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边介绍过的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子比较有名,在诛灭吕氏中功勋卓著。

    汉文帝刘恒继位后,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给这三个人分了家:齐国一分为三,均为一方诸侯。

    虽然刘恒自认为很公平,但这弟兄三人却很不满,因为这个收益率与前期的投入比起来,明显是一份赔本的买卖,所以都很不满。

    既然不满就要闹出点事来,一闹腾就要挨整,结果三个人中,刘襄和刘章郁闷而死,刘兴居造反被灭。

    三人嗝屁几年后,刘恒一咬牙,也把刘肥另外六个儿子封了王。当然,各自属地还在老齐国的地盘上。

    经此一搞,齐国被一分为七,让他们在屁大一点地方上称了王,多少有点挤得慌。

    刘将闾,齐王;

    刘卬,胶西王;

    刘辟光,济南王;

    刘贤,淄川王;

    刘雄渠,胶东王;

    刘志,济北王;

    刘喜(刘章儿子),城阳王。

    事实上,上边这些人也无需太过关注,只是摆个造型亮亮相罢了。不过有一点应该提前交代,免得随后再啰啰嗦嗦地纠缠不清。

    上边排列的这份名单中,将有四位兄弟荣幸地成为“七王之乱”的主角,他们分别是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这四位兄弟的感情最深,关系最铁,其中刘卬是无可争议的带头人。

    其二,他们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个共识——刘卬更适合当皇帝。他们这个共识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在爷爷留下来的那群仔中,老爹刘肥是长子,就凭这个身份就应该当皇帝。假如刘肥是皇帝的话,他们之中的一位将会是接班人,怎么着也不该好过刘恒、刘启父子。况且自家兄弟在诛灭吕家之时颇多,但最终却让别人捡了便宜,真是苍天无眼。刘恒父子当了皇帝后,不但没觉得不好意思,反而想尽办法压制他们。所以,这些人一直很不忿。

    不忿归不忿,可也没胆量去京城找刘恒理论,只好把这口恶气憋在肚子里。

    人只要心存不满,无论定力再好,也都多少会有一些流露的。不是说一些过火的话,就是干一些过火的事。

    终于,这口恶气开花结果了。

    刘卬比较倒霉,他的不满情绪被京城里的晁错捕捉到了。朝廷的办事效率挺高,很快就有了举措,削他六个县。

    生存环境本就拥挤,这下可好,六个县轻轻松松就没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刘卬哭爹喊娘地叫唤时,兄弟们纷纷送来了慰问信,在精神上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当然,在支持之余,又增舔了几份对朝廷的不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再添一把燃柴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送燃柴的人适时赶来了——吴国使者。

    刘卬很干脆,拉住使者的手感慨:你来的太及时了,我正准备派人去见吴王呢。

    他表现的太过热情,反倒让使者有点不好意思。

    分宾主落座后,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了一番开诚布公、毫不遮掩的交谈,就双方共同关心的事宜达成了共识——造反。

    可在讨论职责分工和将来利益分配时,出现了争执。

    使者认为,吴国实力最强,吴王资格最老,此次合作应该由刘濞领导。当然,事业成功后,刘濞也应该为最高领导人。

    而刘卬却提出了疑义。其一,吴王虽然有资历,但做为领导人不太合适,原由很直接——他是旁支(刘邦的侄子)。其二,吴王虽然有实力,但我也差不了多少,我可以联络兄弟们一同起事,声势将会更大。最后刘卬提出:为了共同的事业,还是由我自己勉为其难地当这个领导人吧。

    这个话题让双方争的面红耳赤,最终也没能磋商出个结论。使者无奈,只好表示:回去征询领导意见。

    刘卬也不挽留:快去快回。

    话说到这份上了,也不好意思留下来蹭饭,只好打马重往吴国跑。

    一口气跑到刘濞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了此行收获及留存问题。刘濞拧着老脸:小子,你也太猖狂,不掂掂自己有几斤几两,敢和老子抢生意。不过刘濞是耍**的老手,只要你配合造反,将来的事还是留到将来解决吧。

    他瞪着眼对使者说道:你原路返回,就说待将来大事已定,吴王和胶西王可平分天下。

    使者一躬身,扭头就又跑了回去。不过在此时,去赵国游说刘遂的使者已在回家的路上。

    一样的差事,也有了相似的结果;但遇到不同的对手,就有着不一样的工作强度。人家消消停停地观光旅游,可自己却翻来覆去地丈量路程,快把两条腿给跑断了。

    没办法,走吧。

    使者一口气又跑到刘卬的面前,把刘濞的话原封不动地复述了一遍。

    刘卬勾着脑袋斟酌半天,咧嘴坏笑一阵后,点了点头:好,就按吴王说的办。可在心里却想的是另外一回事:娘的,迟早让刘濞老小子知道我的厉害。

    使者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跑了。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四节 刘濞其人(一)() 
ps:上架后的第一篇正文,拜求订阅、收藏、推荐和月票,请各位好友支持。

    先后介绍了刘戊、刘遂和刘卬,做为领头人的刘濞就该浮出水面了。

    刘濞这个人我在前边经常提到,但由于没轮到他唱主角,所以让他老兄在后台凉快了很久。现在,他终于急不可耐地蹦了出来,该让他上场了。

    刘濞的老爹叫刘仲(刘邦的二哥),他是目前诸王中辈分最大的一位。刘邦曾封刘仲为代王,但匈奴攻代,刘仲弃国而逃。毕竟是亲兄弟,刘邦没治他的罪,但把他贬为合阳侯,时不时还会讽刺、嘲笑一番。刘仲封侯时,儿子刘濞也有相同的待遇,被封为沛侯,成为老家一亩三分地上的领导人。

    公元前196年,黥布造反,刘邦亲率大军剿叛,刚满二十岁的刘濞陪伴身边。刘濞的确有些能力,在这段时间,上蹿下跳,表现的可圈可点。

    黥布被灭后,刘邦既顾忌吴地南接壤东越等国,又恐江东人士不尊皇命,因此挑选壮王镇之。但可供他选择的人并不多,一则二哥刘仲能力不行、四弟刘交性格温和,何况自己的几个儿子年龄还小,满足不了要求;二则刘邦不愿意让外姓人染指此职。最终刘邦把目光落到大侄子刘濞身上。人高马大、性格彪悍,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年,刘濞被封为吴王。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都广陵(今江苏扬州)。

    在刘濞准备离京时,刘邦召见了他。

    望着跪在地上这个侄子。刘邦有些后悔了,因为刘濞有反相。我不懂面相,因此我也讲不清楚“反相”到底是个什么样。不过刘邦的确挺有一套,深得老丈人的真传。

    不过,这种神乎其神的东西也不是仅此一例,后世的诸葛亮也搞过,而巧就巧在故事走向也完全按照相面而展开。

    有点后悔的刘邦手抚刘濞的后背。若有所思地讲:“五十年后东南有乱,难道是你?”

    这句话差点没把刘濞吓死。连忙叩头,汗流如柱。

    刘濞还没找到合适措辞,刘邦叹了口气,“天下同姓一家。慎毋反!”

    汗流浃背的刘濞连叩头,“不敢!不敢!”

    最终,刘濞胆战心惊地上任了。

    不得不承认,刘邦讲的太对了。可这剂预防针,虽然把刘濞吓的不轻,但也在其心中埋下一粒与朝廷不和的种子。刘邦若活着,刘濞自然不敢张狂;可刘邦一死,世事就难料了。

    要说刘濞是有功的,四十多年吴王也没白干。

    一方面为朝廷守边。安定地方;另一方面鼓励农耕,发展经济。并且开采铜矿,“国用富饶”。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深得民心”。且在江淮之地开凿运河,使当日地广人稀的长江三角洲逐渐繁盛,都城广陵更成为商贾云集的大城。这,都是刘濞的功劳。

    可朝廷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反而增添了不少猜忌。“吴王必反”四个字,早在吕雉时期就是一些人的口头禅。

    但由于刘濞实力强劲。也没什么过火的行为。因此,与朝廷相安无事。

    然而,矛盾还是渐渐明朗了。

    矛盾的起因,还得从刘启初为太子时说起。

    刘恒称帝后,召吴国太子刘贤进京。听起来虽然冠冕堂皇,事实上没什么可高兴的,因为他此次进京只不过是当“人质”来了。

    虽然是“人质”,但生活待遇还可以,也没怎么限制人身自由,只要不离开长安,可以随便溜达。

    一次刘贤入宫觐见,结束后碰到太子刘启。都是年轻人,共同语言就多了点。能够交流感情,这要说是件好事。然而世事难料,“好”和“坏”随时都可以逆转。

    两人聊得高兴,就一起喝酒;喝完酒后,已昏昏沉沉,但还不算完,接着下棋。

    就是这盘棋下出了问题。

    两位“太子”在棋桌上争胜,结果刘启一败涂地,比较丢人。刘启的“太子”身份怎么着要比他刘贤高出很多,刘贤胜了棋局,怎么着也得谦虚一番,客气几句,最好再表达一些歉意。

    而刘贤不是这种人,他嚣张起来要在他老爹之上,何况他喝点酒,说起话来就更随意,甚至忘记了对面这位仁兄的身份。懒腰一伸,长脸一拉,扯着嗓子似笑非笑地冲刘启讲:就你这水平,还敢跟老子下棋,找死的吧?

    刘启也不是省油的灯,脾气也不是太好,且借着酒劲,更容易冲动。听刘贤称“老子”,刘启拎起棋盘就朝他头上拍了下去。还适时地配了音:就你这身份,敢在老子面前嚣张,找死的吧?

    刘贤倒在了血泊之中,再也没能起来。下了一盘棋,讲了一句话,结果就丧了命,他有点不值。

    刘启也傻脸了,惊出一身冷汗,瘫在地上,他没想到刘贤这小子如此不经揍,只那么一下下就过去了。老爹正千方百计拉拢吴王,不成想他上去就先干掉了人家儿子,这祸闯的有点大。

    刘恒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跑了过来,抬腿就往刘启身上踹,骂了一通后,关他禁闭。这件事情,甚至让刘恒动了换太子的心思,若不是老娘窦漪房百般回护,也许刘启会在“削藩”这件事上换一个身份出现。

    虽然经常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这是一句糊弄人的废话。连公安局局长的儿子都敢说“我爹是李刚”,皇帝的儿子就更不用说。杀个把人就想让人家抵命,做梦去吧。

    可刘贤的尸体总不能留在京城啊,怎么着也得给他老爹送回去。因此,刘恒写了一封道歉信,随带刘贤的尸体一并送往吴国。

    刘濞打开棺木看了一眼儿子已快腐烂的尸身后,差点气晕过去。一个活蹦乱跳的大胖小子,竖着进京,横着回来,任谁受不了。

    回过神后,怒不可遏的刘濞冲使臣吼道:“天下同宗,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来?”。然后大手一挥,“拉回去!”

    使者傻脸了,苦主不接收,总不至于把棺材往人家门口一扔,扭头就跑吧?再说他们也没那个胆量。没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