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威-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桶,舀了三瓢“不明液体”入锅,液体遇到高温的铁锅,顿时有白起升腾而起。

    顾不上视线茫然,两人立即拿起木杈翻炒,由两边向中心,再由下往上,使得茶叶与液体均匀混合,茶叶也渐渐变软。

    阿旺及时拿着一个木制的匣子进来,孟韬赶忙往进铺上一大张纸;张瘸子装了炒好的茶叶,一边散发热气,一边往匣子里倒茶叶。阿旺则拿起一块截面平滑的木棍不断来回杵击茶叶,就像是打夯土墙一般。

    孟韬一直紧紧盯着,提醒阿旺用力大小和部位,直到身体强壮的阿旺累得满头大汗。张瘸子看的清楚,杵击至少持续了两三百下。而孟韬则不时扒匀表面的茶叶,最后还放上去一块木板封住,使得表面压的瓷实平整。

    直到此时,三人才有机会喘口气。张瘸子疑惑道:“韬哥儿,你这是做什么?老汉怎么觉得,像是泥瓦匠制砖坯呢?”

    孟韬笑道:“瘸子叔说的没错,我们现在做的这东西叫茶砖,或者叫砖茶吧!”

    没错,正是砖茶!

    自打知晓兴元府的茶叶主要销往西北之后,孟韬就动了这个心思,前世看过一个纪录片。砖茶出现和盛行似乎是从明朝开始的,很巧合,也是陕西茶商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品,或者加工手段。

    北宋时期尚未出现,孟韬也旁敲侧击询问过,确实没有这玩意。因为在纪录片上看过传统砖茶的制作方式,孟韬便依样画葫芦尝试一番。如果成功,这将是孟家以后主营的方向。

    砖茶与茶叶相比有什么具体优势,可能涉及营养学和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孟韬一时间也说不上来。但他坚信存在即是合理,既然明清时期砖茶大行其道,深受西北游牧民族喜爱,便自然有其道理。

    从北宋到明清,草原人民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并没有什么大变化,所以他们没有理由不喜欢。只要推广得当,市场很广阔,销路应该会很好。

    至少对茶商而言,运输方便了很多。蓬松的茶叶密度不高,往往分量不重但体积很大,在主要依靠牲畜和人力的古代西北,运输多有不便。途中若是遇到阴雨雾水也可能受潮,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如今吧茶叶做成一块块的“砖头”,同样的重量,体积和形状显然利于保存和运输。

    这也是孟韬敢大规模收茶的一个原因,至少他不担心茶叶储存的问题。当然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契机,一个推广砖茶和赚钱的契机

    木匣子被打开了,纸张紧紧裹着一个砖头模样的茶块。孟韬及时拿麻绳将封口处捆住,然后拿出一根铁钎,在封口处扎了一个深深的小孔,插上了一根干枯的茅草茎。

    经验丰富的张瘸子猜测道:“这是为了导散其中的潮气?”

    “没错!”孟韬笑道:“不止如此,还要让它开花。”

第九章 不劳费心() 
开花自然是戏称,专业的术语叫“发花”,也是砖茶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压制好的茶砖被放置在一间小房子里,盖上棕树叶子,目的是为了保持湿度。

    这是一个发酵和自然升温的过程,等茶砖外层的纸片上出现白色霉状物的时候,需要不断调整位置,还要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茶砖内长出一种俗称“金花”的黄色颗粒,据说那是一种冠突散囊菌,是对身体有好处的有益菌,也是评价茶砖品质的重要标准。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十天,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更有精准要求。前世不过是在纪录片上看过一遍,详细制作方法根本不知,更无经验可谈,孟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枉每天盯着那些发霉的菌丝看,十天之后,第一批砖茶试验品出炉了。“金花”长得不错,外观似乎符合预期。孟韬、张瘸子和阿旺成为最早的试用者,味道还行。

    单说口味,比新鲜的茶叶好多少?似乎也说不上来。不过按照大宋传统的烹茶方式,滋味还不错,至少张瘸子是这样认为的。草原上煮茶用的不是清水,而是酥油和牛羊奶,想必更适合吧!

    为了完善品质,追求所谓的至臻程度,孟韬和张瘸子几人不辞辛劳,继续努力。在剁茶的粗细程度;炒茶的火候时间,以及“不明液体”的添加量和时机;杵筑包封的频率和力度;发花的湿度和温度方面不断调整数据,多次试验,力争甄选出品质最佳的砖茶。最终获得了一套最佳数据,确定趋向完美的配方。

    试验还算成功,三万斤茶叶全部制成砖茶,孟家的小院肯定不够用,三个人累死也不可能完成。

    修建作坊,招聘帮工是很必要的,不只是这一次用,更是为了长远打算。只要合适的契机到来,市场一旦打开,贩卖砖茶会是个财源滚滚的长久生意。

    作坊必须要修,孟陈氏自打看过孙子制作的成品后便欣然应允。幸好官府定价低,收茶省下了一大笔成本,如今正好用来建作坊。

    孟家在定军山下有百多亩地,孟韬从中挑了一块八亩的小缓丘作为选址。用江畔肥沃的良田盖房子太暴殄天物,更重要的是,这块原本是冬菜园和留荒的闲田,而今恰好没有农作物。

    要是毁了江边尚未收割的油菜或麦田盖作坊,孟家会被戳脊梁骨的。在吃不饱饭的年代,糟蹋粮食是天理难容的事情。时间不等人,夏收之后再动工肯定来不及。

    正好小缓丘距江边码头不远,还有一条大路相通,运输方便。小丘之上干燥,不必担心雨季收受潮和水淹的问题,用来盖房子最好不过。

    华木匠又被请来了,还有附近活计出众的泥瓦石匠都被请来了,孟家给了喜人的工钱让他们抓紧时间按要求盖房子。

    能趁着夏收前的农闲时间挣笔钱,匠人们自然乐意,得了吩咐便立即动手,开始挖地基垒石头,砌墙和打木梁椽子,制作门窗几乎一起开始,开启了定军山方圆前所未有的工程速度。

    乡邻注意到孟家在大兴土木,可要做什么却没有人知道。孟老夫人一问三不知,小郎君孟韬嘴上总是挂着一副高深莫测微笑,但只字不提。

    “肯定和茶叶有关。”孟家长房嫡孙孟讯笃定地做出判断。

    孟讯之妻高氏没好气道:“废话,韬哥儿大张旗鼓开始收茶叶,随后便造房子,谁都知道和茶叶有关。”

    “可是究竟要怎么做呢?”孟讯完全一头雾水,半晌才疑惑道:“韬哥儿自打上回活过来之后,像变了个人似的,好像开了窍,难不成这是人常说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什么后福,分明就是胡来,学着他那死鬼老爹做善人,把家里的钱财如粪土般糟蹋。听说他要收两三万斤茶叶,那可是上千贯啊,眼下茶价如此低贱,必定是要赔钱的。半数的家产就这么被糟蹋了,真是作孽啊!”

    高氏完全一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惋惜之情,明明是二房的家业,但仿佛那些钱都是他们的家产一般,见到被人肆意“糟蹋”,便浑身肉疼。

    孟讯也很是不解,他也认为孟韬这是用钱在汉江里打水漂,是在败家!

    “明个便是清明了,扫墓祭祖时你问问不管怎么说,你都是堂叔,岂能容着侄子胡来,糟践家业?哎呦,那些个钱啊!”高氏嗲声叹息,仿佛身上又掉了一块肉,太疼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孟韬来到大宋的第二个节气便是清明,不凑巧这天并未下雨,路上扫墓祭祖的人是不是欲断魂,这个不大清楚。

    古人最讲究血脉传承,四时祭扫,血食香火供奉可不能少。按照兴元府的风俗,扫墓祭祖只能由男丁前往,孟韬便是家里唯一的代表。不过孟韬坚持带上老祖母和妹妹一起去,一家子天人永隔,难得有机会“团聚”,何必顾念些许繁文缛节呢?

    孟陈氏拗不过孙子,答应随同前往,但强调上香烧纸钱只能由孟韬动手。兴元府有风俗,女子烧的纸钱,阴间的祖先收不到,祭祀供奉只能由男丁动手,老祖母在底线问题上态度十分坚决。

    管家周叔带了祭品,引着一家三口来到祖坟,偌大的坟地稀稀拉拉埋着几座坟。从上往下,坟茔都是按辈分安葬的,孟韬注意到老爹孟诚的坟茔是在第四代的位置,那么自己应该是第五代。

    孟家是五代宋初才迁居兴元府的,如今才不过八十年时间,竟然繁衍了五辈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效率。也难怪,十几岁成婚生子是普遍现象,可惜孟家却代代单传,人丁一直不旺。

    其实主要是因为此时人的寿命都不长,祖母才五十岁,放在后世尚未退休,这个年代已经被视作行将朽木的晚年了。若不早些婚娶生子,确实会出现后继无人,传承断绝的问题。

    孟韬按照老祖母的吩咐,在孟家先祖每座坟茔前奉上祭品,上香烧纸,最后来到父亲孟诚和母亲周氏的坟前。

    老爹孟诚战死好水川,连尸骨都没找到,只得建了一座衣冠冢和难产亡故的母亲合葬。孟韬在坟前上香烧纸钱,身后的孟陈氏已经泪流满面,连管家周叔都忍不住落泪,灵儿也跟着开始哭泣。

    他们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孟韬受到感染,情绪也低落了许多。一边烧纸钱,一边低声道:“爹、娘,你们放心好了,儿子会侍奉祖母安享晚年,照顾妹妹长大,将来让她嫁个如意郎君的。”

    也许是巧合,一阵风吹过,烧过的纸灰顿时漫天扬起。孟陈氏和管家周叔笃定地认为,这是孟诚夫妇显灵,亡故的父母听到了孟韬的话,很是欣慰。

    黄泉下的爹娘是否欣慰孟韬不知道,但老祖母欣慰倒是真的,偶然的巧合对她却是一种莫大的心灵慰藉。今天,她终于可以从儿子死去的阴霾里走出来,因为她有一个懂事的,能够承担家业和期望的好孙儿。

    孟灵儿上前拉着哥哥的手,乖巧地给爹娘磕头,孟陈氏看到这一幕,老泪纵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虽说有些煽情,却也是个美好的时刻。然而总有人在不合时宜的时间恰好出现,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来坏人心情。

    “韬哥儿,侍奉祖母抚养妹妹是应该的,可你不能胡来啊!”长房嫡孙孟讯姗姗来迟,身后跟着妻子高氏和他家十岁的胖儿子孟韫。

    “堂叔,姑且叫你一声堂叔,我怎么胡来了?我家的事情你管不着。”孟韬见到他便气不打一处来,尤其是看到妹妹下意识往自己身后躲,心里更是怒火升腾。但今日的场合,显然不适合吵架或者冲突。再说了,吵几句嘴能算报仇雪恨?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

    孟讯大声道:“什么我管不着?我好歹是你堂叔,是孟氏族长,看着侄子胡来,我若不过问一声怎么行?我没那么冷漠。”

    “你什么时候不冷漠了?”孟韬冷笑一声:“不劳费心今天是清明,当着祖宗的面,我姑且敬你是堂叔,不想多说什么。”

    “你!”孟讯大为恼怒,看来所料不错,孟韬确实变了,以前那个柔弱不堪的呆小子哪敢和自己顶嘴?

    高氏快步而上,讥讽道:“韬哥儿,别不识好人心,你在院子里捣鼓了几天,便又是收茶,又是大兴土木的,如此耗费钱财,稍有不慎是要败家毁业的。你还年轻,很多事情不懂,还是让你叔父去看一眼,帮你拿个主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