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勒胡马-第6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马南渡”之初,是没有什么成建制的武力的,全靠王导赞辅,拉拢江东大族,才勉强得以在建康立锥。但其后司马越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王处仲南下后,几经奋战,平华轶、灭杜彛窗仗召⒅鹬芊茫鸾グ颜鼋系厍寄笤诹耸掷铮诵劬嵛洳郾颉⒄浇⑶遥囟笾杏巍獠攀墙献钪饕木铝α俊

    王敦曾被任命为六州都督,当时司马睿虽挂陕东大都督号,其实完全空头衔,手下根本就没几个兵。其后裴该掌握中朝,为了压制王敦,就降其为五州都督,而把扬州空出来给司马睿自在展布。可惜司马睿用刁协、刘隗施行新政,压制豪门,尚未起效,就被王敦煽动周、沈谋叛,给彻底压垮了。

    王敦旋退兵而归武昌,王导得以再次执政,并且通过将庾亮之妹嫁于丹阳世子司马绍,重又援引庾元规入幕。其实王茂弘也有助司马睿振兴王权之愿,但他的手段比较温和,于南渡世家和江东土著,主要以拉拢为主罢了。则欲振兴丹阳王之权柄,不可能没有直属武力作依凭啊,否则中游的军队啥时候再来一次“清君侧”,他王茂弘的多年心血,同样会化作流水。

    不要以为王敦就彻底跟自己是一伙儿的,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呢,何况两人只是堂兄弟而已——前次王敦谋划起兵,事先何曾跟王导商量过啊?不过是以势相逼,硬把王茂弘拉上贼船,迫其不得不顺水推舟罢了。

    所以王导就请纪瞻去统合建康周边的武装力量,争取组建一支足以用来守城的王家军队。只可惜行才半途,尚未见效,北方就突然间来了这么一出……则若华军自徐州南渡,建康城几乎等于不设防,唯有向长江中游的王敦求救。

    故此庾亮才说:“大王的安危,不在王公,而在令兄啊……”若是建康想要绍继晋祚,而王敦却从了华,那么根本不用从徐州派兵南下,武昌直接就放船过来了;而若是建康愿意归从,而王敦不肯从呢?照样会分分钟东向建康,“兵谏”丹阳王。

    庾亮因此总结道:“若华使来,不可使大王与之相见,王公可遣某先款待之,置之别舍。且候武昌有信来,再助大王定策不迟。”

    ——————————

    果然,华使来方三日,王敦的使者也到了——正是那位钱凤钱世仪。钱凤面见王导,详细阐述了王敦的想法,主要内容包括:

    一,华军暂时打不过来,咱们只要同心一意,沿江布防,先取守势不难。二,应当请丹阳大王绍继晋祚,以正视听,以安民心。

    于是王导便亲往吴兴王府,拜会吴兴太妃裴氏,希望吴兴王可以领衔具表,率群臣上尊号,请司马睿践祚。

    他到的时候,裴嗣、裴常父子正在拜别裴氏。

    这一家初闻裴该在洛阳建国之讯,便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我裴家还有这么一天,竟然转身而化国姓,则我等虽然血缘疏隔,终究也是姓裴的,且投效甚早,即便王公不敢想,侯爵总能捞着一个吧?忧的则是——早知道我等便先期迁往中原去了,如今身陷江南,一旦丹阳王不奉诏,南北将成敌国,则脑袋都未必保得住,遑论富贵啊?

    于是急向裴氏辞行,打算赶在司马睿还没有正式表态前,混过长江去。至于裴氏本人是不必担心的,她终究是司马睿的叔母,又是司马睿第三子司马冲的祖母,且按照礼法,女子既已出嫁,便当从夫,是不大可能被娘家所连累的。

    与其担心司马氏会对裴太妃不利,还不如担心将来两国交战,华军杀进建康,裴该会不会对这个已经是别家人的姑母不利了。

    听说王导来拜,裴嗣父子急忙辞去。随即裴氏请王茂弘入内相见,寒暄既毕,王导就问了:“令侄裴文约于洛阳篡……建国之事,太妃可曾听闻啊?”

    裴氏点点头,说:“自已听闻。”随即问道:“不知丹阳王于此,作何打算?王公等又将如何向丹阳王进言呢?”

    她的表情很平静,语气很平缓,不喜不怒,无忧无嗔,使王茂弘难以窥知其心意。于是王导就多试探一句:“一于太妃为本姓,一于太妃为夫家,则不知太妃于此事有何建议啊?”

    裴氏答道:“此非两姓之事,而是国家大事,我妇人何敢置喙?”顿了一顿,沉声问道:“难道王公此来,是受丹阳王之命,来问我罪的么?我司马家一老妇,自然杀戮由心。”

    王导急忙拱手:“不敢。”他心说听话中之意,裴太妃还是比较倾向于司马家的,则向她恳请具表劝进之事,或不为难——终究司马冲还是个孩子,得听他祖母的话,而若隔过老太太直接或诱或逼司马冲署名,实在非礼啊。

第四章、晋王和代王() 
裴氏并非倾向于司马氏,而是对裴该有所不满。

    当然啦,她非常保爱那个侄儿,也乐见其龙飞九天原本她跟司马越就是政治联姻,并不受宠爱,随即又受到司马毗的欺压,以致陷身于羯营,别说老公、继子都已经挂了,就算还活着,在她感情的天平上也不如远房侄儿裴该来得亲近。

    裴该也一直尊敬且怀念着这个在羯营中舍身相救,复又同甘共苦的姑母,则既然遣使到建康来,不可能不趁机联络裴氏。虽说庾亮把华使安置在隐秘处,严密关防,不使外通消息,但就建康城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又怎么可能拦得住身负特殊使命的华使孙珍呢?

    又不是姑臧,张茂一声令下,没人敢为华使通传消息;建康城内所谓的关防,其实就跟筛子一样。

    所以裴该的亲笔书信,在王导来前便已秘密送到了裴妃手中。裴该在信中先遵故例,问候姑母起居,随即通报了自己建国的消息,希望姑母可以返归中原,与己相依还有机会回老家去瞧瞧咧。

    裴该之信自然真情流露,复经胡飞等秘书润色,倒足以打动亲人。问题裴妃不是寻常女子,本就雅擅诗书,复又历经磨难,见识颇广,对于政治也更为敏感,当下把侄儿之信连读三遍,不禁叹息道:“文约乃欲族司马氏乎?”

    女子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除非啥都没有,才可能孤身一人归依娘家。裴妃心说我如今已经过继了司马睿第三子司马冲为孙,则我后半生的贫富荣辱,就必须寄托在司马冲身上。倘若司马睿不肯臣服于华朝,南北便成敌国,司马冲论亲是司马睿之子,论名是晋家藩王,他怎么可能跟着我北渡呢?就算司马睿肯放,我也没理由携孙向洛啊。

    所以按道理来说,裴该就应该恳请我以长辈的身份去游说司马睿,恭奉华朔,如此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姑侄二人也才有相见于洛中的可能性。然而裴该对此却无一语他是觉得女人就不应该插手政治呢,还是根本不愿意司马睿归顺呢?!

    这个侄儿有些想法很奇怪,相处经年,裴妃也能够感受得到,裴该对于自己的敬重,不仅仅因为亲眷尊长之故、马厩相救之德,他对于女性,是肯平等相待的。故此以裴妃对裴该的了解,绝非认为女人不该插手政治,况且即便抱持这种想法的人,遭逢此等大事,也会希望女人能够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的吧。

    那么裴该根本不提此事,就只有一个理由了:他压根儿就不希望司马睿主动臣服,而希望将来能以武力压服之。

    出于对政治有一定的了解,裴妃可以理解裴该这么做的理由:倘若江南是别姓坐镇也就罢了,既为故晋藩王,且坐拥六州之地,则一旦主动臣服,又该如何处置啊?由得司马睿裂土称藩,那肯定是不成的;召司马睿入朝,则其部属又该如何安置?且在华朝尚不可能全力以谋江南的前提下,也容易造成地方长时间的动荡不安。

    与其如此,还不如你绍继晋祚,跟我对着干呢。反正你们暂时也没有北伐的力量,而等我缓过手来,就可以一举而彻底解决江南问题。

    可是到了那个时候,司马睿会是什么下场?继而司马冲又会是什么下场?我作为司马家的妇人,司马睿的姑母、司马冲的祖母,又当如何自处啊?这又不是身在羯营之中,到处都是敌人耳目,你只好自己闷头苦思计谋,不敢跟我商量;你在信中把担心和想法跟我说明白了,让我预先有个心理准备也好,何必不着一字呢?你当我傻啊?!

    果然感情这种东西,只要相隔一段时间,自然就会生分了……

    裴妃为此而心中不喜,于是面对王导的时候,直接就自称“我司马家一老妇”虽说其实并不算老。王茂弘因此而窃喜,这才敢把自家来意,当面道出。

    裴妃于情不管是对裴氏之情还是对司马氏之情于理,都不大可能坚拒王导的请求,阻止司马冲在他们准备好的劝进表章上署名。其实若按她原本的想法,是既希望司马睿不要摆正车马跟裴该作对,也希望司马冲不要掺和进这种事里去的,如此,则她才方便于两姓间自处。但读过裴该的来信后,裴妃多少有些愠怒,更有些自暴自弃,因此一口便应允了王导所请。

    随便了,反正天下事都是你们男人在作主,正不必理会我一个女人的想法……我是不是感到为难,你们根本就不会加以考虑啊!

    于是以吴兴王司马冲领衔,包括王导、王敦等丹阳群僚,江南各州牧守等联名上奏,恳请司马睿践位称尊。司马睿览奏大惊,坚拒不许。王导等以死固请,再三再四,司马睿乃叹息流涕道:“孤是罪人,唯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斧钺之诛……天子见在,诸贤何必逼我不已?!”直接拔剑就要抹脖子。

    王导等乃不敢逼,于是暂退一步,请依旧例,进位为晋王。

    司马睿心里也很矛盾,一方面不忍祖先基业至此而绝,一方面担心跟华朝作对将会死无葬身之地,同时又怕因为自己的怯懦、退缩,导致王茂弘等亲朋故旧没有下场……于是最终还是勉强首肯了,即于当年三月晦日即晋王位,立宗庙于建康。

    旋封长子司马绍为晋王世子,拜吴兴王司马冲为太保,王敦为大将军,王导为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纪瞻为卫将军督扬州军事,庾亮为尚书左仆射……

    对于华使孙珍,庾亮建议斩杀祭旗,以明顺逆之大义,司马睿却坚决不许,下令把孙珍礼送过江。

    孙珍折返洛阳,向裴该请罪,裴该笑笑:“彼等自大,乃抗拒王化,这岂是卿所能改变的无罪。”

    这个裴诜所推荐的孙珍,确实有些才能,但也并非神仙,不可能凭其一己之力,彻底扭转建康政权的向背。即便当年诸葛亮过江游说孙权,联合抗曹,那不也得鲁肃、周瑜在内部加以呼应吗?其实内部臣僚的意见,才是孙权定策的主因,诸葛亮不过锦上添花罢了。而如今的江东,内部又如何?王敦可比周瑜,王导可比鲁肃,那俩货只要有一个不赞成从华,连孙权一成权威和能动性都欠奉的司马睿又岂敢定策哪?

    这倒也在裴该意料之中。其实他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为一旦南北对立预作谋划了,既掌晋之权柄,便即上奏,请将淮南、庐江二郡划归豫州管辖。

    这两郡都在江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想当年孙权和曹操就曾多番鏖兵于此。裴该一刀把两郡给砍下来,就此东线南兵不得过江,只能凭依长江,唯取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