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网游之帝国在崛起-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一阵寒暄,进入了潘府的会客室。

    “李兄,此次来找我,可是有何指教,还请李兄直言。”进入会客室,分宾主入座,丫鬟上完茶退下后,潘军直接出言问道。

    “哈哈,尚书大人,我们家可是100多年的交情了,我还需要有事才过来么,只是过来叙叙旧情罢了。”李克笑呵呵的说着,两眼却瞟了几眼站在一旁的护卫和待女。

    “原来如此,你们都退下吧,我要和李兄独自聊会。”潘军会意,连忙斥退了这些仆人。

    “李兄,现在就我们俩了,你可是有什么事情。”

    李克闻言,从袖子拿出200金币推向了潘军,“小小心意,还请尚书大人笑纳。”

    看到200金币摆在眼前,潘军的目光一亮,旋即又马上压制了下来,淡笑道,“李兄真是太客气了,有事就说嘛,我们乃是至交,拿着着东西,却显得生分了。”

    李克也笑道,“尚书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我希望大人可以帮我下忙,只是这帮还需要其他人帮忙,这钱就麻烦大人帮忙打点他们了。”

    潘军皱眉道“何事需要这么多钱来打点?”

    李克往潘军那边凑了凑,“大人,这不是在征兵么,我希望大人可以为我儿李朗的军团中多挑选一些人才。”

    潘军闻言脸色一变,摆手道,“不可,不可,国君对军队一事,把关十分严格,这士兵信息都会被记录军籍,莫说给国君看了,连尚书令那里都过不了。”

    李克摆了摆手,示意潘军稍安勿躁,“尚书大人不用担心,这些事情我还是晓得的,这士兵、武将也有同等阶但年龄有大小的,性格有区别的,尚书大人只要把握个度,我想是没有人会知道的。”

    潘军闻言一喜,这确实是个办法,只要不做的太过,也没人会知道这件事情,“哎,既然李兄来求,这个面子我还是要给的,罢了,贤侄的军队素质一定比其他军队的好。”

    李克闻言起身笑道,“那就多谢尚书大人了,这个恩情我和李朗记下了。”

    “严重,严重了!”潘军连忙摆手道。

    “如今,兵部事物繁忙,我就不打扰尚书大人了,告辞!”说完便径直出去了,200金币一直都放在桌上。

第91章 驻国大使() 
潘军起身相送,直将李克送出潘府,才回身将200金币藏了起来。

    戌时时分,派往七国的斥候全部返回,并都带来了七国使臣,由他们来和杨峰商议救援翟国一事。

    此次是联盟的第一次战斗,关乎联盟士气,而且,翟国是拦截桓国连通凌云国的一道屏障,翟王又是杨峰的便宜岳丈,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杨峰都要赶快救援翟国,七国使臣到齐后,他便立即在无极殿中召集他们,将和许贯忠他们讨论出的方案告诉了他们,只是略微思考了会,便决定了下来,大家都知道时间紧急,决定后,七国使臣便星夜兼程赶回,并表明次日早上便派兵来援,陈国使臣更是表示,陈国国君杨帆已经亲帅2000大军陈兵于陈、桓两国边境,给桓国施加压力,听从千羽国指挥,随时进攻桓国。

    在说桓国,这次张尧是铁了心,要攻下翟国了,只留锦毛虎燕顺和20000名4阶大军驻守桓,而以戏志才为军师,张任、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和晏梦彪四人为副将,率2万2阶左右的npc大军,5万3阶左右的玩家大军直逼紧临桓国的翟国子午县。

    而一直处于备战的翟国,也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了这件事情,在使人前往千羽国请求援军的同时,只留了2000军队驻守国都,由孟珙暂领统帅一职,率18000人火速前往子午县,抵抗桓国大军。

    孟珙到达子午县后,立刻迁入子午县城,驻以重兵,安排百姓修城设防,囤积滚木擂石,安排士兵将子午县其他城市中的百姓纷纷迁来,一时之间子午县城成为了军事重城。午时,张尧率7万大军入子午,发现子午县的情况后,立即分兵将除子午县城外其他城池占领了下来。

    戏志才劝阻张尧,他说,拿了这些空城,没有任何作用,只会分散我们的兵力,还不如直接合兵,围攻子午,争取一战而下。

    但张尧拒绝了戏志才的提议,他决得,这样就是将子午县城给完全包围了起来,使其陷入孤立无援,子午县的士卒也不会在有任何逃跑的可能。

    但身为九阶谋士,提出的提议,张尧觉得自己还是要听的,所以他选择只守镇城,每城一千人,共九千人,还剩6万一千人,他有信心,用这些人将子午县直接堆破。

    申时,张尧亲自督阵攻城。从二月到五月,先后猛攻子午县四座城门,然却均被击退,白面郎君郑天寿更是被滚木擦伤,还好不是很严重,只是轻伤而已。

    子午县城的抵抗力量,出乎了张尧的预知,本来以为一场轻松的攻城战,最后确以损兵千余,无奈告终,而此时的局势来看,想一时半会攻下子午县,已经是绝无可能了。

    其实这也是戏志才的意料之中,子午县各城百姓全部消失,可以肯定是被疏离了,可是想几个时辰就全部撤离结束,那也只能往旁边的子午县城内撤离了。

    此时的子午县城除了士兵外,还有子午县的百姓帮忙守城,其守备力量是不可以忽略的。

    天武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辰时,齐国、丽国、戍国、乞国、鲁国五国大军,在许贯忠的安排下,全部到达桓国边境,而沛国大军也和杨帆回合一处。

    巳时是各国约定好进攻桓国的时候,现在要等的就是时间问题了,接下来的战斗,千羽国已经不能在染指了,能做的,也只是传授那些随各国大军过来的百姓们,农田养殖泥鳅的技术罢了。

    桓国的危机很快便传到了张尧这里,其实这样的局势,张尧早有预料,只是其本以为可以在翟国援军到来之前攻下子午县,甚至是整个翟国,可是子午县城的守备力量太过顽强,根本就无法在一天内攻破城池。

    最后,张尧只能无奈的选择放弃攻城,回国坚守,不过在这之前,他命士兵全部搜索子午县各个镇城,掠夺有用的物品,虽然,百姓们撤离了,但撤离的十分仓促,只带走一些贵重物品罢了。

    半个时辰后,张尧召集士兵,他们必须早些回国,以防万一,经过这半个小时的搜刮,共获得粮食15万单位和56金42银72铜币。

    搬出这些物资后,张尧命令士兵,点过焚城,既然得不到这些城池,那就全部毁灭了吧,只要将这些城池烧毁,翟国必然一蹶不振,下次,攻打翟国将简单很多。

    巳时,七国分两个方向进攻桓国,由于此次的注意目的是要围桓救翟,所以进攻的不是很激烈,只是以骚扰为主,顺便掠夺一些物资。

    对于七国的攻击,燕顺惊慌失措,他让士兵火速前往前线通报张尧后,便分兵两处,依城驻守,希望可以坚守到张尧回援。

    巳时末,张尧终于赶回了桓国,分两路迎击七国,而现在桓国军队的变化也被七国发觉了,知道桓国已经从翟国撤退,于是有默契的同时选择了后退。

    这次的战斗顺风顺水,七国只是出了1万的士兵,不但人员没有重大伤亡,而且还从千羽国这里学到了农田养殖泥鳅技术。

    而且这些都是表面的,还有私底下掠夺到的物资和翟国的感激,而这次战争最亏损的就是翟国,物资被掠夺是小,可是子午县的烧毁确是致命的伤,如此一来,原翟国子午县的百姓将居无定所,而且很快还需要朝廷开仓放粮,救济他们,一个不好,就可能导致百姓暴动,翟国消亡。

    战斗结束,七国大军在统兵将领的带领下返回各自国家,只留下各国使臣,他们都是各国栋梁,经过杨峰的建议,他们都有着一样的职位,二品驻国大使,他们有权在千羽城内建造一座府邸,允许驻留100人,驻国大使负责召开联盟大会,而其他人则是守卫和将信息传回各国的仆役,至于等级、品阶、人选、俸禄,那都是各自国家的事情了,千羽国不得也不愿去插手。

第92章 苏东坡() 
做为千羽国的头号文臣,许贯忠当然承担起了接待这些驻国大使,至于杨峰,自然是接待梁师成了,没错,宋月皇朝来下令命杨峰奉约出征助战了。

    可想而知,蒙元帝国并没有因为宋月皇朝的赎金而放弃对宋月的入侵。

    “隐相,这三位是?”杨峰看着梁师成身边的三人问道,这次梁师成来千羽国,队伍异常强大,有着5000装备着步人甲的步卒护卫,还有100多号的人群,并且还有2000精锐水卒驻扎在胜休县水路,负责接应。

    梁师成闻言咯咯笑了几声,“千羽王点名要的人都不认识了?!”说着指着一个长像粗犷身穿皮甲的大汉道:“这位便是我宋月皇朝的第一炮手凌振。”

    又指了下一位60余岁的儒袍老者道:“这位便是黄裳先生,原我宋月皇朝的大内文官。”

    听到梁师成的介绍,杨峰激动不已,但见他没有介绍第三人的意思,于是主动问道:“敢问隐相,这位先生是?”

    梁师成闻言目光一闪,正要开口时,那40余岁的中年男人迈前一步,拱手道:“见过千羽王,在下苏轼,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后无奈被贬,此次受宋徽宗旨,前往千羽国,听从千羽王调遣。”

    苏轼?苏仙!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简直就是文学界泰斗啊,没想到,他竟然来了千羽国,杨峰差点激动的热泪盈眶,欲与苏轼好好洽谈一番。

    “此乃是咱家的义父,因受诬陷,方不得已被贬,咱家特意向皇上提议,才让义父入千羽国来,还请千羽王多多照顾。”

    杨峰一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历史记载当时传说苏轼远谪之时,将家中侍婢送与梁氏友人,不足月而生梁师成,故史家多含糊其词。梁师成自称“苏轼出子”、“苏氏遗体”,也未遭到苏家的否认。据说梁师成顾及兄弟情谊,甚至对家中帐房说:“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

    没想到,在帝国崛起中,梁师成竟然是苏轼的义子,可是苏轼都有梁师成这么个大靠山了,怎么还会被贬呢?杨峰想着看向了苏轼,只见苏轼此时已经别过脸去,脸色有先难看,虽未开口却也可以想象其中定有隐情了。

    当下,杨峰没有多言,附和了梁师成几句后,和凌振、黄裳、苏轼互相见礼,让王猛、郭嘉两人负责接待三人。

    看着三人跟着王猛、郭嘉两人下去后,梁师成说道:“此次除了这三人外还有32名教师和他们的亲属。”

    “多谢隐相相助,大恩不言谢,隐相但若有求,本王一定鼎力相助。”杨峰想了想到,梁师成如此帮助自己,已经超过了杨峰的预料,梁师成身居要职,家财万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