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大帝国-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里,他们需要修整一二日,然后奔赴滁州,和老孙头的秦兵共同围剿叛军带头大哥高闯王。

    路途中,卢阎王收到下面递上来战场报告。

    此战,天雄军共击杀流寇两万三千余人,其中老回回骑兵六千多。

    俘虏流寇共约五万余人,缴获盔甲两千余件,各类刀剑枪盾之类武器无算。

    当然,这些东西天雄军都看不上。

    倒是流寇劫掠来的黄金、银两、珠宝、以及各类粮食等,才是他们看中的。

    只不过,具体数目尚未统计出来。

    但想来少不了。

    而大明官兵的伤亡,主要集中在左良玉昌平兵,认真说来,天雄军损失有限。

    至此,流寇所谓的三路大军,只留下高闯王的南路军。

    当场,卢阎王就把战报派人加急送往京城,奏禀此次大捷。

    收到战报,崇祯皇帝大喜,第二日就举行已经中断许久的朝会。

    在崇祯皇帝看来,早朝这东西嘛,虽然作用有限,办不了具体事务。

    但一直不早朝也不对。

    好歹有什么好事,也需要宣扬一番,振奋士气。

    当然,也就是目前这样的官场氛围,崇祯皇帝才学万历、天启皇帝一般,不愿早朝。

    因为,跟东林党这些正人君子们,实在没有什么好沟通的。

    其实,朝臣如果能够正常,早朝隔三差五是要举办一次的。

    它有两点好处。

    一是为了君臣能顺利地沟通,让朝臣可以进言,同时彰显天子的威严。

    帝皇一般深处皇城,普通的官员不能随意觐见。

    因此才延伸出早朝,给百官一个光明正大的机会进言。

    当然能够进言的,一般也只有四品以上的大员,因为只有到了这个级别,才能参与核心大事。

    二是天子久不见,则威仪顿失。

    所以早朝也是让官员们随时明白,头顶上的天何在。

    这跟崇祯皇帝穿越前的工作是一样的,老板屁事没有,却经常要打打电话,刷刷存在感。

    金銮殿,崇祯皇帝高座高座其上,放眼望去,下面群臣身着飞禽走兽朝服,规规矩矩的站立着。

    “启禀皇上,臣工部尚书毕懋康,有禀上奏!”礼毕,上任不久的毕懋康率先站起来,恭敬说道。

    “毕爱卿请奏!”对于这位技术派官员,崇祯皇帝温和说道。

    其实,朝廷内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精挑细选,万里挑一的人才,否则也没有资格立于这明晃晃的大殿之中。

    只是,当官不是光有学问就够了,有学问最多是个大学士而已。

    只有将学问化作能力,才是真正的重臣。

    而这,就是崇祯皇帝心目中的人才观。

    “禀皇上,工部兵仗局经过整顿,人员已经安定下来并扩大两倍有余。

    现已制造京营盔甲三万套,火铳两万支,刀枪长矛等……预计可在来年三月份,完成勇卫营和京营的军需。”

    “甚好!工部辛苦了,望再接再厉,再传捷报。”

    崇祯皇帝满意的点点头,非常欣慰。

    打造京军,是崇祯皇帝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容懈怠。

    这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是不一样,事半功倍呐。

    “谢皇上!”

    “皇上,臣户部尚书毕自严有本奏。”

    “爱卿请言。”

    “今岁河北境内,霸州、雄县、保定等三府六县等地遭受蝗灾,百姓颗粒无收。

    臣派户部干吏千万灭蝗,如今卓有成效。

    然受到影响,明年收成恐依旧不够。河北布政使周良庄上书,请皇上免除此地来年四成的赋税。”

    毕自严汇报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姓之苦,便是朕之责。

    传令下去,直接免除三府六县一年的赋税,由户部直接派人监督,郡县官员要亲自过问,绝不能出现饥荒。”

    崇祯皇帝大手一挥,严肃说道。

    好在今年有藩属国的粮食进贡,手里会宽裕不少,可以装装逼。

    至于说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说。

    反正,大明的粮食永远不够,这个问题是长久问题啊。

    “吾皇仁慈,百姓之福。”

    毕自严立刻感激的跪地叩首谢道。

    “除此之外,温爱卿?”崇祯皇帝目光落在文臣之首的温奸相身上。

    “臣在。”

    “蝗虫之灾,年年皆有。

    内阁连同户部,要把灭蝗的法子整理成册,并从地方征集好的计策,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崇祯皇帝吩咐道。

    “臣遵旨,随后立刻安排”温奸相俯身答道。

    “臣兵部尚书孙承宗有本奏。”

    政事基本处理完毕,今天的重头戏终于开场。

第一百五十八章 查一查就知道了() 
第一卷风雨飘零

    “孙爱卿请奏。”

    看到孙承宗的苦瓜脸,崇祯皇帝乐了。

    若非他心里有底,指不定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

    河南战场的情况,早有厂卫密探先一步送达宫中,个中情形细节比卢象升上奏兵部的详细客观。

    并且还有御马监的奏报加以佐证,今后前线将领想要虚报冒功,那简直真是找死了。

    所以说,情报工作很重要啊!

    耳不聋眼不瞎,谁也别想蒙骗,心里才能有底气啊!

    “启禀皇上,宣大总督卢象升一举荡平蝎子块,剿灭老回回部并斩杀贼首马守应,功勋卓着,兵部拟下文对有功将士进行褒奖。

    另兵部将下文督促川陕巡抚孙传庭,务必于年前在滁州就地剿灭高迎祥等流寇。”

    崇祯皇帝的国防部长孙承宗一脸严肃的说道。

    相比于卢阎王的功绩,老孙头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至今尚无捷报传来,寸功未建。

    尤其是此时的他,声名不彰,是崇祯皇帝走后门把他一手放到这个位置。

    孙承宗知晓内情,说话已经很客气了。

    否则,估计兵部就不是督促二字,而是用呵斥了。

    可纵使如此,兵部对他不满是肯定的,要求他限期完成剿匪任务。

    “犒赏有功将士,可。

    督促孙巡抚,不必!”

    龙椅上,崇祯皇帝对国防部长孙承宗做出指示。

    至于原因,他没有说。

    也没法说。

    其一是他信任老孙头。

    尤其是得到他资助的情况下,四万的秦兵对付高闯王这个流寇,崇祯皇帝觉得很轻松。

    其二,这个原因不仅没法说,反而还要封锁。

    因为,崇祯皇帝压根就没想在此时灭掉所有流寇。

    尤其是在滁州。

    他已经暗中下旨,吩咐老孙头把流寇赶到南直隶去。

    没办法,不这样做,教育不了人,也搞不到钱啊!

    左良玉都想养寇自重,崇祯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若是有人知道崇祯皇帝的真实想法,一定有人说他是傻逼,脑袋进水了?

    皇帝老子要养寇自重,这他娘的不是扯淡吗?

    可惜,崇祯皇帝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在崇祯皇帝的眼中,大明的主要敌人从来就不是流寇,也不是关外鞑虏,而是东林党和江南的这些大地主大财团。

    享受国家利益,却不知道有国。

    坐拥千万资产,却不愿捐献分毫。

    该死!

    北方打得要生要死,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南方却歌舞升平,朱门酒肉臭路,这不行。

    所以,崇祯皇帝打算放高闯王、张献忠、李自成这三个魔头,到南直隶转一圈。

    让承平已久的南京城感受一下战争的残酷,看看他们在屠刀下,是否依然无动于衷?

    看看兵临城下,有谁不愿意交保护费?

    真要这样,让高闯王打下南京城,杀他个人头滚滚又何妨?

    这就好比建奴打下南京城后,这些富商官绅被杀怕了,才知道钱财无用,转而为南明朝廷捐钱捐物了。

    都说北京城富足,其实作为陪都的南直隶,亦不逊色。

    就好比后世的北京和上海,谁比谁有钱还不一定呢?

    反正在崇祯皇帝的意图中,南直隶这帮孙子不出钱,那就要他命。

    他倒想看看,对这些人来说,是钱重要还是命重要?

    当然,动手的不可能是大明军队,而是工具高闯王他们。

    不过,这其中的操作也充满变数,需要看情况而定。

    可是不管如何,有老孙头和卢阎王在,崇祯皇帝觉得挺安心。

    殿内,国防部长孙承宗并不知道崇祯皇帝的战略意图,还以为皇上他老人家宠信老孙头的原因。

    再说今时不比往日,纵使孙传庭不堪用,宣大总督卢象升却已腾出手来,可以支援他。

    因此,听了崇祯皇帝旨意,孙承宗脸上古井无波,俯身领旨后,转而开始议定好的第二项议题。

    “启奏皇上,最近宣、大边关,有监察御史来信汇报。

    言除了朝廷指定同北虏开展的互市外,有许多大明的私商冒着风险,暗地同北虏展开商贸,其中甚至有人贩卖兵器。”

    彻底清除晋商,是崇祯皇帝亲自布置的第一要案,现在已经徐徐拉来帷幕,正敲锣打鼓一环紧扣一环进行中。

    而孙承宗负责的是打草惊蛇步骤。

    毕竟,崇祯皇帝除了知道八大晋商,其他的可是两眼一抹黑,需要惊动他们,锦衣卫才好往下查。

    “此类奸商,不重国危,传旨下去,若再发现此等事情,一律抄家灭族。”

    崇祯皇帝听闻,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然后转而吩咐温奸相:

    “温爱卿,朝廷和漠西蒙古互市开碓场,内阁拟定好具体条陈,成立有司来具体负责。”

    “皇上圣明,臣领旨!”

    文臣首位,温奸相欣欣然俯身领命。

    作为首辅,温体仁自然清楚和漠西蒙古互市的重大战略意义。

    草原上的牛羊马匹,草药皮草之类的是大明所需的,而大明的茶叶、瓷器、丝绸、美酒、盐巴更是草原民族紧缺的物品。

    双方以碓场作为贸易基础,非常有利可图。

    但这样的贸易是完全不对等的,贸易战与经济战,草原游牧民族根本打不起。

    可以说,和漠西蒙古互市,主动权掌握在大明手里。

    过去,大明曾经关闭碓场,蒙古鞑子不知道有多少人过不了冬?

    但草原上的民族就如那野草一般,今年割了,明年又是一批,若是逼的太紧,他们走投无路之下,就只能同大明开战,抢夺粮草。

    虽然说大明从不惧战,但兵锋所处,难免生灵涂炭。

    因此大明后来又恢复了碓场,一是安抚北虏,二是可以随时控制。

    不过,随着建奴崛起,碓场就变得断断续续了。

    现在,皇上单独和漠西鞑子开碓场,就是存了拉拢漠西鞑子的心思。

    驱虎吞狼,分化瓦解,好计策,皇上这一手玩得高明呐!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崇祯皇帝又宣布了几项命令,均顺风顺水地通过。

    只是,正当崇祯皇帝感到开怀之际,不和谐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臣弹劾两淮盐运使杨维垣!”都查院御史李炳忠站出来说道。

    来了,崇祯皇帝扫了一眼李炳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