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威-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恰好其父沈惟温在秘书兼任职,沈君怡便央求父亲,女扮男装进入读书。几年下来,已经是可谓是学富五车,已经是堪比蔡文姬,班婕妤的才女,也有几分女诸葛的意味。

    只是知晓内情的人不多,故而没有传扬开来。汴梁城里、皇宫之中只知道沈家有个女儿出身高贵,优雅美丽,才学出众。

    前两点让汴梁许多勋贵之家大为眼热,简直是勋贵嫡子的良配啊,私下里前往沈家求亲,或者表达意思的人不少,结果都被婉言谢绝了,沈家给出的理由是女儿还小,再多留两年。

    十五六岁了还小?在十三四岁嫁人很普遍的大宋,这个年龄真的不小了。

    不合常理的说辞那就是借口,显然是沈家不愿意结亲,为什么呢?很多人都在猜想,想要知道答案。

    实际上沈君怡才学出众,性情特别,看不上勋贵家的纨绔子弟。但一群庸俗的人根本不理解沈才女的心境,所以生出了很多庸俗的想法。

    比如门第,沈家看不上勋贵之家,难不成眼光更高,看中的是皇家?想要将女儿嫁给皇室宗亲子弟?

    嫁给谁呢?王府嫡子?或者那几个被官家青睐,或者被朝野看中,比较出挑,有可能入继皇宫的宗室子弟?

    抑或者沈家已经有一位贵太妃,难不成打算还要再出一位皇妃吗?想到这里,很多人都回过味来,觉得求亲的行为太过莽撞。

    沈君怡的婚事可不简单,可能也不是沈惟温能说了算的,那得要宫中点头,至少要沈贵太妃点头。

    顷刻之间,沈家门口来往的媒人没有了,沈君怡也彻底清净了,至于老爹担心她嫁不出去的问题,压根就不在乎。

    不得不说,沈君怡在这个年代算是奇葩女子,至少她的想法很前卫,如果遇不到合适的就不嫁。否则何来幸福?又何必委屈自己呢?

    至于外人说她眼光高,想要嫁入皇室,甚至成为后妃说法,沈君怡觉得荒诞无比,同时很佩服这些人的脑洞。

    饱读的才女几乎看过所有史书,历朝历代的后妃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何况她的亲姑姑便是先帝太妃,看似荣耀无限,但她的真快乐吗?

    十几岁入宫,二十来岁皇帝驾崩,然后便孤老宫中,寂寞一生,那种生活有幸福可言吗?至少不是自己想要的。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女不在心中幻想白马王子的样子?沈君怡也不例外。他的想法很简单,却也很挑剔,说她眼光高也一点不错,也许能折服她的男子才能入她眼。

    长相不能寒碜,文采也不能少,最好是文韬武略的英雄好男儿,如果能遇到这样的人,,能够彼此知心,堪为良配。

    只是幻想和现实可能有差距,这样的人能找到吗?父亲沈惟温断言没有,伯父陈贯却说并非没有,却也像是安慰之语。

    沈君怡有些失望,却没有气馁,而且很快羞涩地发现一个比较接近的人选。

    秘书监除了收藏典籍之外,某种程度上也有为皇帝和朝廷顾问的职责,消息自然也十分灵通。

    沈君怡便注意到西北陇右最近一连串的事情,先是陇南动荡,后世白龙江两岸易主,再次便是没藏讹庞与河州的冲突,最后还从天都山带回来一位辽国公主。

    而这一切都与一个叫孟韬的大宋少年有关,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详细的来龙去脉尚未知晓。但凭着丰富的消息来源,以及女诸葛的高超谋略,沈君怡已然做出了些许接近事实的推测。

    结果便是她对这个叫孟韬的少年很感兴趣,十六岁的年纪,以一己之力搅动西北风云,当真不简单啊!他名为韬,似乎确实人如其名,颇有韬略,让人佩服。

    佩服!

    沈君怡猛然发现,许久以来自己第一次佩服某个男子,这算是折服吗?听说他还不曾婚配不知为何,才女的俏脸不经意间竟然微微泛红。

    如果亲眼见识一下他的风采和韬略沈君怡心中刚刚泛起这个大胆的念头,便有旨意从宫中传出。

    让她侍奉卫国长公主于金明池接待辽国兴平公主,而护送兴平公主归来的正是他。想瞌睡就送枕头的圣旨,很容易让人有种错觉,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安排

第一一二章 俊俏小太监() 
东京汴梁,大宋都城,亦是最大最繁华的城池。

    自打唐末战争纷乱,长安毁于战火,五代梁唐晋汉周只有后唐一朝建都洛阳,结果皇宫还被一把大火烧个精光,传承千年的传国玉玺也消失在火场之中。

    从此以后,后晋汉周,以及现在的大宋全都选择建都汴梁,此地无险可守,但有汴河水运之利。

    多年战乱,加上水旱灾害,北方的黄河流域早已不如当年富庶,几乎全都仰仗东南钱粮供给,所以运河便越发重要,汴梁正是得此便利才有机会成为都城,否则这个时刻受黄河水患威胁,又无险可守的城池几乎是一无是处。

    从后周世宗柴荣起,汴梁城便不断扩建,如今的规模已经很大,城中居民已有百万之众,南来北往的客商更是不计其数,繁华无比。

    孟韬在史书上看到过,重生之后也不止一次听人提起,既然来一遭大宋,不来见识一下汴梁的繁华怎么行呢?

    现在,他来了!

    一路走来,孟韬对大宋北方的情况算是有了大概的了解。因为西夏的存在,陕西四路战事不断,整个关中都是战区,早就没了天府之国的富庶。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战死的壮丁,尤其是三年前好水川之战后,可谓是户户闻悲声,连皇帝赵祯都曾唏嘘不已。

    过了潼关之后的中原本该是一片富庶的,洛阳附近还好,有洛水和伊水的灌溉,地势偏高,不大有水患的威胁。

    但过了洛阳以后,渐渐靠近都城开封,孟韬不由连连摇头。黄河的河床真是太高了,地上悬河在此事已然露出端倪,一旦发大水,汴梁岌岌可危不是危言耸听。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更是不堪设想,无险可守不说,还因为两条河多了两颗定时炸弹。一个是黄河,有了秦时王贲掘水灌大梁的先例,依样画葫芦灌汴梁照样也行。

    还有就是汴水,东京汴梁的存在和繁华太依靠运河,所以只要切断汴河水运,要不了多久汴梁就有缺粮的危机,成为孤城一座。

    不过赵宋的运气还算不错,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虽说汴梁岌岌可危,但基本上都化险为夷了。直到靖康,惨不忍睹的悲剧终究未能避免

    此事尚远,孟韬也不至于立即杞人忧天,当前先见识一下汴梁的繁华,尽快在城中开设商行分店才是当务之急。

    当然了,护送兴平公主的任务得先交差才行。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尽管汴梁城近在眼前,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暂时不进城,礼部和鸿胪寺前来迎接的官员直接引他们去了金明池。

    金明池在汴梁城西,顺天门外,准确来说是个人工湖。最初兴建于后周显德四年,宋太祖和太宗时期又进一步扩建,目的是训练水军,为统一南方做准备。

    自打南唐、荆湖和巴蜀纳入大宋版图之后,水师驻守南方,金明池训练水军的作用逐渐淡化,渐渐成为皇家园林。

    几十年修建打理,如今已经成为雕梁画栋,风景如画的园林,成为春日赏花,夏季避暑的好去处。

    而且大宋朝廷很人性化,如此美景没有据为己有,每年的三月初一到四月初八,金明池是对百姓开放的。除了极个别特殊所在,寻常百姓可以进入园林赏春踏青,尽显皇恩浩荡。

    等到孟韬回到汴梁时,已经是四月底了,对百姓开放的日子已经过去,金明池恢复为皇家园林,高高在上。

    不过这次不是用作游览,而是作为接待兴平公主的场所。按照礼部的说法,居住在皇宫显然不大合适。安排在鸿胪寺礼宾院又显得档次太低,好歹人家有公主的名头,好客的大宋自然不能委屈了客人。

    所以选择一处皇家园林自然最好不过,金明池距离最近,最为华贵精致,风景秀丽,乃是最合适的地方。

    当然了,客人到访,必须要有主人接待,这才能体现华夏自古以来的好客之道。而且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礼仪繁琐,接待之人也要讲究对应。

    接待使臣何人出面,接待宗亲用何等规格,两国君主会盟又要怎样排场,这些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这次来的是辽国公主,本是宗室女,皇后出面不大合适,所以礼仪部上商议,最终由大宋卫国长公主作陪,如今已经等候在金明池。

    至于孟韬的职责,按理说将兴平公主护送到金明池门口即可,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谁知兴平公主性情特别,竟要孟韬留下。

    “我孤身一人,没有任何的随从侍卫,在大宋孤单无依,什么没个亲信之人可不行,你且留下吧!”

    兴平公主给出的理由很奇葩,孟韬也猜不透这位公主在想什么,总不会是打心里依赖自己吧?如果是这样,可真消受不起

    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也颇为为难,男女有别,作为护送的使者可以,可作为公主的护卫侍从进出皇家园林,似乎不大合适。

    契丹民风豪放,兴平公主年纪也大了,兴许不在乎,但里面还有大宋的卫国长公主,双十年华,身份尊贵;还有沈贵太妃的侄女协助,都是未出阁的姑娘,让一个男青年进入当真合适吗?

    “怎么?贵国的穷讲究很多吗?”兴平公主似有嘲讽道:“他是我的救命恩人,目前能够信任的也就他一个,你们看着办吧!”

    “这个兴平公主殿下,居所之内已经安排了内侍婢女,您的起居有人照顾?”鸿胪寺少卿一边擦汗,一边悻悻回答。

    “你们宋国不是号称礼仪之邦吗?何以都这般迂腐龌龊呢?起居自然有人照料,我是要他做侍从,光天化日之下,在你们眼皮底下帮我打点些许事情,跑跑腿,总可以吧?”

    天知道兴平公主是怎么想的,作为当事人的孟韬根本没有发言权,便被争来争去。

    鸿胪寺少卿好不为难,为此事入宫请示似乎有些小题大做,谨慎起见,他们决定还是请示金明池。官家旨意说的很清楚,由卫国长公主负责接待事宜。

    很快,金明池内传出指示,宣节校尉孟韬留下侍候,听候差遣。与此同时,卫国长公主的仪仗也自内而出,前来迎接。

    辽国公主有些古怪,不知道宋国公主,金枝玉叶会是何等风采?尽管鸿胪寺官员一再告诫,孟韬还是翘首偷看。

    不想看到的却是一位身着道袍,几无装饰的道姑被众人簇拥而来,紧随其侧的是一个小太监,好生俊俏的小太监!

第一一三章 天天向上() 
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自此之后,封建王朝很少出现“王见王”的情形,大概是怕彼此的天子气概有所冲突吧!

    公主见公主的情况也很少见,少数情形也是某一国公主和亲联姻,成为皇妃之后与另一国公主相见。但说到底,相见之时已经是一家人。

    像兴平公主和卫国长公主这样见面的情形则很少,几乎没有,故而没有可以参考的礼仪成例。

    当然了,女眷会面场合并不很正式,史书上大概也只会简单写一句“宋辽公主同幸金明池”而已。

    所以卫国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