,他不明白皇上为何如此盯着自己看,崇祯皇帝缓缓的说出这番话语。

    “皇上,臣……”

    皇上自责,温体仁很是动容,上前一步就待说些好听的,可被崇祯皇帝摆手打断。

    “过去朕年幼,有些事情想不明白,只是瞧着皇爷爷和先帝在位时,皆深受党争之苦,以致国事颓废民生困苦。

    所以朕继位之后,干脆尽数启用东林,想以熄诸党乱政之失。

    可如今瞧瞧,东林一党持国,竟让人失望至此。

    机会朕已经给他们了,可惜……

    呵呵……呵呵……”

    风雨中,崇祯皇帝微仰着头,语气悲苦更多是愤懑。

    既然继承本尊的身体,有些黑锅崇祯皇帝就必须背负起来。

    之所以历史上最后大明还是亡了,并不是因为本尊搞掉了阉党才亡了的。

    而是因为本尊这个人不够心狠手辣,杀的人太少。

    虽说东林党人并非全是迂腐无能之辈,也不全是罪大恶极之人,可屁股坐歪了,一切都是浮云。

    万历用宦官征收矿税,保证了三大征的胜利。

    天启放出魏忠贤,找东林党人收税,建立耗资不菲的关宁防线,同时也保证了前线将士的粮饷。

    当然,这些在东林党的嘴里,全变得“祸国殃民”了。

    是不是暂且不说,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没有扰民,没有把负担转嫁到大明百姓头上。

    而到了满嘴仁义道德的东林党上台掌权,废除工商税是第一步,然后负担自然又落到百姓身上。

    终于,快递小哥李自成进了北京,本尊自挂东南枝。

    狗汉奸吴三桂引建奴入关,悲剧开始了。

    现在,既然决定无疯不成魔,崇祯皇帝也不介意杀他个人头滚滚。

    “皇上,欲除东林,必先打击复社。否则,一切皆是徒劳。”

    笑声渐止,温体仁方才眨巴着睿智的小眼,对崇祯皇帝郑重说道。

    “复社?徒劳?”

    突然间,崇祯皇帝感到龙蛋很疼。

    说实话,他有点不知如何面对这个大名鼎鼎的社会团体。

    因为,这是祖国的未来,大明的接班人,属于“太子”级别。

    一时间,立志杀他个人头滚滚的崇祯皇帝竟然有点拿捏不定主意。

    要说复社这个组织,其实就是后世的大学生团体,是每个当政者都头痛的问题。

    而且,还是属于被带歪的那种,就像湾湾的太阳花和港独控制下的大学生。

    他们成立过程中,从头到尾始终在干的,也只有一件事:骂祖国,也就是大明王朝。

    具体说来,就是自从有了复社后,大明王朝干点啥,就完全入不了他们法眼的。

    但真正的问题也就在这,这群出身豪门富贵,心比天高的青年士子们,看世界总觉得轻松,满以为天下尽在自己手。

    看那个正在艰难困苦中奋斗的大明王朝,更像是洪水猛兽。

    在这群高贵愤怒的青年眼里,皇帝就是是非不分的昏君,掌权的大臣全是庸碌不堪的废物点心。

    想要振兴大明,就要听我们招呼。

    但这怎么可能?

    于是乎,他们不但私下里骂,更要抓住一切公开场合,伟大、光明、正确的骂。

    比如诗会雅集,本来做乐的场所,就变成了大明王朝的批判会。

    各类名流人物花样百出,纵酒嫖娼写诗唱词,五花八门的编排大明的不是,衍生出一批名家经典。

    所谓复社四公子的名号,就是这么骂出来的。

    正义满满的面孔,却是巧妙的搏出位炒作。

    而到了各类集会上,他们更是精神抖擞,那就不再是文雅的骂,而是精神抖擞的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社集”,也就是全体成员的大型集会。

    这时候就彰显出人数多的优势来,有金主给砸钱,摆开盛大豪华的阵仗。

    然后邀请名号响亮的精英,外加好几千普通会员到场捧场,精英在上面卖命骂,热心观众齐心协力鼓掌捧场。

    从崇祯二年到南明初年,一共二十三次社集,每次都闹得天下震动。

    这高超的运作水平,足可轻松导演奥运开幕式。

    其实在政治风气宽松的大明中后期,这样的政治团体,原本也不稀奇。

    骂朝廷的方式,也很没新意。

    但复社却有一条,远远超过前辈东林党。

    那就是严密的组织,从创办第一天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