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威-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氏快步而上,讥讽道:“韬哥儿,别不识好人心,你在院子里捣鼓了几天,便又是收茶,又是大兴土木的,如此耗费钱财,稍有不慎是要败家毁业的。你还年轻,很多事情不懂,还是让你叔父去看一眼,帮你拿个主意,切莫轻率妄为。”

    哼,看一眼?长房两口子突然一片好心?鬼才相信。分明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孟韬尚未表态,祖母孟陈氏已然大为光火,家里东厢房的小院里,而今可是孟家最大的机密。砖茶她看过了,好东西!据孟韬讲,那是他爹孟诚当年想出的法子,曾经私下叮嘱过他配方。

    孟陈氏完全相信,原本还顾虑孙子贸然而为会失败,眼下是一百个放心。儿子孟诚当年在茶叶一道浸润多年,经验丰富,有此妙法不足为奇。可惜他英年早逝,来不及实现,不过万幸是将法子传给了孟韬。

    自古以来秘方都是传男不传女,儿子没有告诉自己,她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认为是天经地义。所以她也不过问孙子,更容许古灵精怪,满心好奇的灵儿踏足东厢房。

    而今能进小院的只有阿旺和张瘸子,阿旺是管家周叔和周婶的儿子,二房的家生子;张瘸子也是受孟家恩惠多年,忠心耿耿的老人,完全信得过。

    孙子孟韬说了,其他的步骤没什么秘密可言,唯独炒茶时加的汁液是自己单独调制的,配方再无第二人知晓。

    就应该这样,秘方好好收着,绝不外泄,将来好传给重孙子。至于其他人,凭什么让你知晓?尤其是不安好心孟讯,想去窥探?没门!

    “不劳费心!”孟陈氏冷冷撂下一句话,拉起孙子和孙女的手,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ps:关于砖茶的制作方法,南辕并不清楚,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第十章 不淡定的转运使() 
时间过的飞快,过了二月中的清明,柳絮纷飞的三月一晃而过,不知不觉间便到了庆历三年四月。

    暮春的残花落尽,由南到北逐步开始夏收,沉溺于收获喜悦中的大宋百姓并未注意到,兵戈不断的西北似乎暂时平静下来。

    战争是外交的一种极端方式,但并非外交的全部。自立称帝的李元昊除了在战场上和大宋刀兵相见外,双方使臣也多有往来,展开了拉锯式的谈判。

    多次讨价还价之后,也许是西夏做出了某种让步,或者大宋王朝做出了一些妥协,双方总算暂时达成协议。

    四月癸卯日,大宋皇帝赵祯下旨,命保安军判官邵良佐为使者,前去西夏面见李元昊,许诺封册其为夏国主,并每岁赐给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泱泱上邦大国向臣子大量“岁赐”的不光彩历史由此开始。

    三司作为大宋的最高财政机构,奉命准备给西夏的岁赐。一提到茶叶和绢,三司官员们首先想到了蜀中和利州路,这里是茶叶产区,蜀中出产的丝绢也天下闻名。虽然淮南和江南也产茶、绢,但是距离西夏实在太远,相比之下,蜀中和利州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茶叶和绢的成本价是一方面,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运费经常占到货款的两三成,甚至更多。所以大宋朝廷对就近原则十分推崇,毕竟大宋的财政一直捉襟见肘,能省一点是一点。

    此番准备岁赐之茶,三司的官员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与关中一山之隔的利州路,若有不足再由从蜀中补充。至于丝绢,则由蚕桑发达的益州成都府准备。

    皇帝的诏命和政事堂的公文一同出了东京汴梁城,最终送到利州路转运使陈贯和益州知州文彦博手上。

    利州路转运使陈贯看到公文,第一反应不是忠于王事,立即执行操办。脑海中首先不由自主浮现起一个身影,正是兴元府那个张口便要收购三万斤茶叶的少年郎

    三万斤,如此一致的数量;二月初获得官府准许,成功低价收茶,四月朝廷便有了赐茶西夏的诏书

    陈贯很清楚,这份诏书一旦公开,兴元府的茶叶价格会蹭蹭地往上涨。有人悔之晚矣,有人捶胸顿足,而那个少年郎大概会赚的盆满钵溢。

    眼下整个兴元府,能够一下子拿出三万斤茶叶的商户恐怕也只有他了。兴许从各处茶山上一点点的收购,也能凑够数量,但势必会很麻烦。而且已经荒废两三年的茶园,茶叶的品质能有保证?

    虽然陈贯对这种岁赐行为很不感冒,但既然朝廷如此决断,身为臣子就该遵旨行事。否则倘若再启战端,汴梁城里可能会有哪位御史言之凿凿,将罪责推到自己头上

    唉!喜好兵略又能如何?空有一腔愤怒与热血又能如何?还是老老实实准备茶叶吧!

    陈贯敢说,如今兴元府,乃至整个利州路最好的茶园就在定军山,而那里出产的茶叶,大概全部入了他孟家的仓库。眼下在利州路想要准备三万斤茶叶,似乎怎么都绕不开那个少年郎。

    陈贯有些不服气,可是能怎么办呢?难道让文彦博从蜀中收茶运来吗?偌大的巴蜀之地,凑三万斤低价好茶不难,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会使成本成倍增加。

    精明的文彦博是不会答应的,三司使也不会答应,传出去不仅会有御史弹劾,自己这转运使更会成为一个笑柄。

    罢了,看来必须要走一遭定军山,去见见那个少年郎。陈贯更为好奇的是,这到底只是个巧合?还是那小子未卜先知?

    如果是后者,这问题可就严重。唯有皇帝和两府的宰相们,以及西夏高层才知晓的机密,却传入了汉水畔一个山野少年的耳朵里。此事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实在难以想象。

    作为利州路的最高长官,他有义务搞清楚来龙去脉,否则就该向皇帝上表请辞了。陈贯有种感觉,那个少年郎或许还会给他意想不到的也许是惊喜吧,但愿如此!

    两个月的时间,孟家的砖茶作坊已经建起来了,八亩地肯定用不完,好一大片作为预留地,以及临时货场而存在的。眼下三个连着的院子,二三十间房子已经盖好。华木匠为首的诸多工匠,制作了一大批的制砖茶的工具,可以立即投入使用。

    不等作坊盖好,孟家都发出了招聘的告示,二三十名擅长炒茶,身强力壮的茶农成为孟家的帮工。

    孟韬和张瘸子立即展开入职培训,教导工人如何砍剁茶叶,如何炒茶,如何杵击封筑。至于后面的发花,是经验要求极高的重要工序,目前只能是孟韬和张瘸子亲自上阵。待大规模生产开始之后,再挑选机灵的工匠加以培训。

    帮工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将好好的茶叶剁碎,做成硕大的砖头。不过他们不管这些,冲着孟家给出的丰厚工钱,照吩咐办事就行了。

    半个多月下来,有帮工也逐渐熟悉了流程,感觉制作砖茶似乎也没什么难的。说出这种话的人会立即被鄙视,看起来工艺貌似是简单,可这样重要的技术孟家能轻易泄露?

    有心人已经注意到,简单的工艺里,最神秘的莫过于炒茶时加入的汁液。据说连张瘸子和阿旺都不知道配方,都是孟家小郎君在府中配好,命人抬过来的。

    这就是秘密所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没有这道秘方,制作砖茶多半会失败,至少不正宗。

    哼哼,哪里有什么秘密,孟韬心中好笑。没有办法,这年代没有什么专利保护之说,一旦技术公开,孟家还有什么优势可言?为了保证短期内的独一无二,孟韬少不得故弄玄虚,保证自家作坊的利益。

    这个秘密不会留存很久,但凡有想法的人会自己去尝试,次数多了,总会有结果的。

    孟韬更需要的是时间,抢在仿制品出现前,打开销路,树立起孟家的品牌优势。眼下恐怕没有人在意,制茶砖的模具上,阳刻的“孟记”二字,以及那粗糙的山形图案意义何其重要。

    自打清明开始,定军山新采的茶叶就送来孟家作坊。陈茂清的行动也很迅速,从洋州和西(乡)县收购了许多茶叶,装上船后直接溯江而上,运到定军山下。

    孟家作坊立即开工,将一包包茶叶制作成茶砖。看着晾房的木架上,排列整齐的砖茶块长出灿烂的金花时,孟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自打开始建作坊,制砖茶开始,质疑和嘲笑声就没断过。茶农们感激自己救命的同时,心里大抵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冤大头,茶商同行以及孟讯之流,则是冷嘲热讽。茶价如此低时大规模收茶,囤积居奇?满山无人问津的茶叶奇在何处?哼哼,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至于砖茶,有明眼人或许看出了其优势所在,可眼下没有销路啊,一切都是白搭。

    对此,孟韬都恍若未闻,毫不在意。只要契机出现,一切都会改变,可是契机何时会来呢?

    按时间也该差不错了,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呢?当素来镇定的老祖母也开始有些不安时,孟韬也不免有些着急了。

    不会是自己记错了,或者历史记载有误吧?孟韬坐在江边的大石头上,考虑自己是不是太过轻率,接下来该如何处理时,流言蜚语再一次不胫而走。说什么孟家小郎君是个败家子,胡乱作为赔光了家业,又要寻死云云。

    也就在此时,那位曾在定军山茶园讨水喝的老先生又来了,这次他不是凭吊武侯墓,而且是直奔孟家砖茶作坊

第十一章 兴师问罪() 
不只是老年文士来了,当陈茂清与田子和陪着一个中年人登上江岸时,孟韬便发觉事情有些复杂了。

    能让陈茂清带路,府尹幕僚田子和恭敬陪同,且气度不凡的中年人能是谁呢?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除了兴元尹李喆还有第二个吗?

    更神奇的是,李喆见到那位老年文士时,礼敬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毕恭毕敬。

    看来当真是遇到贵人了,可惜当日在定军山有眼不识泰山,孟韬不由略感遗憾。

    不过这位贵人今日再次登门,且让兴元尹陪同,又是何故呢?自诩见惯大场面的孟韬也有些不淡定了,更有几分莫名。

    “小子见过两位贵人!”孟韬硬着头皮上前迎接。

    陈茂清赶忙道:“韬哥儿,这是府尹李大人!”

    果然如此,孟韬赶忙再次见礼:“小子见过李府尹,不知这位是”

    “嗯,不必多礼,这是利州路转运使陈公。”李喆不敢托大,瞬间的诧异之后,立即介绍陈贯的身份。今日这场合,完全没有隐瞒的必要。

    “小子当日有眼不识泰山,陈公恕罪。”孟韬躬身致歉,随即嘻笑道:“陈公可是要再尝尝小子泡的清茶?”

    骤然面对两位地方大员,压力着实不小,孟韬决定仗着年龄优势,适当走卖萌撒娇路线来应对。

    “茶自然要饮,不过老夫更感兴趣的是,三万斤茶叶你准备如何处置?”陈贯没了往日的和蔼可亲,隐约间还有种兴师问罪般的严厉。

    孟韬不由一头雾水,这是什么情况?

    兴元尹李喆也是相同的反应,陈贯匆匆由利州赶来定军山,还送信让自己也尽快前来,就是为一个不痛不痒的疑问?

    目前能够揣度的是,当日陈贯维护孟韬并非无缘无故,看起来他们似乎有过一面之缘,陈贯大概很欣赏这个少年吧!只是今日这般态度,可是出了什么变故?与那三万斤茶叶有关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