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威-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凡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甚至说孟韬是个疯子。很多人都说孟公子的一片抗旱救灾之心,大家都心领了,但是拦江筑坝这种事太可笑了

    闲言碎语,孟韬充耳不闻,当大部分人依旧在拜龙王求雨时,他带着阿旺几个人来来回回奔走在江堤之上。

    “公子,回去吧,拦江筑坝是不成的。”阿旺连声劝慰,要是公子继续这般“疯魔”下去,老夫人都该着急了。

    “谁说我要拦江筑坝?”

    孟韬一声反问,顿时让阿旺有些蒙圈,愕然道:“公子,不是您说的吗?”

    “我说要引江水上岸,可有说过拦江筑坝吗?”孟韬满头黑线,为什么所有人都要武断地先入为主呢?

    果然,阿旺悻悻道:“公子,不筑坝,呃水如何上岸?”

    怎么上岸?孟韬也在问自己。

    感谢“登高望远”这四个字,那天站在山坡上,整段汉江尽收眼底。江水从上游山中流下来后,定军山脚下刚好是一大块平坦的开阔地。

    江面在此处由窄变宽,而且还有个小小的落差,水流自然也变缓。也正是因此,江水中携带的泥沙开始沉积,在江中形成了一块沙洲。时间长了以后,上面堆积的石头和泥沙越来越多,丰水之时便露出江面数尺,而今枯水更有一两米高,直接把江水分割为左右两条水道。

    这个格局好熟悉啊!

    思索良久,孟韬脑中突然灵光一闪,这似乎和蜀中的都江堰有几分相似。

    岷江也是从山中流出,在成/都平原西北角有落差,泛滥之时有洪灾,枯水之时间有旱灾。可自打秦时李冰修了都江堰之后,饱受水旱灾害困扰的蜀中平原便成了天府之国。

    定军山脚下这段汉江似乎有相似之处,那块天然形成的沙洲加以休整,便与都江堰的金刚堤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此,孟韬非常兴奋,这两日一直在江边勘察,论证可行性和实施方案。

    对水情最为熟悉的张老五也被找来了,当听到孟公子说要修建江堰,引水灌溉时,惊的嘴巴大张,半天说不出话来。

    “孟公子,当真可以吗?”因为兄长张瘸子对孟韬推崇备至,所以张老五相对少了一些质疑,多了一份信任。

    孟韬点头道:“可以,也唯有如此。筒车也能提水,但效率太低,根本不足以缓解数千亩地的旱情,唯有引水上岸”

    “呃,这个要怎么做呢?”张老五将信将疑地点点头,眼下对于整个定军寨而言,平川的稻田意义非常重要。

    孟韬问道:“你可知道有擅长水利活计的工匠?”

    张老五想了想,兴奋道:“确有这么个人,兴元府有个冯石匠,石活营造是一把好手,府城修江堤,还有东边湑水整修五门堰,他都是大把式!”

    “那好,劳烦你去一趟,给我将这位冯石匠请来,最好带上一些熟悉河道活计的工匠,我给高价,决不亏待他们!”孟韬心中一喜,有经验丰富的工匠无疑会事半功倍。

    但一项赶时间的浩大工程,只几个有经验的工匠肯定不行,还需要众多的帮工和劳动力。当孟韬说出自己的想法,定军寨的百姓们都有几分迟疑。

    首先跳出来的是孟讯,他公开指责道:“韬哥儿,汉江有龙王在,你这般大动干戈,是会惊动龙王,更没指望下雨了。”

    说实话,孟讯心中隐约有种感觉,孟韬可能并非无的放矢,若真这么做了,兴许可以缓解旱情。这对定军寨而言是好事,但他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

    自打砖茶事件后,好不容易才逮到这么个机会,让乡邻庄户都跟着自己祈雨,隐约成为定军寨的领军人物。只要下雨,庄户们肯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到时候长房就能“重新”盖过二房。

    若是被孟韬抢了先机,一旦这江堰修成,孟韬威望高涨,长房将再无出头之日。尽管他家也有上百亩农田,可他宁愿忍痛绝收,也要和孟韬一较高下。“人活一口气”的执着心态,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可惜运气不好,连续两天了还没下雨。不过孟讯坚信,再熬上些天老天爷肯定会下雨,在此之前,绝不能让孟韬抢先。

    祈雨不成,已经开始受到质疑的通玄道士很会把握时机,立即跳出来道:“小郎君,祈雨要心诚则灵,贫道怎么说连续两日了还不见天降甘霖,原来是你不愿意供奉龙王也就罢了,怎敢在江中动土呢?”

    还很会找理由啊,装神弄鬼骗人不成,还要把责任推卸到我身上?孟韬顿时勃然大怒,厉声反问道:“这么说,我要是不建江堰,就一定会下雨?你能保证吗?”

    “这个,心诚则灵,还需虔诚祈祷贫道自当尽力而为。”道士已经知晓孟韬和府尹大人的关系,故而不敢把话说得太满。

    “不能保证是吗?”孟韬冷冷道:“如果下雨还好说,若不下雨,几千亩的庄稼就会绝收,到了秋冬,大家吃什么?到时候找你算账吗?即便是杀了你,能换来粮食吗?”

    江边聚集了大量的百姓,初时听到孟讯和通玄的煽动,对孟韬颇为不满。不过此时转念一想,似乎有些不对啊?不管怎么说,他们最在乎的还是缓解旱情,保证收成。

    通玄道士见势不对,强辩道:“你在江中动土,龙王发怒,更加不会下雨”

    “不下雨又如何?哪怕天旱,江水却始终不曾断绝,修好了江堰便可引水上岸,灌溉稻田。不仅今年如此,以后年年如是,不必再担心天旱”

    “果真吗?”庄户们被今年的旱灾吓怕了,要是以后不必再担心天气,那果然是极好的,一个个都充满了希冀。

    “当然!”孟韬信誓旦旦,当众承诺。

    兴许是收茶叶,制砖茶一事积累了足够的威望,更容易应得庄户们的信任。江堰比水坝似乎也更靠谱,孟公子既然这么说了,想必不会有错,庄户和佃户都很激动。这是长久之计啊,不只是今年,以后可以年年岁岁旱涝保丰收,这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只是敬畏神灵的他们还是有些许担心,忧心忡忡问道:“孟公子,这么做会不会触怒龙王啊?”

    “怎么会?”孟韬道:“蜀中有条岷江,那里修了一座都江堰,数千里的平原年年旱涝无忧,岁岁丰收,何曾见过龙王发怒?神灵只会愤恨那些用他们名号骗人的狡诈之徒,会保佑抗旱自救的诚实百姓”

    “你修个江堰,兴许灌溉是好了,万一秋日涨水,淹了田地房屋如何是好?”孟讯无话可说,只能提及洪水这头猛兽,让庄户们害怕。兴元府秋季多雨,江水暴涨的情况也是有的。

    “只要修建得当,断不会出现此类情况,我孟家的田产房屋都在这里,难道我会拿自家人性命和家业开玩笑?”孟韬实在无奈,为什么自己一片好心,实施起来如此费神呢?想要做个关心他人,造福乡邻的好人怎么就这么难呢?

    “孟公子,说是如此,可万一花钱修完了用不了,该怎么办?”有庄户很担心,付出免费的劳动他们或许没意见。但是道士祈雨都要收钱,修江堰怎么可能不花钱呢?若真能引水灌溉,保住稻谷还好,若是修好了用不了,那可就

    孟韬心中不由好笑,原来大家是担心花钱,这就好,这就好

    “我已经勘察过,江堰的效用基本没有问题至于花费,此番修江堰的花费,但凡材料工具都由我家承担,诸位只需要出把子力气,前来帮忙干活即可,行吗?”孟韬的心在滴血,材料工具和付给冯石匠的工钱肯定不少,还没捂热的几百贯砖茶利润未必挡得住

    做点好事费心费力,还要付出这般沉痛的金钱代价,而且随时都有出力不讨好的风险

    唉!想要做好人,难啊!尤其是在大宋做个好人,得从败家开始!

    *

    ps:从昨晚开始,作者后台一直进不去,更新一章不容易啊。以后南辕尽量把更新时间固定下来,上午九点和下午五点左右吧,上架前每天两章,不定时加更。求收藏,求推荐票!

第十六章 有故事的人() 
对于自己的败家行为,祖母孟陈氏没有任何埋怨,还一个劲的夸奖孙子仁善。

    “修江堰造福乡邻,是积德的好事,老天爷一定会保佑我们孟家后嗣昌隆的。”不过三两句,话题又回到孟家香火延续的大事上来。

    孟韬不由满头黑线,为什么画风转变的如此之快呢?

    老祖母心里只惦记着重孙,压根就没在意别的,接下来会不会又唉,十五岁就被逼婚,压力太大了!

    好在老祖母没有深入,话锋一转,忧心忡忡道:“只是你不该得罪通玄道长,天台山的师父还是有几分道行的,万一他用魇镇之术害你,可如何是好?”

    “呃”孟韬摇头道:“祖母不必担忧,没事的,孙儿在做善事,老天爷自会庇佑,奸邪鬼祟之举伤害不到。”

    不能说祖母迷信,她只是太关心自己。至于魇镇之术,自汉武帝巫蛊之祸以后,被传的神乎其神,可真的有用吗?

    哼哼,要是真有效果,只要坐在家里扎几下木偶人,世界岂非就乱套了?只有陈阿娇那种蠢女人才会病急乱投医,犯下愚不可及的错误,给了刘彻绝好的废后借口。

    “也是,好人有好报,老天爷会保佑善人的,不过你自己也小心些。”孟陈氏不忘叮嘱几句,眼中满是关切。

    唉!孟韬不由感慨,祖母当真是善良之人。好人当真有好报吗?“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这种话又是怎么出来的?而今自己筑江堰和修桥补路似乎差别不大

    看来做好人不仅要败家,还得冒着尸骨无存的风险,想想真是太可怕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孟韬突然有种走上“不归路”的感觉

    冯石匠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身材高大魁梧。尤其是两只粗壮的臂膀,看起来相当的有力量。

    听张老五说,最近虽也有引水修渠的活计找他,但孟家给出的工钱显然更高,让他无法拒绝。同来的还有七八个工匠,个个膀大腰圆,皮肤黝黑,显然都是干活的老手。唯独最后有个小个子,看起来才十二三岁的样子,身体单薄

    不过孟韬也没有太在意,兴许是哪个工匠的子侄或徒弟,带着来学手艺。穷人孩子早当家,这话说的一点不错。

    看过地形和孟韬画的图纸,冯石匠惊喜道:“孟公子去过蜀中?这可不就是蜀中都江堰的法子吗?”

    孟韬笑道:“蜀中没去过,是在书上看过到一些,也曾听行商说起过。”

    “果然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孟公子没亲眼见过,却知晓的如此详细”冯石匠仿佛有些不相信,忍不住啧啧称奇。

    “这么说,冯师傅去过?”听话里话外的意思,孟韬突然有些好奇。

    冯石匠略微迟疑,兴奋的情绪稍微平静后,才说道:“早年曾在蜀中生活,永康军每岁整修都江堰都会招募帮工,我去做过两年。”

    “原来如此!”孟韬心情激动,没想到还真找到个行家里手。在都江堰干过活,自然对修建之法更为熟悉,得心应手。

    冯石匠道:“按孟公子的想法,中间的沙洲可用,只需加高一些即可。上边再修个分水鱼嘴,把更多的江水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