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威-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五岁的孟韬轻而易举拿到了这笔巨款的支配权,放在后世应该鲜有可能吧!

    冲着老祖母的这份信任,孟韬相信,这些钱不会白花的,来日他们会成倍地赚回来。

    征得老祖母同意,还需要搞定官府,毕竟茶叶在大宋是属于官营物资。按照大宋茶政之法,原本该是官府收购茶叶,然后商人向官府交钱购买,提货贩卖的。

    但具体操作时,也有从最初收购开始就和商人合作的,只要不影响官府获利,以及税收即可。

    往年间兴元府的茶叶都是官府联合商户来收购,但是这两年茶叶滞销之后,哪有商人来?官府自然不会做赔钱的买卖,如此最苦的便只能是茶农。

    当然了,官府应该会为此事头疼,农户产出却无收益,饿着肚子没饭吃,对地方官而言算是失职。如果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说收茶,官府应该会很高兴吧?

    虽然直接找茶农,也能买到茶叶,甚至价钱还能更低,但这在大宋属于走/私。数量少或许还行,但如此大的规模呵呵,还是乖乖先去找官府,孟韬可不想去牢狱做发财梦。

    兴元府属利州路转运使管辖,但转运使驻跸在利州(川北广/元市),距离遥远,故而只能转而寻求兴元尹的帮助。

    定军山到兴元府有七八十里地,如果是两条腿走,以自己现在这幅身板根本不行。

    好在有汉水流过,自定军山上游的青羊驿开始,便可泛舟江上。但上次漂流的后遗症犹在,孟韬现在有些畏惧乘船,尤其是安全措施欠缺的古代小船。老祖母孟陈氏也坚决反对,江中或有礁石,或有急流漩涡,太危险了,孙儿断然不能再有什么闪失。

    如此只能是乘车了,北宋是个马匹奇缺的年代,骑兵都没多少战马,更别提普通人家了。好在祖母让家中车夫阿旺弄来一辆驴车,饶是有牲畜代步,也走了两三个时辰,拂晓出发,到兴元府已经快到正午了。

    更糟糕的古代的车轮没有任何减震措施,一路颠簸,骨头都快散架了。顾不上休息,孟韬只是略活动了下四肢,便匆匆入城。

    兴元府唐时属汉中郡,称梁州,唐兴元元年,唐德宗用自己的年号改梁州为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不过这座比肩天下大都会的城池规模并不大,至少孟韬看到的是这样。

    毕竟时过境迁,当年的汉中郡翻过山便是都城长安;而今往西不远就是羌人聚集地,属于边陲山乡小城,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兴元府名气犹在,至少“兴元尹”这个官职不可轻视。宋太祖的两位皇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曾遥领兴元尹一职。

    如今的兴元尹名叫李喆,仿佛是真宗朝的进士,但名气应该不大,至少孟韬所知的宋朝牛人里没有他。不过眼下李府尹手中掌握着孟家兴旺发达,以及众多茶农生计的命脉,少不得要有求于人。

    阿旺先引孟韬到了孟家在城中的商铺,店中的掌柜到伙计听说少东家到来,纷纷前来迎接,毕恭毕敬。

    不过听闻少东家要收购茶叶,一个个全都变了脸色,谁都知道眼下互市关停,兴元府乃至蜀中的茶叶都堆积滞销。这时候收茶叶,这不是白扔钱入汉江,听响寻死吗?

    自打孟诚死后,孟家商行已经大不如前,维持不倒,薄有盈利已经算不错了,如今少东家来这么一出,还有活路吗?

    “韬哥儿,当真吗?”掌柜陈茂清对此有些不解。

    孟韬点头道:“当真,表叔放心好了,祖母已经同意了。”

    陈茂清是孟陈氏娘家侄子,父母早亡之后,由姑姑孟陈氏接济抚养,与老爹孟诚一同长大。成年之后,对孟陈氏感恩戴德,便帮着孟家打理生意。尤其是孟诚死后,多亏有他,孟家商铺才能渡过难关,维持至今。

    孟韬“险死还生”那日,他去了洋州打理生意,没能赶回去维护孟陈氏祖孙。即便是去了,大概也于事无补,孟讯夫妻可能趁势诬蔑孟陈氏转移家产给娘家人,又是一桩麻烦。好在孟韬没死,一切都雨过天晴。

    初时,陈茂清只当孟韬是戏言,但看过姑母孟陈氏的亲笔书信后,便无话可说,点头道:“那好,我引你去府衙拜会李府尹,收茶之事官府应该乐见其成。”

    孟韬瞧见陈茂清的脸色,大概能猜到他的心思,不只是他,可能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是犯傻,抢着去做冤大头。

    陈茂清担忧道:“韬哥儿,这两万多斤茶叶,需要的银钱可不少”

    “这个你放心,商铺的存钱不够,家里还能拿出些银子来,后面我们在想办法。”孟韬的回答完全是风轻云淡。

    “那就好,银贵钱贱,如此还能降低些成本。”陈茂清心里颇为震惊,银子都姑母存下的体己钱,轻易不用,没想到不知是不是有些过分溺爱孙子,还是他虽然照常执行,但总觉得孟韬此举太过冒失。

    “蜀中的交子在兴元府用的不错,到时候可用交子去交易,方便些。”北宋缺银,市面上流通的主要是铜钱,蜀中甚至很多铁钱,金额不大却十分沉重,携带不便。而大宋白银的产量很低,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所以就有了“交子”这种最早的“纸币”。

    陈茂清道:“这个你放心,我会办好,现下我们去府衙吧,看能不能见上府尹大人。”

    兴元尹李喆这会正在待客,驻跸利州的转运使陈贯突然造访,让他有些意外。

    虽说转运使名义上只负责财赋,但实际上的权力和影响很大,某种程度是一路诸多州县的最高长官。至少一个府尹不敢轻易得罪,尤其是不告而至,更让李喆多了几分紧张。

    “不知陈公到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陈贯摇头道:“哪里,李府尹莫要客气,老夫此番来兴元府主要是游山玩水,走了一遭阳平关和定军山,看了下后汉三国烽烟故地,顺路凭吊一下诸葛武侯。”

    原来如此!

    李喆顿时放心不少,他知道陈贯素喜兵略,兴元府两汉三国的古战场不少,还有诸葛武侯这位兵略大家的墓祠,陈贯向往已久,前来游览不足为奇。

    陈贯笑道:“老夫本想就此返回利州,却又想既来了兴元府地界,若不来和你小酌几杯也不合适。”

    李喆道:“陈公到来,荣幸之至,这兴元府还有汉高祖拜将韩信故坛,北去的褒水两岸还是栈道遗迹,若陈公有兴致,本官引陈公前去游览。”

    “如此多谢李府尹了。”

    “陈公一路辛苦,属下略备薄酒,为您接风洗尘。”李喆笑道:“下官让人准备汉水鲤鱼,肉质鲜美,请陈公品尝。”

    “好好,恭敬不如从命。”陈贯应了一声,尚未起身,便见有个人风风火火而来,远远便喊道:“府尹,有人有人要收收茶叶。”

    “慌慌张张,成何体统?没看到本府这里有贵客。”看清楚来者是幕僚田子和后,李喆的脸色很难看。

    陈贯摆手道:“不打紧,公务要紧。”

    “说吧,什么事?”李喆本想不理会,先陪着陈贯饮宴,但刚才仿佛提及茶叶,涉及钱粮财赋便与转运使有关。要是不过问,陈贯看在眼里,会不会觉得自己失职呢?

    田子和定了定神,欢喜道:“府尹大人,有商户来请批,要收茶叶。”

    “收茶叶?收多少?”

    “两三万斤!”

    “当真?你没听错?”闻听此言,一时间李喆竟忘却了上官在场,有些失态了。

第七章 少有的天地良心() 
巍峨的秦岭挡住了寒冷的北风,使得汉水谷地成为温暖湿润的天府之国,同时也挡住了兵祸之灾,西北战乱不会直接祸害兴元府。

    李喆这个兴元尹不必担心外敌寇边,烧杀抢掠,但并不代表这场战事与他毫无关系。

    除了为前线大军筹措和运送粮草之外,影响最大的便是榷场互市的关停。兴元府的丝绸和茶叶都出现了滞销情况,尤其是茶叶。

    兴元茶的主要销路断绝,茶农们等若是断了生路,生活一日比一日困苦。而今严重者已经出现乞讨度日,卖儿卖女的现象。

    虽说官府不是茶叶价格暴跌的直接受害者,但茶农生活困顿,他们不能坐视不理。否则就是失职,这会影响到政绩考核与升迁。问题若是严重,被人一本弹劾,大好前程便就此了结了。

    所以李喆对此颇为紧张,已经组织本府官吏救助生活无以为继的茶农。但终究是杯水车薪,只能救助少数,如何整体解决才是关键。

    这些天他一直苦无对策,今日陈贯突然到访,他一度认为转运使是冲着茶叶来的。结果陈贯只字尚未提及,突然钻出来个商人要收茶。

    两三万斤虽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是个让人看到希望和转机,李喆兴奋不已,以至于有些失态。

    “是何人要收茶?”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冤大头,哦不,应该说“及时雨”才对,李喆很感兴趣。

    田子和如实道:“回府尹,是定军山孟家商行。”

    “定军山孟家?”李喆沉吟片刻,疑惑道:“可是当年那个孟诚?他不是战死好水川了吗?怎会”

    “府尹,来收茶的是孟诚之子孟韬,今年才十五岁。”田子和及时禀报情况。

    李喆皱眉道:“十五岁?小小年纪莫非戏言?”

    “府尹莫忧,应该不是,孟家商行的掌柜陈茂清随同而言,言之凿凿,错不了的。”田子和心里却在笑,有哪个商贾吃了豹子胆,敢到府衙来开玩笑?

    “这个啊”

    李喆尚在沉吟,那边陈贯却眉头一动,饶有兴致地问道:“这个孟诚和孟韬是何许人也?”

    “啊,这个陈公,这个定军山孟家乃是兴元府颇有名望的士绅,据说祖上是前唐孟浩然。”

    李喆道:“早几年,这个孟诚曾是兴元府茶商中的翘楚,故而下官印象颇深。此人两年前行商西北,不知怎样机缘,到了任福将军麾下效力,结果于好水川一役阵亡。至于这个孟韬,下官并不熟悉”

    田子和识趣补充道:“此子今年十五岁,好像读过几年书,至于行商似是第一次,眼下人就在府衙门外”

    没有求证,似乎也不必求证,陈贯脑海里下意识便浮现出那个烹茶少年的身影。

    定军山,少年郎,父亲故去又想起离开茶园时听到的那几句话,他几乎可以笃定,多半就是此子。

    他要收茶叶,收两三万斤茶叶。他要怎么做?卖去哪里呢?陈贯惊讶的同时,更觉得有意思,心中满是好奇。

    兴奋中的李喆注意到了陈贯的神情,他恍惚间想起转运使大人刚去凭吊过武侯墓,也是从定军山来的。那这个孟韬与陈贯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两人几乎前后脚上门,是完全巧合的孤立事件吗?

    “陈公,您以为此事该当如何处置?”多年为官的经验告诉他,此事请示一下转运使是很有必要的。

    “这个孟韬可有说如何收茶?他打算运往何处?”陈贯沉声询问。

    田子和道:“他请求直接从茶园收茶,然后直接运往定军山下,是否可不必先集中于府衙仓库,再行转运?”

    “这个”李喆有些为难,虽说以前为方便这么办过,但似乎不符合规则,不知道陈贯会不会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