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威-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攻宁羌寨,该如何是好?你们汉家官府事后如何处置老夫并关心,我们只关心寨子的安危!”

    不会这么丧心病狂吧?孟韬不禁有些惊讶,之前他还真没想这么多。如果大安军的将领不按规则出牌,后果确实难以预料。

    释比麻吉道:“汉人有句话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怕大安军出来容易,回去难啊!老夫年轻时曾在西北边陲,亲眼见过兵将战败,杀手无寸铁的牧民,斩人头充战绩。今日宁羌寨会不会也是这般下场?”

    “这”孟韬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无可否认,这个年代,杀良冒功的事情比比皆是。兴许宁羌寨已经成为某些人眼中的肥羊,为了利益,可以毫无顾忌地宰掉

    “汉家郎,也许你有办法,好好想想吧!”释比麻吉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孟韬,叹道:“刚刚得到消息,大安军已经封锁了附近的道路,车马无法通行,林间小路你们也不熟悉,肯定是走不了啊!”

    “啊!”孟韬心中一惊,很想冲上去将阿虎痛扁一顿,若非他拖延,兴许早就脱身了。

    释比麻吉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笑道:“罢了,事已至此,你和我们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

    快些想想,如何自救吧?这可是很多条性命,用你们汉家话讲,乃是功德无量的善事。”

第二十六章 第一次危机() 
在大宋做好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孟韬对此深以为然。

    修江堰搭进去不少家财就算了,如今这件所谓功德无量的善事,则要冒着生命危险。

    偏生还拒绝不得,释比麻吉说的没错,大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自救和救人俨然成为一回事。

    麻吉老头能成为释比是有道理的,兴许可以称为智者吧,至少是个聪明人。和聪明人说话不累,却也很难占到便宜。

    释比老头的担心没错,怕自己和大安军同流合污,怕将领一意孤行。可留下自己又能如何呢?

    作为人质和筹码?好像没有任何用处,大安军将领巴不得他们立即动手杀人。老家伙心如明镜,是以孟韬不得不猜想,他不会是想临死拉上个垫背的吧?

    我冤不冤啊?

    孟韬暂时放弃了唱窦娥冤的想法,问道:“释比,您是智者,您肯定有法子,何必为难小子呢?”

    “嘿嘿,老朽不问世事多年,此刻能想到的法子便是让你来想法子。汉家郎,我看好你!”释比麻吉淡淡一笑,完全一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态度。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作为人质的孟韬竟然掌握了主动,主导了劫匪的局势,甚至生死。

    有何意义呢?是否功德无量,能不能救得了宁羌寨,他并不很在乎,怎样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关键。

    家里祖母恐怕早已心急如焚,荆娘可能已经哭成了泪人儿,灵儿兴许念叨着找哥哥讲故事。想到这里,孟韬心里着实有些担忧。

    羌人的探子还算不错,很快便知悉大安军的主将叫赵明,正是长房孟讯的大舅子,是谁想要至自己于死地显而易见。

    孟韬没有暴怒,反而很平静,这种卑鄙小人恩将仇报没什么奇怪的。之前看在孟家先祖的份上没有计较,结果他们不知悔改,变本加厉。

    既然你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孟韬暗下决定,脱身回去后定要和堂叔一家好好算算账。

    脱身并不是件容易事,宁羌寨不愿放自己离开,很不公平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联系在一起。

    赵明气势汹汹带兵而来,目的绝不单纯。若只是为了给孟讯和高氏帮忙,他绝不敢如此大动干戈。

    自打太祖赵匡胤上演了陈桥兵变之后,大宋对兵马调遣防控很严格,无故私自大规模出兵,州府乃至枢密院都会详加过问,追责问罪。除非吃了雄心豹子胆,或有足以向朝廷交代的借口,绝对不敢贸然出兵。

    诛羌逆,平叛乱!

    多好的借口啊!打下一个山寨,获利绝对不少,平叛的功劳更不在小,这大概是赵明志在必得的东西吧!

    如此一来,即便羌人放了自己;或者自己下山亲口告诉他们,羌人没有劫砖茶,赵明也会充耳不闻。

    他会认定羌人劫掠朝廷赐茶,意在谋反,随便炮制点证据太容易。比如几套甲胄,几册图谶偏巧寨主扎戎还去了陇南羌部探亲,估计会被说成是勾结外族

    只要赵明成功,肯定不会放过自己。要么杀了之后将罪责推给羌人,认定为被杀害的人质;最严重可能被说成是勾结羌逆的同谋,谋逆大罪很可能累及家人

    此时此刻,孟韬担心的不只是自己,更担心家中的祖母和妹妹。无论自己遭遇哪种待遇,她们的下场都会很凄惨!

    活着,必须要想办法活下去!

    想要劝服赵明退兵,抑或用其他方式排除其出兵的理由,都毫无用处!

    至于武力对抗,想都不要想。只要动了刀剑弓矢便正中赵明下怀,叛乱一事便坐实了。

    叛乱这种事,大宋朝廷是不会和你讲道理的,向来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和朝廷对抗,绝对是以卵击石,孟韬不认为自己能够幸免。

    为今之计,唯一的办法便是请一位足以压制赵明的人物出面,逼迫其撤兵。如果能够将其拿下治罪最好不过,但立即办到恐怕会很难,最不济也要自圆其说,皆大欢喜。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孟韬第一个便想到——利州路转运使陈贯!

    当孟韬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阿虎首先质疑道:“没搞错吧?找官员帮忙?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不一样,我与陈公有过接触,他是有德之人,与赵明这等卑鄙小人不同!”

    “凭什么相信你?”阿虎质问道:“就算是你见过,你当真了解他吗?知人知面不知心。”

    孟韬摇头道:“好吧,不说品行,单说利益!作为转运使,治下旱灾尚未解决,又生叛乱,事后还可能流传出官逼民反,杀良冒功的说法,这对他的政绩有好处吗?他又该如何向朝廷交代呢?”

    “你能请动他吗?”总算释比麻吉是个明白人,明白其中道理。

    “五成把握,可以试试!”孟韬也有些忐忑,能不能请动陈贯不好说,能否来得及也是个问题。

    释比麻吉叹道:“没有别的办法了,五成把握已经不错了,你说怎么做吧!”

    一袭红衣的海棠夫人自然也不反对,桀骜不驯的阿虎便没什么好说的了。

    “陈公此刻兴许在阳平关,等着我去交割砖茶事宜,若是快些赶去相请,应该来得及。”孟韬道:“若不在,还得走一遭利州,时间能否来得及就不好说了,听天由命吧!”

    “好如何相请?”

    “首先得去个妥帖人,快去快回,见到陈公之后,将此间情况如实禀告,勿要隐瞒”

    孟韬这么一说,阿虎立刻急了,他抢劫在先是不争的事实,落入官府耳中,后果难以预料。

    “你”

    孟韬毫不犹豫打断正欲咆哮的阿虎,冷笑道:“兴许你个人受些皮肉之苦,总好过全寨的人丧命吧?”

    海棠夫人阿黎道:“好,为了稳妥起见,我亲自去,只是如何让陈公相信我?”

    “山路难行,有劳夫人!”一个女子敢于如此有担当,孟韬还是很佩服的。他随即从衣襟上撕下一块白布条,用释比麻吉找来的笔墨写下两行字,叮嘱道:“将此物呈给陈公,他自会相信。”

    在阿虎将信将疑的眼神中,孟韬和释比麻吉送走了海棠夫人。接下来只能听天由命了,但愿陈贯人在阳平关,希望那个布条能早些送到他手上,更希望他老人家能不辞辛劳,施以援手

    孟韬暗自祈祷,但愿自己在大宋的第一次危机可以顺利解决

    近来转运使陈贯格外忙碌,利州路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旱灾。他不仅要配合地方官抗旱,还要遵循朝廷的旨意放粮赈灾,几乎忙的脚不沾地。

    今年利州路的秋粮必然减产,赋税自然而然也会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已经向政事堂和三司行文汇报,按照惯例,朝廷会有减免和救济。

    纵然如此,秋冬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有百姓饿肚子,来年的春种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明岁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依照过往的经验,一场天灾没个两三年根本缓不过啦,这让他很是揪心。

    今年的旱灾太严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各地刚开始都是在拜龙王,认为要不了多久必然降雨。

    可惜天不遂人愿,发现降雨无望已经为时已晚,修渠引水大都已经来不及,或者效果不佳。而且抗旱基本都是官府主导,百姓的自救很有限,成功案例不多。

    整个利州路,兴元府的情况应该是最好的,诸如五门堰、褒水、酉水沿岸,抗旱颇有成效。尤其是定军寨新修的汉江堰,是其中的佼佼者,让人眼前一亮。

    兴元尹李喆有信函送来,陈贯既喜且惊,喜的是定军寨数千亩良田得救,收成有保证;让他惊讶的则是孟韬的见识和能耐,不用说,汉江堰肯定出于此子之手。

    他一个从未离开兴元府的少年郎,何以对蜀中都江堰如此熟悉呢?相似的修建和引水之法,当真只是道听途说?

    毫无疑问,孟韬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一座江堰,又一次刷新了他对孟韬的认识,此子才能绝非一般,假以时日,或成大器。

    李喆的信函上说,定军山附近已经有传言,说孟韬是得诸葛武侯在天之灵点拨

    子不语怪力乱神,陈贯自幼受儒家典籍熏陶,并不相信神灵诡异之说,认为是夸张的无稽之谈。

    兴许只是巧合,或者

    与其如此揣测,还不如当面询问他本人。得知孟韬亲自前往阳平关交割的消息后,陈贯决定也亲自走一遭。

    本来这种事不必非要转运使亲自去,他可以待在利州城里还好歇息,但为了当面问问孟韬,陈贯亲自来了阳平关。

    观孟韬品性为人,乃平和仁善之辈,多行造福乡邻的善事。小小年纪见识广博,能力不凡,算得上少年俊杰。

    这样的人加以培养,或能成于民于国有利的人才。作为牧守一方的大员,慧眼识英才,为国举贤也是本分。

    只是

    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有等到孟韬本人,却有一位红衣羌女登门,手中拿着一根布条,上书一句诗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二十七章 怀中佳人似相识() 
大安军来了,纵然是战斗力渣渣的厢军,近千人一同出击,也是声威赫赫。

    站在那座石块垒成的碉楼上,能够清楚看到大安军围困整个羌寨,几乎是水泄不通。

    不过大安军并未立即发起进攻,也不知是有什么阴谋诡计,还是有什么顾虑?

    孟韬认为是后者,宁羌寨目前有二百多男子,都是勇武有力之辈,很多人都是山中一等一的猎手,刀剑弓弩都用的得心应手。

    如果真的硬拼起来,战斗力绝对不弱,那些散漫的厢军未必是对手。可能最后还是能攻破山寨,但肯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赵明是想要全歼羌人,甚至不留一个活口,但他还是有所顾虑的。估摸现在正在酝酿什么阴谋诡计,以微小代价攻破羌寨

    当然了,这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他不能速战速决,消息扩散出去。州路两级很快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